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仑破裂应力论文-董非非,袁丽文,邓辉,汤兰荣,郭雨帆

库仑破裂应力论文-董非非,袁丽文,邓辉,汤兰荣,郭雨帆

导读:本文包含了库仑破裂应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九江-瑞昌M_S5.7地震,瑞昌—阳新M_S4.6地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应力触发

库仑破裂应力论文文献综述

董非非,袁丽文,邓辉,汤兰荣,郭雨帆[1](2019)在《九江—瑞昌地区显着地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九江—瑞昌地区内的地震活动是否存在动态应力触发关系,本文选用多层黏弹性介质模型,计算了2005年九江—瑞昌M_S5.7地震和2011年瑞昌—阳新M_S4.6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九江—瑞昌M_S5.7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能触发其北东方向的53次地震;瑞昌—阳新M_S4.6地震发生后15天内,小震活动增强区及九江—瑞昌M_S5.7地震震源区的多次地震活动,可能与其动态应力触发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珊珊[2](2019)在《唐山地区地震双差重定位与1976年大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地震观测台网不断的建设与发展,观测台站密度逐渐加大,为研究唐山地区的地震分布特征提供了丰富、连续、可靠的原始资料。双差定位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相对定位法,本文利用河北数字遥测台网记录的唐山及邻近地区(117.00°~120.00°E,39.00°~41.00°N),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正式观测报告中的震相到时资料,对唐山地区的中小地震进行了双差重定位。重定位后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残差、水平方向及深度方向的定位平均相对误差较小。重定位后的震中分布显示地震向各断层附近聚集,并发现了一个可能存在的隐伏断层,据震源深度剖面分析可知唐山地区的地震活动下界面约为23km。库仑破裂应力的研究是探索发震机理与孕震机制的一个较为常见的手段,计算得到1976年唐山Ms7.8地震对滦县Ms7.1地震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量为0.12~0.2MPa,唐山Ms7.8地震与滦县Ms7.1地震联合作用下的库仑破裂应力对宁河Ms6.9地震的库仑破裂应力大小为0.04~0.15MPa,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对滦县地震的发生有触发作用,唐山地震和滦县地震共同触发了宁河地震。通过对唐山地区先后发生的叁次大地震共同作用下的库仑破裂应力演化过程发现,库仑应力变化量绝对值逐渐增大而后增加速率减缓,体现了Maxwell体的粘弹性介质松弛特性。将重定位前唐山及邻近地区发生的1.5级及以上以及重定位后1.0级以上地震投影到相对应时间的库仑破裂应力图上,结果显示正应力区域地震数目占有明显优势,说明唐山Ms7.8地震、滦县Ms7.1地震、宁河Ms6.9地震对唐山地区现今地震的发生仍有触发作用。(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期刊2019-06-01)

李艳娥,陈学忠[3](2019)在《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在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和2014年康定M_S6.3地震破裂区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一文中研究指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_S8.0地震发生之后,先后于2013年4月20日和2014年11月22日分别在汶川M_S8.0地震震中西南约80km的芦山县和约178km的康定县发生了M_S7.0和M_S6.3地震。芦山地震位于龙门山前主边界处,康定地震位于鲜水河断裂带上。芦山地震发生前有几位作者先后计算了汶川M_S8.0地震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分析了其对周围断层的影响。本文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了简要回顾,并根据芦山地震和康定地震的实际发震断层面参数,计算了汶川M_S8.0地震在芦山地震和康定地震震源深度处的水平面上以及其发震断层面上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还给出了其震中处库仑破裂应力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汶川M_S8.0地震发生使芦山地震震源断层面上有利于其错动发震的应力大面积增加而使康定地震震源断层面上有利于其错动发震的应力大面积减小。在芦山地震初始破裂点处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达0.245MPa,在康定地震初始破裂点处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为-0.000 63 MPa。因此,汶川M_S8.0地震的发生对芦山地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康定地震的作用不明显。在目标断层面参数已知的情况下,根据库仑破裂应力在目标断层面上的分布,可能为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提供线索,进而对地震发生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若一次地震的发生使目标断层面上有利于其错动发震的应力大面积显着增加,这种情况下库仑破裂应力对未来地震具有预测意义。(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9年01期)

赵淑芳,解朝娣,徐晓雅,林凤仙,杨思梦[4](2018)在《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对断层地震失稳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速率—状态依赖性摩擦滑动定律,建立断层黏滑模型,采用阶跃形式的应力扰动加载于断层模型上,利用Runge-Kutta数值积分方法,主要分析了应力扰动值的正负、大小和加载时间t0对断层滑移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库伦破裂应力为常数,不论是正应力起主导作用还是剪应力起主导作用,对后续断层的作用几乎一样。静态应力扰动作用下断层的成核周期会发生提前或者延后,具体表现为:当库伦应力为正时引起断层的成核时间提前,且提前量小于原有周期值;库伦应力为负时引起时间延迟,且延迟时间不受原有成核周期限制。库伦应力扰动的幅值越大,引起的滑移时间改变量越大。成核时间提前量与应力扰动的加载时间有关,在前期施加同样大小的应力扰动,时间提前量呈现随加载时间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8年02期)

程佳,徐锡伟,刘杰[5](2016)在《2014年鲁甸6.5级地震成因、破裂特征和余震分布特征的库仑应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4年鲁甸MS6.5地震的区域构造和余震共轭分布特征,本文首先计算了1733年小江断裂带北段M7.75地震,1850年则木河断裂带M7.5地震和1974年马边MS7.1地震对鲁甸MS6.5地震震源机制解两个节面的黏弹性库仑应力作用,结果显示NNW向发生主破裂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受到这3次地震,尤其是1850年M7.5地震明显的库仑应力作用,我们认为则木河断裂的高速左旋走滑运动以及7级以上强震的重复发生对于包谷垴—小河断裂的强震孕育和断裂演化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然后分析了鲁甸6.5级地震的共轭破裂与余震分布特征,并分别计算了两个共轭破裂面单独破裂对另一破裂面的库仑应力作用,结果显示NEE向破裂促进NNW向破裂的发生,而NNW向破裂后则阻碍了NEE向破裂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发展成以NNW向破裂为主的共轭破裂事件;最后计算了共轭破裂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的影响,认为位于NEE向破裂面西侧的余震集中分布主要是由于应力触发作用而形成.(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陈丹,郝平[6](2016)在《京西盆岭构造区积累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强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拉张正断层作用为主的京西盆岭活动构造区(112°~116.2°N,38.3°~41.5°E)自BC231年以来共记载和记录15次M6~7.5地震。本研究计算每一次强震产生的以及逐次积累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并分析强震之间的应力触发关系。结果显示在14次后发的强震中,有10次发生在先发强震产生的积累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为正的触发区,触发率为71%。所有15次历史强震作用共同引起研究区积累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的正值区,主要分布于六棱山北麓断裂中段、怀涿盆地北缘断裂、新保安沙城断裂、桑干河断裂以及蔚县盆地南缘断裂,并使得这些断裂(段)的强震危险性有所增加,这可为分析研究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6年01期)

程旭[7](2015)在《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邻区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震后的应力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2015年4月25日(北京时间)尼泊尔地区发生Ms 8.2级强震(据中国地震台网统一地震目录,下同),其后25个小时内有发生了2次强余震(Ms>7.0)。5月12日在主震南东东(SEE)方向约130 km发生Ms 7.7级地震,为主震之后最大震级的余震。25日主震发生后12小时内,位于中国境内西藏定日附近和聂拉木附近发生了Ms 5.9与Ms 5.3级地震,距离尼泊尔主震分别约为250 km与120km。大震之后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广泛地应用于余震触发与分布、其他地震触发与区域灾害讨论与研究中。对尼泊尔地震之后库仑破裂应力分布的研究有助于认识这一地区震后区域应力积累特征、应力(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叁)——专题37地球气候系统历史、专题3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9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及其应用》期刊2015-10-10)

陈为涛,甘卫军,万永革,肖根如,孟令超[8](2013)在《青藏高原东北缘4个强震重点监视区库仑破裂应力的近百年变化和危险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前人基于多学科研究资料圈定的4个未来强震重点监视区,构建了顾及到中下地壳黏弹性弛豫效应的区域岩石圈模型;考虑1920—2010年期间发生在本区域及其周边的18次Ms≥7级强震在这一区域的黏弹性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和长期构造背景加载下的应力积累情况,定量分析了每个重点监视区近百年来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各重点监视区的未来发震危险性程度。结果表明:西秦岭断裂带监视区和六盘山断裂带监视区均处于长期构造背景场和历史地震影响共同加载应力的状况;而海原断裂带监视区和东昆仑断裂带监视区,如果不考虑长期构造背景的应力加载,则处于地震影响的卸载状况。考虑到这4个重点监视区的大震平均复发周期及上次大震事件的离逝时间,认为西秦岭断裂带监视区的未来强震危险性程度最高,海原断裂带次之,然后是东昆仑断裂带和六盘山断裂带。(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张辉,张浪平,徐辉,王熠熙[9](2013)在《中国大陆M_S≥7.0地震与潮汐库仑破裂应力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1900~2012年中国大陆MS≥7.0浅源地震为研究对象,计算日月潮汐在发震断层面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确定潮汐相位角。通过Schuster检验,定量分析了中国大陆强震与日月潮汐库仑破裂应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具有震源机制解的57次强震中,71.9%的强震发生在潮汐加载相位区间,Schuster检验p值为3.83%,显示中国大陆7级强震与潮汐库仑破裂应力间存在很好的相关性。活跃期p值为4.56%,75.5%的地震发生在潮汐加载相位区间;而在平静期发生在加载相位区间的地震比例为50%。表明活跃期内的强震受潮汐库仑破裂应力的加载触发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期刊2013年01期)

徐晶,邵志刚,张浪平,马宏生[10](2013)在《断层面上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的孕育、发生和震后调整被认为是震源区及其邻区的应变积累释放过程.地震引起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可有力地解释余震分布、强震序列等地震观测,并为探索地震发生机制和地震预测提供新的线索.地震学家们多采用弹性位错模型计算同震位错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以研究余震分布及地震间相互作用;随着流变学的发展,粘弹模型因可以很好的解释大量震后形变观测而被广泛用于断层面上的震后应力调整研究;此外,构造应力加载作用在更长时间尺度上造成断层面的应力积累,基于负位错模型计算震间库仑应力变化为又一研究内容.本文从同震、震后、震间库仑应力变化的角度提炼出断层面上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大量研究成果,介绍了库仑应力变化的基本计算原理及引起断层面上库仑应力变化的主要原因,论述了通过库仑应力演化来研究地震活动的方法和应用,进一步讨论断层面上库仑应力演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近期的进展.(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3年01期)

库仑破裂应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数字地震观测台网不断的建设与发展,观测台站密度逐渐加大,为研究唐山地区的地震分布特征提供了丰富、连续、可靠的原始资料。双差定位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相对定位法,本文利用河北数字遥测台网记录的唐山及邻近地区(117.00°~120.00°E,39.00°~41.00°N),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正式观测报告中的震相到时资料,对唐山地区的中小地震进行了双差重定位。重定位后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残差、水平方向及深度方向的定位平均相对误差较小。重定位后的震中分布显示地震向各断层附近聚集,并发现了一个可能存在的隐伏断层,据震源深度剖面分析可知唐山地区的地震活动下界面约为23km。库仑破裂应力的研究是探索发震机理与孕震机制的一个较为常见的手段,计算得到1976年唐山Ms7.8地震对滦县Ms7.1地震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量为0.12~0.2MPa,唐山Ms7.8地震与滦县Ms7.1地震联合作用下的库仑破裂应力对宁河Ms6.9地震的库仑破裂应力大小为0.04~0.15MPa,研究结果表明唐山地震对滦县地震的发生有触发作用,唐山地震和滦县地震共同触发了宁河地震。通过对唐山地区先后发生的叁次大地震共同作用下的库仑破裂应力演化过程发现,库仑应力变化量绝对值逐渐增大而后增加速率减缓,体现了Maxwell体的粘弹性介质松弛特性。将重定位前唐山及邻近地区发生的1.5级及以上以及重定位后1.0级以上地震投影到相对应时间的库仑破裂应力图上,结果显示正应力区域地震数目占有明显优势,说明唐山Ms7.8地震、滦县Ms7.1地震、宁河Ms6.9地震对唐山地区现今地震的发生仍有触发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库仑破裂应力论文参考文献

[1].董非非,袁丽文,邓辉,汤兰荣,郭雨帆.九江—瑞昌地区显着地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J].地震学报.2019

[2].张珊珊.唐山地区地震双差重定位与1976年大震后库仑破裂应力分析[D].防灾科技学院.2019

[3].李艳娥,陈学忠.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在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和2014年康定M_S6.3地震破裂区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J].地震.2019

[4].赵淑芳,解朝娣,徐晓雅,林凤仙,杨思梦.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对断层地震失稳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J].高原地震.2018

[5].程佳,徐锡伟,刘杰.2014年鲁甸6.5级地震成因、破裂特征和余震分布特征的库仑应力作用[J].地球物理学报.2016

[6].陈丹,郝平.京西盆岭构造区积累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对强震的影响[J].地震.2016

[7].程旭.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邻区库仑破裂应力变化:震后的应力转移[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叁)——专题37地球气候系统历史、专题38强震机理、孕育环境与地震活动性分析、专题39大数据时代地球物理信息学及其应用.2015

[8].陈为涛,甘卫军,万永革,肖根如,孟令超.青藏高原东北缘4个强震重点监视区库仑破裂应力的近百年变化和危险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3

[9].张辉,张浪平,徐辉,王熠熙.中国大陆M_S≥7.0地震与潮汐库仑破裂应力关系研究[J].中国地震.2013

[10].徐晶,邵志刚,张浪平,马宏生.断层面上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相关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3

标签:;  ;  ;  ;  

库仑破裂应力论文-董非非,袁丽文,邓辉,汤兰荣,郭雨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