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际变化论文-孙健,李栋梁,邵鹏程,高娜

月际变化论文-孙健,李栋梁,邵鹏程,高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月际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季节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冬季气温,月际变化,大气环流异常

月际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健,李栋梁,邵鹏程,高娜[1](2019)在《中国冬季气温月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51—2014年中国160站月气温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季节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S-EOF)等方出现前、后冬相反甚至冷暖交替的现象。中国冬季气温月际变化存在3个主模态:全冬一致型、前后反相型和冷暖交替型。当西伯利亚高压冬季一致偏强(偏弱)时,冬季一致冷(暖);当海陆热力差异由强变弱、西伯利亚高压强度由强变弱,东亚西风急流比较稳定,强度偏强,位置由南向北移动时,冬季前冷后暖;当大气环流发生突变,尤其是海平面气压场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大气活动中心的频繁调整,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在月时间尺度上强弱交替时,冬季气温呈冷—暖—冷交替变化。(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Narcisse,Ebango,Ngando,Liming,Song,Shuangquan,Xu[2](2018)在《毛里塔尼亚近海鲐鱼生物学特性的月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7年10月10日至12月31日夜间在毛里塔尼亚附近海域采集的300尾鲐鱼样本的生物学数据,采用统计和加权回归方法分析鲐鱼的月性别比(SR),性腺性成熟阶段,叉长(FL)频率分布,体重(W)频率分布和长度-重量关系。结果表明,SR(雌性:雄性)为1:1.34,12月性别比最低。12月体长最大,雄性为27-28cm,雌性为26-27cm。10月份体重最低,雌雄均为100-150g。研究发现:(1)雄性更易受人造光源的吸引,更容易受到捕捞渔具的影响;(2)人造光源对未成熟鱼类的吸引力较大;(3)近年来,由于鲐鱼生物量下降并被充分开发,渔获量减少;(4)雄性生长性能高于雌性;(5)研究期间,鲐鱼的食物供应是可持续的;(6)12月(产卵季节),雌性的喂养量可以超过雄性。(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15)

要津,王珍岩[3](2017)在《春季长江口外上升流的月际变化——以123°E断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上升流是长江口外海域的重要水文现象,为深入了解该海域上升流的活动特征及其月际变化,于2015年春季(4月、5月和6月)对长江口外海域的水文环境进行逐月综合调查,并以123°E断面为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春季调查期间,长江口外海域始终存在上升流现象,是由台湾暖流挟带底层高盐海水自南向北不断推进,并在长江口外海域沿海底斜坡涌升而形成。上升流强度在春季逐月增大,表现为:上升流涌升高度逐月变浅,至6月高盐上升流水体的涌升高度已普遍抬升到约15 m以浅水层,最高达到约10 m水深处;其影响范围不断向北扩展。春季,上升流活动区上层海水的温、盐特征逐渐由相对低温、高盐转变为高温、低盐;位于下层的上升流水体的温、盐特征比较稳定,变化幅度较小;上升流活动区的温、盐跃层现象总体呈现出逐月增强的趋势,盐度跃层现象尤为显着,其水平分布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月扩大的变化趋势;跃层深度不断抬升。调查结果的月际变化特征表明,台湾暖流北进强度的逐月增大是导致春季长江口外上升流活动不断增强的主要因素;随着春季低盐长江冲淡水的强度和范围逐月增大,其与下层上升流挟带的高盐涌升水之间的跃层效应逐渐增强,对下层上升流的涌升有抑制作用;春季苏北沿岸流活动对该海域上升流现象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7年10期)

李超,李跃清,蒋兴文[4](2016)在《四川盆地低涡的月际变化及其日降水分布统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全国824个气象基准站的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8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低涡天气过程及其降水特征,结果表明:盆地涡初生位置主要位于盆地的西南部和东北部,盆地涡夏季出现最多,冬季出现最少,其中初生位置位于盆地西南部的低涡7月出现最多,12月和1月出现最少;位于东北部的低涡6月出现最多,1月出现最少;盆地涡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东北型盆地涡夜发性明显,但西南型盆地涡不明显。西南型盆地涡夜间发生概率随月份先减少后增加,月际变化明显,但东北型盆地涡夜间发生概率月际变化却并不明显;盆地涡生命史与对流程度具有相关性,对流发展有利于盆地涡长时间维持,然而,夏季西南型盆地涡即使对流没向上发展也能长时间维持;盆地涡夏季移出最多,尤其以7、8月最明显,冬季移出最少,7月前以偏东路径为主,7月后以东北路径为主;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与川西高原西南涡源地的风场扰动移出有密切联系,九龙地区夏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小金地区春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九龙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明显,小金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不明显;夏半年(5-10月)西南型盆地涡和东北型盆地涡引起的日降水区域分布的月际变化特征不同,前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随月份先由盆地东北部向西南部移动,之后再由盆地西南部向东北部折回,后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会一直稳定维持在盆地的东北部达州地区。东北型盆地涡虽然出现频次低,但各月的日降水强度要远大于西南型盆地涡。(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3 青藏高原与复杂山地天气气候》期刊2016-11-01)

李超,李跃清,蒋兴文[5](2015)在《四川盆地低涡的月际变化及其日降水分布统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全国824个气象基准站的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83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低涡天气过程及其降水特征,结果表明:盆地涡初生位置主要位于盆地的西南部和东北部,盆地涡夏季出现最多,冬季出现最少,其中初生位置位于盆地西南部的低涡7月出现最多,12月和1月出现最少;位于东北部的低涡6月出现最多,1月出现最少;盆地涡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西南型盆地涡3~10月夜晚发生概率均大于白天,其他月份低涡夜发性不明显,而东北型盆地涡只在5~9月期间夜晚发生概率大于白天,其他月份低涡夜发性不明显;盆地涡生命史与对流程度具有相关性,对流发展有利于盆地涡长时间维持,然而,夏季西南型盆地涡即使对流没向上发展也能长时间维持;盆地涡夏季移出最多,尤其以7、8月最明显,冬季移出最少,7月前以偏东路径为主,7月后以东北路径为主;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与川西高原西南涡源地的风场扰动移出有密切联系,九龙地区夏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小金地区春季风场扰动移出活跃,冬季移出不活跃。九龙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明显,小金地区风场扰动移出对盆地涡频数的月际变化贡献不明显;夏半年(5~10月)西南型盆地涡和东北型盆地涡引起的日降水区域分布的月际变化特征不同,前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随月份先由盆地东北部向西南部移动,之后再由盆地西南部向东北部折回,后者的日降水最大值中心会一直稳定维持在盆地的东北部达州地区。东北型盆地涡虽然出现频次低,但各月的日降水强度要远大于西南型盆地涡。(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韩钦臣,康建成,Han,Guoqi,王国栋,朱炯[6](2015)在《基于海洋分析资料的吕宋海峡水交换的月际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3—2006年1~12月AIPO(The joining area of Asia and Indian-Pacific Ocean)流场数据,分析了吕宋海峡120°E断面水交换流速结构的平均月际变化特征,并计算了通过该断面的水通量,探讨了水通量及其垂向结构的月际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断面的南北方向,西向流和东向流分别大致以19.5°N和21.5°N线为界,二者交替相间分布,呈"两进(西向流入南海)两出(东向流出南海)"的结构;21.5°N以南的300 m以深和21.5°N以北的1 000 m以浅海域,常年存在南海水东向流入太平洋。2上层、深层和整个断面的净水通量几乎均为西向流,净水通量冬季最大,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小。中层除12月外,其他各月的净水通量均为东向流出南海,净水通量春季最大,夏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小。3整个断面的净水通量,1~5月和8~11月呈"叁明治"结构,6~7月呈2层结构;12月呈单层结构,年平均呈"叁明治"结构。(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5年05期)

刘亚盼[7](2014)在《东海黑潮区盐度的月际变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的年平均、月平均盐度资料,结合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发布的全球地形数据,采用Matlab计算机数据插值处理,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对东海黑潮整个流路的盐度分布特征、琉球群岛两侧水交换、外部淡水对东海黑潮西侧水的入侵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0~500m的海区,大致可以分为叁层,上层低盐水,中层高盐水和下层次高盐水。从入口到出口上层低盐水的变化是最明显,最剧烈的,低盐水主要分布在100米以浅的上层海区,各断面盐度各月有着明显的生消过程,存在叁个阶段:成长期,强盛期和消衰期。中层高盐水各切面间的变化很明显,但单一切面12个月之间的变化不是很明显;下层次高盐水各断面各月的变化均不明显。(2)东海黑潮0~500m水域盐度值存在差异:以各层平均值来描述其盐度值分布状况,各层均不低于33.8psu,各月均是在150m盐度平均值达到最高,接近34.8psu;此外,150m以深海域盐度各月平均值均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但150m以深海水盐度各月大小相近,几乎不存在差别。(3)东海黑潮区0~500m水域盐度值的水平空间差异:l00m层以浅水层偏高盐水主要分布在琉球群岛西侧甚至延伸到九州岛西南部的大部分区域;其中自表层随着深度增加偏高盐水区域逐渐南撤,到l00m深处在九州岛附近无分布;150m层开始随深度增加偏高盐水区域分布范围不断南撤东缩至琉球群岛西侧的东海黑潮主体东侧狭长水域及台湾东侧海域;在400m以深,台湾以东区域的偏高盐区基本消失,主要分布在琉球群岛西侧的东海黑潮区东侧区域;自6月至12月500m层的偏高盐区除了琉球群岛西侧狭长海域外,在九州岛西南海域也有分布。(4)琉球群岛两侧海流因地形因素而存在交换,500m以浅海水交换以琉球群岛东侧高盐水对东海黑潮水的入侵为主。40~280m层均有高盐水出现,其中100~200m层是强度较大的一段水层,并且各月均是150m层强度最大,说明150m层是0~500m水域高盐水入侵的核心。琉球群岛东侧高盐水对东海黑潮的入侵在3、5、6、9、10、11月较强,4、12月较弱。(5)琉球群岛东侧高盐水入侵东海黑潮主要通过5个不同水道,分别是与那国岛以南的水道,与那国岛-石垣岛-宫古列岛之间的水道,宫古海峡的水道,冲绳岛-奄美大岛之间的水道,奄美大岛东侧水道。自南向北各水道年入侵强度逐渐减弱,水道3、4年入侵强度变化趋势相对来说相差不大,同时各月各水道的入侵也各有特色。各月总体过程线起伏较大,入侵强度差异明显。(6)外部淡水对东海黑潮的影响,可以从偏低盐区范围上看出:各月均是自表层至100m层范围逐渐减小,在100m层甚至趋近于零;1、2、3月范围随深度的变化曲线相近,在表层范围均低于500个网格,随深度的增加范围持续均匀减少,至100m层均趋于零;7、8、9、10月随深度变化曲线也一致,在表层各月范围均达到最大值,并且在40m以浅范围变化不大,40m~90m则表现出较大的递减趋势;4、5、6月以及11、12月均表现出了明显的过渡性,其中4—6月偏低盐区范围在70m以浅海域都是逐渐递减率较大,70m以深递减率减小;同时可以看出从4月至6月各层范围逐渐增加,而11、12月则刚好相反,40m以浅区域递减率较小,至40m以深水层递减率较大。(7)据淡水来源不同将整个东海黑潮西侧偏低盐区分为台湾东侧海域(F1)、经纬度范围在大约27。-300N,124。-1280E的黑潮海域(F2)、九州岛西南侧海域(F3)叁区域,这叁个区域具有与总体偏低盐区相似的特征,各月均是自表层至l00m层淡水区范围逐渐减小,1-3月淡水区范围随深度的变化曲线相近,7-10月也一致,4、5、6月以及11、12月呈现了两个阶段的过渡性;但叁区域间也存在差异,F1、F3区域除了7~10月外,在6月表层盐度也达到了最大值:F2区域1-3月自表层至100m层均无低盐水的入侵,低盐水入侵最强月份与最弱月份之间的量值差距很大:F3区域只有在5月、12月是过渡月,与总的淡水区相比,4月具有1-3月的部分特性,6月、11月具有7~10月的部分特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谢军飞,许蕊[8](2014)在《北京不同站点气象要素的日与月际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0年北京市南郊观象台与门头沟自动气象站的逐时气象数据,研究分析了北京气温、土壤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的日与月际变化趋势特点。结果表明:1)虽然处于不同区域,但2个自动气象站所反映的气温、土壤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的日季变化特征基本一致。2)经过月平均化处理后,每个月中,气温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均存在明显的正弦曲线变化,一天中含有一个峰值和谷值,气温高峰值出现在15:00-16:00,谷值则出现在06:00左右。气温高峰值不再出现在14:00的现象,可能与城市土地利用与人为活动有关。3)自动气象站点的气温月际变化基本呈高斯分布,7月份气温最高,1月份气温最低;且南郊观象台与门头沟自动气象站的月均气温的平均值差异不显着。4)浅层土壤温度的日变化特征与气温基本一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的日变化曲线逐渐趋于平缓,深层土壤温度较稳定,日变化很小,接近于恒值。5)土壤温度月均值的最大值出现时间随深度增加而向后推移,浅层土壤最大值一般出现在7月,最小值一般出现在1月;地表温度变化幅度最大,达27.3℃。深层土壤温度最大值一般出现在8月,最小值一般出现在2月;80 cm变化幅度最小,只有6.9℃。6)南郊观象台和门头沟瞬时风速全年平均值分别为2.31 m/s、1.78 m/s,通常在14:00-18:00风速出现最大值。7)相对湿度最大值均出现在05:00-07:00,最小值均出现在12:00-15:00,日变化呈双峰型;月际变化为单峰双谷型;2010年南郊观象台和门头沟相对湿度全年平均值分别为51%、54%。(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朱旭宇,黄伟,曾江宁,江志兵,杜萍[9](2013)在《洞头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月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对洞头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逐月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187种,主要由硅藻(143种)和甲藻(40种)组成,金藻、绿藻和蓝藻偶有检出。全年共发现20种优势种,其中硅藻16种,甲藻3种,蓝藻1种。浮游植物丰度、种类数、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月变化均较大。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子为溶解硅(DSi)、溶解无机氮(DIN)、氮磷比(N∶P)、溶解无机磷(DIP)、硅磷比(Si∶P)、盐度和温度。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和瓯江径流也是影响本海域浮游植物变化的重要因素:6—9月,台湾暖流影响较大,调查海域外海暖水性种类增多;其他各月闽浙沿岸流和瓯江径流影响较大,调查海域既有近岸低盐种类,也有半咸水、淡水种类。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近30年来洞头海域营养盐结构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硝酸盐浓度急剧升高,由1981—1982年的12.89μmol/L升至2010—2011年的52.63μmol/L,N∶P由19.1∶1升至51.8∶1。同时浮游植物群落也有较大改变,表现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增加(由5.8×105个/m3上升至39.2×106个/m3)和优势种的更替(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向骨条藻Skeletonema spp.演替)。(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吴献花,阳利永,赵斌,王泉[10](2013)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的月际变化——以滇池柴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滇池柴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对设施农业、传统农业、坡耕地、撂荒地和林地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逐月监测.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各种土壤的理化性质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显着性差异不尽一致.各月平均下,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其土壤的理化性质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不同土壤理化性质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显着性差异存在差别.因此,应加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的连续监测,以全面掌握土壤理化状况.(本文来源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月际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2017年10月10日至12月31日夜间在毛里塔尼亚附近海域采集的300尾鲐鱼样本的生物学数据,采用统计和加权回归方法分析鲐鱼的月性别比(SR),性腺性成熟阶段,叉长(FL)频率分布,体重(W)频率分布和长度-重量关系。结果表明,SR(雌性:雄性)为1:1.34,12月性别比最低。12月体长最大,雄性为27-28cm,雌性为26-27cm。10月份体重最低,雌雄均为100-150g。研究发现:(1)雄性更易受人造光源的吸引,更容易受到捕捞渔具的影响;(2)人造光源对未成熟鱼类的吸引力较大;(3)近年来,由于鲐鱼生物量下降并被充分开发,渔获量减少;(4)雄性生长性能高于雌性;(5)研究期间,鲐鱼的食物供应是可持续的;(6)12月(产卵季节),雌性的喂养量可以超过雄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月际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孙健,李栋梁,邵鹏程,高娜.中国冬季气温月际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响应[J].气象学报.2019

[2].Narcisse,Ebango,Ngando,Liming,Song,Shuangquan,Xu.毛里塔尼亚近海鲐鱼生物学特性的月际变化[C].2018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3].要津,王珍岩.春季长江口外上升流的月际变化——以123°E断面为例[J].海洋科学.2017

[4].李超,李跃清,蒋兴文.四川盆地低涡的月际变化及其日降水分布统计特征[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青藏高原与复杂山地天气气候.2016

[5].李超,李跃清,蒋兴文.四川盆地低涡的月际变化及其日降水分布统计特征[J].大气科学.2015

[6].韩钦臣,康建成,Han,Guoqi,王国栋,朱炯.基于海洋分析资料的吕宋海峡水交换的月际变化特征[J].地球科学进展.2015

[7].刘亚盼.东海黑潮区盐度的月际变化过程[D].上海师范大学.2014

[8].谢军飞,许蕊.北京不同站点气象要素的日与月际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4

[9].朱旭宇,黄伟,曾江宁,江志兵,杜萍.洞头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的月际变化[J].生态学报.2013

[10].吴献花,阳利永,赵斌,王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的月际变化——以滇池柴河流域为例[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

标签:;  ;  ;  ;  

月际变化论文-孙健,李栋梁,邵鹏程,高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