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污损论文-廖洋

生物污损论文-廖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污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战斗堡垒作用,党小组,生物污损,海洋腐蚀,基层党组织,梦想,腐蚀状况,中科院海洋所,侯保,科普

生物污损论文文献综述

廖洋[1](2019)在《使命引领科研 初心成就梦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有这样一个团队,在科研的“潮头”不忘初心、勇担使命,深耕海洋腐蚀研究几十载,持续探究海洋环境材料腐蚀和生物污损规律,创新研发海洋装备设施防腐防污新材料、新技术,有效保护了海洋环境中的“国之重器”,为我国蓝色海洋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8-27)

王艺璇[2](2019)在《两亲性两性离子共聚物涂层改性光生物反应器表面的构建及其抗生物污损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可以对培养体系的各种因素(如温度、光强等)进行精确的控制,对光能和CO2的利用率高,有效减少水分的蒸发,而且还能防止被外界物种的侵扰,减少污染率,实现高密度培养并提高微藻培育成功率。塑料薄膜材料最为常用的光生物反应器材料,具有易于加工和成本低等优点,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表面污染是塑料薄膜材料在光生物反应器中应用中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藻液体系中的藻细胞、胞外多糖、胞外蛋白等有机物以及其它无机物等共同作用,引起反应器材料表面的生物附着现象,造成光生物反应器透光率下降,培养环境的恶化和微藻产量的下降。因此,针对光生物反应器的生物污损问题,本文提出通过制备两亲性两性离子共聚物涂层改善光生物反应器的抗生物污损性能,为光生物反应器的表面改性提供一种简单快速、可应用于工业大规模生产的方法,达到抑制或减少微藻在反应器表面附着的目的。要点如下:本文通过种子半连续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亲疏水单体比例的两亲性两性离子共聚物(ASC),对乳液的固含量、单体转化率、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耐钙离子稳定性、耐低温稳定性、耐溶剂性和吸水率等基本物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得到如下结果:ASC乳液的固含量在28%-3 5%之间,单体转化率均达到了80%以上,耐钙离子和耐低温稳定性良好,平均粒径和吸水率随着亲水单体的添加量的增大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都在ASC-5(亲水单体:疏水单体=2:1)处出现最小值,分别为155.1 nm和7.84%。利用上述两亲性两性离子共聚物对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薄膜上进行涂覆改性,得到EVA涂覆改性膜(EVA-ASC),利用红外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ATR-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定了EVA-ASC改性薄膜表面组成,利用静态接触角仪测定了改性薄膜在去离子水中浸泡不同时间的接触角,结果发现EVA-ASC在空气中的接触角在76°-100°之间,亲水性较差,但在水环境中SBMA则表现出优异的与水结合能力,第15天时EVA-ASC-5的接触角为48°,亲水性优异。利用考马斯亮蓝法和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with Dissipation,QCM-D)法测定了改性薄膜表面的抗蛋白吸附性能,结果发现:与EVA未改性薄膜相比,ECA-ASC改性薄膜的抗吸附性能大幅提升,EVA-ASC-4(亲水单体:疏水单体=1.8:1)的蛋白吸附量为8.63 μg/cm2,减少了92.1%,利用QCM-D法证明了改性薄膜表面的蛋白吸附是可逆吸附。利用苯酚硫酸法对改性薄膜表面的抗多糖吸附能力进行测试,其变化趋势与蛋白吸附实验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EVA-ASC-4的多糖吸附量为24.09 μg/cm2,与EVA薄膜相比减少了48.1%。以小球藻为藻种,考察了改性薄膜在小球藻培养环境中抗附着性能,结果表明:在小球藻培养液中浸泡培养一周后,EVA薄膜在显微镜观察下看到了明显的微藻附着,而EVA-ASC-4改性薄膜表面只观察到了微量附着,细胞附着数量在第7天时达到1.0875×105 cells/cm2,是EVA薄膜表面细胞数量的一半。本文为实现提高塑料薄膜反应器材料表面抗生物附着性能提供了一条简单、高效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安浩[3](2019)在《水性无铬Cu-Zn-Al/Zn-Al复合涂层的制备及耐海生物污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污损生物在船舶及海上结构物表面的附着造成其表面摩擦阻力增加,同时加速金属腐蚀等危害,引发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海上活动的重要障碍。针对污损生物在船舶和海上结构物表面附着的特点,本文采用水性无铬达克罗技术在Q235钢表面制备了Cu-Zn-Al/Zn-Al复合涂层,并考察了复合涂层的微观形貌、耐蚀性能、防污功效,简单探讨了复合涂层耐蚀防污机理,为解决钢结构在海洋环境中的长效防护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通过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复合涂层的涂液配方并确定了复合涂层制备工艺。涂液优化配方为:层片状锌铝合金粉25%,铜粉7.5%,AC-66 10%,乙二醇8%,Tween20 2%,磷钼酸钠1.5%以及添加少量的水解助剂甲醇,消泡剂异辛醇和增稠剂羟乙基纤维素醚。采用二涂二烘工艺,在100℃预烘,280℃烧结的条件下制备了Cu-Zn-Al/Zn-Al复合涂层,该涂层表面均匀,呈金属光泽,横截面厚度为25~35μm。复合涂层可耐中性盐雾1000 h以上,3.5%NaCl溶液浸泡150 d左右。采用SEM、EDS、XRD研究了Cu-Zn-Al/Zn-Al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成分均匀性,考察了复合涂层腐蚀产物形貌、成分随时间的变化,探讨了腐蚀产物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涂层表面均匀,没有明显的团聚现象;随着腐蚀时间的增加,复合涂层的表面微观形貌发生明显变化,生成了致密的腐蚀产物。通过考察腐蚀电位、|Z|_(0.01)和电化学阻抗谱随时间的变化,研究了涂层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并采用合理的等效电路对数据进行拟合解析,将腐蚀过程分成叁个阶段:腐蚀介质渗透、金属粉的活化和腐蚀产物层的屏蔽阶段。复合涂层的主要防护机制包括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和腐蚀产物层的屏蔽作用。通过防污试验得出,铜离子渗出率在浸泡初始阶段较低,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渗出率逐渐增加并保持稳定,约为20~30μg·cm-2·d~(-1)。采用添加不同渗出液的小新月菱形藻的培养试验,考察了不同浓度铜离子对小新月菱形藻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复合涂层渗出液对小新月菱形藻的抑制率达到95%,并且渗出液中铜离子浓度越高,达到95%抑制率的时间越短,表明小新月菱形藻在含有一定浓度的铜离子渗出液中无法正常生长繁殖。铜离子破坏细胞膜和胞内酶蛋白,是铜离子抑制海生物正常生长繁殖的主要机制。(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3-01)

马士德,王在东,刘会莲,李博亮,王启冉[4](2018)在《热浸锌材料的生物污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青岛海域热浸锌材料的生物污损特点。【方法】用富锌材料作对比,于青岛中港进行3年的热浸锌海港试验,对两种材料上污损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情况进行月检和年检,对比不同深度、光照下污损生物群落组成差异,并应用PRIMER 6软件进行污损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热浸锌试板防污性能优于富锌试板,但随着浸海时间的延长,防污性能会逐渐减弱;试板上污损生物群落和优势种随季节、光照和水深变化而有一定差异;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用PRIMER 6软件分析污损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得到的结果与传统分析方法一致。【结论】青岛海域热浸锌材料上污损生物群落组成、优势种类和污损程度受季节、光照、水深等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雷[5](2018)在《抗生物污损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污损是生物分子、微生物、细胞等对材料表面的有害粘附所导致,是包括船舶、海洋设施、医用材料、膜分离、纳米药物载体等领域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长期、大量研究发现,电中性、亲水性材料可有效的克服不同领域的生物污损。在医疗器械和组织工程领域,利用超亲水两性离子聚合物开发的医疗植入物在植入动物体内后,可完全克服免疫识别,从而避免植入物被动物体分泌的胶原包封膜的隔离,可以帮助植入医(本文来源于《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24)

[6](2018)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展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研究,是中国科学院"一叁五"规划的重点方向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的核心研究内容。目前拥有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腐蚀与防护开放工作室、山东省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中日海洋腐蚀环境共同研究中心、中日海洋防腐涂料研究发展中心、中日海洋防腐合作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洋环境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10期)

马士德,郭为民,刘欣,王在东,刘会莲[7](2018)在《工业纯钛(TA_2)在南海叁亚海洋环境试验站海水全浸的生物污损与腐蚀》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工业纯钛TA_2在热带海域中的腐蚀与污损,在南海叁亚海洋环境试验站进行了为期0.5年、1年、2年、3.5年四个周期的全浸试验。对3.5年周期的试验样品,利用解剖镜鉴定了生物污损群落的组成、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及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析了基体和腐蚀产物的微观形貌,确定了钛板表面的元素和产物。结果表明,钛板表面由基底的二氧化钛膜、管栖多毛类、微藻等的微型生物和有机、无机颗粒组成的腐蚀产物皮膜所覆盖。和同纬度热带海域相比生物污损轻微,试板上(可视生物)仅有3~5个而且种类少、数量少、个体小。钛板基体表面未发生局部腐蚀。(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马士德,赵生俊,刘欣,李科,严清冉[8](2018)在《Al基牺牲阳极的生物污损——“阳极苞”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铝(Al)基牺牲阳极在青岛中港海鸥浮码头超期服役五年半的阴极保护情况。现场勘查结果发现少部分Al阳极是以"苞"状出现,暂命名为"阳极苞"。其外层为以苔藓虫(Bryozoa/Polyzoa)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的具有一定强度的生物硬壳,内层为白色膏状物,暂命名为"阳极泥"。对生物硬壳进行了生物鉴定,利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测试其微观结构,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IR)测定其化学组成,结果表明该生物硬壳由复杂的有机混合物组成,并且具有微米级多孔结构;对"阳极泥"进行了酸碱性测定、能谱分析(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 EDS)及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分析,结果表明"阳极泥"主要由铝的水合氧化物和污损生物的代谢产物及机体分解产物组成。在此基础上初步讨论了"阳极苞"的形成过程及其对阴极保护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韩帅帅,曹文浩,严涛,谢恩义,林岳光[9](2018)在《雷州半岛东部近海浮标大型固着生物污损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布设在雷州半岛东部距岸约30—42km、浸海时间约24个月的3个近海浮标进行了大型固着污损生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污损浮标的大型固着生物共35种,优势种以侧花海葵(Anthopleura spp.)、变化短齿蛤(Brachidontes variabilis)、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s)为主,其次为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刺巨藤壶(Megabalanus volcano)和钟巨藤壶(M.tintinnabulum tintinnabulum)。3个近海浮标均被固着生物严重污损,生物附着量变化范围为3994.20—8641.72g/m2,浮标各部位组间差异不显着。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1.49—2.99,丰富度指数1.34—2.68,均匀度指数0.38—0.64。在离岸距离约42km的1号浮标,固着生物种类组成已表现出外海性特点,有少量有柄蔓足类出现,而离岸距离分别约35km和30km的4号浮标和7号浮标,污损浮标的大型固着生物仍为沿岸性种类。离岸距离、采样季节、采样深度、光照强度、海流状况和水域的开阔与封闭程度可能是影响固着生物群落组成的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8年04期)

李科[10](2018)在《海洋冲刷腐蚀及生物污损环境下的锌基复合镀层的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冲刷腐蚀及生物污损对海洋工程装备带来严重的破坏,其防护工作一直是人们的研究重点。本文利用电沉积技术,通过在硫酸盐镀液体系中添加耐磨有机金属过渡化合物及纳米光催化杀菌材料,辅以超声及搅拌的物理手段,制备得到功能性复合锌镀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晶体衍射、电子能谱元素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和磨耗仪等手段对复合镀层进行表征分析。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动电位极化和杀菌试验对镀层的耐蚀性能和耐生物污损性能进行测试。本文首先探究了超声辅助对锌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超声的引入影响了锌的电沉积过程,使镀层晶粒粒径减小,表面变得更致密、均匀,降低了镀层的表面粗糙度,增大了镀层的耐磨损性能。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大,镀层的耐蚀性能也逐渐增强。在超声辅助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研究了二茂铁添加剂对镀层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茂铁的加入使沉积电位负移,提高了电沉积过程的电流效率。复合镀层表面晶型呈六方晶体结构,表面更加光亮、致密,表面粗糙度也随之降低。通过电化学测试发现,超声功率为15 W的二茂铁复合镀层在天然海水环境和碱性溶液环境下有更好的耐蚀性能。使用纳米钒酸铋颗粒作为添加剂并在超声辅助的情况下制备了复合镀层,并对其性能进行探究。研究发现,钒酸铋的引入使得镀层的沉积电位正移。通过表征测试发现,钒酸铋颗粒成功复合在镀层表面,随着超声功率增大吸附量也增多。通过电化学测试发现,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大,超声功率为15 W的复合镀层的耐蚀性能也逐渐增强。在全光条件下对复合镀层的杀菌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超声功率为45 W的复合镀层的杀菌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生物污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微藻,可以对培养体系的各种因素(如温度、光强等)进行精确的控制,对光能和CO2的利用率高,有效减少水分的蒸发,而且还能防止被外界物种的侵扰,减少污染率,实现高密度培养并提高微藻培育成功率。塑料薄膜材料最为常用的光生物反应器材料,具有易于加工和成本低等优点,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表面污染是塑料薄膜材料在光生物反应器中应用中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藻液体系中的藻细胞、胞外多糖、胞外蛋白等有机物以及其它无机物等共同作用,引起反应器材料表面的生物附着现象,造成光生物反应器透光率下降,培养环境的恶化和微藻产量的下降。因此,针对光生物反应器的生物污损问题,本文提出通过制备两亲性两性离子共聚物涂层改善光生物反应器的抗生物污损性能,为光生物反应器的表面改性提供一种简单快速、可应用于工业大规模生产的方法,达到抑制或减少微藻在反应器表面附着的目的。要点如下:本文通过种子半连续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亲疏水单体比例的两亲性两性离子共聚物(ASC),对乳液的固含量、单体转化率、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耐钙离子稳定性、耐低温稳定性、耐溶剂性和吸水率等基本物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得到如下结果:ASC乳液的固含量在28%-3 5%之间,单体转化率均达到了80%以上,耐钙离子和耐低温稳定性良好,平均粒径和吸水率随着亲水单体的添加量的增大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都在ASC-5(亲水单体:疏水单体=2:1)处出现最小值,分别为155.1 nm和7.84%。利用上述两亲性两性离子共聚物对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薄膜上进行涂覆改性,得到EVA涂覆改性膜(EVA-ASC),利用红外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ATR-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定了EVA-ASC改性薄膜表面组成,利用静态接触角仪测定了改性薄膜在去离子水中浸泡不同时间的接触角,结果发现EVA-ASC在空气中的接触角在76°-100°之间,亲水性较差,但在水环境中SBMA则表现出优异的与水结合能力,第15天时EVA-ASC-5的接触角为48°,亲水性优异。利用考马斯亮蓝法和耗散型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with Dissipation,QCM-D)法测定了改性薄膜表面的抗蛋白吸附性能,结果发现:与EVA未改性薄膜相比,ECA-ASC改性薄膜的抗吸附性能大幅提升,EVA-ASC-4(亲水单体:疏水单体=1.8:1)的蛋白吸附量为8.63 μg/cm2,减少了92.1%,利用QCM-D法证明了改性薄膜表面的蛋白吸附是可逆吸附。利用苯酚硫酸法对改性薄膜表面的抗多糖吸附能力进行测试,其变化趋势与蛋白吸附实验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EVA-ASC-4的多糖吸附量为24.09 μg/cm2,与EVA薄膜相比减少了48.1%。以小球藻为藻种,考察了改性薄膜在小球藻培养环境中抗附着性能,结果表明:在小球藻培养液中浸泡培养一周后,EVA薄膜在显微镜观察下看到了明显的微藻附着,而EVA-ASC-4改性薄膜表面只观察到了微量附着,细胞附着数量在第7天时达到1.0875×105 cells/cm2,是EVA薄膜表面细胞数量的一半。本文为实现提高塑料薄膜反应器材料表面抗生物附着性能提供了一条简单、高效的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污损论文参考文献

[1].廖洋.使命引领科研初心成就梦想[N].中国科学报.2019

[2].王艺璇.两亲性两性离子共聚物涂层改性光生物反应器表面的构建及其抗生物污损性能[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9

[3].安浩.水性无铬Cu-Zn-Al/Zn-Al复合涂层的制备及耐海生物污损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4].马士德,王在东,刘会莲,李博亮,王启冉.热浸锌材料的生物污损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8

[5].张雷.抗生物污损材料的研究与开发[C].2018(第3届)抗菌科学与技术论坛论文摘要集.2018

[6]..中国科学院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重点实验室简介[J].装备环境工程.2018

[7].马士德,郭为民,刘欣,王在东,刘会莲.工业纯钛(TA_2)在南海叁亚海洋环境试验站海水全浸的生物污损与腐蚀[J].海洋科学.2018

[8].马士德,赵生俊,刘欣,李科,严清冉.Al基牺牲阳极的生物污损——“阳极苞”的解析[J].海洋科学.2018

[9].韩帅帅,曹文浩,严涛,谢恩义,林岳光.雷州半岛东部近海浮标大型固着生物污损特点[J].海洋与湖沼.2018

[10].李科.海洋冲刷腐蚀及生物污损环境下的锌基复合镀层的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8

标签:;  ;  ;  ;  ;  ;  ;  ;  ;  ;  

生物污损论文-廖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