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相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固体参与,复相反应,化学平衡移动,化学教学研讨
复相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彭威,肖小明[1](2014)在《例析固体参与复相反应的平衡移动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固体参与化学反应的平衡移动3个试题的详解,探讨了固-气相化学反应中平衡移动对气体平均相对分子量的影响、固-固相反应中压强因素对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以及等效平衡模式处理固-气相化学反应中化学平衡问题的一般规律,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起到举一反叁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化学教学》期刊2014年03期)
张秋菊,王晓,陈建民,庄国顺[2](2006)在《SO_2与Fe_2O_3生成Fe(Ⅱ)(aq)和硫酸盐的复相反应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DR IFTS,XPS,HPLC和IC考察了常温、常压和氧气存在下SO2与Fe2O3的复相反应,结果表明,SO2在Fe2O3表面的反应活性与Fe2O3表面含水量密切相关,表面含水量增加有助于Fe(Ⅱ)(aq)和硫酸盐的生成.室温下(T=291 K,相对湿度68%),每毫克Fe2O3在30 m in内可消耗53.6μg SO2,生成12.6 ngFe(Ⅱ)(aq)和56.2μg SO42-.反应产物SO42-的浓度比Fe(Ⅱ)(aq)的浓度高3个数量级,表明在生成硫酸盐的复相反应中铁对SO2氧化具有非常高的催化活性.提出了Fe(Ⅱ)(aq)和硫酸盐的生成机理.(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6年07期)
尹勇,王晓,陈建民[3](2005)在《SO_2与气溶胶典型氧化物复相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原位FTIR、原位DRIFTS和XPS等手段研究了SO2大气气溶胶典型氧化物的复相反应,确定了表面产物,探讨了反应机理.结果表明SO2在氧化物表面发生吸附和氧化反应,表面产物为SO42-和SO32-.表面羟基数目和酸碱性是不同氧化物对SO2吸收和氧化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本实验条件下各样品复相反应能力顺序为:Al2O3>CaO>>SiO2,、Fe2O3.(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5-12-01)
张秋菊,王晓,尹勇,陈建民[4](2005)在《SO_2与Fe_2O_3复相反应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DRIFTS,XPS、HPLC,IC和pH计测定了常温,常压及有氧气存在情况下SO2与Fe2O3 复相反应的产物.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活性与表面吸附水有关,增加Fe2O3表面含水量有利于新产物Fe(Ⅱ)和 S(VI)的生成;室温下(T=291K,RH=68%),SO2与Fe2O3复相反应30分钟,每毫克Fe2O3消耗53.6μgSO2,形成12.6ngFe(Ⅱ)和56.4μgSO42-.据此提出Fe(Ⅱ)及硫酸盐形成的机制分二步.结果同样表明Fe(Ⅱ)除了作为SO2氧化的催化剂,同时也是复相反应的产物.(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5-12-01)
张秋菊,王晓,陈建民[5](2005)在《Fe(Ⅱ)产生于SO_2与Fe_2O_3复相反应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利用DRIFTS,HPLC,IC和pH计测定了常温,常压及有氧气存在情况下SO2与Fe2O3复相反应的产物.根据HPLC,IC,pH计和DRIFTS实验结果,显示反应活性与表面吸附水有关并有利于新产物Fe(Ⅱ)和S(Ⅵ)的生成,据此提出Fe(Ⅱ)及硫酸盐形成的机制分二步,第一步是SO2气体与表面吸附水的反应产生H+并溶解微量的Fe(Ⅲ),与S(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Ⅱ),第二步是溶解的Fe(Ⅲ)与Fe(Ⅱ)构成催化体系氧化表面吸附的SO2生成硫酸盐.新生成产物,硫酸盐可能占据表面活性位点及反应体系pH值的降低,使SO2提取量下降导致反应产物Fe(Ⅱ)及硫酸盐的生成量是有限的.室温下SO2与Fe2O3异相反应 30分钟,每毫克Fe2O3消耗53.6 μgSO2,形成12.6 ngFe(Ⅱ)。结果同样表明Fe(Ⅱ)除了作为SO2氧化的催化剂,同时也是复相反应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期刊2005-11-01)
吴洪波[6](2005)在《含硫化合物与矿尘氧化物及大气颗粒物的复相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颗粒物或气溶胶对大气的辐射和化学组成有着重要影响,许多关键的大气化学过程如臭氧层损耗,酸沉降都与其密切相关。虽然大气颗粒物表面的复相和多相反应是大气反应性物种生成和消除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大气中气体成分复杂而且不同气溶胶粒子的浓度,性质及反应活性具有较大差异,人们对大气中这些气溶胶粒子表面的化学反应过程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为了得到大气复相和多相化学反应的信息,对大气中的不同气体成分在不同化学组成的气溶胶粒子表面的化学反应分别进行研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含硫化合物是典型的大气污染物,而矿尘气溶胶粒子是大气中化学反应特性最活跃的气溶胶粒子之一。因此,研究含硫化合物与矿尘气溶胶粒子及其组成成分的复相化学及复相光化学反应过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认识大气中含硫化合物的转化过程,揭示大气硫物种转化中气溶胶粒子的贡献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建立了以长光程傅立叶红外光谱为测定基础的原位观测反应体系,并结合x射线光电子光谱(XPS)、漫反射红外光谱(DRIFTS)等分析手段,对大气中主要的含硫化合物二氧化硫(SO_2),羰基硫(COS)以及二甲基硫(DMS)与矿尘气溶胶典型氧化物组分及大气颗粒物样品的复相(光)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和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论文首先研究了SO_2与矿尘气溶胶典型氧化物组分及大气颗粒物的复相反应过程,实验证实了SO_2首先在固体表面化学吸附生成SO_3~(2-)或HSO_3~(2-),进而在氧化物表面化学吸附的活性氧和羟基的作用下氧化形成SO_4~(2-)的反应机理。论文比较了SO_2与不同氧化物反应活性的大小,测定了实际采集的大气颗粒物样品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为2.28×10~(-5) S~(-1),并推断在该反应速率条件下SO_2与大气颗粒物的复相反应可能对大气SO_2的转化有着显着的贡献。 论文重点研究了COS与矿尘气溶胶典型氧化物组分及大气颗粒物的复相反应和光氧化反应过程。一方面,论文发现了常温常压条件下,COS可以与Al_2O_3,Fe_2O_3等氧化物发生显着的作用,并在其表面生成SO_4~(2-)。通过考察不同酸碱性Al_2O_3的反应,论文证明了氧化物表面的羟基是COS发生反应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提出了COS/O_2反应体系中,羟基和表面活性氧共同作用形成SO_4~(2-)和单质S(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5-04-18)
张兴赢,庄国顺,陈建民,吴洪波,王晓[7](2004)在《二氧化硫在矿物气溶胶颗粒物表面的复相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怀特池和原位FTIR研究了SO2在典型矿物气溶胶颗粒物表面(SiO2, Al2O3, CaO,TiO2,MgO,FeOOH,Fe2O3,MnO2)发生复相化学转化的能力,探讨其复杂反应机制。利用BET和XPS等分析手段确定了SO2与各种组分的复相反应的产物,讨论了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和转化途径。结果表明,常温下SO2在不同颗粒物表面上能以不同速率被氧化生成硫酸盐,各种颗粒物对SO2的氧化能力大小是:FeOOH>Al2O3>混合物>MgO>Fe2O3>SiO2。体系中氧气过量时,SO2在多数氧化物表面的复相反应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其酸碱性对催化活性影响很大,其中碱性Al2O3>中性Al2O3>酸性Al2O3。(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期刊2004-10-01)
吴洪波,陈建民,薛华欣,庄国顺,张兴赢[8](2004)在《二氧化硫与大气颗粒物的复相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原位FTIR,XPS等手段研究了SO2与大气颗粒物及部分氧化物的复相反应,确认了表面反应产物,讨论了复相反应历程和表面反应机理.结果表明,SO2在大气颗粒物和氧化物表面发生吸收和氧化反应,表面产物为SO32-和SO42-.表面酸碱性是不同氧化物对SO2吸收和氧化能力有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本实验条件下氧化物和大气颗粒物样品复相反应能力顺序为:Al2O3>CaO>>SiO2,Fe2O3,大气颗粒物样品.(本文来源于《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期刊2004-08-01)
吴洪波,王晓,陈建民,俞宏坤,薛华欣[9](2004)在《羰基硫与气溶胶典型组分的复相反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羰基硫(COS)是大气中含硫气体之一,它可以通过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气溶胶,影响大气辐射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化.COS在大气中可通过与OH·自由基、活性氧原子等均相反应过程发生化学转化,但其与大气颗粒物的复相反应的研究甚少.考察了COS与大气颗粒物中较常见的氧化物成分Al2O3,CaO,SiO2,Fe2O3和MnO2等发生复相转化的能力,利用原位傅里叶红外光谱(insituFTIR),X射线光电子光谱(XPS),比表面积分析等手段确定了COS的转化产物,讨论了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和转化途径.结果表明,常温下COS能与多种氧化物反应,产物为CO2,单质S以及24SO-.各种氧化物对COS催化反应能力有较大差异,Al2O3表现出很强的催化活性,Fe2O3次之,CaO反应微弱,SiO2和MnO2则无明显反应活性.氧化物表面的吸附氧和羟基是COS转化的主要反应中心.体系中氧气过量时,Al2O3催化COS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其酸碱性对催化活性影响很大,COS在碱性、中性和酸性Al2O3上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1.5110-4,9.8110-5和3.0610-6s-1.(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4年08期)
顾月妹,李振谦,刘传朴,郭用猷,印永嘉[10](1990)在《丙烯醇在氧化铜表面上的激光诱导复相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 TEA CO_2激光器为激发光源,研究了丙烯醇在氧化铜表面上的复相反应,讨论了激光频率、能量密度和激光光束与 CuO 表面距离等对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0年02期)
复相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DR IFTS,XPS,HPLC和IC考察了常温、常压和氧气存在下SO2与Fe2O3的复相反应,结果表明,SO2在Fe2O3表面的反应活性与Fe2O3表面含水量密切相关,表面含水量增加有助于Fe(Ⅱ)(aq)和硫酸盐的生成.室温下(T=291 K,相对湿度68%),每毫克Fe2O3在30 m in内可消耗53.6μg SO2,生成12.6 ngFe(Ⅱ)(aq)和56.2μg SO42-.反应产物SO42-的浓度比Fe(Ⅱ)(aq)的浓度高3个数量级,表明在生成硫酸盐的复相反应中铁对SO2氧化具有非常高的催化活性.提出了Fe(Ⅱ)(aq)和硫酸盐的生成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相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彭威,肖小明.例析固体参与复相反应的平衡移动问题[J].化学教学.2014
[2].张秋菊,王晓,陈建民,庄国顺.SO_2与Fe_2O_3生成Fe(Ⅱ)(aq)和硫酸盐的复相反应机理[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
[3].尹勇,王晓,陈建民.SO_2与气溶胶典型氧化物复相反应研究[C].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4].张秋菊,王晓,尹勇,陈建民.SO_2与Fe_2O_3复相反应的机理研究[C].第四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5].张秋菊,王晓,陈建民.Fe(Ⅱ)产生于SO_2与Fe_2O_3复相反应的实验研究[C].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2005
[6].吴洪波.含硫化合物与矿尘氧化物及大气颗粒物的复相反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5
[7].张兴赢,庄国顺,陈建民,吴洪波,王晓.二氧化硫在矿物气溶胶颗粒物表面的复相反应研究[C].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2004
[8].吴洪波,陈建民,薛华欣,庄国顺,张兴赢.二氧化硫与大气颗粒物的复相反应研究[C].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2004
[9].吴洪波,王晓,陈建民,俞宏坤,薛华欣.羰基硫与气溶胶典型组分的复相反应机制[J].科学通报.2004
[10].顾月妹,李振谦,刘传朴,郭用猷,印永嘉.丙烯醇在氧化铜表面上的激光诱导复相反应[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