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工作机制论文-刘桃桃

隐喻工作机制论文-刘桃桃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喻工作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隐喻,相声语言,工作机制

隐喻工作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桃桃[1](2019)在《隐喻在郭德纲相声语言中的工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尤其在相声语言中,灵活运用隐喻更是成为致笑的关键。近年来,相声演员郭德纲带领"德云社"将传统相声的发展推向了高潮,他的相声语言不同于传统相声语言,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他的相声语言进行研究,也是对新时代相声语言的研究。本论文以郭德纲的相声语言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隐喻在相声语言中的工作机制。(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9年34期)

沈丹,陆国君[2](2019)在《论隐喻的工作机制及其对人物刻画和主题意象的作用——以Victoria Hislop的小说《岛》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不仅可以从语法修辞角度解读,也可从哲学视角技能型诠释。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工作机制的理解出发,分析了隐喻的关联、映射和理想化的特点。通过分析Victoria Hislop的小说The Island中的典型语句,阐述了隐喻对塑造小说人物和构建小说主题意象的作用和意义。(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9年10期)

李振[3](2017)在《从转喻—隐喻连续体的角度看同义反复的工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基本结构为NP1+BE+NP2的同义反复结构,研究发现同义反复的意义推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涉及NP2意义与功能的变化,其工作机制为转喻—隐喻连续体。意义上,转喻的"视角化"使NP1实现动态的语义选择;功能上,范畴隐喻使NP2完成跨范畴映射,可以充当形容词角色。(本文来源于《林区教学》期刊2017年09期)

李振[4](2017)在《从转喻-隐喻连续体角度看汉语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转喻-隐喻连续体的理论视角,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分析汉语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名词非范畴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转喻与隐喻分别作用于这一过程始末。具体来说,非范畴化的起始阶段涉及转喻"视角化"下语义的动态突显与选择;非范畴化完成后,宏观角度来说,范畴隐喻使得突显的语义成分可以实现跨域映射,从而使名词从功能上充当形容词、副词或者动词。(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赵庆龄[5](2013)在《论认知语境对隐喻工作机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语境的依赖性是隐喻现象的一个特征。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隐喻工作机制层面上解释语境对隐喻构建的影响。在对认知语境概念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在王寅提出的"五位一体"的隐喻工作机制这一理论框架内,探讨了认知语境因素对这一工作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语境在隐喻工作机制中发挥着全方位的、辐射性的制约作用,换言之,隐喻的工作机制对语境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李运河[6](2012)在《隐喻的概念合成改进模型及其工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BT模式改进隐喻概念合成模型,对隐喻度高低不同的隐喻分别给予构建和理解过程阐释,凸显关联推理机制,增添辅助心理空间作为缺省信息和特定认知语境的认知援助,以求更加接近于隐喻构建和理解的理论假设模式。讨论改进模型的内在运作机制,重点从施喻者和受喻者扮演的认知主体的角度探究和理解隐喻意义,指出增添的辅助心理空间的信息来源是施喻者和受喻者的认知语境。(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李璐[7](2012)在《略论隐喻性话语表达的工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隐喻性话语的表达过程角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隐喻性话语表达的工作机制。认为,隐喻性话语是隐喻思维的体现,是表达者追求最佳关联表达的产物。最后从交际意图到隐喻思维即思维过程的角度研究了表达机制中的触发机制,从隐喻思维到隐喻性话语即话语过程的角度研究了表达的工作机制。(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金华,沈梅英[8](2012)在《关联理论关照下理解隐喻及其工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联理论认为隐喻是日常言语交际的一部分,隐喻的理解就是在适当的语境下或通过语境的补充或扩展寻求最佳关联,并得到最佳理解效果的过程。本研究回顾了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及其关于人的认知机制的理论背景,提出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理解隐喻及其工作机制主要包括隐喻是"随意言谈"、隐喻理解需语境互动并受认知主体影响。(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陈玉梅[9](2011)在《关于概念隐喻工作机制立体空间模型假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学者的意见以及结合心理学、认知学等学科理论就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假设了一个立体的空间模型,认为概念隐喻是激活、聚焦凸显、映射的共同作用,其基础是经验。(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1年08期)

聂启平,刘洁[10](2010)在《电视广告隐喻的工作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和束定芳提出的隐喻工作机制理论为指导从语义冲突、映射、相似性作用和双重影像四个方面重点分析了电视广告隐喻的工作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在电视广告隐喻中,隐喻语言和视频图像的配合往往能起到传神的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达到推销产品和服务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0年11期)

隐喻工作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隐喻不仅可以从语法修辞角度解读,也可从哲学视角技能型诠释。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工作机制的理解出发,分析了隐喻的关联、映射和理想化的特点。通过分析Victoria Hislop的小说The Island中的典型语句,阐述了隐喻对塑造小说人物和构建小说主题意象的作用和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喻工作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刘桃桃.隐喻在郭德纲相声语言中的工作机制[J].课外语文.2019

[2].沈丹,陆国君.论隐喻的工作机制及其对人物刻画和主题意象的作用——以VictoriaHislop的小说《岛》为例[J].英语广场.2019

[3].李振.从转喻—隐喻连续体的角度看同义反复的工作机制[J].林区教学.2017

[4].李振.从转喻-隐喻连续体角度看汉语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J].绥化学院学报.2017

[5].赵庆龄.论认知语境对隐喻工作机制的影响[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李运河.隐喻的概念合成改进模型及其工作机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李璐.略论隐喻性话语表达的工作机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8].金华,沈梅英.关联理论关照下理解隐喻及其工作机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陈玉梅.关于概念隐喻工作机制立体空间模型假设[J].文学教育(下).2011

[10].聂启平,刘洁.电视广告隐喻的工作机制[J].内江科技.2010

标签:;  ;  ;  

隐喻工作机制论文-刘桃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