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颜色整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诗歌颜色词隐喻翻译,概念合成网络模式,心理空间,语境
颜色整合论文文献综述
韩娇蓉[1](2016)在《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诗歌颜色词隐喻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诗歌颜色意象的翻译,译者不能局限于语言表层的概念意义转换,更应注重不同文化语境下思维的认知推理。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对模糊语言的思维认知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以《苏轼诗词古代诗歌1000首》许渊冲英译本为语料,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分析诗歌中的颜色词隐喻,阐释诗歌颜色词翻译思维转换的认知机制。(本文来源于《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焦艳,邓红霞,李海芳[2](2014)在《颜色和形状特征分离和局部整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征绑定是特征分离和整合的过程。为探究视觉系统处理图像颜色和形状特征的动态绑定过程,提出基于任务的独立成分分析(T_ICA)和最短距离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任务态下采集的脑功能(fMRI)数据,实现颜色和形状处理功能的分离和局部整合。结果表明,T_ICA将f MRI数据分离成彼此独立的特征成分,其中包含有目标特征成分和其他成分;聚类方法实现了颜色功能和形状功能的局部整合,形成了两个分别处理颜色和形状的基本感知系统。通过研究人脑视觉特征绑定机制为计算机视觉捆绑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14年11期)
滕娇月[3](2014)在《概念整合理论视阙下唐诗颜色词的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概念整合理论,也称概念融合理论,是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空间模式既重视语境的作用,又从简单的空间结构揭示了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概念整合理论阐释了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对于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发挥着中心作用,对各领域的意义建构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我们正是依靠概念整合来理解意义,不断创新发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概念世界。从古至今,翻译一直是学者们讨论不休的话题。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翻译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对“翻译”这一实际过程的研究,而是从认知的角度,把翻译纳入概念整合网络。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其语言之精炼,韵律之优美,蕴含之丰富,是我国语言艺术中的精髓。唐诗更是其中的瑰宝。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诗历来被视为中国诗歌的巅峰,备受国人喜爱。唐诗英译是世界的趋势、需要。颜色是诗人最重要的表达手段之一,借助于颜色,诗人可以描绘出一幅幅风光绮丽、色彩斑斓的美丽图画。千变万化的颜色表现了诗人的丰富内心世界。颜色翻译一直都是众多翻译学者的研究方向。近年来,中国古诗词中的颜色词的翻译也开始受到关注与探讨。本文将概念整合理论与唐诗颜色词翻译相结合,针对唐诗翻译中颜色词英译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根据概念整合这一新兴的认知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陈述了唐代诗歌中颜色词的使用情况,并总结出了从原文到译文这一概念整合过程的主要整合形式。不仅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唐诗的思想情感和审美韵味,更为译者如何翻译好中国古诗当中的颜色词以供读者品鉴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4-03-01)
吴壤[4](2013)在《句子水平上颜色信息和形状信息的整合加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60—70年代产生了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认为认知在本质上是知觉性的,认知扎根于人类自身的感觉运动体验,强调认知的体验性。随即产生了浸入式经历者框架(The Immersed Experiencer Frame),该理论认为读者是浸入式的,理解被视为对描述的句子的各种经历,读者通过重新激活相关的知觉表征和运动信息,以达到对物体的一种感觉运动模拟或心理模拟。以往心理模拟与句子理解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对于颜色信息和形状信息的整合加工机制的研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句子—图画匹配范式,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以隐含物体信息的简单说明文为实验材料,通过设置句子—图画的时间间隔,探讨句子水平上颜色信息和形状信息的整合加工机制。结果表明:(1)句子水平上颜色信息和形状信息始终保持平行的激活趋势;(2)句子水平上颜色信息和形状信息的整合加工与句子理解的不同阶段有关,二者的整合出现在句子理解的中期阶段,并且持续到句子理解的晚期阶段;(3)在句子理解的中期阶段,二者以平行独立的不完全的整合加工机制实现整合,在句子理解的晚期阶段,二者以平行独立且相互依赖的整合加工机制实现整合。(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8)
张国[5](2008)在《颜色整合的感觉记忆加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系统能识别真实世界中千千万万种颜色,但是众所周知,在视网膜中这些颜色仅仅被分离成红、绿、蓝3种基本颜色,因此颜色重建成为视觉信息加工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的理论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在哪里被重建的,另一个是如何被重建的。关于在哪里重建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有的认为重建发生在认知加工的低级水平,有的认为在高级水平,还有的则认为在视觉通路的每个层级都有贡献。这些争论迄今没有得到一致的看法。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将感觉记忆研究和立体信息加工研究的方法引入颜色重建的研究中,设计了两组巧妙的心理物理学实验来考验两个问题。第一组实验,通过对比单眼性观察和双眼性观察的结果,考察整合加工是单通道水平的还是双通道水平的。再通过对两组实验结果的组合分析,最后确定整合加工发生在认知的低级水平还是高级水平。第二组实验,通过改变两种基本颜色的呈现间隔,考察整合的时间特性,以确定整合加工发生的时间阶段。同时,我们把本次实验的具体方法的实现建立在高精度显示和单屏显示技术的基础上的,将不同颜色的显示时间以及ISI控制在几毫秒的时间范围之内,以‘屏’为单位计算时间。并利用这一方法进行一系列具有创新设计思想的研究,主要内容有:1.采用双眼分视的方法观测先后呈现在左右注视点的两种不同颜色的物体,无论ISI如何设置,待融合后均不能看到稳定的颜色,即所看到的只有瞬态的像。表明颜色整合是单通道水平,发生在双眼驱动细胞之前,不是来自于高级的认知阶段。2.当两个颜色不同的物体依次显示在同一个物理位置的时候,发现两种颜色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能发生整合,即颜色整合与时间间隔ISI呈现的时间有关。颜色信息整合加工的最大时间间隔在80ms左右。由于视网膜整合时间极短,而我们颜色整合实验中在80ms依然能够整合,说明颜色整合发生在视网膜加工之后。3.建立颜色整合与感觉记忆之间相联系的判据:由于先后出现颜色的呈现时间以及ISI这叁个时间量严格控制在感觉记忆维持时间范围之内,表明颜色整合发生在感觉记忆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08-05-20)
张国,朱宪铎,汪亮,冯旻,杨仲乐[6](2008)在《颜色整合的感觉记忆加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于颜色的整合,至今无法知道究竟是在哪里完成的,甚至至今也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开展研究,为此,尝试运用了一种新的微秒级高精度刺激显示技术,通过被试对同时或以一足够短的时间间隔先后在计算机屏幕上呈现的红、绿图案的观察实验,探讨颜色整合与感觉记忆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7-03-10在中南民族大学脑认知科学研究室完成。选择5名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受试者,均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自愿参加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刺激是先后呈现相等时间间隔的红绿图形,要求被试观察自己看到何种颜色。在第二个实验中,刺激是先后呈现图片中左右两侧的不同颜色的图形,要求待被试透过隔板双眼融合时报告融合色。结果:①实验一结果:当两幅图片的时间间隔为0~16帧(80ms内),两幅图形可以融合成稳定的颜色;时间间隔在16帧以上时,呈现了2幅独立的图形。②实验二结果:通过刺激物先后呈现在注视点左右的两幅图片,不能融合为稳定的颜色,呈现的像为瞬态的。结论:①颜色通过对照大脑叁个记忆系统对信息的维持时间,确定红绿颜色融合成黄色是在感觉记忆中实现的。②颜色整合发生在双眼驱动细胞之前。③颜色在感觉记忆上整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8年04期)
汪亮,邱锦辉,张国,王建中,杨仲乐[7](2007)在《运动对颜色信息整合的影响源于眼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斜向运动及变速率运动实验模式,考察了运动对颜色信息整合的影响.实验发现:原先在眼动跟踪斜向运动刺激物和固视匀速运动刺激物时,都能发生的颜色信息整合现象,在分别变为固视斜向运动和变速运动刺激物时均不再发生.这表明,颜色整合起源于高级视觉皮层的流行观念是错误的.(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王鹏,刘祖祥[8](2005)在《颜色和运动信号在早期视觉皮层的整合与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遍认为视觉信息的各种属性从视网膜开始分别由各自的特定通道传输,在不同的脑区得到加工,对此已有相当多的研究。但是对于不同属性之间的交互作用过程,研究并不多。尤其是颜色和运动信号的关系,除了来自神经形态学的间接结果。之外,还完全不清楚。本研究通过比较颜色刺激、运动刺激以及复合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ERP) 的差异和对这叁种任务的觉察任务的反应时,发现在视觉加工的早期阶段两种属性就存在整合,可能定位在早期视觉皮层(V1、V2或V3);对复合刺激中某个属性的觉察比单纯的刺激要差,尽管复合刺激作为整体在觉察时比单纯刺激占有优势。(本文来源于《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5-11-01)
颜色整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特征绑定是特征分离和整合的过程。为探究视觉系统处理图像颜色和形状特征的动态绑定过程,提出基于任务的独立成分分析(T_ICA)和最短距离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任务态下采集的脑功能(fMRI)数据,实现颜色和形状处理功能的分离和局部整合。结果表明,T_ICA将f MRI数据分离成彼此独立的特征成分,其中包含有目标特征成分和其他成分;聚类方法实现了颜色功能和形状功能的局部整合,形成了两个分别处理颜色和形状的基本感知系统。通过研究人脑视觉特征绑定机制为计算机视觉捆绑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颜色整合论文参考文献
[1].韩娇蓉.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诗歌颜色词隐喻翻译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2].焦艳,邓红霞,李海芳.颜色和形状特征分离和局部整合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4
[3].滕娇月.概念整合理论视阙下唐诗颜色词的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吴壤.句子水平上颜色信息和形状信息的整合加工机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5].张国.颜色整合的感觉记忆加工机制[D].中南民族大学.2008
[6].张国,朱宪铎,汪亮,冯旻,杨仲乐.颜色整合的感觉记忆加工机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
[7].汪亮,邱锦辉,张国,王建中,杨仲乐.运动对颜色信息整合的影响源于眼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8].王鹏,刘祖祥.颜色和运动信号在早期视觉皮层的整合与抑制[C].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