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炭成人高校的现状与走势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陆扬[1](2020)在《新形势下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即从高速度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中低速的高质量增长,因此必须重新定义经济增长动力的新内涵。按照马克思社会再生产论的观点,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也决定了经济增长动力的内涵。因此,深入研究广西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个环节,将有利于挖掘其在新时期要求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首先在诸多经济发展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构造经济质量系统,基于广西地区统计年鉴和熵值计算法测度经济质量指数,并从纵向与横向分析广西经济质量发展趋势与特征。再次,使用计量工具对其进行影响因素建模分析,发掘广西经济质量发展中的异常因子并联系历年证据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中介效应的影响下,生产环节中的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显着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交换环节的净出口显着抑制经济质量的发展;分配环节中,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并没有发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显着促进作用。消费环节中的社会用电量受到中介效应影响,显着抑制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得到政策启示:应完善生产端、创新再分配措施、向高质量贸易发展转型和推动中高端消费市场发展。
路兴隆[2](2020)在《黑龙江省营商环境评估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首先,本文以市场主体的外部性视角,将营商环境划分为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并分析其概念、特征及主要类型。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现状,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其次,本文在均衡的国民收入、产品和要素市场均衡和投入产出等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完全竞争市场的营商环境模型,并得出了理想状态下企业的利润函数及影响企业经营的外部性因素。通过外部性因素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了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因素。借鉴国内外评估体系,本文构建了黑龙江省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然后,以数据为基础,本文对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权重方法进行了比较,确定了权重方法为熵值法。借助熵值法,分别对黑龙江省主要城市营商环境、黑龙江省与部分地区营商环境差距、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发展分别进行评估,得出结论,并提出黑龙江省营商环境需优化的主要问题。最后,本文以黑龙江省营商环境问题为导向,以区域性和功能性为政策建议划分依据,从政府制度创新、多维度要素改善、政府运行效率与方式改善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优化建议对策。
张业猛[3](2019)在《徐州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在徐州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相对滞后的背景下,本文以徐州低碳城市建设为研究对象,运用各类研究方法多角度分析各结构层次目标,得出科学的结论。阐述重点是以“现状分析”为突破口、“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着眼点,最终指向“对策建议”这个中心目标。撰写思路是先从国内外低碳发展的背景入手,提出建设徐州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意义和建设意义,再以创建和分析目标体系模型、相关数据和示例分析等方法,诊断出徐州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提出徐州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建设现状分析”主要从当前发展态势、构建目标体系、建设的有利条件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分析”是站在徐州低碳建设的角度主要对认知意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落后产能、政策、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七个方面进行问题查找。“对策建议”主要从规划、宣传、产业结构调整、大气污染物排放、低碳交通、政策法规、行政管理、碳汇林业建设8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和展望是通过研究和分析,指出徐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迫切性,明确目前建设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徐州低碳城市如何建设服务,以此推动徐州低碳城市建设事业发展。
王晓丹[4](2019)在《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JZ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电大,即国家开放大学(即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我国目前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迅速展开,我国远程教育的规模不断的扩大。与此同时,伴随着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大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推广价值。但是,必须清醒的正视我国电大目前办学活动和未来发展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与困境。在影响电大发展的因素中,其办学模式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领域。探索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发现办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对于把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建设成为独特、开放、有活力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JZ广播电视大学为研究对象,对JZ电大现有的办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确定研究思路与方法,构建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从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电大办学模式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并进行文献述评。第三部分: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构建理论框架。第四部分:对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历史、现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以JZ电大作为研究案例,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对JZ电大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探索JZ电大目前具体的办学模式,分析总结JZ电大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JZ电大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方面存在不足,教育资源短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第六部分:分析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借鉴国内外先进开放教育的办学模式。第七部分:针对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我国电大未来发展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电大存在着办学理念落后、办学定位不清晰不合理、教育资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特点;受传统办学定位影响;教学资源短缺;管理机制和机构设置存在问题;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因此,本研究提出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应该改变传统定位、改善传统办学体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发展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完善办学管理机构设置、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等改进建议。
王梦昭[5](2017)在《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对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的呼吁不断,引发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一方面,随着大学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提升了大众对大学教育的期待;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培养的出口,又遭遇了大学生从学涯进入职涯发展的种种障碍,由此,大学教育的作用遭到质疑。本论文由七个章节组成,基本思路是:找出问题,试图在宏观理论指导下,整合、扬弃历史资源,展开大学教学新方法的尝试;建立一个宏微结合、历史现实沟通、跨越中外的良性结构,寻求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方法与技能,来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使之得到妥善解决。第一章是立论与综述。立论部分,首先提出问题,目前的大学教学问题严重,从宏观层面说,有着名的“钱学森之问”和更为尖锐与直截的“钱理群之忧”。微观层面而言,存在着网络媒介时代,大学怎么教、如何学;大学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如何才能恪守教学职能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还具有国际性特点,成为全球大学教育的危机,需要积极稳妥应对;然后,确定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综述部分分析评述相关文献,依次对“大学职能概念”、“大学职能内涵”、“大学教师教学职能”三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分类与评述,得出以往研究的两个缺失,即缺失理论框架的构建,缺失中国大学的历史追溯与反思,因而列为本文重点研讨的重点。第二章是理论辨析。首先是“职能”和“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深入考察与概念确定,以及本文研究理论依据的确定。其次,探索大学教学职能的新结构。雅斯贝尔斯认为,“专业训练”(Fachschulung)“研究”(Forschung)和“教化”(Bildung)三大理念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共同构成了大学的理想。可是,“专业训练”(教学)“研究”(科研)一直为人们重视,并与雅氏遗漏的“社会服务”构成了大学的“三大职能”;“教化”(Bildung)这一理念却被忽视而失落了。本文以“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理论为指导,得出了大学教学“三职能一理念”的新结构:“教化”的理念在上,下面是三大职能的支撑;理念引领职能,职能支撑理念,形成一个上下交流、左右互通的有机结构。同时,对超越雅斯贝尔斯,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教学资源充实理论构架内涵,作了初步设想。第三章是历史追溯。探讨中国的大学教学,不仅需要具有国际共识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对本土的大学教育历史做认真考察,对传统进行扬弃,弃其糟粕,扬其精华,这也是以往的研究所忽视的。本文按媒介形式的演变,分口语传播、抄本传播、雕版印刷传播、机器印刷传播和音像传播五个阶段,考察我国古往今来大学教师教学职能履行状况,得出的结论是:媒介革命与大学发展关联密切,对大学教学冲击猛烈,并对大学教学呈现几何级增速的影响。网络媒介时代的大学教学问题,是这个历史走势的必然延伸,因而速度会更急迫,强度也会更激烈。第四章是熔铸与构建。以第二章的理论结构为构架,充实以第三章古代大学教学的优质资源,对中外哲人前贤的思想进行扬弃,批判继承他们的思想,弘扬有益成分,摒弃其不良因素,纳入到“三职能一理念”体系中。进而对“德”的义涵作了深入的探究,与古代的“明德”传统、雅斯贝尔斯的“教化”理念相结合。以“以德统学”为统领,渗透到“转技为道”、“转知为智”和“转教为导”三个方面;又以这三个方面作为“以德统学”的支撑,形成一个良性结构,用以阐述当代大学教师的教学职能的具体内涵。以图实现“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第五章是现实考察。本文的目的是要解决现实问题,寻找具有网络媒介时代特色的大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经过前几章的阐发,我们感到,必须寻求在“教化”理念指引下,与科研、社会服务互为联系的方法手段。本文采取质性研究的方法,糅合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特点,对翻转教学等教学手法进行了考察。当然,这些新方法是一种尝试,尚不成熟与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另外,相比科研与社会服务,教学原本是大学的唯一职能,具有更悠久的历史,因而它的传统性、稳定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翻转教学等方法,和“对话式”教学法一脉相承,自有传承,是媒介革命时期的转型;另一方面,即便翻转教学等新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法。第六章是总结与展望。提炼本文研究的几个重要结论:1、大学教师必须具备“德、才、力”,关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出色地履行教学职能,复兴大学的生命力,增强大学的魅力;2、探究“教化”理念的引领作用,确立大学教师职能新构架、充实新内涵;3、探求网络媒介时代大学教学的新模式等。其次,本章还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对未来的后续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回答的是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必然与理想标准。通过追溯中国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历史传承,吸收优秀文化遗产;探索经典教育理念中,大学教师理想教学职能;思考大学教师教学职能与育人理念的辩证关系;进而提出大学教师教学职能发展的应然之道。
刘远,俞书伟[6](2015)在《论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煤炭行业人才严重不足,影响了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和长远发展,而仅靠煤炭高校自身难以改变这种局面。为破解煤炭行业人才培养困境,实现煤炭行业人才积累的良性循环,需要构建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将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多方因素纳入到煤炭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保障作用,形成煤炭高校间协作分工机制。
胡纵宇[7](2015)在《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以C大学和A学院合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高校合并大潮兴起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已基本告一段落。随着高校合并融合进程的深化,以及人们对合并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合并的利弊得失日益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现时如果再有高校自主决策选择合并道路,人们有理由认为新的合并进程有可能避免前面集中性高校合并存在的很多不足,从而得到师生更多的支持。本文试图通过C大学与A学院合并的案例研究来呈现多年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治理水平的现状。案例表明,即使在上一轮合并潮基本结束十年后的今天,自上而下,充分运用组织的力量,通过组织的途径,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化运作”依然主导了两校合并的进程。组织化运作延续了教育的“行政化”趋向,与大学“松散的组织系统”的特性相冲突,使合并决策带有“理想导向”的特点,改革过程“工程”色彩浓厚。高校合并及后期整合过程中,一些“组织决策”成为合并争端的焦点。学校决策者和管理者忙于救急,整合过程中对矛盾过度退让,人为因素过多干扰决策,合并磨合过程艰难而反复。作为利益主体的普通教师和学生与决策层信息不对称,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在合并中有着复杂的利益诉求,合并高校双方的教师都将自己归为合并的被剥夺者,改革动力不足。学科布局、人事安排、人员考核晋升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学校发展中的重大决策,缺少有力的统筹和系统支持,学校管理趋向“碎片化”。C大学合并进程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组织化运作”模式下教育变革形式与变革精神的断裂。新C大学后续改革以及今后高等教育改革仍然需要“去行政化”,使大学按照自身发展规律进行顶层设计,坚持特色发展,使内部改革成为一种常态。高校决策者应更多关注改革中的“人”,注意维护个人愿景,增加变革动力,守护大学的尊严和教育者的尊严。社会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支持高校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依法治校,民主决策,不断提升治理能力,依据大学运行的基本逻辑解决大学系统的组织控制和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保护问题,使大学得以从组织化运作走向现代治理。
王秀芳[8](2015)在《经济转型背景下安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省级政府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主要的管理者,高等教育结构与省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愈来愈密切。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促使高等教育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而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其结构的调整将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进而推动省域经济的发展。本论文分析了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指出近年来安徽不断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并且安徽高等教育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安徽高等教育结构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层次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名校较少,专科层次生源不足,各层次高校定位趋同缺乏特色,各层次之间衔接性较差等;科类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专科层次中农业类和理工类招生人数不足、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布点过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布点不足、专业划分过细;形式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成人高等教育缺乏办学特色、各种高等教育形式间的联系薄弱、成人高等教育等受歧视严重等;布局结构方面的问题在于高校主要集中分布在省会合肥市。安徽省经济的转型要求建立起合理科学的高等教育结构,为安徽加速崛起培养各层次、各类型的人才。基于此,本论文提出了调整安徽高等教育结构的对策。层次结构调整的对策包括提升各层次高校水平,注重内涵建设保证专科层次生源,各层次高校科学定位,加强高等教育各层次间的衔接等等;科类结构调整的对策包括增加专科层次中农学类和理工类招生人数,控制就业率低的专业,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学科设置综合化,学科设置应体现地域特色;形式结构调整的对策包括成人高等教育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鼓励支持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克服成人高等教育等受歧视的教育观念;布局结构要与省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兼顾效率与公平。
樊欣霞[9](2014)在《山西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成人高等教育是山西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和践行终身教育理念的载体。山西成人高等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推进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其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挫折,暴露了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抱着对山西成人高等教育的极大关注以其实际情况和发展数据为依据,在认真研读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山西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相对全面的研究。论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对文章的研究背景、意义、成人高等教育等相关概念作出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根据已阅读的资料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成人高等教育的相关研究。最后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山西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包括山西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山西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两部分。第三部分指出山西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中现存的一些问题,包括: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山西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师资实力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落后、“普教化”现象严重、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内外因辩证法,分析了制约山西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第四部分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提出了促进山西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意见,包括: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更新发展理念、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制度建设等。
戴国强[10](2013)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高等职业教育自身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学校数、办学规模等均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重视和要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如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质量问题、成本收益问题、市场供需问题、资源配置问题、经济贡献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问题等。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并研究本课题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相关理论,以经济学的视角考察和分析、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既有利于指导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为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做一些基础工作。本课题研究从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入手,分八个部分分别进行了阐述,力求较为系统、全面地剖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经济学问题。第一部分为导论。分析了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情况,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小结了课题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是课题研究的一个基本概述。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对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教育成本与收益、教育供需、教育经济贡献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教育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等进行了理论分析与阐述,为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分析基础。第三部分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介绍。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是高等职业教育内部剖析的一个部分,也是为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经济学分析做铺垫。第四部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即以经济学视角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内部剖析。先从宏观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及效益问题进行了分析,接着从微观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个人成本、社会成本,以及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分别进行了剖析。第五部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供需与资源配置分析。即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外部分析。首先建立一个高等职业教育供需模型,从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供需矛盾,以及调节两方面进行了剖析。随后,从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角度,运用实证数据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主体和客体两大阵营对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了对策分析。第六部分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贡献分析。首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分析,接着通过建立理论模型、作用机理剖析,以及数据分析,作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短期和长期贡献的分析,然后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后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借助实证数据,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分析。第七部分为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重点剖析了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最后一部分,综述了课题研究的结论,提出了六点对策建议。
二、煤炭成人高校的现状与走势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炭成人高校的现状与走势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形势下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义与测度研究 |
二、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
五、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影响机理分析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 |
二、新古典增长理论 |
三、内生增长理论 |
第二节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分析 |
一、投入要素和技术进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机理 |
二、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质量发展的三重传导机理 |
三、贸易对经济质量发展的传导机理 |
四、消费对经济质量发展的传导机理 |
第三章 广西经济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 |
第一节 经济质量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经济质量测算方法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一、经济质量系统的三级指标数据来源与具体衡量方法 |
二、价格干扰处理与资本存量估计 |
第四节 广西经济增长总量的分析 |
一、纵向分析 |
二、横向比较 |
第五节 广西经济质量水平的分析 |
一、纵向分析 |
二、横向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西经济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假设提出 |
第二节 方法、回归模型与变量说明 |
一、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
二、Moran'I设定 |
三、回归模型设定 |
四、变量说明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空间相关检验 |
二、散点图 |
三、单位根检验 |
四、回归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问题分析 |
一、各生产部门的比例失调 |
二、分配不公进一步影响生产 |
三、常年贸易顺差间接反作用于生产 |
四、消费不足直接反作用于生产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完善生产端 |
二、创新再分配措施 |
三、向高质量贸易发展转型 |
四、推动中高端消费市场发展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黑龙江省营商环境评估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
三、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的内容概述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研究涉及的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研究涉及的概念 |
一、营商环境 |
二、政务环境 |
三、市场环境 |
四、法治环境 |
五、人文及自然环境 |
六、评估体系 |
第二节 马克思的环境与生产力理论 |
一、环境与劳动生产力 |
二、市场价格与劳动生产力 |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环境与经济增长理论 |
一、要素环境与经济增长 |
二、制度环境与经济增长 |
三、区位环境与经济增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现状 |
一、政务营商环境现状 |
二、黑龙江省市场营商环境现状 |
三、黑龙江省法治营商环境现状 |
四、自然营商环境现状 |
五、人文营商环境现状 |
第二节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 |
二、营商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的评估 |
第一节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 |
一、完全竞争的营商环境理论模型 |
二、营商环境评估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
三、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黑龙江省主要城市营商环境的评估 |
一、黑龙江省主要城市营商环境评估范围的确定 |
二、黑龙江省主要城市营商环境评估的基本框架 |
三、黑龙江省主要城市营商环境评估的结果 |
四、黑龙江省主要城市营商环境评估的总结 |
第三节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差距的评估 |
一、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差距评估范围的确定 |
二、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差距评估的指标体系 |
三、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差距评估的结果 |
四、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差距评估总结 |
第四节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发展的评估 |
一、营商环境发展评估范围的确定 |
二、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发展评估的指标体系 |
三、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发展评估的总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对策 |
第一节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的一般性对策 |
一、完善政府服务体系 |
二、优化要素循环能力 |
三、促进制度创新 |
第二节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优化的特殊性对策 |
一、提升政务透明度 |
二、转变发展的方式 |
三、提升市场化程度 |
四、完善基础服务能力 |
五、逐步优化人文环境 |
六、明确综合治理的权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徐州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徐州低碳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
2.1 当前发展态势 |
2.1.1 生态环境分析 |
2.1.2 布局规划分析 |
2.1.3 低碳工程分析 |
2.1.4 研究平台分析 |
2.1.5 技术成果分析 |
2.1.6 产业规模分析 |
2.1.7 低碳交通分析 |
2.2 目标体系建立与分析 |
2.2.1 体系构建说明 |
2.2.2 基础数据的分解与分析 |
2.2.3 结论 |
2.3 有利条件 |
2.3.1 硬件分析 |
2.3.2 软件分析 |
3 徐州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
3.1 认知问题分析 |
3.2 产业结构问题分析 |
3.3 能源结构问题分析 |
3.4 落后产能问题分析 |
3.5 政策问题分析 |
3.6 法律制度问题分析 |
3.7 行政管理问题分析 |
4 徐州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
4.1 规划方面 |
4.2 宣传方面 |
4.3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
4.4 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 |
4.5 低碳交通方面 |
4.6 政策法规方面 |
4.7 行政管理方面 |
4.8 碳汇林业方面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JZ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图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有关开放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有关办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三、有关电大办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3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广播电视大学 |
(二) 办学模式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一) 终身教育理论 |
(二) 核心竞争力理论 |
(三) 信息化教学理论 |
第4章 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分析 |
一、我国电大的历史发展 |
(一) 萌芽期(1951-1978) |
(二) 发展期(1979-1995) |
(三) 繁荣期(1996-2011) |
(四) 改革期(2012-至今) |
二、我国电大目前主要的办学模式 |
(一) 独立办学 |
(二) 合作办学 |
(三) 依托办学 |
三、影响我国电大办学模式的因素分析 |
(一) 办学定位的影响 |
(二) 电大内部系统的影响 |
(三) 生源市场的变化 |
(四) 师资力量 |
第5章 JZ电大办学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一、研究设计 |
(一) 访谈目的 |
(二) 访谈对象 |
(三) 访谈方法 |
(四) 预访谈 |
(五) 正式访谈 |
二、JZ电大办学模式现状访谈调查分析 |
(一) JZ电大的办学宗旨 |
(二) JZ电大的学校管理体制 |
(三) JZ电大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
(四) JZ电大的教学模式 |
(五) JZ电大的学习支持设施系统 |
(六) JZ电大的教学评估体系 |
(七) JZ电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八) JZ电大的师资力量 |
三、JZ电大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 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问题 |
(二) 办学定位问题 |
(三) 教学资源存在问题 |
(四) 师资力量薄弱 |
第6章 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和经验借鉴 |
一、我国电大办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历史原因分析 |
(二) 办学定位问题 |
(三) 教学资源短缺 |
(四) 管理机制和机构设置方面问题 |
(五) 办学经费来源方面问题 |
二、国内外先进开放教育办学模式分析借鉴 |
(一) 英国开放大学 |
(二) 韩国开放大学 |
(三) 印度开放大学 |
(四) 日本放送大学 |
(五) 台湾空中大学 |
(六) 香港公开大学 |
(七) 北京开放大学 |
第7章 我国电大办学模式未来发展的建议 |
一、改变传统办学定位,让开放大学更加开放 |
二、改善传统办学体系,让办学系统更加深入 |
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 |
四、发展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
五、完善电大办学管理机构设置 |
六、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大学 |
参考文献 |
附录1 JZ电大办学模式访谈提纲(教师版) |
附录2 JZ电大办学模式访谈提纲(学生版) |
致谢 |
(5)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研究缘起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大学职能”概念的研究综述 |
二、“大学职能”内涵的研究综述 |
三、“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综述 |
四、“大学职能”研究的缺失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 |
一、文本分析法 |
二、质性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创新之处 |
一、探索“媒介史观”下的教学职能发展脉络 |
二、探究“教化”理念的引领作用 |
三、探寻我国古代“明德”传统 |
研究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界说 |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
一、职能 |
二、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
第二节 、研究的依据 |
一、洪堡的教育理念与大学职能观 |
二、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理念 |
三、伊里奇的社会批判及教育理念 |
四、麦克卢汉的媒介史观 |
第三节 、当代大学教师职能的内涵 |
一、“第四职能”探讨的启示 |
二、“教化”理念的失落与复归 |
三、当代大学教师职能体系的构成 |
第四节 、当代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内涵 |
第三章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口语传播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
一、口语传播时代教育概况 |
二、口语传播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
第二节 、抄本传播时代的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
一、官学时期 |
二、私学时期 |
三、太学时期 |
四、国子学时期 |
第三节 、雕版印刷时代的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
一、理学兴盛时期 |
二、书院崛起时期 |
第四节 、机器印刷时代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
一、机器印刷时代大学教育概况 |
二、机器印刷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
第五节 、音像传播时代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
一、广播教育发展概况 |
二、电视教育发展概况 |
三、音像传播时代的教师教学职能 |
第六节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历史演变的反思 |
一、政统道统职能的演变 |
二、教育对象的演变 |
三、教师才能要求的演变 |
四、教师教学职能的演变 |
第四章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审视 |
第一节 、以德统学 |
第二节 、转技为道 |
第三节 、转知为智 |
第四节 、转教为导 |
第五节 、媒介革命与大学教师教学职能 |
第五章 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的叙事案例研究 |
第一节 H大学的教师访谈背景 |
一、研究场域、研究参与者 |
二、研究反思 |
三、参与者的话 |
第二节 、育人目标定位与再塑 |
一、课程内容的引导者:触类旁通、推己及人 |
二、课程评价的组织者:交往与对话 |
三、教师的教学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三节 、网络媒介时代的赋予 |
一、翻转教学工作室:功夫在课外 |
二、网络思政工作室:线上与线下的辨析 |
三、网络平台与网络学习:教学助力 |
四、教师的教学发展:向内与向外的需求 |
第四节 、终身学习行动的延续 |
一、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学生的生涯导师 |
二、教师的内在生命价值:奉献中自有收获 |
三、教师的教学反思:促进自我研究 |
第五节 、指向卓越的自我修养 |
一、教书育人:平凡中蕴藏的朴素追求 |
二、躬亲共守:我的人生导师 |
三、走向卓越:教师的职业追求 |
第六节 、总结 |
一、教师眼中的职业角色 |
二、教师眼中的职业环境 |
三、教师眼中的职业素养 |
四、网络媒介在教学中的作用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改进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采访样本转录情况 |
附录三 、T6教师的工作志 |
附录四 、T12 教师的工作志 |
附录五 、T14 教师的工作志 |
附录六 、T13 教师的工作志 |
附录七 、T4教师的工作志 |
附录八 、T16 教师的工作志 |
附录九、范德堡大学教师服务中心 Center For Teacher 在线学习目录 |
附录十 、大学教师素养的词频分析 |
附录十一、课程基础评教反馈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论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煤炭行业人才培养困境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市场波动影响煤炭教育的机理分析 |
二、在市场条件下构建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多方协同作用,促进煤炭教育发展 |
三、发挥政府的刚性支撑作用和行业社会组织的柔性疏通作用,保障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运行 |
四、通过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市场参与人才培养和高校分工协作利益共享,促进煤炭教育整体发展 |
(7)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以C大学和A学院合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意识 |
二、理论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实施 |
五、研究的伦理考虑 |
六、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组织化运作的“理想导向” |
第一节 在“工程”的旗帜下——合并决策的整体视角 |
第二节 何以是被剥夺者——合并决策的个体视角 |
第二章 组织化运作的组织化应对 |
第一节 复杂的利益诉求——何为应该坚持的根本利益 |
第二节 艰难反复的接轨进程——合并磨合的迂回轨迹 |
第三章 组织化运作的管理之伤 |
第一节 从碎片化到有机联系——高校呼唤决策支持系统 |
第二节 “管”或“理”—C大学《大学章程》的探讨 |
第四章 组织中的改革对象或大学的主人 |
第一节 责权利的分离——“一级半管理”与二级管理 |
第二节 共赢何以可能——一个融洽的新C大学三级机构 |
第五章 组织融合的钥匙与顶层设计 |
第一节 学科融合的关键——“大信息”与“信息文科”的设计 |
第二节 新C大学的再出发——分类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
第六章 结论:大学合并之于教育改革 |
第一节 一元复始——大学改革的形式与精神 |
第二节 人本情怀——守护教育的尊严和教育者的尊严 |
第七章 建议: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
第一节 他山之石——大学合并的自在节奏 |
第二节 实践之行——告别大学改革的组织化运作 |
结语: 回眸与展望 |
一、调查结果与现有文献的关系 |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8)经济转型背景下安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简要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经济转型 |
二、产业结构演进 |
三、高等教育结构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
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三、后发优势理论 |
四、三螺旋理论 |
第三章 安徽经济发展现状及高等教育结构现状 |
第一节 安徽经济发展现状 |
一、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
二、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
三、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 |
四、就业结构呈现“三一二”格局 |
第二节 安徽高等教育结构现状 |
一、层次结构:逐渐呈现“金字塔”型 |
二、科类结构: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及专业布点较多 |
三、形式结构:普通高等教育是主要的高等教育形式 |
四、布局结构:高等学校主要分布在省会合肥市 |
第四章 经济转型背景下安徽高等教育结构的问题 |
第一节 安徽高等教育各层次招生人数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
一、指标的选择 |
二、各层次招生人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三、各层次招生人数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
第二节 安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问题 |
一、名校较少 |
二、专科层次生源危机严重 |
三、高等教育各层次定位趋同 |
四、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之间的衔接性较差 |
第三节 安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问题 |
一、本科各学科招生人数与三次产业产值的皮尔逊相关分析 |
二、专科层次中农业类和理工类招生人数不足 |
三、专业布点过多与专业布点不足并存 |
四、专业划分太细 |
第四节 安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的问题 |
一、非普通高等教育受歧视严重 |
二、成人高等教育缺乏办学特色 |
三、各种高等教育形式间的联系薄弱 |
第五节 安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问题 |
一、各市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与各市GDP的皮尔逊相关分析 |
二、各市实际高校数量与理想高校数量 |
三、高校分布过于集中 |
第五章 经济转型背景下安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对策 |
第一节 经济转型对安徽高等教育结构提出的要求 |
第二节 安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调整对策 |
一、提升各层次高校水平 |
二、保证专科层次生源 |
三、各层次高校科学定位 |
四、加强高等教育各层次间的有效衔接 |
第三节 安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调整对策 |
一、扩大专科层次中农学类和理工类的招生规模 |
二、控制就业率较低布点较多的专业且加强新兴学科建设 |
三、学科设置综合化 |
四、学科设置应结合地域特色 |
第四节 安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调整对策 |
一、成人高等教育要有自己的特色 |
二、鼓励支持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 |
三、转变教育歧视观念 |
第五节 安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9)山西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成人高等教育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研究动态 |
1.3.2 国外研究动态 |
1.4 研究目的、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山西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
2.1 山西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
2.1.1 起步时期(1949—1966) |
2.1.2 受挫时期(1967—1977) |
2.1.3 恢复发展时期(1978—1985) |
2.1.4 稳定发展时期(1986—1999) |
2.1.5 寻求突破时期(2000至今) |
2.2 山西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
2.2.1 办学主体、形式、种类及层次 |
2.2.2 招生情况及办学规模 |
2.2.3 资金投入及办学实力 |
2.2.4 师资实力 |
第三章 山西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山西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
3.1.1 重视度有待提高 |
3.1.2 师资实力不足 |
3.1.3 办学条件相对落后 |
3.1.4 “普教化”现象严重 |
3.1.5 发展不平衡 |
3.2 成人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管理制度不健全 |
3.2.2 办学思想不成熟 |
3.2.3 受教育者自身原因 |
第四章 促进山西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 |
4.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
4.1.1 加快立法步伐 |
4.1.2 加强管理 |
4.1.3 加强引导 |
4.2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
4.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4.2.2 多渠道争取资金援助 |
4.2.3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
4.2.4 有效整合办学资源 |
4.3 更新发展理念 |
4.3.1 坚持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
4.3.2 大力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的终身教育 |
4.4 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4.4.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
4.4.2 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
4.4.3 多样化办学形式 |
4.4.4 创新教学模式 |
4.5 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
4.5.1 实行注册入学的招生管理制度 |
4.5.2 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
4.5.3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承诺书 |
(10)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次 |
表目次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论文的结构与创新 |
1.5.1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1.5.3 存在的不足 |
2 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学分析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概念 |
2.1.1 职业教育 |
2.1.2 高等职业教育 |
2.2 经济学分析的相关概念 |
2.2.1 教育成本与收益 |
2.2.2 教育供需 |
2.2.3 教育经济贡献 |
2.3 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
2.3.1 教育经济学理论 |
2.3.2 人力资本理论 |
2.3.3 投入产出理论 |
2.4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
2.4.1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 |
2.4.2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概念及特征 |
2.4.3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意义 |
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
3.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3.1.1 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产生 |
3.1.2 我国近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 |
3.1.3 我国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
3.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就与经验 |
3.2.1 主要成就 |
3.2.2 基本经验 |
3.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
3.3.1 政府支持不足与统筹缺失 |
3.3.2 学校特色不足与能力缺位 |
3.3.3 社会认识不足与职责缺位 |
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本与收益分析 |
4.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及效益分析 |
4.1.1 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内涵 |
4.1.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依据 |
4.1.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现状分析 |
4.1.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资效益分析 |
4.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析 |
4.2.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本的分类 |
4.2.2 我国个人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及收益 |
4.2.3 我国社会高等职业教育成本及收益 |
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需与资源配置分析 |
5.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供需分析 |
5.1.1 高等职业教育供需的内涵 |
5.1.2 高等职业教育供需模型 |
5.1.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需矛盾分析 |
5.1.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需的调节 |
5.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分析 |
5.2.1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 |
5.2.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与不足 |
5.2.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
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贡献分析 |
6.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价值 |
6.1.1 高等职业教育经济价值的内涵与特征 |
6.1.2 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6.1.3 高等职业教育与优质人力资源培养 |
6.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
6.2.1 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 |
6.2.2 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 |
6.2.3 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增长贡献的作用机理 |
6.2.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
6.2.5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消费对短期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
6.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
6.3.1 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升级 |
6.3.2 高等职业教育与收入分配公平 |
6.3.3 高等职业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
6.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贡献分析 |
6.4.1 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贡献的作用机理 |
6.4.2 就业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导向作用 |
6.4.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效应分析 |
7 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
7.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
7.1.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 |
7.1.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启示 |
7.2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经验借鉴 |
7.2.1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经验 |
7.2.2 澳大利亚TAFE教育的启示 |
7.3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
7.3.1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 |
7.3.2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
7.4 美国社区学院经验借鉴 |
7.4.1 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的经验 |
7.4.2 美国社区学院的启示 |
7.5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借鉴 |
7.5.1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 |
7.5.2 英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
8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1.1 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本研究的重要背景与前提 |
8.1.2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依据 |
8.1.3 高等职业教育收益及收益率分析的基础是进行其成本分析 |
8.1.4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受到生源市场、就业市场、其它教育服务市场等多个市场的影响 |
8.1.5 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包括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两个层次 |
8.1.6 高等职业教育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优质的人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上 |
8.1.7 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贡献主要在于通过人才培养等活动提升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 |
8.1.8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
8.2 对策建议 |
8.2.1 调整布局结构,满足经济发展的教育需求 |
8.2.2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 |
8.2.3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 |
8.2.4 引入多元投资机制,破解高职院校的经费难题 |
8.2.5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破解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难题 |
中外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四、煤炭成人高校的现状与走势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形势下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陆扬.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1)
- [2]黑龙江省营商环境评估及优化研究[D]. 路兴隆.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3]徐州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业猛.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4]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发展路径研究 ——以JZ广播电视大学办学模式为例[D]. 王晓丹.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大学教师教学职能研究[D]. 王梦昭.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6]论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 刘远,俞书伟. 中国成人教育, 2015(19)
- [7]从“组织化运作”走向大学治理 ——以C大学和A学院合并为例[D]. 胡纵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2)
- [8]经济转型背景下安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D]. 王秀芳. 安徽财经大学, 2015(05)
- [9]山西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 樊欣霞. 山西大学, 2014(04)
- [10]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分析[D]. 戴国强. 武汉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