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性焦虑论文-陈建宁,李廷利

状态性焦虑论文-陈建宁,李廷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状态性焦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旷场,杏仁核,多通道在体记录,基底外侧杏仁核

状态性焦虑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宁,李廷利[1](2018)在《基于杏仁核信息编码的旷场造成大鼠状态性焦虑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旷场实验复制状态性焦虑,观察大鼠在日常饲养环境与旷场中的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 amydala,BLA)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研究旷场条件下大鼠BLA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变化。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10只,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取俯卧位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将自制的16(4×4)通道在体记录电极(铂铱合金,直径35μm)埋置于大鼠的BLA区域。手术后恢复4天,将Plexon在体多通道信息采集系统与固定在大鼠头顶的电极连接,进行神经元放电活动的观察和记录。每日先监测大鼠在日常饲养环境下的BLA神经元基底放电情况(10min),再监测大鼠在旷场中的BLA神经元放电信号(10min),每日1次,连续3天。每当一只大鼠记录完毕后,需用酒精擦拭旷场的底部和四周,防止上一只大鼠的气味等对后续大鼠的行为产生影响。以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为指标,观察大鼠BLA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基底放电频率比较,大鼠BLA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在第1-3天均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旷场实验复制大鼠状态性焦虑,大鼠表现出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届全国学术年会汇编》期刊2018-06-29)

华伊[2](2018)在《基于基底外侧杏仁核信息编码的酸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元信息编码,研究酸枣仁对大鼠状态性焦虑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状态性焦虑大鼠的行为学与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及信息编码的变化一、状态性焦虑大鼠行为学的变化选取SD雄性大鼠10只,适应7天后,利用动物行为学采集和分析系统,以跨格次数、站立次数、修饰次数、总运动时间、进入中央格次数、中央格运动时间及中央格/总运动时间(%)为指标,记录10min内实验动物在旷场实验中的行为学表现。每日1次,连续观察7天。二、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选取SD雄性大鼠,适应7天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进行旷场实验1Omin,每日1次,连续7天。此期间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末次旷场实验结束后,将两组大鼠灌流取脑并制作脑组织切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两组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叁、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变化选取SD雄性大鼠10只,麻醉后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将16(4×4)通道在体记录电极埋置于大鼠的BLA区域。手术后恢复4天,每日先监测大鼠在日常饲养环境下的BLA神经元基底放电(10min),再监测大鼠在旷场中的BLA神经元放电信号(10min),每日1次,连续7天。以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为指标,观察大鼠BLA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变化。电信号采集全部结束后,利用脑组织切片的HE染色技术判定记录电极是否准确插入BLA区。第二部分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一、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选取SD雄性大鼠,适应7天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与酸枣仁组,每组10只。每日经灌胃途径给予酸枣仁组大鼠酸枣仁水煎液(17.5g/kg),模型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给药30min后,利用动物行为学采集和分析系统,以跨格次数、站立次数、修饰次数、总运动时间、进入中央格次数、中央格运动时间及中央格/总运动时间(%)为指标,记录1Omin内实验动物在旷场实验中的行为学表现。每日1次,连续观察7天。二、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选取SD雄性大鼠,适应7天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与酸枣仁组,每组10只。每日经灌胃途径给予酸枣仁组大鼠酸枣仁水煎液(17.5g/kg),模型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30min后,两组大鼠进行旷场实验10min,每日1次,连续7天。末次旷场实验结束后,将两组大鼠灌流取脑,制作脑组织切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两组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叁、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影响选取SD雄性大鼠,适应7天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与酸枣仁组,每组10只。麻醉后,将大鼠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将16(4×4)通道在体记录电极埋置于大鼠的BLA区域。手术后恢复4天,每日经灌胃途径给予酸枣仁组大鼠酸枣仁水煎液(17.5g/kg),模型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给药30min后,监测两组大鼠在旷场中的BLA神经元放电信号(10min),每日1次,连续7天。以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为指标,观察大鼠BLA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变化。电信号采集全部结束后,利用脑组织切片的HE染色技术判定记录电极是否准确插入BLA区。结果:第一部分状态性焦虑大鼠的行为学与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及信息编码的变化一、状态性焦虑大鼠行为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第一天的行为学表现比较,大鼠的跨格次数、站立次数、修饰次数、总运动时间在第2-7天均无明显变化(p>0.05);进入中央格次数在第2天增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3-7天增加,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中央格运动时间在第2-7天增加,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中央格/总运动时间(%)在第2-7天增加,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二、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增多,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叁、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将大鼠BLA区采集到的神经元分为A、B两类。与基底放电频率比较:A类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在第1-7天均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B类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在第1、4、5天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2、3、6、7天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第二部分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一、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酸枣仁组大鼠的跨格次数在第5、7天减少,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站立次数在第2、4、5、7天减少,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修饰次数与总运动时间在1-7天均无明显变化(p>0.05);进入中央格次数在第1天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中央格运动时间在第1、3、6天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第2天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中央格/总运动时间(%)在第1、3、6天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第5、7天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二、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酸枣仁组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减少,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叁、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将大鼠BLA区采集到的神经元分为A、B两类。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酸枣仁组大鼠的BLA区A类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在第3、5、6天减少,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B类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在第3、6天减少,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通过旷场实验复制大鼠状态性焦虑,大鼠表现出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增加,以及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增加。2.酸枣仁具有拮抗状态性焦虑的作用。3.酸枣仁的抗状态性焦虑的作用机制与抑制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及降低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有关。(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刘丽芳,郭转英[3](2014)在《艾扬格瑜伽对患有原发性痛经的女大学生疼痛程度、状态性焦虑和血浆PGF2a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艾扬格瑜伽是否能降低原发性痛经的女大学生状态性焦虑和血浆PGF2a水平,改善痛经患者的疼痛程度。方法:86名在籍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女生,医院诊断为原发性痛经;随机分为瑜伽组(n=46)和控制组(n=40)。每组评定3个月经周期,第一个月经周期两组都不施加干预,参与者在经期完成月经特点调查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并测量血浆PGF2a;月经结束后,对瑜伽组采用体式、呼吸和冥想相结合的干预方法,经期内容不变,练习量减少,持续两个月经期。控制组不施加任何干预,第叁个月经期完成月经特点调查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并测量血浆PGF2a。结果:瑜伽组与第一个月经期的测试结果相比,第叁个月经期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显着改变(p<0.05),状态焦虑问卷得分差异显着(p<0.001),血浆PGF2a水平降低,显着差异(p<0.05)。与控制组相比,实验后的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显着改变(p<0.05),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得分差异显着(p<0.001),血浆PGF2a水平降低,显着差异(p<0.05)。结论:艾扬格瑜伽能降低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经期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缓减:状态性焦虑。(本文来源于《四川体育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张娅玲[4](2013)在《特质性焦虑与状态性焦虑对决策信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决策信心(Decision Making Confidence)是指在进行决策或判断时,个体对其决策最优性或正确性的信心程度(Peterson&Pitz,1988)。“情绪与元认知交互作用模型”指出,决策信心既受到“神经质”人格的制约,又受到焦虑情绪等情境性因素的影响(Hudlicka,2005)。“特质性焦虑”是“神经质”的重要维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具有个体差异的反应倾向,可能是决策信心个体差异的来源之一。“状态性焦虑”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绪,是一种短暂情绪体验,并伴有生理唤醒和主观感受到紧张、害怕、恐惧,随着环境的不同变化较大,对决策过程和决策信心均有影响(Endler&Kocovski,2001)。先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质性焦虑与状态性焦虑对认知过程的影响,而较少研究其对决策信心的影响。为了考察决策信心个体差异的来源及情境性因素对决策信心影响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本研究从特质性焦虑(人格因素)和状态性焦虑(情境因素)两方面入手,研究两者对决策信心的影响机制及其交互作用。研究者提出,决策信心有可能是决策过程中链接认知与情绪的重要桥梁,研究特质性与状态性焦虑对决策信心影响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对焦虑症的形成和治疗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研究采用面积大小感知判断任务,利用试次间评估范式研究两个问题:(1)低、中、高特质性焦虑个体的决策信心是否存在稳定的个体差异;(2)诱发状态性焦虑后,不同特质性焦虑个体的决策信心有何变化。因此,本研究进行了2个实验,结果如下:实验一采用“特质性焦虑量表”(T-AI)筛选低、中、高特质性焦虑被试,分类标准为:低(低于36分),中(38-43分),高(45分以上)。低、中、高特质性焦虑被试分别为31人(13男、18女)、30人(13男、17女)、29人(11男、女18),共90人。结果显示:(1)特质性焦虑不影响知觉判断的正确率:(2)排除个体初始状态性焦虑对决策信心的影响后,特质性焦虑对决策信心产生非线性影响,呈U形曲线,即:中等特质焦虑的被试决策信心最低,低、高等特质性焦虑被试的决策信心较高,且在叁种任务难度下变化趋势一致。进一步分析发现,只有高特质性焦虑被试判断信心显着高于中等特质性焦虑被试。(3)分别统计高、中、低特质性焦虑被试判断正确率与决策信心之间的相关,结果显示,只有中等特质性焦虑被试判断正确率与决策信心显着正相关,其他两组判断正确率与决策信心相关不显着。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等焦虑组被试决策信心对正确率的解释率为38%,其他两组解释率都较低。实验结果说明不同特质性焦虑个体在决策信心评估方面存在稳定差异,相对低、高特质性焦虑个体而言,中等特质性焦虑个体决策信心较低,但其信心校准高。实验二采用与实验一相同的标准筛选出低、中、高特质性焦虑被试共90名,分别为29人(13男、16女)、33人(16男、17女)、28人(14男、14女)。实验中,是否诱发状态性焦虑为被试内操作,诱发焦虑的操作为:回忆焦虑事件十完成有冲突的stroop任务;控制操作为:回忆普通生活事件+完成没有冲突的stroop任务。在实验操作与控制操作前后,采用“状态性焦虑量表”(S-AI)测量被试焦虑情绪,结果显示,实验操作成功诱发被试的状态性焦虑,而控制操作没有改变被试焦虑情绪。诱发状态性焦虑后,不同特质性焦虑个体知觉判断与决策信心变化如下:(1)状态性焦虑影响知觉判断过程,并且与难度发生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发现,焦虑情绪提高中等难度任务的正确率;(2)把被试初始状态性焦虑作为协变量纳入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特质性焦虑与诱发焦虑情绪对决策信心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表现为:低、中等特质性焦虑被试在诱发焦虑情绪后决策信心没有变化,而高特性焦虑被试在诱发焦虑情绪后决策信心显着提高:(3)进一步分析信心评估对正确、错误判断的分辨力后发现,诱发焦虑情绪后,低特质性焦虑个体对正确、错误判断的信心分辨力没有显着变化;诱发焦虑后,中等特质性焦虑个体对错误判断的分辨力显着增强,对正确判断的分辨力不变;高特质性焦虑个体对正确判断分辨力增强、对错误判断的分辨力减弱,表现出一定的过分自信。总的来说,诱发状态性焦虑对知觉判断过程和决策信心过程的影响发生了分离,个体特质性焦虑与状态性焦虑对决策信心评估产生了交互作用。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中等特质性焦虑个体决策信心的校准较高,自我意识较强;(2)状态性焦虑对知觉判断过程与决策信心评估过程的影响发生分离,支持决策后理论;(3)特质性焦虑与状态性焦虑对决策信心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诱发焦虑情绪后,中等特质性焦虑者对错误判断监控能力变强,而高特质性焦虑者表现出系统的过分自信,这是对焦虑唤醒的一种不合理的应对方式,不利于校正学习,这可能是高特质性焦虑者容易患焦虑症的原因之一。总体而言,本研究创新性的将人格因素和情境性因素结合于决策信心的探索,是决策信心形成机制的重要补充;从应用价值来看,本研究对焦虑症形成和治疗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4-01)

张娅玲,冯廷勇[5](2012)在《高、低状态性焦虑对决策信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状态性焦虑(State Anxiety)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紧张、忧虑和恐惧,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亢进,持续时间短暂。研究表明,不同程度状态性焦虑会对决策过程产生影响。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有意无意的产生决策信心,是决策过程中最基本的一个成分。决策信心(decision confidence)是指在进行决策或判断时,个体对其决策最优性或正确性的信心程度。很少有研究探讨不同程度状态性焦虑对决策信心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高、低状态性焦虑对决策信心影响的心理机制。66名学生参加本实验,被试到达实验室后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并完成状态—特质性焦虑量表(STAI),随后进行焦虑情绪诱发。实验组的诱发方式为:要求被试在10分钟内写下过去生活中感觉到焦虑的叁件事情,并选择其中最焦虑的事件进行4分钟细致的回忆;控制组不诱发情绪,具体操作为:要求被试在10分钟内写下生活中最普通的叁件事,如,吃饭、洗脸,刷牙,并选择其中最简单的事件进行4分钟细致的回忆。之后,被试再次完成状态性焦虑量表(S-AI)。接着,所有被试完成知觉判断任务,对每次判断进行信心评估。结果显示,实验前两组被试状态性焦虑与特质性焦虑水平无差异,情绪诱发后,实验组状态性焦虑显着高于控制组,说明情绪操作有效。两组被试知觉判断的正确率无差异,但实验组评估信心水平显着小于控制组,实验组信心的分辨力(Resolution)显着小于控制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在高状态性焦虑情绪下,容易低估自己的决策信心,对判断正确与错误的分辨能力降低。(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王国谱,王文超,佐久间春夫[6](2006)在《不同状态性焦虑者参加太极拳运动前后脑波特征及状态性焦虑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参加太极拳运动前后的脑波和STAI心理问卷,对参加太极拳运动前后的焦虑心理变化进行解释及论证。结果表明∶在太极拳练习结束和恢复时,两组均表现出状态性焦虑显着降低(P<0.01),且两组的变化模式不一样(P<0.01)。显示出太极拳练习后,脑波节律差异有显着性。对脑波和状态性焦虑进行了相关比较,高焦虑组的α1、α2、β1节律,在两条件下均与状态性焦虑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尤其β1波有非常明显的负相关;β2节律在练习结束时,却与状态性焦虑成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但低焦虑组则表现相关较低。由此推断,高焦虑组的被试者在太极拳练习结束以及恢复时,随着α1、α2、β1节律的增加,处于适度的觉醒状态,高焦虑者得以情绪安定、心身放松、注意力集中,向低焦虑状态转化。低焦虑组被试者,原本就处于较低焦虑水平状态,通过太极拳运动焦虑状态几乎降至最低水平,而且不易受到外在条件、应激等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体育学刊》期刊2006年06期)

状态性焦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基于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元信息编码,研究酸枣仁对大鼠状态性焦虑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状态性焦虑大鼠的行为学与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及信息编码的变化一、状态性焦虑大鼠行为学的变化选取SD雄性大鼠10只,适应7天后,利用动物行为学采集和分析系统,以跨格次数、站立次数、修饰次数、总运动时间、进入中央格次数、中央格运动时间及中央格/总运动时间(%)为指标,记录10min内实验动物在旷场实验中的行为学表现。每日1次,连续观察7天。二、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选取SD雄性大鼠,适应7天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进行旷场实验1Omin,每日1次,连续7天。此期间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末次旷场实验结束后,将两组大鼠灌流取脑并制作脑组织切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两组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叁、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变化选取SD雄性大鼠10只,麻醉后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将16(4×4)通道在体记录电极埋置于大鼠的BLA区域。手术后恢复4天,每日先监测大鼠在日常饲养环境下的BLA神经元基底放电(10min),再监测大鼠在旷场中的BLA神经元放电信号(10min),每日1次,连续7天。以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为指标,观察大鼠BLA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变化。电信号采集全部结束后,利用脑组织切片的HE染色技术判定记录电极是否准确插入BLA区。第二部分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一、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行为学的影响选取SD雄性大鼠,适应7天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与酸枣仁组,每组10只。每日经灌胃途径给予酸枣仁组大鼠酸枣仁水煎液(17.5g/kg),模型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给药30min后,利用动物行为学采集和分析系统,以跨格次数、站立次数、修饰次数、总运动时间、进入中央格次数、中央格运动时间及中央格/总运动时间(%)为指标,记录1Omin内实验动物在旷场实验中的行为学表现。每日1次,连续观察7天。二、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选取SD雄性大鼠,适应7天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与酸枣仁组,每组10只。每日经灌胃途径给予酸枣仁组大鼠酸枣仁水煎液(17.5g/kg),模型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30min后,两组大鼠进行旷场实验10min,每日1次,连续7天。末次旷场实验结束后,将两组大鼠灌流取脑,制作脑组织切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两组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叁、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影响选取SD雄性大鼠,适应7天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与酸枣仁组,每组10只。麻醉后,将大鼠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将16(4×4)通道在体记录电极埋置于大鼠的BLA区域。手术后恢复4天,每日经灌胃途径给予酸枣仁组大鼠酸枣仁水煎液(17.5g/kg),模型对照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给药30min后,监测两组大鼠在旷场中的BLA神经元放电信号(10min),每日1次,连续7天。以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为指标,观察大鼠BLA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变化。电信号采集全部结束后,利用脑组织切片的HE染色技术判定记录电极是否准确插入BLA区。结果:第一部分状态性焦虑大鼠的行为学与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及信息编码的变化一、状态性焦虑大鼠行为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第一天的行为学表现比较,大鼠的跨格次数、站立次数、修饰次数、总运动时间在第2-7天均无明显变化(p>0.05);进入中央格次数在第2天增加,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3-7天增加,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中央格运动时间在第2-7天增加,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中央格/总运动时间(%)在第2-7天增加,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二、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增多,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叁、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将大鼠BLA区采集到的神经元分为A、B两类。与基底放电频率比较:A类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在第1-7天均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B类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在第1、4、5天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第2、3、6、7天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第二部分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的干预作用及作用机制一、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酸枣仁组大鼠的跨格次数在第5、7天减少,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站立次数在第2、4、5、7天减少,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修饰次数与总运动时间在1-7天均无明显变化(p>0.05);进入中央格次数在第1天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中央格运动时间在第1、3、6天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第2天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中央格/总运动时间(%)在第1、3、6天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在第5、7天增加,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二、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酸枣仁组大鼠BLA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减少,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叁、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BLA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将大鼠BLA区采集到的神经元分为A、B两类。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酸枣仁组大鼠的BLA区A类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在第3、5、6天减少,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B类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在第3、6天减少,两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通过旷场实验复制大鼠状态性焦虑,大鼠表现出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增加,以及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增加。2.酸枣仁具有拮抗状态性焦虑的作用。3.酸枣仁的抗状态性焦虑的作用机制与抑制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元c-Fos蛋白表达、及降低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元动作电位放电频率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状态性焦虑论文参考文献

[1].陈建宁,李廷利.基于杏仁核信息编码的旷场造成大鼠状态性焦虑的研究[C].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届全国学术年会汇编.2018

[2].华伊.基于基底外侧杏仁核信息编码的酸枣仁拮抗大鼠状态性焦虑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

[3].刘丽芳,郭转英.艾扬格瑜伽对患有原发性痛经的女大学生疼痛程度、状态性焦虑和血浆PGF2a水平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14

[4].张娅玲.特质性焦虑与状态性焦虑对决策信心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

[5].张娅玲,冯廷勇.高、低状态性焦虑对决策信心的影响[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6].王国谱,王文超,佐久间春夫.不同状态性焦虑者参加太极拳运动前后脑波特征及状态性焦虑的变化[J].体育学刊.2006

标签:;  ;  ;  ;  

状态性焦虑论文-陈建宁,李廷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