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怀化418000
【摘要】目的:探究免疫组化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运用意义。方法:2017年4月--2018年7月期间,选择到我院接受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的患者共100例作为这次研究的对象,参照组织标本染色方式将100例对象分成2组,其中,采用HE染色法进行染色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42),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染色的患者纳入研究组(n=58),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查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组织切片质量优良率为98.27%,病情诊断准确率为96.55%,对照组分别为83.33%、78.57%,组间数据分析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²=13.359/14.839,P<0.01)。结论: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应用免疫组化法的效果比HE染色法更显著,建议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免疫组化;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HE染色法;运用意义
现目前,病理检查是诊断恶性肿瘤的重要方式,然而,病理检查操作环节多,任何一个环节均可能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诊断准确性与有效性。免疫组化染色法是近些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染色技术,逐步应用至恶性肿瘤诊断中,引起了临床医师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1]。2017年4月--2018年7月时间段内,本文笔者将100例患者作为对象,对免疫组化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运用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现在将研究情况汇报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2017年4月--2018年7月期间,选择到我院接受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的患者共100例作为这次研究的对象,参照组织标本染色方式将100例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42例患者中25例男性、17例女性,最小年龄34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年龄(54.1±5.69)岁,其中19例肝细胞癌、11例肝血管瘤、7例转移性肝癌、5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研究组58例患者中35例男性、23例女性,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55.8±6.14)岁,其中24例肝细胞癌、17例肝血管瘤、9例转移性肝癌、8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客观比较上述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可分组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HE染色法(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组织标本染色处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将患者肝脏穿刺组织搁置于4%中性甲醛组织固定液中,予以固定,4h之后,应用AF液浸泡,持续1h,随后,依次应用75%乙醇溶液、80%乙醇溶液、90%乙醇溶液、95%乙醇溶液、100%乙醇溶液(Ⅰ)、100%乙醇溶液(Ⅱ)进行浸泡1h。②依次用二甲苯溶液(Ⅰ)与二甲苯溶液(Ⅱ)进行浸泡30min。③按照浸蜡、包埋、切片的顺序处理组织标本。④基于60℃条件下,进行组织切片烤片处理(2h),再予以HE染色。⑤染色完成后,借助光学显微镜,对组织切片进行观察。
研究组58例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组织标本染色处理,具体方法如下:①按照固定、浸泡、浸蜡、包埋、切片的顺序处理组织标本,且方法与对照组一样。②脱蜡处理组织切片,放置于3%双氧水中,浸泡20min。③使用PBS缓冲液冲洗组织切片,至少3次,时间长于15min,之后,将pH值为6.0的柠檬酸缓冲液700ml放置于烧杯中并加热。④待柠檬酸缓冲液沸腾之后,将组织切片放入烧杯中,15min之后,取出组织切片,常温状态下冷却5min,随后再用PBS缓冲液(pH值=7.4)反复冲洗至少3次,冲洗时间长于15min。⑤一抗处理组织切片,放在温度4℃冰箱中进行孵育,第2d,取出组织切片,再用PBS缓冲液(pH值=7.4)冲洗切片。⑥二抗处理组织切片,常温状态下孵育10min,再用PBS缓冲液(pH值=7.4)进行冲洗。⑦应用二氨基联苯胺(DAB)显色溶液显色处理组织切片,之后,用清水冲洗。⑧使用苏木精衬染组织切片,应用透明胶水树胶封固处理。染色完成后,借助光学显微镜,对组织切片进行观察分析。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查及诊断结果。
1.4统计分析
例(n)、百分率(%)用来表示计数资料,用SPSS20.00软件统计分析研究数据,予以X²检验,检验值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数据显示,研究组组织切片质量优良率与病情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检查诊断结果【n,%】
彩色多普勒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等是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常用方法,虽然,以上诊断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肝脏疾病的回声分布状况、形态、位置、边界以及血流信号等,有助于判断肝病变的性质,但是,此类诊断方法仍存在局限,误诊、漏诊现象较为常见[2]。对此,病理诊断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是专家学者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免疫组化是病理诊断的常用技术。免疫组化技术,能够通过观察组织切片中抗原数量及抗原在细胞组织中的分布状况,对抗原因子进行准确定位、定性[3]。近些年,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疗水平有所提升,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与疾病诊治中,特别是肿瘤诊断与鉴别等方面,作用显著。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可降低误诊率,增加诊断特异性。从诊断工作原理方面分析,免疫组化是一种将免疫学基本原理(即抗原抗体反应)作为诊断依据的诊断方式,充分巧妙应用免疫学基本原理中抗原与抗体间相结合的高度特异性这一特点,利用化学反应,促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如同位素、金属离子以及荧光素)显色,从而判断组织细胞中抗原(蛋白质及多肽),达到疾病诊断的目的[4]。本次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免疫组化染色法与HE染色法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发现,研究组组织切片质量优良率以及病情诊断准确率都比对照组高(P<0.05)。由此分析,免疫组化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建议在临床推广使用,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何春燕.免疫组化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26):3+5.
[2]王平平.免疫组化染色法在对患者进行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21):189-190.
[3]林斯燕.免疫组化在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0):1401-1402.
[4]罗玉明.B超引导下肝脏病变穿刺活检术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