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前外侧柱论文-王福顺,王志奇,焦晓虎,王旭刚

股骨头前外侧柱论文-王福顺,王志奇,焦晓虎,王旭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股骨头前外侧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

股骨头前外侧柱论文文献综述

王福顺,王志奇,焦晓虎,王旭刚[1](2019)在《前外侧和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外侧和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2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入路将其分为前外侧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每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前外侧入路组的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显着短于后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后外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周、3个月,前外侧入路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显着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外侧入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7%,后外侧入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3%,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有利于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有较高的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31期)

魏秋实,方斌,陈镇秋,何敏聪,陈哓俊[2](2019)在《股骨头前外侧骨质状态在股骨头坏死塌陷进展中的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机械应力在股骨头坏死塌陷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负重区骨结构的状态可能是塌陷的危险因素。目的:研究股骨头坏死前外侧部分负重区的骨保留与塌陷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未经系统治疗的87例102髋经MRI诊断为ARCOⅡ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通过双髋正位和蛙式侧位X射线片观察股骨头塌陷与负重区骨量保留情况。按照坏死病变部位与股骨头前外侧部的关系,将坏死分为3种类型:1型:坏死区位于后内侧和中心部位;2型;坏死区占据前外侧一部分;3型:坏死区涉及整个前外侧部。对不同类型的塌陷发生率和塌陷时间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经历3-58个月的随访;(2)在所有塌陷的60髋中,46髋(76.7%)由双髋正位X射线片证实塌陷,57髋(95.0%)由蛙式侧位X射片证实有塌陷,有显着差异(P<0.01);(3)102髋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3型塌陷率明显高于2型(P <0.001),且发生塌陷的时间明显较短。6髋1型股骨头坏死在随访期均未发生塌陷;(4)结果提示,股骨头坏死前外侧部的骨保留与潜在的塌陷进展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16期)

张金璐,赵劲民,吴剑平,廖世杰,丁晓飞[3](2019)在《外侧柱分型C型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Legg-Calvé-Perthes disease,简称LCPD或Perthes病),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期的自限性、自愈性、非炎症性病变。在2岁至骨骼发育成熟阶段发病,主要集中在4~8周岁,男女比例约为4∶1,90%双侧受累[1-3]。尽管自发现以来已有100多年历史,但该病病因及病理机制尚(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谢飞[4](2014)在《前外侧、后外侧入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比较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的临床疗效及差异,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临床统计学依据。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我院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且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单侧人工股骨头坏死患者78例。前外侧入路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为28-85岁,平均为59.3±12.1岁,BMI指数为18-33,平均为24.0±3.5,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为40.1±3.7分;后外侧入路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为30-89岁,平均58.6±12.8,BMI指数为17-35,平均24.5±4.4,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为39.1±3.1分。对二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臼杯前倾角、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前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平均为11.8±3.4厘米,手术时间平均为105.8±24.5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25.0±193.3m1,髋臼杯前倾角平均为15.0±5.3°,术后引流量平均为240.3±82.7m1,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7.1±2.1天,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为90.5±6.8分,其中优良为34例,优良率为94.4%,出现1例皮肤切口感染;后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平均为12.0±3.3厘米,手术时间平均为80.7±27.1分钟,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67.9±156.1ml,髋臼杯前倾角平均为22.3±3.6°,术后引流量平均为215.0±109.2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6.7±1.7天,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为88.6±6.7分,其中优良为40例,优良率为95.2%,出现1例皮肤切口感染和1例术后脱位。二组手术时间、髋臼杯前倾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后外侧入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前外侧入路是预防脱位的最佳选择;后外侧入路在显露上有一定优势,能在相对较少的手术时间内完成手术。(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4-06-01)

陈华,夏良政,李胜华[5](2013)在《前外侧入路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应用前外侧入路骨水泥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共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74~90岁,平均79.6岁。Garden分型:Ⅱ型3例,Ⅲ型11例,Ⅳ型l6例。观察出血量、手术时间及Hanis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本组出血量200~300m1,平均252ml,手术时间45~70min,平均55min;30例患者均获的1~5年随访,平均2年,Harris功能评分68~96分,平均85.7分,优13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结论:前外侧入路骨水泥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时间短、术后关节功好等优点,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可靠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3年16期)

李子荣,孙伟,史振才,赵凤朝,王佰亮[6](2012)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外侧柱存留与股骨头塌陷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追踪早期不同MRI或CT影像改变股骨头坏死的最终结局,探明股骨头外侧柱存留与股骨头塌陷的关系。方法将股骨头冠状位正中层面划分为叁柱(内侧、中央、外侧)。按初次检查或术前检查的股骨头MRI或CT,选用T_1WI的冠状位正中层面图像,依据坏死灶占据外侧柱情况,分为叁型。Ⅰ型:坏死灶占据中央柱和内侧柱、外侧柱完全存留;Ⅱ型:部分外侧柱存留(至少有外侧皮质存留),其余均被坏死灶占据;Ⅲ型:坏死灶占据整个外侧柱,坏死带穿透骨髓及外侧皮质。87例127髋ARCOⅠ期股骨头坏死,Ⅰ型37髋,Ⅱ型47髋,Ⅲ型43髋。非手术治疗,追踪3-8年(平均6.2年),至少检查3次。42例72髋,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术前Ⅰ型10髋,Ⅱ型32髋,Ⅲ型30髋。手术治疗(经股骨头颈开窗减压病灶清除,打压植骨),随访5-9年(平均7.1年)。结果未手术组,进展到塌陷,Ⅰ型4髋(10.8%),Ⅱ型20髋(42.6%),Ⅲ型41髋(95.3%)。塌陷的时间间隔,Ⅰ型5-7年,Ⅱ型2-7年,Ⅲ型0.5-3年。手术组,进展到塌陷,Ⅰ型无塌陷,Ⅱ型7髋(21.8%),Ⅲ型18髋(60.0%),塌陷的时间间隔,Ⅱ型2-5年,Ⅲ型2-3年。结论股骨头坏死是否会进展到塌陷与坏死灶是否累及股骨头外侧柱及累及程度密切相关,外侧柱存留者,塌陷率低,股骨头球形维持时间长,外侧柱完全累及者,多数股骨头将在较短时间内进展到塌陷。(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徐良[7](2012)在《前外侧小切口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前外侧小切口和后外侧标准入路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观察两种方法的术后早期疗效。材料与方法: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创伤骨科,60例新鲜移位的老年股骨颈骨折(GardenIII、IV型)患者,平均年龄77.78岁,分成两组,A组30例经前外侧小切口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30例经后外侧标准入路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比指标包括: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关节脱位发生率、术后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术后关节功能方面无显着差异,其余各项对比指标A组均优于B组,二者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经前外侧小切口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比经后外侧标准入路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早期疗效优越。(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4-01)

熊翔,马远[8](2011)在《前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研究前外侧小切口和后外侧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2011年1月,我院对80例75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施行前外侧小切口(43例)和后外侧切口(3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末次随访髋关节评分、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两组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末次随访髋关节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切口小,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效果好。(本文来源于《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期刊2011年03期)

蒋春雨,张永强,赵泽亮[9](2010)在《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32例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经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年龄70岁~85岁,平均年龄79岁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行经髋前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其中7例为陈旧性骨折,术前均行骨牵引1~2周。结果:手术切口长6.5~9.0cm,手术时间60~9Omin,术中出血量15O~500ml。前外侧小切口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患者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手术切实可行,但应有严格的手术指征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中旬刊)》期刊2010年11期)

庞智晖[10](2008)在《股骨头前外侧柱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预后和保髋疗效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仍然是骨科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占所有股骨头坏死病例的一半左右,已经成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残性。塌陷在股骨头坏死的病程中普遍存在,是疾病性质转归的关键,一旦发病,临床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预测和防治塌陷。多种因素和塌陷相关,目前对塌陷及其相关问题尚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临床上一方面缺乏简便可行的判断预后和评价保髋疗效的方法,另一方面也缺乏有效纠正塌陷、维持股骨头生物力学稳定的手段。根据髋臼的解剖分区、髋臼的应力分布特点、股骨头的应力分布特点和股骨头坏死区域的分布及塌陷特点,有感于正位分型的局限性,并受Ohzono和Sugano的启发,笔者发展完善了股骨头坏死的蛙位分型,并假设股骨头前外侧柱和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预后与保髋疗效有密切相关性,正蛙位分型相结合能准确反映股骨头前外侧柱的状况,进而预测股骨头坏死的预后和评价保髋疗效。为了证实上述假设,笔者进行了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2月按照设计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募集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髋关节病重点专科住院治疗的SONFH患者35例61髋,行中药辅助改良减压植骨内稳定术。对所有病例记录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激素使用情况、累及单双髋、ARCO分期、正蛙位分型;塌陷前的修正坏死范围指数;塌陷后的塌陷程度;骨髓水肿和关节积液分级;疼痛评分;再次塌陷的时间和程度;并进行疗效评价。将有关队列资料或数据输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以股骨头再次塌陷>4mm为终点。结果:1、本组病例的总有效率为77.05%,其中优占40.98%,良占14.75%,中占21.31%;总失败率为22.95%。蛙位分型C2与失败率呈显着的负相关,所有蛙位分型为C2的病例,其失败率均接近40%。排除所有蛙位C2型的病例,有效率为86.84%,优为52.63%,良为15.79%,中为18.42%,失败率为13.16%。2、临床证候分型,本组病例中气滞血瘀型的占50%,没有发现单独的风寒湿痹型、痰湿型、气血虚弱型和肝肾不足型,常见气滞血瘀型兼后四种证型,其中兼痰湿型最多,占22.22%。3、以再塌陷>4mm为终点的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显示,研究终止时(平均随访24.64个月)股骨头的生存率约为80%。4、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1)术前正蛙位分型与术后前外侧柱塌陷正相关;(2)术前ARCO分期与术后正位塌陷正相关,与蛙位塌陷无明显相关;(3)术前正位塌陷值与术后死骨修复、头臼和谐及关节稳定负相关,与术后软骨退变正相关;(4)术前蛙位塌陷值与术后死骨修复、头臼和谐及关节稳定负相关,与术后软骨退变正相关;(5)术前正位分型与术后软骨退变正相关,与术后死骨修复、关节稳定及头臼和谐负相关;(6)术前蛙位分型与术后软骨退变正相关,与术后死骨修复、头臼和谐及关节稳定负相关;(7)术前ARCO分期与术后软骨退变正相关,与术后死骨修复、头臼和谐负相关,与关节稳定无显着相关。5、Logistic回归显示,与预后相关的危险指标为术前蛙位分型,术前蛙位分型越大则预后越差,术前蛙位分型每加重一个等级,为没有加重时,预后加重这个等级的14.96倍。。6、逐步cox回归结果显示,在上述与生存时间相关的多因素中,危险指标为术前蛙位分型,术前蛙位分型越大,则股骨头生存时间越小,术前蛙位分型每增大一个等级则生存时间减少的可能性是无增大时的6.937倍。结论:1、蛙位分型可以客观地反映股骨头前外侧柱坏死分布和塌陷情况,股骨头前外侧柱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与股骨头坏死预后和保髋疗效正相关,股骨头前外侧柱越完整越稳定,预后和保髋疗效就越好。正、蛙位分型相结合比单独正位分型能更全面地揭示股骨头前外侧柱的整体状况,减少观察盲区,具有更强的判断预后和评价疗效的能力,有利于中医辩证施治。2、蛙位分型没有超过C1型,并且坏死区域为前外侧柱残留的正常骨质所包容,形成“包容性修复”,则预后良好;如果蛙位分型达C2型,并且坏死区域是开放的,没有前外侧柱正常骨质的保护,形成“开放性坏死,尤其是横贯股骨头的坏死区”,则预后不良。3、围塌陷期的保髋手术要围绕着修复股骨头前外侧柱的完整性并尽可能维持其稳定性、防止发生严重的再塌陷这个核心进行。4、改良减压植骨内稳定术只适用于蛙位分型C1型及以下者,不适用于蛙位分型达C2者。5、髓芯减压的方向在尽可能保存残留的前外侧柱正常骨质的基础上,以股骨头前外侧的坏死中心区为宜;髓芯减压的深度要达软骨下骨板但不能穿出软骨面;松质骨打压的程度以股骨头基本恢复球形和头内新月征、台阶征和裂隙征基本消失为度,打压的质骨的厚度以5mm为宜;植入腓骨的条近端要修平,四周用1.5mm的克氏针钻孔;内稳定的空心加压螺钉要放在腓骨的正后方或者后内方。(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4-01)

股骨头前外侧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机械应力在股骨头坏死塌陷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因此,负重区骨结构的状态可能是塌陷的危险因素。目的:研究股骨头坏死前外侧部分负重区的骨保留与塌陷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未经系统治疗的87例102髋经MRI诊断为ARCOⅡ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通过双髋正位和蛙式侧位X射线片观察股骨头塌陷与负重区骨量保留情况。按照坏死病变部位与股骨头前外侧部的关系,将坏死分为3种类型:1型:坏死区位于后内侧和中心部位;2型;坏死区占据前外侧一部分;3型:坏死区涉及整个前外侧部。对不同类型的塌陷发生率和塌陷时间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1)所有患者经历3-58个月的随访;(2)在所有塌陷的60髋中,46髋(76.7%)由双髋正位X射线片证实塌陷,57髋(95.0%)由蛙式侧位X射片证实有塌陷,有显着差异(P<0.01);(3)102髋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3型塌陷率明显高于2型(P <0.001),且发生塌陷的时间明显较短。6髋1型股骨头坏死在随访期均未发生塌陷;(4)结果提示,股骨头坏死前外侧部的骨保留与潜在的塌陷进展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股骨头前外侧柱论文参考文献

[1].王福顺,王志奇,焦晓虎,王旭刚.前外侧和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2].魏秋实,方斌,陈镇秋,何敏聪,陈哓俊.股骨头前外侧骨质状态在股骨头坏死塌陷进展中的作用(英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3].张金璐,赵劲民,吴剑平,廖世杰,丁晓飞.外侧柱分型C型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现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4].谢飞.前外侧、后外侧入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对比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4

[5].陈华,夏良政,李胜华.前外侧入路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

[6].李子荣,孙伟,史振才,赵凤朝,王佰亮.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外侧柱存留与股骨头塌陷的关系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2

[7].徐良.前外侧小切口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

[8].熊翔,马远.前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1

[9].蒋春雨,张永强,赵泽亮.前外侧小切口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32例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

[10].庞智晖.股骨头前外侧柱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预后和保髋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标签:;  ;  ;  ;  

股骨头前外侧柱论文-王福顺,王志奇,焦晓虎,王旭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