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深部固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脊柱,手术,感染,治疗
深部固定论文文献综述
郑炜,邹善琪,陈建文,孙慎,李方财[1](2019)在《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6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清创、冲洗引流术。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后改口服抗生素6~8周。结果创口渗出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细菌学检查结果阳性仅73.1%。20例患者内固定保留成功,5例患者多次清创未愈或多次复发感染而拆除内固定,1例多次清创后未愈、术后8个月死于其他疾患。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细菌学检查结果;清创冲洗引流结合碘伏冲洗或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应用敏感抗生素可使绝大多数患者治愈并保留内固定。(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9年04期)
王斌,白伟,朱光谱[2](2019)在《创面负压治疗联合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在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创面负压治疗联合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和常规创面清创换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联合创面负压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等。结果: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清创次数和换药次数比较,观察组患者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内固定物取出率为4.5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1.82%(P<0.05)。结论:创面负压引流联合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疗效确切,能减轻患者反复换药的痛苦,促进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唐成,梁斌,姚庆强,刘帅,徐燕[3](2019)在《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在骨盆外固定架深部植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技术制备的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在骨盆外固定架深部植钉中的应用。方法 2017年5月—2018年2月,收治5例骨盆骨折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29~68岁,平均52岁。骨盆骨折Tile分型B型3例,C型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4 d,平均9 d。依据术前CT扫描数据叁维重建骨盆,并设计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骨盆模型及导板;术前模拟植钉过程后,术中在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辅助下植入外固定钉。术后复查CT,依据手术前后叁维图像,测量实际钉道和规划钉道起始端与髂前上棘骨性凸起顶部的距离,分别在横断面和冠状面上测量规划钉道和实际钉道的内倾角及尾倾角。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应用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辅助成功植钉,共植入20枚外固定钉,均为单次植入。X线片和CT检查显示所有外固定钉位置良好,植入长度70.13~100.53 mm,平均83.16 mm。拟合后的叁维重建图像显示所有外固定钉的进钉点、钉道方向均与术前规划一致。和规划钉道比较,实际钉道与髂前上棘的距离、内倾角、尾倾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所有外固定钉均未发生松动、断裂;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浅表和深部组织感染,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对治疗过程满意,髋、膝关节活动度正常,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0~3分,平均0.5分。结论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辅助植钉技术是对传统经髂嵴植钉技术的改良,可提高外固定钉植入精确度和有效延长钉道长度,使患者术后迅速获得骨盆力学稳定性、降低钉道相关并发症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苏新磊,李爱霞,张桂莲,杨忠奎,赵曰景[4](2019)在《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诊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治疗的10例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清创、置管冲洗与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20~66岁,平均(49.6±12.8)岁,颈椎肿瘤1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腰椎滑脱症3例、胸腰椎骨折1例。结果 10例患者均获治愈,清创次数为1~5次。早期所有病例在清创术后2~8周愈合,内固定装置均完整保留。对患者进行随访,时间6~24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通过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清创、置管冲洗或负压封闭引流,所有感染患者均治愈,同时内固定物得以保留。(本文来源于《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徐鉴[5](2019)在《腰椎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切口感染的处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和观察不同治疗方法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切口感染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1例腰椎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切口感染的病例,采用敏感抗生素静滴治疗,并按病情需要分别采用清扩创2例、置管对流冲洗2例、穿刺引流6例与负压引流1例治疗。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3.07±5.36)个月。11例患者手术或操作次数1~6次,末次随访时11例患者均获得治愈。治疗前VAS评分为(7.28±1.36)分,治疗后2个月VAS评分为(3.69±1.36)分;治疗前ODI评分为(69.86±15.38)分,治疗后ODI评分为(32.78±10.29)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切口感染可通过调整基础状况、使用抗生素并采用恰当的手术或操作干预均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文来源于《宁夏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周孝聪,赵学凌,雷宇,杨鸿超,杨少茼[6](2019)在《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作为脊柱外科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而且会显着增高感染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如何在保留内植物维持脊柱稳定的同时,又有效的控制感染,成为脊柱外科医生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本研究就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发生深部感染的易感因素,术前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其对手术的影响,术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各项指标,以及如何进行术后感染的及时诊断、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期为临床上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俞国雨,徐杰,林院,郑武,肖毓华[7](2018)在《保留内固定清创术治疗脊柱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保留内固定清创术在治疗脊柱后路手术早期深部感染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9月至2016年10月,收治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患者28例。其中男9例,女19例,平均年龄63岁。术中彻底清除感染和坏死组织,反复擦洗钉棒表面,碘伏和双氧水交替浸泡,间断大量0.9%氯化钠溶液冲洗,关闭切口前局部放置万古霉素粉剂。术后静脉滴注2周后改为口服治疗4周。出院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每年复查。结果 28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7例患者一期保留内固定彻底清创术后无再复发,感染控制率为96.4%(27/28)。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5个月。未出现明显的神经损伤、硬膜囊撕裂、内固定松动、畸形加重等并发症。结论保留内固定清创术是治疗脊柱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有效手段,其手术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8年36期)
刘平平,李岩,陈旭,张永红,王栋[8](2018)在《静脉留置针置入冲洗治疗外固定架针道深部感染》一文中研究指出临床上常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以达到即刻稳定骨折、预防感染的目的~([1])。但外固定架固定时间长,且部分患者合并糖尿病,因此易出现针道感染并发症。笔者自2017-08—2018-01采用静脉留置针冲洗治疗外固定架针道深部感染14例,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14~62岁,平均42.6岁。采用外固定架固定的原因:7(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李真[9](2018)在《灌洗引流法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早期深部感染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灌洗引流法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早期深部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早期深部感染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治疗,研究组给予灌洗引流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及症状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286,P=0.038)。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研究组VAS评分为(4.48±1.5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8±1.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有2例出现症状复发情况,症状复发率为9.52%;对照组有10例出现症状复发情况,症状复发率为47.62%,两组症状复发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467,P=0.006)。结论:给予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早期深部感染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清创治疗干预以及灌洗引流法等,这样能够获得显着的治疗效果,并且保留内固定,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性,在手术期间需要发展多次切除软组织,还需要在椎间隙深层留置导管,这样能够全面降低患者疼痛感,避免术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8年22期)
刘小宁[10](2018)在《护理干预对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早期深部感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早期深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行胸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生早期深部感染患者28例资料;分析其医师术前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给予患者实施有效地基础和心理干预,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在完成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创口愈合情况,做好对其生活、引流管、皮肤和切口干预等工作,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28例患者中,其中13例患者经创口清创缝合后好转,14例患者经创口清创、冲洗后好转,另1例患者失访。结论:采用护理干预对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早期深部感染的疗效较为确切,愈合效果明显。(本文来源于《抗感染药学》期刊2018年05期)
深部固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创面负压治疗联合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和常规创面清创换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联合创面负压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等。结果: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均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清创次数和换药次数比较,观察组患者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内固定物取出率为4.5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1.82%(P<0.05)。结论:创面负压引流联合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疗效确切,能减轻患者反复换药的痛苦,促进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深部固定论文参考文献
[1].郑炜,邹善琪,陈建文,孙慎,李方财.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J].浙江创伤外科.2019
[2].王斌,白伟,朱光谱.创面负压治疗联合背阔肌肌瓣逆行翻转技术在治疗脊柱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疗效[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
[3].唐成,梁斌,姚庆强,刘帅,徐燕.个体化经髂嵴植钉导板在骨盆外固定架深部植钉中的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4].苏新磊,李爱霞,张桂莲,杨忠奎,赵曰景.脊柱内固定术后早期切口深部感染的诊治探讨[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9
[5].徐鉴.腰椎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部切口感染的处理体会[J].宁夏医学杂志.2019
[6].周孝聪,赵学凌,雷宇,杨鸿超,杨少茼.胸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深部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19
[7].俞国雨,徐杰,林院,郑武,肖毓华.保留内固定清创术治疗脊柱术后早期深部感染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8
[8].刘平平,李岩,陈旭,张永红,王栋.静脉留置针置入冲洗治疗外固定架针道深部感染[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
[9].李真.灌洗引流法治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早期深部感染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8
[10].刘小宁.护理干预对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早期深部感染的影响[J].抗感染药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