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罗伊森论文-吕和应

德罗伊森论文-吕和应

导读:本文包含了德罗伊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德罗伊森,学科之争,历史知识理论,语文学

德罗伊森论文文献综述

吕和应[1](2015)在《德罗伊森时代的学科之争——兼论德国现代史学的诞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德罗伊森时代,现代人文学科逐渐成型,学科之争频繁上演。首先,在19世纪初,语文学与历史学一度十分亲近,历史学在借鉴语文学范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德国现代史学,但随着语文学和历史学形成了各自的职业认同,二者便日益疏远。其次,黑格尔对语文学和历史学等新兴人文学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强调,除了"文本批判"之外,语文学和历史学更应该重视文本的教化功能;为证明自身的"科学性",语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再次,德罗伊森批判地继承了语文学理论和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藉此向各种旧式史学理论发起挑战,以便为德国现代史学奠定方法论基础。在德罗伊森晚年,由于代际更替和范式转移,学科之争仍在继续。(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吕和应[2](2012)在《德罗伊森的“历史理性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的先驱之一,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中为"历史科学"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德罗伊森试图将古典语文学理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和他之前的历史方法论结合起来,为此造就了《历史知识理论》的独特结构。近些年来,西方历史哲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以鲁尼亚为代表的新历史哲学家试图超越叙事主义和先验论,回归某种思辨的历史哲学。在此背景下,重新反思《历史知识理论》,将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2年12期)

李娟[3](2012)在《普鲁士学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普鲁士历史学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德罗伊森、西贝尔、特赖奇克为核心进行分析,讨论该学派的形成、时代背景、主要史学观和历史观。本文认为,普鲁士学派是一个被后人追授的学派,它的出现表现了西方史学界对于德意志19世纪历史——政治观念的一种批判态度。普鲁士学派继承了德意志历史主义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发展具有客观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同时以国家统一为德意志历史发展的目标,重新建构出了德意志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了德意志民族具有统一的民族性和强大的国家观念,支持社会改革而非革命的社会发展方式。普鲁士学派历史与政治相结合、强调投身现实和社会实践的理念,脱胎于德意志历史主义思想之中,成熟于19世纪德意志社会政治现实之下,不仅仅是对现实问题提供一种解答,更是历史学本身理论发展的一次探索,为历史学科寻找存在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2-02-28)

温春继,张郭鹏[4](2010)在《德罗伊森的历史解释学思想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历程中,德罗伊森历史解释学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突出的。作为思考历史科学何以可能,并提出历史科学的方法的历史学家,德罗伊森发展了浪漫主义以来所提出的"理解"概念,历史研究的历史性不仅被意识到而且在历史研究中具有积极意义。历史理解或解释总是从整体到个别,个别到整体,处于无穷的循环之中。虽然其中仍然有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影子,但这和伽达默尔后来所提出的"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的概念是很接近的。可以说,德罗伊森的历史解释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历史科学的方法论理解,开始包含有本体论的因素。这和20世纪以来解释学的哲学化进程是一致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0年05期)

吕和应[5](2009)在《试析德罗伊森为Historik正名的实质》一文中研究指出Historik(历史知识理论)概念在德国史学思想史上有其传统。德罗伊森所讲授的历史方法论课程也以该词命名。他把历史知识理论规定为历史思考和研究的工具,极力跟历史科学的百科全书、历史哲学或神学、实证主义以及历史诗学划清界线,而对于其历史理论还较多依赖的古典语文学理论,他却很少提及。(本文来源于《史学理论研究》期刊2009年03期)

吕和应[6](2009)在《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纲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德罗伊森(J.G Droysen,1808-1884)处于现代学科逐渐成型的时期。在那个学科之争频发的时代,作为历史学家,德罗伊森试图发展出为现代历史学辩护的科学理论,这是他避谈古典语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作为由古典语文学家转型而成的历史学家,他身上还带有不少古典语文学理论的痕迹,这正是他区别于其他历史理论家的重要特征。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中试图把他的“历史知识理论”与其他类型的历史理论——历史学的百科全书、历史哲学或神学、历史世界的物理学、历史写作的诗学——区别开。可后来的研究者发现,德罗伊森的“历史知识理论”与那些他想要与之划清界限的学科仍有着密切关联。他赖以与之区分开的重要资源是德国古典语文学的诠释学和批判理论。作为黑格尔的学生,德罗伊森受到德国观念论哲学的深刻影响。这既是德罗伊森的历史知识理论长时间被人忽视、又是它现在重受瞩目的重要原因。观念论哲学塑造了德罗伊森的历史观念,使他能站在哲学高度来审视古典语文学理论和他之前的历史理论,并对其作创造性的改造。恰好是这几种理论传统——古典语文学理论、观念论哲学、哥廷根学派所代表的历史理论——的碰撞孕育了德罗伊森的《历史知识理论》,其理论术语和章节安排明显受到这几种传统的影响。本论文研究的主题是:19世纪上半叶的学科之争、理论之争及其对《历史知识理论纲要》的理论术语和章节安排的影响。《纲要》的§16(12)、§17(13)和§18(14)叁节是本论文考察的中心。第一章“德罗伊森的世界”主要是概述德罗伊森的生平、时人的印象,让读者对德罗伊森的一生及其学术成就有所了解。第二章“德罗伊森的历史理论与时代学术”从两个方面入手。先是通过分析19世纪上半叶历史学与语文学、哲学等学科的争论,来展示德罗伊森所面临的几种理论传统——古典语文学理论、观念论哲学与哥廷根学派所代表的历史理论——的碰撞及其对德罗伊森《纲要》的理论话语所产生的影响。接着由分析Historik一词入手,进而澄清德罗伊森对Historik所作的规定,再由分析Organon一词来揭示他的历史知识理论与古典语文学理论的密切联系。第叁章“学科之争与《历史知识理论纲要》的理论语言和章节安排”分别以《历史知识理论》的叁大组成部分——方法论、系统论和体裁论——为例进行阐述。“德罗伊森的‘研究'(Forschung)概念与解释的观念”一节揭示了德罗伊森在传统的历史理论中引入“解释”的观念及其对他和之后的历史方法论产生的影响。这一节对应于方法论。“系统论:一种历史哲学?”一节从形式分析角度出发,揭示出德罗伊森的“系统论”与之前的古典语文学理论以及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之间的区别,从而展现德罗伊森试图在这几种理论之间寻求平衡的姿态。这一节对应于系统论。“德罗伊森的‘表现'(Darstellung)概念分析”以1882年《历史知识理论纲要》改版为中心,展示德罗伊森对历史表现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历史科学客观化取向的不满。历史表现理论是其理论中最能展示历史思想与现实意识结合的部分。这一节对应于体裁论。(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4-15)

沈军海[7](2008)在《论德罗伊森的“历史”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德罗伊森的历史概念,分析了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精神学科的特征,进而探讨了他研究这一学科的方法,并通过对这一概念的批判说明其意义与不足。(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08年24期)

黄轩[8](2008)在《试论德国经典历史主义史学的学科理论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德国经典历史主义的两个代表人物兰克(Leopold von Ranke,1795-1886)和德罗伊森(Johann Gustav Droysen,1808-1884)为中心,试对德国经典历史主义史学的学科理论作一考察,意在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在经典德国历史主义中史学是一门怎样的学问。这主要讨论的是德国经典历史主义中历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考察作为研究主体的历史学家的位置,二是要揭示作为研究客体的历史的特色。我们发现,在历史主义者眼中,历史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作为认识主体的历史学家之外,在兰克和德罗伊森的史学理论中我们都发现了一种明显的主体参与性。兰克的“如实直书”原则(wie es eigentlich gewesen)反映出了一种谦卑的研究者的主体性,我们看到在兰克史学中,研究主体与客体关系是靠神秘的神意维护的;而作为史学理论家的德罗伊森则试图为历史学提供一套系统的学科理论,在他的史学理论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作为认识主体的历史学家的那种主体参与意识,但这种主体参与性的发挥也不是无所限制,德罗伊森用“道德团体”(sittliche M?chte)的概念来表达历史中的各个个体,只有当历史学家意识到自己是“道德团体”中的一员、并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道德团体”中去的时候,历史学家的立场才是正确的。在德国经典历史主义史学中,作为研究客体的历史具有一种连续性,但这种历史连续性并非一种线性的进步史观,而代表了历史进程的一种动态的运动,这种历史连续性是历史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个体性”(Individualit?t)和“发展”或“演化”(Entwicklung)相互结合的结果,它既是兰克研究历史的前提、也是德罗伊森为史学提供理论基础的条件。而在讨论了以兰克和德罗伊森为代表的德国经典历史主义史学中作为研究主体的史家的位置与作为研究客体的历史的特色之后,我们发现虽然兰克和德罗伊森的史学各自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我们仍然能从中对德国经典历史主义的历史学学科特色有所认识。在研究者的位置方面,研究者在研究中所发挥的主体参与性,反映了研究者在认识历史过程中具有一种空前的主动性;而在研究客体的特色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所带有的历史连续性,使历史研究对象范围得以无限延伸。但我们在发现这种认识能力提升的同时,也看到经典历史主义者一直致力于为历史学寻找一个特定的空间,于是以上提到的那两方面也体现了德国经典历史主义中的历史学的学科界限,由研究者主体性发挥的前提看,认识到研究者自己为历史中的一员,使研究者把眼光集中在“人事”上,研究者只观察历史上发生的个别的历史现象,通过个别历史现象感知冥冥之中的永恒力量,但这种永恒力量究竟为何,那是上帝的事情或是思辨哲学家的想象,历史学家只能感受到却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认识它;而由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所具有的连续性上看,史家考察历史个体,主要是在过程中考察它的演变,而不管历史将向何处发展,历史并没有绝对的起点和终点,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是神的旨意、是“上帝的手指”。由此我们发现,尽管德国经典历史主义者试图为历史学划出一个学科的范畴,但由于在他们眼中历史学科所表现出的这两种特性,使得他们一直在努力调和历史学研究中所表现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由于德国经典历史主义背后的神意依托,使这种调和或者说这种历史学特有的学科界限在经典历史主义者那里并不成问题,然而一旦失去这种依托,或者对历史学科的那两方面特色失去信念,这一界限就会变得暧昧不清。19世纪的历史主义者为历史学的学科界限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当历史学发展到21世纪,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冲击,我们这些将要以研究历史为职业的人就不得不羡慕19世纪德国经典历史主义者对自己学科意义所保有的那种信心。(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期刊2008-07-01)

德罗伊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的先驱之一,德罗伊森在《历史知识理论》中为"历史科学"奠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德罗伊森试图将古典语文学理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和他之前的历史方法论结合起来,为此造就了《历史知识理论》的独特结构。近些年来,西方历史哲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以鲁尼亚为代表的新历史哲学家试图超越叙事主义和先验论,回归某种思辨的历史哲学。在此背景下,重新反思《历史知识理论》,将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德罗伊森论文参考文献

[1].吕和应.德罗伊森时代的学科之争——兼论德国现代史学的诞生[J].历史研究.2015

[2].吕和应.德罗伊森的“历史理性批判”[J].学术研究.2012

[3].李娟.普鲁士学派研究[D].复旦大学.2012

[4].温春继,张郭鹏.德罗伊森的历史解释学思想评析[J].河北学刊.2010

[5].吕和应.试析德罗伊森为Historik正名的实质[J].史学理论研究.2009

[6].吕和应.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纲要》研究[D].复旦大学.2009

[7].沈军海.论德罗伊森的“历史”概念[J].传承.2008

[8].黄轩.试论德国经典历史主义史学的学科理论特性[D].北京大学.2008

标签:;  ;  ;  ;  

德罗伊森论文-吕和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