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寒地规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寒地缺水城市,海绵城市,绿地系统,雨洪调蓄
寒地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石平,李科[1](2019)在《寒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海绵城市体系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以沈阳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寒地缺水城市——沈阳市为例,结合城市现状,因地制宜,在现有城市绿地系统中寻求可行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案,探讨绿地系统与海绵城市体系之间的耦合关系,确定沈阳市新型海绵绿地耦合系统规划原则与体系,扩展传统型绿地系统规划内容,提高新型海绵城市雨洪调蓄功能,为寒地干旱型城市在雨洪利用方面提供新型思路。(本文来源于《艺术工作》期刊2019年04期)
季强[2](2019)在《节能适寒导向下的寒地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初探——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新校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到严寒地区冬季特殊的气候条件限制,寒地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着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而产生的冬季室外空间使用率低和人体舒适度差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寒地大学校园室外空间的特殊性和环境特点,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新校区规划建设作为实践案例,以节能适寒为设计原则,指出其设计特点,并提出了能够提升寒地大学校园室外空间物理环境舒适度的空间布局设计方法及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7期)
郭世奇[3](2019)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不复往日繁华喧闹景象,随之而来经济、文化、治理等问题加剧,使乡村逐渐沦为城市发展的“牺牲品”,眼下发展振兴是国内乡村最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日前,旅游振兴以其“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被越来越多的地区认可,全国各地争相涌现出大批乡村旅游开发案例,旅游实践的开展需要科学的规划指导。本文以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规划为题,应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从乡村发展振兴的角度提出一种可行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方法,并以寒地五常市新发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案例实践进行了探讨,验证理论的实际效用。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两大理论的发展脉络及主要观点,从中构思提取本次研究的切入点。(2)对旅游振兴乡村的理论及案例基础进行了探讨,从乡村旅游的概念特性、乡村振兴的理念主张、旅游与振兴的关系界定3方面研究得出旅游与乡村振兴存在密切关联,并探讨了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规划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外旅游振兴乡村的优秀案例,总结旅游振兴对于乡村旅游规划的启示借鉴。(3)紧密结合寒地实际条件,从规划技术流程、规划模式构建角度对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框架进行了界定:技术流程方面,包括规划准备与启动、寒地乡村振兴条件分析研判、方案制定及成果编排、振兴结果评价反馈4个流程;规划模式方面,界定了规划思路、规划原则以及规划的适用性。(4)对振兴视域下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的方法进行详细探讨,从规划定位、旅游产品及项目规划、空间布局整合、乡村设施提升、乡村特色形象塑造、运营管理及环境保护6个方面对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指导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实践。(5)以寒地五常市新发村为研究对象,将前文总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调查、区域旅游市场、乡村发展现状综合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规划定位,并进一步提出总体布局、分区项目规划、主题活动及游线设计、基础配套设施规划、旅游服务设施规划、乡村特色形象规划、环境保护与运营管理的详细规划设计内容,以期为未来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实践提供可借鉴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冷红,曲扬,袁青[4](2019)在《寒地城市规划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应对气候问题的大背景下,处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城市规划作为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肩负着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重任。回顾了国内外寒地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开放空间规划以及景观规划等方面的重要成果,提出了基于健康导向、大数据支撑以及多过程管控的寒地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等研究趋势的展望。(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思源[5](2018)在《城镇化背景下的寒地城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优化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与进步,城乡生活的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缩小,为城乡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共同的进步。本文主要结合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并借鉴前人所提出的城市规划区绿地这一概念,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规划与策略,以期能为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寒地城市市域绿地规划做出一点贡献。(本文来源于《北方建筑》期刊2018年06期)
李雨蒙[6](2018)在《寒地城市老年人冬季活动特征及空间规划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老年人逐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活动群体,在寒地城市老年人的冬季活动受到很大阻碍,为保障老年群体在冬季能够获得舒适的户外活动体验,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式对冬季寒地城市休闲空间中老年人的活动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冬季老年人活动空间的利用情况、设施的使用情况,及老年人的行为状态等,对老年人冬季户外活动的规律以及所依附的空间的特征进行系统的总结。基于老年人对冬季户外活动空间的建议和需求,深入分析发现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存在适老化空间不足、户外景观单调、设施材质缺乏冬季适应性、活动空间缺乏冬季特色等问题,据此提出针对寒地城市老年群体冬季公共休闲活动场所的建设的可行建议。(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期刊2018-11-24)
徐涵,王作为,田蕊,武中阳[7](2018)在《基于寒地气候特征的海绵城市规划策略研究——以牡丹江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寒地城市在海绵城市规划中的问题与特点,以牡丹江市为例,以海绵城市建设需求为导向,围绕城市本底特征,构建海绵城市生态空间格局,从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四个方面建立海绵城市体系,系统地解决黑臭水体、生态岸线破坏、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等问题,并提出寒地城市海绵城市规划策略,解决不同季节的城市水问题,同时营造独特的海绵城市景观。(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工程规划)》期刊2018-11-24)
张金生[8](2018)在《寒地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滨水区是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城市独有风貌的重点区域。加强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升城市活力,展现城市的良好形象,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对城市滨水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经济学、美学、生态学、植物学等理论在滨水区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国内外对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一系列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我国的城市滨水区研究起步虽晚,但进步飞速,尤其是把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及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得到广泛共识之后,城市生态环境尤其是城市滨水区规划建设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一大批具有范例作用的滨水项目得到实施,寒地城市——大庆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本文以大庆黎明河为例进行研究,对寒地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相关概念进行解读,对黎明河滨水区现状进行了分析,对黎明河滨水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基于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寒地城市滨水区的特殊性,运用植物学的相关知识,提出景观规划目标,确定寒地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从总体层面、分区层面和景观建设层面对黎明河滨水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形成了一轴四区45处景观节点的规划方案;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了驳岸和河底处理;对水体处理和补水工程进行了深入探索;对交通组织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开放空间系统、旅游观光系统、照明亮化系统进行了规划设计;对寒地城市滨水区植物种植如何根据季节变化塑造四季有景提出具体方案,形成了一整套的实用理论和技术方法,对寒地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9-01)
刘洁新[9](2018)在《黑龙江省寒地生态资源型小城镇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省生态资源丰富,生态产业和小城镇发展可挖掘潜力大,而且对小城镇建设与开发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国家“十二五”中长期规划和推进小城镇化建设步伐的政策和背景下,如何提高黑龙江寒地生态资源型小城镇生态化建设和低碳节能发展,以及寒地小城镇生态产业开发是重要而艰巨的课题,对于严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受“先生产、后生活”观念的影响,我国寒地生态资源型小城镇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土地规划不合理、资源利用率过低、环境污染严重、基础设施滞后、环境监管不力等状况,这将直接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用地比例失调等后果,进而制约城镇的发展与建设。本文以寒地生态资源型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空间发展的相关研究的梳理、总结与分析,以黑龙江寒地生态资源型小城镇空间发展建设现状及存在的关键问题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黑龙江省寒地生态资源型小城镇空间发展策略。从寒地生态资源型小城镇的空间发展规划、资源与生态规划、空间建设实施步骤、空间规划支持技术四个方面深入挖掘生态资源型小城镇的空间结构关系与生态资源利用的作用效应,从而有效推动寒地生态资源型小城镇空间规划的研究方法创新,完善寒地规划理论并探索城镇发展建设的低碳化策略。本文的研究对寒地生态资源型小城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其发展提供了生态化的发展策略,促进了城镇空间组织与协同,以及寒地生态资源型小城镇规划与建设。本文从背景分析、问题导向和解决途径进行系统研究,有效地把握了寒地生态资源型小城镇空间结构整体的合理性,更加明确寒地生态规划的工具手段,从而为实现寒地生态资源型小城镇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9-01)
李姝媛,冷红,袁青[10](2018)在《基于冬季公众健康需求的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对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就寒地城市而言,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对人们抵御冬季恶劣气候、促进社会交往、增加体力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剖析寒地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冬季健康需求,及其与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要素的关系,从公共空间的配置体系建立、布局优化、设计要素支持叁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寒地城市冬季公众健康的公共空间规划要点。(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24期)
寒地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到严寒地区冬季特殊的气候条件限制,寒地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着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而产生的冬季室外空间使用率低和人体舒适度差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寒地大学校园室外空间的特殊性和环境特点,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新校区规划建设作为实践案例,以节能适寒为设计原则,指出其设计特点,并提出了能够提升寒地大学校园室外空间物理环境舒适度的空间布局设计方法及优化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寒地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1].石平,李科.寒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海绵城市体系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以沈阳市为例[J].艺术工作.2019
[2].季强.节能适寒导向下的寒地大学校园规划建设初探——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新校区为例[J].城市建筑.2019
[3].郭世奇.乡村振兴视域下寒地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4].冷红,曲扬,袁青.寒地城市规划研究回顾与展望[J].科技导报.2019
[5].张思源.城镇化背景下的寒地城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优化策略研究[J].北方建筑.2018
[6].李雨蒙.寒地城市老年人冬季活动特征及空间规划启示[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2018
[7].徐涵,王作为,田蕊,武中阳.基于寒地气候特征的海绵城市规划策略研究——以牡丹江市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工程规划).2018
[8].张金生.寒地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9].刘洁新.黑龙江省寒地生态资源型小城镇空间发展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0].李姝媛,冷红,袁青.基于冬季公众健康需求的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研究[J].城市建筑.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