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京华时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纸媒,数字化,云计算,云报纸
京华时报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1](2019)在《报媒的“云时代”发展趋势——从《京华时报》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化浪潮和叁网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纸质媒体势必会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而纸媒在数字化转型中不但没能借助数字技术来完成抢占市场的任务,反而逐渐丧失了主动地位,被迫沦为新媒体的使用工具。而《京华时报》云报纸的诞生却让报业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云报纸为纸媒的未来发展开辟了一条生存之路。(本文来源于《传播与版权》期刊2019年04期)
吴海民[2](2018)在《“报业寒冬论”的提出及《京华时报》的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报业寒冬论"在业界曾经引起极大震动和广泛讨论,并由此形成报纸数字化转型的业界共识,是中国报业发展史上一段影响深远的重要历程。《京华时报》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及最终命运也被业界格外关注,成为中国都市报群体的一个缩影。吴海民作为京华时报社原社长和"报业寒冬论"的提出者,有幸见证和亲历了那一段难忘的历史。(本文来源于《中国报业》期刊2018年15期)
卯明瑶[3](2017)在《从《京华时报》纸媒停刊探索数字化报媒运营之路——基于《京华时报》与《纽约时报》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2月31日,发行了15年的老牌报纸《京华时报》纸媒正式休刊,全面转型发展数字化新媒体业务,形成以京华网、京华圈、京华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矩阵。1996年《纽约时报》率先进行数字化转型,在长达21年的数字化探索中,《纽约时报》为传统报业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从《京华时报》的辉煌历史、国内纸媒衰落的共因、《京华时报》与《纽约时报》数字化运营策略的对比分析以及探索数字化报媒运营之路这四部分来进行研究分析。(本文来源于《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魏岳江[4](2017)在《路不通 要学会转弯》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关纸媒消亡论的预言不绝于耳,甚至排出了全球纸媒消亡的时刻表、倒计时。难道真是这样吗?自2001年5月28日创刊、走过15余年风风雨雨的《京华时报》纸质版,2017年1月1日宣布休刊。作为一名忠实读者深感惋惜,同时,也为《京华时报》华丽转型为京(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7-01-24)
韩晓宁[5](2016)在《京华时报改革调整背后的市场规律和报纸生存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每次有纸媒关停,总会引起网上一阵热议。最近网传京华时报要被进行"关停并转"改革,又引发各种讨论,有观点认为这是"纸媒"衰亡的表现,有观点认为这是纸媒内容生产方式落伍的结果,还有观点认为这是报业困境的体现。报纸转企改制大潮之后,有的报纸是全额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有的报纸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各类报纸的经营模式并不相同,每一次报纸改革调整背后的原因都是多元的,从个案去谈论一种媒介形(本文来源于《新闻与写作》期刊2016年11期)
韩晓余[6](2016)在《非对称传播视角下危机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互联网的急剧发展,一方面在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另一方面也使得信息量呈现几何级增长,迎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同时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普通人也有了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利与机会。我们考察后发现,这种传播的双方往往并不是对等的或者是对称的。传播的其中一方由于占有传播资源或媒体的优势可以迅速传播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道德或舆论优势,而另一方由于缺乏媒体优势或传播资源,其发出的声音往往是微弱的。从而形成了传播博弈的非对称性。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不是风平浪静,各种危机隐藏在社会当中,危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危机爆发后不论是在影响力还是在破坏程度上往往都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在危机事件的管理当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对危机的传播,危机传播中往往伴随着非对称性传播,面对越来越多的危机事件,有必要在非对称传播的视角下进行危机事件的探究,以便于社会组织和个人在面对危机传播时更好的管控危机,降低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借鉴信息经济学领域内的“非对称信息理论”,以传播学为基础,将“非对称性传播”进行详细概括。并结合实际的危机传播案例,分析非对称传播在危机事件传播当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并且依据分析,结合非对称的特点,给出非对称传播视角下危机传播的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浙江传媒学院》期刊2016-05-20)
黄心悦[7](2016)在《都市报犯罪报道中女性形象的呈现与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犯罪新闻报道是法治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门类,关系社会秩序稳定、个人生命和财产的安危,具有法律教育、监督犯罪、提高警戒的传播功能。而女性是犯罪报道中一个敏感的群体,有关女性的犯罪新闻,关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随着新闻媒体进入市场经济,商品化的运作造成了新闻价值取向的“异化”,使得新闻媒体出现大量的“泛娱化”倾向。为吸引受众眼球,牟取经济利益,女性形象被物化成为满足受众窥伺欲、好奇心的商品。在犯罪报道中,女性形象的呈现更是裹挟着大量暴力、性等刺激性元素,这不但悖离了犯罪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也使得女性形象被扭曲固化。同时,在媒体不断地重复和“标签化”的过程中,犯罪报道也在建构着女性的话语符号,并通过话语符号建构着新的两性秩序,影响着今天女性在社会中的平等地位。本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都市报犯罪报道女性形象的呈现和话语分析,来探讨媒体在犯罪报道中应该如何构建女性的形象,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传播法治精神,引导女性文化。本文由绪论、建议及叁个重要的议题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都市报犯罪报道及其女性形象建构的基本现状。首先,本文客观阐述了犯罪报道的重要价值,总结了当前都市报的现状,分析了商业价值诉求下,法律价值的悖离和消解。其次,介绍了犯罪报道中女性形象呈现的特殊性,并总结了在当前媒介商品化价值取向中,犯罪报道女性形象呈现的物化、商品化问题。第二部分主要以个案的方式进一步分析都市报犯罪报道中女性形象的呈现,以印证第一部分的研究内容。研究选取了南北最具代表性的都市报《京华时报》、《南方都市报》为例进行内容分析,统计出犯罪报道中女性形象呈现的基本情况、呈现的基本方式以及犯罪报道中女性形象呈现的特质。从而,总结出这两家报纸在犯罪新闻报道中所建构的女性形象的基本特征:即“商业价值的凸显、法律价值的淡化”“色情、暴力的商品化制作”“女性形象的‘片面化’、‘固化’”。第叁部分主要从符号学、社会学的角度,对犯罪新闻报道所运用的女性话语符号进行分析。首先,研究借鉴了米歇尔·福柯、索绪尔在符号学中的话语理论,分析了媒体在建构女性话语中的作用。其次,文章根据媒体对女性形象呈现的特点及方式,结合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探讨了媒介对女性话语符号建构的“懦弱化”“丑化”“贬损化”。最后,总结了此类话语对女性形象认知、性别秩序建构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后,文章第四部分综合了上文研究发现,从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四个维度进一步思考了在新闻传播实务工作中涉及女性的犯罪报道应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6-03-20)
赵新乐[8](2015)在《《京华时报》“大阅图”铭记历史》一文中研究指出长1.5米、宽50厘米的8个版连贯性制图,不仅全面展现了67个阅兵方阵,同时将世界反法西斯重大战役与中国英雄部队回顾融入其中——这就是《京华时报》“9·3”胜利日阅兵全景图。 就是这份为全面展示新中国历史上第十五次大阅兵而制作的阅兵图解版,出版当日(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5-09-11)
谢淙泉[9](2015)在《导语类型在法治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情况分析——以《京华时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导语一直被看作是新闻的生命,在任何类别的新闻报道中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要最大限度发挥导语作用,新闻工作者需要熟悉掌握导语的分类及其使用的语境,依据新闻的性质合理驾驭之。法治新闻作为新闻中一种较严肃、硬性的报道题材,导语的使用也较其他题材更加严谨。本文就以《京华时报》为例,探讨在法治新闻报道导语类型的使用情况。从而可以作为重庆都市类媒体在法治新闻报道方面借鉴参考之用。(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5年16期)
张依盟[10](2015)在《长城保护到底有多难》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6月28日,《京华时报》刊出一篇题为《万里长城濒危,叁成消失身影》的报道。后又经权威媒体人民网、中国网等,甚至一些海外媒体广泛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很多朋友对此进行了热烈讨论。作为一名长城保护工作者,我很愿意参与这一讨论,也非常希望关心长城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5-07-03)
京华时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报业寒冬论"在业界曾经引起极大震动和广泛讨论,并由此形成报纸数字化转型的业界共识,是中国报业发展史上一段影响深远的重要历程。《京华时报》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及最终命运也被业界格外关注,成为中国都市报群体的一个缩影。吴海民作为京华时报社原社长和"报业寒冬论"的提出者,有幸见证和亲历了那一段难忘的历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京华时报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明.报媒的“云时代”发展趋势——从《京华时报》谈起[J].传播与版权.2019
[2].吴海民.“报业寒冬论”的提出及《京华时报》的命运[J].中国报业.2018
[3].卯明瑶.从《京华时报》纸媒停刊探索数字化报媒运营之路——基于《京华时报》与《纽约时报》的对比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
[4].魏岳江.路不通要学会转弯[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
[5].韩晓宁.京华时报改革调整背后的市场规律和报纸生存逻辑[J].新闻与写作.2016
[6].韩晓余.非对称传播视角下危机传播研究[D].浙江传媒学院.2016
[7].黄心悦.都市报犯罪报道中女性形象的呈现与话语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6
[8].赵新乐.《京华时报》“大阅图”铭记历史[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
[9].谢淙泉.导语类型在法治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情况分析——以《京华时报》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
[10].张依盟.长城保护到底有多难[N].中国文物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