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型水库砌石坝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辉[1](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贾晋瑞[2](2017)在《“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大跃进”时期的山西农田水利建设,时间为1957一1960年。之所以选择以1957年冬季为起点,是因为多年来形成了每年冬春开展大规模群众性的农田水利建设的惯例。选择该题来撰写硕士毕业论文,是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农田水利建设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历来是推动农业生产和治国安邦的大事。二是由“大跃进”时期在建国以来山西农田水利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决定的。旧中国农田水利经久失修,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落后的生产关系,为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鉴于解决自然灾害的强烈诉求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从1957年冬季开始,一场席卷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运动逐渐形成。三是“大跃进”时期山西的农田水利建设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作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在此问题上做些有益的尝试。“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虽然是在全国统一部署和要求下开展的,但深深地打上了山西的烙印。该省地处中纬度的内陆,加上地形、气候的复杂性,水资源贫乏成为山西省最大的资源劣势。山西的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为了抵御旱灾,解决农田的灌溉问题。1957年秋,山西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旱灾,为了减轻干旱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山西各级政府积极领导广大人民开展大规模的抗旱保苗运动。随后,运动向更深层发展,逐渐转向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大跃进”,其内容主要是打水井,以及兴修小、中、大型的水库。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势必碰到许多难题,如群众思想上的疑惑、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的缺乏、资金不足和物资供应困难等,都需要一一加以解决。“大跃进”时期山西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山西农业发展的需要,即使没有全国“大跃进”的背景,山西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势在必行。这一时期山西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期间修建的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全国“大跃进”高潮的背景下,山西的农田水利建设也出现了不小问题,突出表现为盲目追求高指标,工程规模超出了当时山西省的实际能力,水利工程明显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留下了深刻教训。本文对“大跃进”时期山西的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了考察,对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的政府动态、组织动员、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取得的成绩和失误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试图理清事情发展的脉络,使人们客观地认识这段历史。
方崇惠[3](2010)在《基于数值仿真混凝土拱坝溃决失效及溃坝洪水计算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显着成就,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各级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公共突发性事件预警与处理,相应的应急预案已成为重要依据,对抢险救灾,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体现社会和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公共安全”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为了增强水利工程突发性事件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加快水库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步伐,2009年湖北省水利厅对《溃坝及其风险范围的研究》课题立项,并作为湖北省水利重点科研项目进行研究。本论文就是该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言,说明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为溃坝事件统计分析及大坝结构失效经验概率分析,指出:混凝土坝设计使用年限虽然长,但溃坝概率处在平均水平,拱坝还略高于平均水平。第三章数值仿真研究碾压混凝土三维高拱坝结构体系溃决失效是本文重点之一,首先,较详细分析了招徕河碾压混凝土拱坝材料参数、承受荷载的随机特性及其(概率统计参数的)标准值,针对碾压混凝土分层施工等特点采用相应参数值;从理论上分析了安全系数与可靠度的关系,表明:用安全系数表征工程安全状态的不足;然后,从拱坝特性和概率理论出发研究结构溃坝风险理论,首次提出结构体系溃坝失效计算方法——贯穿坝体的单元分组法;首次应用失效概率定量确定贯穿坝体结构体系溃坝(失效)范围;在着重研究碾压混凝土材料可靠性时,首次将荷载的分项系数和材料参数的概率分布函数有机结合起来使用,避免多个随机变量失效概率计算。第四章溃坝洪水(过程)计算公式推导与推荐是本文又一重点;首先对现有溃坝洪水计算公式不足的分析;再从过坝水流的流态、上下游水流衔接分析着手,确定溃坝堰坎主要属于薄壁堰、折线实用堰和宽顶堰三种形式,过水断面以梯形断面最为符合自然实际情况;推导梯形断面过坝流量计算公式,列出相关参数,并借用Matlab对流量系数、淹没系数及侧收缩等数据参数公式化拟合;与国内外溃坝流量公式对比分析其合理性;基于堰流与波流量相等原则,首次建立了瞬时溃坝最大流量与堰流关系:这样就可以把瞬时溃坝最大洪峰计算、逐渐溃坝洪水和漫坝洪水过程的计算公式及相应参数统一到的堰流量计算上来了,确保参数的可靠;根据现有广泛采用的实验数据,为方便使用,拟合给出了瞬时溃坝洪水过程线计算公式。第五章对马鞍关水库漫坝洪水过程实例反演分析,对小寨子河瞬时溃坝实例反演分析,以验证推荐的溃坝流量计算公式。第六章当招徕河枢纽遭遇偶遇突发事件时,模拟计算了漫坝和瞬时溃坝洪水流量过程。第七章给出全文总论,提出了展望。
王志真[4](2009)在《常峪口水库拱坝应力分析及加固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拱坝是一种重要的坝型,以结构合理和体型优美而着称。然而,拱坝也有其不足之处,它对坝区工程地质条件较为挑剔,施工难度相对较高,不仅如此,坝身开裂现象也是一直困扰着工程界的问题。在我国七、八十年代,修建了数座具有中国特色的砌石拱坝,但由于当时的设计和施工水平有限,这些拱坝运行至今,均存在不同的病险情况,其中位于张家口境内的常峪口水库浆砌石拱坝坝身便存在开裂、渗漏等现象,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为了避免病险水库溃坝,防止由此而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和灾害,为了使水库充分发挥其工程效益,对病险拱坝的除险加固研究是十分迫切而必要的。论文以常峪口水库砌石拱坝为分析对象,采用结构力学法,开展了针对拱坝病害成因及加固措施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针对砌石拱坝结构的特点,总结分析了拱坝各种应力应变计算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应用,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结构力学法进行坝体的稳定性研究。(2)采用反力参数法程序对常峪口水库拱坝进行了应力应变及两岸坝肩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大坝坝体应力应变总体上满足规范要求,但是右岸坝肩稳定性不足。(3)结合反力参数法程序计算结果,分析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的坝体应力的分布规律,进而总结出不同荷载对坝体的影响。(4)根据常峪口水库拱坝坝体应力及稳定复核结果,针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各种坝体病害,结合以往工程案例,分析了拱坝裂缝、渗漏等问题的成因,继而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库拱坝的加固方案,即采取在上游坝面进行防渗和抗裂并举、对右岸坝肩进行防渗和抗滑加固以及在下游坝面贴苯板保温层等措施。最后论文提出了该课题的研究发展方向,包括:各种拱坝坝型的除险加固、正确全面地模拟分析拱坝病害成因、坝体裂缝的追踪等。
刘志明[5](2008)在《四川震损水库的特点及震害处理》文中认为水利工程特别是水库受地震的影响,发生了震害甚至破坏,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避免受损水库造成次生灾害,根据四川震损水库的核查情况,分析了水库的震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同震害的处理方法,可供工程技术人员编制应急抢险方案和灾后加固整治方案时参考。
叶锋[6](2008)在《砌石拱坝三维有限元静动力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砌石拱坝是在中小型水利工程中常见的坝体结构型式。它以水泥用量少,大量的砌石料、砂砾料可以就地取材,对施工机械和施工技术要求低,便于广大群众掌握等诸多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砌石拱坝的应力、应变对于坝体的设计、安全评价等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在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上,利用大型商业有限元软件ANSYS对砌石拱坝在多种工况下坝体应力、应变进行了分析研究。在静力研究中考虑到了重力、水压力、温度、淤沙压力等荷载的作用,进行了坝体温度场分析,地震动力分析中详细研究了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得到了坝体应力、应变一些规律,为坝体的设计和安全评价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通过计算分析主要得到如下一些结论:(1).本文通过坝体的温度场分析,可知温度对拱坝的位移影响较大,温降引起坝体向下游位移,温升引起坝体向上游位移;温度对应力的影响局限在较小范围内,对坝体拱端和表孔闸礅下部的应力有一定的影响。(2).本文用于求解砌石拱坝动水压力的方法和二次开发程序的模块,可以实现结构-水体的耦合分析,对砌石拱坝的动力计算结果符合一般规律。(3).静力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何种工况,坝体位移等值线基本对称;坝体拉应力较大值出现在闸墩与坝体交界处、两拱端上游面中部附近以及拱冠梁上游面底部附近,坝体压应力较大值出现在下游坝面拱冠梁中下部,对于有表孔的砌石拱坝,在坝踵、坝趾、闸墩等特征部位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现象。(4).地震动力分析结果表明,不管是顺河流向还是垂直河流向,都将在拱坝的坝顶拱冠处产生较大的位移值,而坝体中下部出现的位移较小;坝体地震动应力的分布规律大致是坝体表面应力大,坝体内部应力小,下游侧的动应力较上游侧为大。在同一高程水平坝体截面上,坝体各点的水平地震动应力和地震剪应力呈由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大的分布规律。
古夫(Goufo Yemtsa)[7](2007)在《小水电建设项目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水电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和农村发展中的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发小水电资源,进行小水电项目建设,把水力资源转变成高品位的电能,不但对不发达地区的脱贫致富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建设项目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对小水电建设项目决策进行了分析,决策,提出了小水电建设项目的生产、建设、投资和融资的理论和方法,并应用到对非洲小水电建设项目决策中去。1、各国小水电容量规定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小水电的涵义,说明了小水电的特点及开发时应注意的问题。从国际小水电资源利用情况、发展现状及管理模式,说明了国际小水电资源与开发概况,分析了未来国际小水电的发展趋势。2、对水资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资源的开发规划和开发模式、小水电市场需求的预测和小水电价格的确定方法;对小水电站装机容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水电站装机容量的确定方法;对小发电技术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水电计算机监控、电网自动化调度及输配电、电气主接线的技术选择方法;对小水电设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轮机的选择与优化、发电机和变压器的选配与节能方法。3、对小水电电站地址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电站地址选择的原则、步骤和方法;对电站建筑设计原则和内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水电站厂房设计方案优化方法;按有压进水口和无压进水口两种类型,对小水电进水口和引水道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优化方法。4、阐述了小水电项目投资决策应遵循的原则,对小水电项目建设投资构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算方法;对小水电项目的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方法;对小水电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水电投资风险决策的框架。5、对小水电项目融资所涉及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水电项目融资的优化方法;对小水电项目银行贷款、证券融资、对外借款、贸易融资、外商直接投资等多渠道融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小水电项目融资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控制项目融资风险的具体措施。
黄朝禧[8](2006)在《鄂域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的健康开发与利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库消落区土地是库区宝贵的后备土地资源,一旦有效利用,可能成为库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良以及对农户增收都有积极作用。通过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的健康开发发展库岸经济,向上促进山地经济,向下拉动水域经济,从而带动库区经济的整体发展。本研究成果虽然是针对水库消落区土地,但可推广应用到河道和湖泊消落区、浅海滩涂以及荒水湿地的开发利用上。很显然,探讨库区消落区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途径和健康开发模式,对库区农业资源开发工作重心的掌握,对引导库区农民增收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理论意义。 根据水库消落区水土资源的特征和属性,结合前人的研究和实践以及笔者小规模试验的阶段性成果,并按照本论文的写作需要,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有:①鄂域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问题研究。②探讨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健康开发途径和保护利用模式,分析和预测开发利用效益和对库区农户增收的作用及影响。③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证分析。④结论与讨论。汇总研究结果,对4种利用模式进行简单评述,为模式的选用提供依据。 本论文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摸清了鄂域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的总数量、可以开发利用的数量以及地域分布和高程分布情况,目前还未发现有类似的研究成果。二是提出了两栖林业歼发的新概念。三是在研究方法上有一定新意,本研究的实证部分大多数资料为实地调查的原始资料,在样本库区进行了两栖林业开发模式的试验,并得到富水库区通山县扶贫办的支持与协作,同时也得到水库主管部门的认可,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成果的应用价值上,本论文按分带利用的原则,提出的4种开发利用模式,其中两栖林业开发为创新模式,对实现库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综上所述,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林传光[9](2005)在《福建旺坑水库电站砌石拱坝设计与优化》文中指出根据水库库容、拦河坝坝高、电站装机容量确定旺坑水库电站的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依据区域地震基本烈度Ⅵ度确定本工程按Ⅵ度进行抗震设防。根据《防洪标准》确定设计洪水标准,并收集有关的水文、气象、水库特征水位、流量资料和地质参数,确定C15混凝土砌毛石坝体的物理力学指标,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基础。 根据坝址的地形地质条件,选择砌石拱坝和砌石重力坝进行坝型比较并推荐砌石拱坝方案。选择上、下两坝轴线进行坝轴线比较后选择上坝轴线为推荐坝轴线。对坝体应力采用拱梁分载法进行计算。采用单位高度的水平拱来计算各个高程的坝肩稳定。对坝基开挖和基础处理提出设计要求,对大坝观测进行设计,在坝体上设置变形观测项目。 在泄水建筑物布置中考虑泄水采用表孔泄洪,并拟定三个孔口方案进行泄流孔口比较后推荐5孔8×6m方案。在施工图阶段原设计布置方案经水工模型试验,存在水舌不归槽和对下游河床冲刷严重等问题。修改优化试验主要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修改优化,其一是左侧水舌归槽,其二是挑坎体型修改优化。水舌归槽试验在原连续式挑坎左侧边墙上贴一个三角楔体,宽度分别采用1.05m、1.40m和1.75m进行试验从中选择宽度为1.75m方案。挑坎体型修改优化试验主要在原方案连续式挑坎上对齿坎型式消能工和大差动坎的布置型式进行比较,做了8组不同组合方案的比较试验,从中选择推荐大差动齿坎(体型Ⅷ)消能工。
张小艳[10](2005)在《成层异弹模拱坝应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砌石拱坝为了防渗通常使坝体由不同材料组成,由于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弹性模量,这类坝可称为成层异弹模拱坝。目前,有限元法已经可以解决这种坝的应力分析问题,但是用拱坝应力分析的另一主要方法——拱梁分载法分析其应力时,一般都不考虑混凝土防渗板等的高弹模影响,把多种材料浆砌石拱坝当作均质坝来计算,而实际上由多种材料组成的成层异弹模拱坝的应力分布具有特殊的规律,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论文首先介绍了拱梁分载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参照钢筋混凝土学中的钢筋面积折算法来处理成层异弹模,即将不同材料的横剖面按弹模比放大,将成层异弹模构件虚拟为均质弹模构件进行应力计算,算出应力后,不同部位再按实际情况乘以一个应力放大系数——不同材料与均质构件的弹模比。根据这个原则,本文推导出了对应于规范的三种成层异弹模拱坝的应力计算公式及相应的参数计算方法:(1) 上游面设混凝土防渗面板;(2) 坝体内设混凝土防渗墙;(3) 利用坝体自身防渗,上下游面采用一定厚度浆砌条石护面。 为研究成层异弹模拱坝的应力分布规律,本文编制了相应的成层异弹模拱梁分载法程序,并以某砌石拱坝为例,进行了三种防渗情况下的应力分析。另外用有限元法计算了上游面设防渗面板的情况,其与拱梁分载法算出的应力分布规律大致相同。研究结果表明:应力分布呈阶梯形;主要砌体部分的拉压应力均有所减少;高弹模体在某些部位承担力的比重较大,结构作用显着,因此在应力计算中忽视其影响是不相宜的。 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工作和主要结论,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二、中小型水库砌石坝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型水库砌石坝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地域现实问题 |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1.1.4 研究范围 |
1.1.5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总结评述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
2.1.3 土壤下渗理论 |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
2.2.2 低影响开发(LID) |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
2.2.6 分析总结 |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
2.6 本章小结 |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
4.1 地貌特征 |
4.1.1 沟壑密度 |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
4.1.3 坡度与坡长 |
4.2 雨洪特征 |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
4.3 产流机制 |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
4.4 尺度效应 |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
4.6.1 尺度选择问题 |
4.6.2 部门统筹问题 |
4.6.3 技术融合问题 |
4.7 本章小结 |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
5.2.1 总体技术框架 |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
5.3.1 雨洪管控目标 |
5.3.2 水土保持目标 |
5.3.3 场地安全目标 |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
5.3.5 景观视效目标 |
5.3.6 场地生境目标 |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
5.6.1 政策法规 |
5.6.2 技术规范 |
5.7 本章小结 |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
6.3.4 分析总结 |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
6.5.3 分析总结 |
6.6 本章小结 |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
7.1.5 案例总结 |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
7.2.1 现实条件 |
7.2.2 现状问题 |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
7.2.4 适地性评价 |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
7.2.6 案例总结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
8.2.2 技术体系创新 |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目录 |
附录B 表目录 |
附录C 附表 |
附录D 附图 |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对象界定 |
四、研究难点和写作思路 |
第一章“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的背景 |
第一节 全国农田水利建设高潮的兴起 |
一、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国内环境的刺激 |
二、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水利形势和粮食压力 |
第二节“大跃进”前山西省概况 |
一、山西省自然条件及水利建设概况 |
二、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二章“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历程 |
第一节“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兴起 |
一、1957 年的旱灾是大办农田水利的起因 |
二、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宣传与动员 |
第二节“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运动的开展 |
一、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制定 |
二、典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 |
第三章“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
二、开展好对民工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
三、解决劳力与技术人员短缺问题 |
四、克服资金不足及物资供应困难 |
第四章“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评析 |
第一节“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及经验 |
一、绩效考察 |
二、经验总结 |
第二节“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
一、农田水利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
二、“多快好省”中偏向追求“多”与“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数值仿真混凝土拱坝溃决失效及溃坝洪水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溃坝事件统计分析及大坝结构失效经验概率分析 |
2.1 国际溃坝事件统计分析 |
2.2 国内溃坝事件统计分析 |
2.3 湖北省溃坝事件统计分析 |
2.4 大坝失效概率分析 |
2.5 本章结语 |
第三章 碾压混凝土拱坝结构体系溃决失效研究 |
3.1 采用可靠度分析的背景 |
3.2 招徕河碾压混凝土拱坝工程概况 |
3.3 坝体材料的随机性分析 |
3.3.1 随机现象及概率定义 |
3.3.2 坝体材料的设计 |
3.3.3 坝体材料的物理性能检测结果 |
3.4 地基特性及坝体几何体型 |
3.4.1 坝基特性 |
3.4.2 坝体几何体型 |
3.5 荷载随机特性分析 |
3.5.1 荷载分类及组合 |
3.5.2 洪水的随机特性及标准值 |
3.5.3 地震的随机特性及标准值 |
3.5.4 温度的随机特性及标准值 |
3.5.5 永久荷载的标准值 |
3.6 荷载作用效应有限元数值仿真 |
3.6.1 三维有限元数值仿真计算模型 |
3.6.2 静力永久荷载作用效应分析 |
3.6.3 静力可变荷载作用效应分析 |
3.6.4 静力偶遇荷载作用效应分析 |
3.6.5 动力偶遇荷载作用效应分析 |
3.7 结构体系溃坝失效分析 |
3.7.1 结构随机可靠度的基本概念介绍 |
3.7.2 安全系数的可靠度研究 |
3.7.3 结构体系溃坝风险理论研究 |
3.7.4 计算工况及参数 |
3.7.5 结构体系溃坝风险模拟分析 |
3.8 本章结语 |
第四章 溃坝洪水(过程)计算公式推导 |
4.1 现状溃坝洪水计算的局限性分析 |
4.1.1 Ritter公式简介及局限性 |
4.1.2 Schoklitch公式简介及局限性 |
4.1.3 谢任之归纳瞬溃公式及局限性 |
4.1.4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经验公式简介及局限性 |
4.1.5 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天津院经验公式简介及局限性 |
4.1.6 美国溃口的经验取值简介及局限性 |
4.1.7 谢任之归纳逐渐溃公式及局限性 |
4.2 过坝流量计算基本公式 |
4.2.1 主要过坝水流流态分析 |
4.2.2 主要过坝水流基本公式推导 |
4.2.3 上下游水位衔接 |
4.2.4 主要过坝水流的流量系数和淹没系数选取 |
4.2.5 水流过坝有效宽度b的分析 |
4.2.6 过坝流量基本公式特性分析 |
4.3 瞬时溃坝最大流量计算公式 |
4.3.1 瞬时溃坝流态 |
4.3.2 瞬时全溃最大流量理论公式 |
4.3.3 梯形河道断面瞬时全溃最大洪峰公式推导 |
4.3.4 按堰流与波流公式推导瞬时溃坝最大洪峰公式 |
4.4 溃坝洪水过程 |
4.4.1 漫坝水流过程计算 |
4.4.2 逐渐溃坝水流过程计算 |
4.4.3 瞬时溃坝流量过程计算 |
4.5 本章结语 |
第五章 漫坝与瞬时溃坝洪水计算公式实例验证 |
5.1 马鞍关水库漫坝实例反演验证 |
5.1.1 马鞍关水库工程概况 |
5.1.2 马鞍关水库漫坝过程 |
5.1.3 马鞍关水库漫坝超标准洪水反演 |
5.1.4 漫坝洪水计算公式验证 |
5.2 小寨子河瞬时溃坝反演验证 |
5.2.1 小寨子河水库工程概况 |
5.2.2 小寨子河拱坝瞬时溃坝过程反演 |
5.2.3 瞬时溃坝洪水计算公式验证 |
5.3 本章结语 |
第六章 漫坝及瞬时溃坝洪水模拟计算 |
6.1 招徕河水库偶遇PFM漫坝洪水计算 |
6.2 招徕河水库偶遇地震瞬时溃坝洪水计算 |
6.2.1 Ⅶ级地震瞬时溃坝洪水计算 |
6.2.2 Ⅷ级地震瞬时溃坝洪水计算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件1:国外土石坝溃决主要名录 |
附件2:国内外拱坝失事主要名录 |
附件3:湖北省水库溃坝情况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已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简介 |
(4)常峪口水库拱坝应力分析及加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拱坝概述 |
1.1.1 拱坝的特点 |
1.1.2 拱坝的发展情况 |
1.1.3 拱坝失事及加固的必要性 |
1.1.4 拱坝失事及病害研究 |
1.2 论文内容概述 |
1.2.1 课题来源 |
1.2.2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
第2章 拱坝计算理论 |
2.1 拱坝坝体应力计算理论 |
2.1.1 结构力学方法 |
2.1.2 有限元法 |
2.1.3 模型试验 |
2.1.4 应力计算方法选择 |
2.2 拱坝稳定计算理论 |
2.2.1 刚体极限平衡法 |
2.2.2 有限元法 |
2.2.3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法 |
2.2.4 稳定分析方法的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常峪口水库拱坝概况 |
3.1 基本情况 |
3.2 工程地质 |
3.2.1 地形地貌 |
3.2.2 地层岩性 |
3.2.3 地质构造 |
3.3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
3.4 水文地质 |
3.5 坝体病险情况 |
3.5.1 安全检查的内容及部位 |
3.5.2 水库在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常峪口水库拱坝应力分析 |
4.1 应力计算程序简介 |
4.1.1 反力参数法概述 |
4.1.2 程序理论依据 |
4.1.3 《反力法F》程序特性 |
4.2 拱坝基本数据及设计指标 |
4.2.1 拱坝基本数据 |
4.2.2 拱坝设计指标 |
4.3 设计工况的选择 |
4.4 拱坝荷载计算 |
4.4.1 拱坝拱、梁布置 |
4.4.2 拱坝荷载计算公式 |
4.4.3 拱坝荷载计算结果汇总 |
4.5 拱坝应力计算结果 |
4.5.1 拱坝各种工况主应力 |
4.5.2 拱坝各种工况应力评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常峪口水库拱坝稳定分析 |
5.1 坝肩稳定分析原理概述 |
5.1.1 基本概念 |
5.1.2 作用荷载 |
5.1.3 计算假定 |
5.2 坝肩稳定分析 |
5.3 常峪口水库拱坝稳定计算 |
5.3.1 评价依据 |
5.3.2 拱座基岩的抗剪强度指标 |
5.3.3 坝肩稳定计算工况的选择 |
5.3.4 拱坝右岸坝肩稳定计算 |
5.3.5 左岸拱座稳定计算成果 |
5.3.6 拱座稳定评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常峪口水库拱坝病害分析及加固措施 |
6.1 水库拱坝病害成因分析 |
6.1.1 一般的裂缝成因及主要表现形式 |
6.1.2 常峪口拱坝的病害成因分析 |
6.2 坝体开裂整治方案研究 |
6.2.1 砌石拱坝裂缝的处理方法 |
6.2.2 常峪口水库拱坝裂缝的处理方案研究 |
6.3 拱坝其它病害处理措施 |
6.4 关于工程设计施工中给出的几点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论文成果 |
7.1.2 论文不足之处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四川震损水库的特点及震害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震损水库裂缝处理 |
1. 裂缝调查及原因分析 |
2. 裂缝检查 |
3. 裂缝处理方法 |
(1) 开挖回填法 |
(2) 灌浆法 |
二、渗漏处理 |
1. 坝身渗漏处理 |
2. 坝基渗漏处理 |
(1) 黏土截水槽 |
(2) 混凝土防渗墙 |
(3) 帷幕灌浆 |
(4) 黏土铺盖 |
(5) 坝后导渗 |
(6) 压渗台 |
3. 绕坝渗漏处理 |
(3) 黏土铺盖 |
(4) 衬砌 |
(5) 帷幕灌浆 |
(6) 堵塞回填 |
(7) 导渗排水 |
三、滑坡处理 |
1. 滑坡调查和原因分析 |
2. 处理措施 |
(1) 控制水库水位 |
(2) 降低坝高, 增设防浪墙 |
(3) 放缓坝坡 |
(4) 压重固脚 |
(5) 清淤排水 |
(6) 开沟导渗、滤水还坡 |
(7) 加筋土 |
四、泄洪能力不够的处理 |
五、结语 |
(6)砌石拱坝三维有限元静动力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砌石拱坝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1.2 砌石拱坝传统设计分析方法 |
1.3 有限单元法在砌石拱坝分析中的应用 |
1.4 砌石拱坝抗震计算动力分析方法 |
1.5 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在结构静动分析中的应用简介 |
1.5.1 ANSYS 分析软件简介 |
1.5.2 ANSYS 的参数化设计语言 |
1.5.3 ANSYS 在结构静力分析中的应用 |
1.5.4 ANSYS 在结构动力分析中的应用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砌石拱坝静力计算的有限元法 |
2.1 有限元静态计算基本原理 |
2.2 运用ANSYS 有限元求解分析的步骤 |
2.3 等参数数单元 |
2.3.1 三维等参数单元 |
2.3.2 等参数单元的数学分析 |
2.3.3 等参数单元的力学分析 |
2.4 非线性问题 |
2.5 稳定温度场计算 |
2.5.1 计算原理 |
2.5.2 计算边界条件 |
2.5.3 ANSYS 中热-结构单元 |
2.6 单元网格划分原则 |
2.7 有限元等效应力 |
2.7.1 有限元等效应力法的基本假设 |
2.7.2 有限元等效应力的计算理论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砌石拱坝抗震计算理论和方法 |
3.1 地面运动假设 |
3.2 计算模型 |
3.3 地震荷载的引入 |
3.4 反应谱法的基本原理 |
3.5 三维结构的反应谱方法 |
3.6 水工抗震设计标准反应谱 |
3.7 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
3.8 材料动力计算参数 |
3.9 库水对坝体动力反应的影响 |
3.9.1 结构-水体耦合求解 |
3.9.2 坝体结构附加质量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砌石拱坝的建模与静态分析 |
4.1 基本资料 |
4.2 材料性质与计算参数 |
4.3 有限元计算模型 |
4.4 计算基本荷载 |
4.5 应力强度标准 |
4.6 静荷载作用下的成果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砌石拱坝动力分析 |
5.1 动力计算模型 |
5.2 基本结构和反应谱形式 |
5.3 成果整理和分析 |
5.3.1 地震动力作用成果整理和分析 |
5.3.2 静动荷载组合作用下成果整理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小水电建设项目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中国研究 |
1.2.3 国内外研究比较 |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3.1 主要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国际小水电资源与开发 |
2.1 小水电的涵义及特点 |
2.1.1 小水电的涵义 |
2.1.2 小水电的特点 |
2.2 小水电资源与开发 |
2.2.1 小水电资源概况 |
2.2.2 小水电资源开发 |
2.2.3 小水电管理模式 |
2.3 小水电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水电项目发电决策 |
3.1 小水电市场分析 |
3.1.1 水资源分析 |
3.1.2 开发规划 |
3.1.3 产品方向 |
3.1.4 开发模式 |
3.2 小水电市场需求 |
3.2.1 小水电市场需求分析 |
3.2.2 小水电市场需求预测 |
3.2.3 小水电价格制定 |
3.3 项目发电规模 |
3.3.1 影响发电规模的因素 |
3.3.2 劳动力需求分析 |
3.3.3 电站装机容量的确定 |
3.4 发电技术选择 |
3.4.1 发电技术概况 |
3.4.2 计算机监控技术 |
3.4.3 电网自动化调度及输配电技术 |
3.4.4 电气主接线技术 |
3.5 发电设备选型 |
3.5.1 水轮机的选择与优化 |
3.5.2 发电机的选配与节能 |
3.5.3 变压器的选择与节能 |
3.5.4 设备新技术的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水电电站建设决策 |
4.1 电站站址选择 |
4.1.1 站址条件分析 |
4.1.2 站址选择方法 |
4.2 电站建筑设计 |
4.2.1 电站建筑设计原则 |
4.2.2 电站土建工程设计 |
4.3 电站厂房布置设计 |
4.3.1 电站厂房功能 |
4.3.2 电站厂房组成 |
4.3.3 电站厂房类型 |
4.4 进水口及引水道设计 |
4.4.1 有压进水口设计 |
4.4.2 无压进水口设计 |
4.4.3 引水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水电项目投资决策 |
5.1 投资决策原则 |
5.1.1 价值最大化原则 |
5.1.2 科学性原则 |
5.1.3 系统性原则 |
5.1.4 时效性原则 |
5.2 项目投资估算 |
5.2.1 建筑工程费估算 |
5.2.2 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估算 |
5.2.3 安装工程费估算 |
5.2.4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估算 |
5.2.5 基本预备费估算 |
5.2.6 涨价预备费估算 |
5.2.7 建设期利息估算 |
5.2.8 流动资金估算 |
5.3 项目效益分析 |
5.3.1 财务效益 |
5.3.2 宏观经济效益 |
5.3.3 社会效益 |
5.3.4 技术效益 |
5.3.5 生态效益 |
5.4 项目效益评价 |
5.4.1 财务评价 |
5.4.2 国民经济评价 |
5.4.3 综合评价 |
5.5 项目风险控制 |
5.5.1 项目投资风险 |
5.5.2 投资风险分析 |
5.5.3 投资风险管理 |
5.5.4 风险决策框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水电项目融资决策 |
6.1 项目融资 |
6.1.1 项目融资的涵义 |
6.1.2 项目融资的原则 |
6.1.3 项目融资的类型 |
6.1.4 项目融资的渠道与方式 |
6.1.5 项目融资的资金成本 |
6.1.6 项目融资的资本结构 |
6.1.7 项目融资的优化决策 |
6.2 项目银行贷款 |
6.2.1 短期贷款 |
6.2.2 长期贷款 |
6.3 项目证券融资 |
6.3.1 资产证券化的供求分析 |
6.3.2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模式 |
6.3.3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
6.4 项目对外借款 |
6.4.1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
6.4.2 外国政府贷款 |
6.4.3 商业银行贷款 |
6.4.4 国际证券集资 |
6.5 项目贸易融资 |
6.5.1 出口信贷 |
6.5.2 补偿贸易 |
6.5.3 国际租赁 |
6.6 外商直接投资 |
6.6.1 合资经营 |
6.6.2 合作经营 |
6.6.3 独资经营 |
6.6.4 BOO/BOT 模式 |
6.6.5 CDM 模式 |
6.7 项目融资风险 |
6.7.1 融资风险分析 |
6.7.2 风险控制措施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非洲小水电项目决策 |
7.1 非洲小水电发展状况 |
7.1.1 非洲电力工业及能源概况 |
7.1.2 小水电在农村发展的主要障碍 |
7.1.3 小水电在农村发展的前景 |
7.2 项目发电决策 |
7.2.1 负荷曲线预算 |
7.2.2 最高负荷分析 |
7.3 电站建设决策 |
7.4 项目投资决策 |
7.4.1 项目效益分析 |
7.4.2 项目风险控制 |
7.5 项目融资决策 |
7.5.1 项目参与机构 |
7.5.2 融资计划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鄂域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的健康开发与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l性声明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一) 研究对象的确定 |
(二) 研究区域的确定 |
(三) 健康开发的含义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内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内容 |
五、论文的特色与可能的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和难点 |
(二)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支持理论 |
一、国内研究概况与动态 |
(一) 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初考 |
(二) 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的现代开发与利用 |
二、国外研究概况及动态 |
(一) 水位涨落对水库消落区的作用与影响 |
(二) 间接利用 |
(三) 直接利用 |
三、主要理论依据 |
(一) 系统理论 |
(二) 不可逆过程理论 |
(三) 生产力理论 |
(四) 人地协调理论 |
(五) 可持续利用理论 |
(六) 生态经济理论 |
(七) 土地区位理论 |
第三章 鄂域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问题 |
一、鄂域水库及库区经济简况 |
(一) 水库情况 |
(二) 大型库区经济概况 |
二、鄂域大型水库的分布与消落区土地资源 |
(一) 大型水库的地域分布 |
(二) 消落区土地资源状况 |
(三) 属性与特点 |
三、水库消落区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一) 个人行为多,缺乏统一组织和技术指导 |
(二) 只考虑经济开发没有生态利用 |
(三) 未形成产业化,没有规模效益 |
(四) 转移剩余劳动力少,社会效益差 |
(五) 现行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 |
(六) 开发资金短缺 |
第四章 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及其选择 |
一、农业利用模式 |
(一) 利用范围 |
(二) 利用时段 |
(三) 利用方式 |
二、渔业利用模式 |
(一) 种草养鱼模式 |
(二) 坝拦网拦库湾集约利用模式 |
(三) 回形鱼池开发利用模式 |
三、林业利用模式 |
(一) 消落区林业开发与库区林业结构调整 |
(二) 两栖林业开发模式 |
(三) 两栖林业的效益 |
四、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
(一) 库区消落区旅游资源优势 |
(二) 水库消落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路 |
(三) 库区消落区土地资源生态旅游开发措施 |
五、利用模式的选择 |
第五章 富水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实证 |
一、富水库区概况及消落区上地利用背景 |
(一) 富水库区概况 |
(二) 富水库区消落区土地资源利用背景 |
二、富水库区消落区土地资源数量、分布及其质量 |
(一) 消落区面积 |
(二) 消落区土地资源质量 |
三、消落区开发模式 |
(一) 长期利用带综合开发利用模式 |
(二) 短期利用带渔业开发模式 |
(三) 汛期利用带两栖林业开发模式 |
四、富水水库消落区土地两栖林业开发的效果 |
(一) 缓解了库区优质林地资源非常缺乏的矛盾 |
(二) 提高了库区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
(三) 保护库岸使水库发挥更大效益 |
(四) 消落区土地集约利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一、鄂域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总量的可观性和部分可利用性 |
二、作物种植模式的广适性和收获的不确定性 |
三、渔业利用模式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
四、两栖林业利用的可靠性和现实性 |
五、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综合性和迫切性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着作、科研课题 |
致谢 |
(9)福建旺坑水库电站砌石拱坝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
1.1 发展阶段 |
1.2 砌坝技术 |
1.3 福建省砌石拱坝 |
1.4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
二、旺坑水库电站基本资料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
2.3 设计洪水标准 |
2.4 设计基本资料 |
2.5 设计所遵循的主要技术规范 |
2.6 本章小结 |
三、砌石拱坝挡水坝段设计与优化 |
3.1 坝址、坝型、坝轴线选择 |
3.2 大坝体形设计及优化 |
3.3 大坝结构设计 |
3.4 拱坝应力分析 |
3.5 坝肩稳定 |
3.6 坝基开挖及基础处理变更 |
3.7 大坝观测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四、砌石拱坝溢流坝段设计与优化 |
4.1 泄水建筑物布置方案比较 |
4.2 泄水建筑物布置及优化 |
4.3 泄水闸结构设计 |
4.4 泄水闸闸门调度原则与要求 |
4.5 本章小结 |
五、结论 |
六、致谢 |
七、参考文献表 |
(10)成层异弹模拱坝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拱坝应力分析方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成层异弹模拱坝拱梁分载法 |
2.1 概述 |
2.2 基础变位计算 |
2.3 悬臂梁计算 |
2.4 拱圈计算 |
2.5 多拱梁法——三向协调 |
2.6 成层异弹模坝体应力计算 |
2.7 小结 |
第三章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理论 |
3.1 概述 |
3.2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
3.3 单元类型 |
3.4 单元划分 |
3.5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简介 |
第四章 拱梁分载法程序编制及算例 |
4.1 成层异弹模拱梁分载法程序说明 |
4.2 算例 |
4.3 小结 |
第五章 成层异弹模拱坝应力结果分析 |
5.1 成果分析 |
5.2 出现的问题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中小型水库砌石坝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大跃进”时期山西省农田水利建设研究[D]. 贾晋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2)
- [3]基于数值仿真混凝土拱坝溃决失效及溃坝洪水计算研究[D]. 方崇惠. 武汉大学, 2010(05)
- [4]常峪口水库拱坝应力分析及加固方案研究[D]. 王志真. 河北工程大学, 2009(S2)
- [5]四川震损水库的特点及震害处理[J]. 刘志明. 中国水利, 2008(14)
- [6]砌石拱坝三维有限元静动力分析研究[D]. 叶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7]小水电建设项目决策研究[D]. 古夫(Goufo Yemtsa). 天津大学, 2007(08)
- [8]鄂域水库消落区土地资源的健康开发与利用模式研究[D]. 黄朝禧.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1)
- [9]福建旺坑水库电站砌石拱坝设计与优化[D]. 林传光. 河海大学, 2005(04)
- [10]成层异弹模拱坝应力分析[D]. 张小艳. 武汉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