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隐心理健康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隐理论,心理健康,实体论,渐变论
内隐心理健康观论文文献综述
余芝云,连榕[1](2019)在《内隐理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个体对属性可塑性的不同假设,内隐理论可归结为实体论与渐变论这两大主题。实体论与渐变论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具有不同的影响。实体论与渐变论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通过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概念、归因方式、控制信念等的中介作用影响心理健康;个体因素和情景因素在二者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建构的内隐理论影响心理健康的整合机制模型提示,内隐理论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具有一定复杂性,未来应从不同内容、不同视角来拓展二者关系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与完善整合的作用机制模型。(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梦祥银,刘健[2](2017)在《维吾尔族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求维吾尔族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SES量表、自尊IAT测验和SCL-90量表对14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研究结果显示:(1)被试的外显自尊偏高,内隐自尊偏低;(2)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但相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水平;(3)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彼此独立的结构。(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董一郎[3](2015)在《寄宿制中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学阶段是个体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多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蓬勃发展,对心理健康影响巨大,作为意识核心的自尊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内隐认知测量技术的提高,内隐自尊成为当前与自尊有关的研究的热点之一。立足青海省少数民族聚集区内寄宿制中学实际情况,对寄宿制中学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可以为西北地区寄宿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及干预提供新的参考资料,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深远。本研究在参考近些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中小学自尊评定量表》和自编内隐自尊联想测试程序,以黄南州2所寄宿制中学学生为被试,调查了寄宿制中学生内隐、外显自尊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水平,还对已有研究中自尊结构进行验证,并对自尊、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叁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在寄宿制中学生群体当中:1.寄宿制中学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2.寄宿制中学生内隐自尊水平比较低;3.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4.寄宿制中学生外显自尊、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相关显着,对心理健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5-05-10)
陈甜[4](2015)在《防御机制与内隐自尊水平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大学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不同自尊水平使用不同的防御机制对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其目的就是对这些测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了解防御机制与内隐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不同防御机制对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不同自尊水平的高低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更好地了解个体的内部心理机制打下基础。在研究中,采取了文献分析法、测量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内隐联想测验(IAT)进行外显与内隐自尊的测量,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40)测量防御机制类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量,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F检验等统计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内隐自尊是存在的,但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相关不显着,因此,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属于两种不同的自尊结构。2、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影响,高外显高内隐自尊、高外显低内隐自尊的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低外显低内隐自尊、低外显高内隐自尊的运动员。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外显自尊相关显着,而与内隐自尊相关不显着。3、高内隐自尊水平的运动员更多地使用成熟防御机制,低内隐自尊的运动员更多地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4、经常使用成熟防御机制方式的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经常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的运动员。另外,在本研究中,还针对如何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与训练水平提出了教育建议,给相关单位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任朝科[5](2014)在《大学新生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 A T)和症状自评量表(S C L-9 0)对廊坊师范学院大学新生内隐自尊及心理健康进行研究,以期了解大学新生内隐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新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2)大学新生内隐自尊不存在性别差异;(3)大学新生在人际敏感、焦虑、攻击等心理方面存在问题;(4)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中的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攻击性等个别因子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本文来源于《职业时空》期刊2014年12期)
潘甜甜[6](2014)在《巧用内隐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培养“四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校以增强学生的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和自控力(以下简称"四力")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切入口启动了"四力"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它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序列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着力发展学生的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和自控力,并逐步内化为学生感恩、向善、自信、自控、开朗、勇敢、正直的健康心理品质。(本文来源于《小学时代(教育研究)》期刊2014年18期)
杨思亮,桑青松[7](2014)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内隐观的现状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内隐观的结构及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方法:采用社会效度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内隐观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及不同维度上的独立样本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1.描述统计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内隐观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了认知、人格、道德等多个方面(M=4.66—3.41);2.因子分析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内隐观可以概括为四个因子,分别是利他性、自主性、才情和适应性(累积解释率为49.42%);3.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内隐观在年级、学校性质、学校层次及是否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等维度上差异显着(p<0.05)。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内隐观由四个因子构成,他们的形成不仅受到"心理健康"知识的影响,而且是生活、学习经历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杨滨妮,张灵聪,张书维,曾丽,段宁[8](2013)在《内隐、外显自我接纳分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隐自我接纳与外显自我接纳是否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状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式抽取……名大学生作为被试,每个被试在独立计算机隔间中完成实验。实验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EAST)测量内隐自我接纳,自我接纳量表、无条件自我接纳量表和SCL-90测量他们的外显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水平。实验开始前有主试向被试说明实验要求,为缓解被试操作疲劳,先进行IAT测验,再进行两个外显自我接纳测量,然后EAST测验,最后完成SCL-90量表。所有实验结果都由计算机自动记录。结果:两个外显自我接纳结果存在显着的正相关(r=0.38,p<0.01),两个内隐自我接纳存在现在正相关(r=0.24,p<0.01),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间相关不显着;内隐自我接纳与外显自我接纳的两维结构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优于单维结构模型;外显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及所有因子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内隐自我接纳与偏执因子存在负相关;不同自我接纳结构的被试在SCL-90的总分及部分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着,其中,高内隐低外显自我接纳的被试SCL-90得分最高,接下来分别是"低内隐低外显"组,"低内隐高外显"组和"高内隐高外显"组。结论:内隐自我接纳与外显自我接纳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共同影响心理健康,内隐与外显自我接纳水平都高的时候,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本文来源于《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11-01)
戚菲,王煜蕙[9](2013)在《事故后飞行员内隐和外显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心理承受力(内隐)和情景特质应对方式(外显)对军事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92名军事飞行员的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探讨其前因变量(心理承受力、情景特质应对方式)和结果变量(心理健康)。结果问题解决、意志力、人际交往、家庭支持以及消极应对总分、情感积极、军事消极、军旅消极、个人消极、人际消极、健康积极和健康消极等情景特质应对方式、心理承受力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方程拟合效果良好,拟合优度指数、调整拟合优度指数均>0.90。结论心理承受力既能影响情境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又能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应对方式能够影响心理健康。(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王超[10](2012)在《青少年对平面戒烟广告的内隐态度研究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Greenwald认为内隐态度是个体内省不能觉察或不能精确识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这一痕迹调节着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平面戒烟广告作为宣传戒烟的一种有效方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哪种类型的戒烟广告能够增强青少年的戒烟意识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检验青少年对香烟广告和戒烟广告的内隐态度,并探讨不同吸烟状态的青少年对不同类型戒烟广告的内隐态度。研究对象:天津市某中学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吸烟青少年和不吸烟青少年。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实验一,以15名吸烟青少年和23名不吸烟青少年为被试,采用2(吸烟状态:吸烟青少年,不吸烟青少年)×2(广告类型:香烟广告,戒烟广告)的混合设计,探讨不同吸烟状态的青少年对香烟广告和戒烟广告的内隐态度。实验二,以15名吸烟青少年和25名不吸烟青少年为被试,采用2(被试吸烟状态:吸烟,不吸烟)×2(戒烟广告类型:吸烟伤害自己的戒烟广告,吸烟伤害他人的戒烟广告)混合设计,探讨不同吸烟状态的青少年对不同类型的戒烟广告的内隐态度。结果表明:(1)青少年对戒烟广告持有消极的内隐态度,对香烟广告持有积极的内隐态度。(2)吸烟青少年和不吸烟青少年对戒烟广告和香烟广告的内隐态度效应差异不显着。(3)吸烟青少年和不吸烟青少年对吸烟伤害他人的戒烟广告和吸烟伤害自己的戒烟广告的内隐态度效应差异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内隐心理健康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求维吾尔族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SES量表、自尊IAT测验和SCL-90量表对14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研究结果显示:(1)被试的外显自尊偏高,内隐自尊偏低;(2)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但相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水平;(3)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彼此独立的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隐心理健康观论文参考文献
[1].余芝云,连榕.内隐理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梦祥银,刘健.维吾尔族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
[3].董一郎.寄宿制中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
[4].陈甜.防御机制与内隐自尊水平对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5].任朝科.大学新生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职业时空.2014
[6].潘甜甜.巧用内隐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培养“四力”[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
[7].杨思亮,桑青松.大学生心理健康内隐观的现状及成因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
[8].杨滨妮,张灵聪,张书维,曾丽,段宁.内隐、外显自我接纳分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C].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9].戚菲,王煜蕙.事故后飞行员内隐和外显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3
[10].王超.青少年对平面戒烟广告的内隐态度研究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