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沙尘暴警报(论文文献综述)
勾书琪[1](2021)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研究 ——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地理实践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育人价值之一。同时,“课标”实施建议中提出加强地理实践和问题式教学。研究发现相对于一般性的验证原理类地理实验,问题式地理实验有待加强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展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的内容研究;另一方面,探究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的策略研究。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化本文的研究工作:首先,广泛收集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与案例,并结合中图版地理教材提出可开发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其次,在界定问题式地理实验概念的基础上,整理与分析问题式地理实验案例,依据相关理论指导和案例分析启示,设计了10个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再次,进一步提出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策略和实验方案的组成部分;最后,为检验研究得到的结论,本文从设计的方案中选取其中一个进行实施,通过实践反馈,修改完善本文的研究结论。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提出2019中图版教材中可开发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30个,设计了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10个。第二,提出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策略6条:(1)以地理实践力培养为导向,结合地理实验内容设计问题链;(2)从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视角,对问题式地理实验所揭示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3)依据地理原理、实验变量和客观条件选择实验器材;(4)运用对比、转换的方法设计问题式地理实验装置;(5)以地理问题为线索引领实验实施、转换空间尺度促进认知发展;(6)依据问题式地理实验活动目标,设计实验评价量表。第三,研究得到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的基本组成11部分,即实验名称、问题类型、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装置示意图、问题表征与猜想、问题分析与观察操作、问题解决与迁移、反思与评价。
金杨梦琪[2](2019)在《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指导下气象环境类文本翻译实践 ——以《追寻黄沙之谜》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气象环境相关信息类文本的翻译属于科技翻译范畴。由于科技翻译在文体上、选词上都有着非常特殊之处,具有翻译量大、学术专业性强的特点,气象环境相关信息类文本不同于一般的科普类文章,也有别于天气预报等面向广大民众的报道,其语言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具有非常突出的专业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不同于一般文献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然而,目前翻译工作者对气象环境相关信息类文本的翻译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论以衔接理论为最基本的框架理论,对气象环境相关信息类文本进行翻译,旨在阐释出气象环境相关信息类文本的翻译过程及其方法、技巧,对研究过程和翻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进行归纳,总结出笔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选题借鉴了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对指导笔者原文和译文的整体把握以及相关术语翻译上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笔者通过运用理论中的各种衔接手段,对例文进行具体分析,并达到使译文流畅、衔接的效果,从而体现出该理论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与意义。本选题有助于推动气象环境相关信息类文本翻译的研究。并且,此项研究推进的同时,希望对我国的气象工作者了解日本在气象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更广泛的程度上进行气象学术领域的交流做出贡献,为今后在日语气象环境相关信息类文本的翻译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洋[3](2017)在《气象灾害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全世界遭受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繁多、强度较大、频率很高,因此对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以及影响评估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各级气象部门都非常重视灾害天气预警预报技术研究和预警预报手段的建设。为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加强气象灾害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报技术研究,本文以内部气象水文信息网络数据为依托,基于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采用先进成熟的数理统计方法,分别开展了气象灾害信息显示及预警技术研究、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研究、气象灾害统计查询及评估技术研究。气象灾害信息显示及预警技术研究主要是实现对我国及周边热点地区(海域)的灾害性天气的不间断自动监测与报警;实现对主要涵盖我国区域的卫星云图产品实时连续监测显示;实现对我国区域多普勒天气雷达实时连续监测显示;实现对各种灾害性气象要素、全国天气实况和数值预报解释应用产品的等值线和等值区域显示;实现对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主动预警预报。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研究是在预报模式输出基本物理量场的基础上,结合灾害预警和气象保障的特殊需求,开发适用于灾害预警特殊用途的诊断分析模块,得到所需的气象预报诊断产品。包括能见度、雷暴区、大风区等产品,形成灾害预警直接使用的数值天气预报产品。气象灾害统计查询及评估技术研究通过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库和气象要素极值库,实现了数据库的快速组合查询、数据实时更新、信息定时更新等功能,为气象灾害显示和预警分系统提供背景数据,为预报员提供内容全面、数据可靠、操作便捷的数据库查询管理系统,自动和人工完成气象灾害致灾气象要素历史同期排位评估,为开展气象灾害评价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高金业[4](2016)在《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文中提出引子人类自有私欲以来,便有了战争,或同宗或异族,刀枪相向,杀戮成山。于是富饶的迦太基在罗马大军洗劫下满目疮痍,滑铁卢小镇上6万多具尸体永远留在了大雨后的沼泽里,莫斯科城飘舞的雪花见证了上百万人的惨死。正义与邪恶,顽强与懦弱,尽在刀光剑影下显现。唯有历史老人用他那睿智且一丝不苟的头脑,记下了许多的坚贞、许多的英勇、许多的同情、许多的丑陋与不平。以及,那一件件或许不为许多人所知的往事
安迪·威尔,陈灼[5](2016)在《火星救援》文中指出六天前,宇航员马克·沃特尼成为了第一批在行走火星上的人。如今,他也将成为第一个葬身火星的人。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阿瑞斯3船员被迫放弃任务。在撤离的过程中,沃特尼遭遇意外,被孤身一人丢在了这片寸草不生的红色荒漠中,所有的人都以为他必死无疑。火星上的沃特尼面临着两大问题:如何和地球上的人联络,告诉他们他还活着,等待他们的救援;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补给,坚持到救援抵达的那一天,否则他就会被饿死。不过,他也许都没有机会饿死在这颗星球上,因为随时可能发生的机器故障、环境灾难、人为失误,凡此种种,都有可能抢在饥饿之前要了他的命。但是,沃特尼不会坐以待毙。凭借着植物学家和机械工程师的专业背景,敢于冒险的精神和永不放弃的决心,沃特尼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自己种土豆,解决了粮食问题。之后,他又制定了一个近乎疯狂的计划,成功地和地球上的NASA取得了联系。在战胜了重重困难之后,沃特尼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坐等NASA的救援?这场火星版的现代鲁滨孙漂流记,会以怎样的结局收场?
宋煜[6](2011)在《大连沙尘天气特征与浮尘观测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现行基于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的浮尘天气观测标准难以满足业务和科研需求。在现代监测条件下,迫切需要制定一套基于器测项目的客观、定量沙尘天气观测规范和分级标准,直接记录沙尘天气的程度和影响时间,减小记录误差。本文基于大连近4年的可吸入颗粒物自动监测和气象资料,研究了大连浮尘天气中PM10分布状况以及自动能见度、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分布状况。在PM10年平均污染为102.3μg/m3的状况下,浮尘影响特征明显,质量浓度在近期平均状况下突然升高,浮尘天气日平均和过程平均PM10浓度均超过300μg/m3,并且平均累积时间超过16h;相对湿度为13-97%;自动能见度监测在1049-9002m之间。频率最多的风向为北风,风速在0-12m/s之间。经过综合分析,对比韩国和我国环保部门的基于颗粒物浓度的沙尘天气分级标准,提出了沙尘暴下游台站的浮尘天气新观测标准建议:浮尘天气为远处尘沙经高空气流传播而来,本站PM10质量浓度在近期平均状况下突然升高,并且小时平均浓度超过300μg/m3达到6h;或者小时平均浓度超过600μg/m3持续时间达到2h;或者小时平均浓度超过420μg/m3的持续时间达到4h;同时本站相对湿度小于80%,自动能见度小于10km(不界定风向和风速范围)。基于颗粒物浓度的浮尘天气新标准建议既可以对远距离飘尘影响区进行定量评价,又可与现有标准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并可作为预测预报的依据,有较强的实用性。此标准包含一个必要条件(PM10浓度在近期平均状况下突然升高)和三个选择条件,同时还规定了湿度和能见度等常规气象条件。对25个浮尘天气检验和2005-2008年逐日检验,结果表明实用性很高,可以修正人工观测漏记录或错误记录情况。
杨宗英[7](2011)在《阿拉善盟沙尘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沙尘暴是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损失,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如何能够及时、准确地预报沙尘暴;如何提高阿拉善及临近地区对沙尘暴的预防能力,使沙尘暴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阿拉善盟沙尘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通过对本地区1990-2007年出现的25次全盟性沙尘暴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分析沙尘暴的发生发展规律,找出了与阿拉善盟沙尘暴天气发生过程有密切相关的16个指标,采取分层、分时段推测、计算的方法,建立了两层沙尘暴预报规则,并建立了集“监测、预报、警报”为一体的自动化业务系统。沙尘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是根据阿拉善盟地区沙尘暴发生规律所研发的系统,适用于阿拉善盟全盟地区的9个气象局站。通过试报和业务应用,并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该系统能够提前6-24小时预报出较强沙尘暴,取得了很好的预报预警效果,已成为阿盟沙尘暴预报预警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为了便于业务人员了解、比较和掌握阿拉善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还建立了阿拉善沙尘暴历史资料库、典型沙尘暴个例库等模块,从多方面丰富了该系统的内容,提高了该系统的使用价值。该系统的研制成功,提高了阿盟对沙尘暴预报预警能力,为减少(轻)沙尘暴造成的危害,把沙尘暴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将发挥重要作用。
宋煜,胡文东,黄艇,王晶[8](2010)在《大连浮尘天气特征与浮尘观测标准研究》文中提出基于大连近4a的可吸入颗粒物自动监测和气象资料,研究了浮尘天气中PM10以及能见度、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浮尘影响明显,浮尘发生后PM10质量浓度突然升高,浮尘天气日平均和过程平均PM10浓度均超过300μg·m-3,并且平均持续时间超过16h;相对湿度为13%~97%,能见度自动监测值在1049~9002m之间,北风频率最高,风速在0~12m·s-1之间。经过综合分析,提出沙尘暴下游台站基于可吸入颗粒物自动监测的浮尘天气新观测标准。该标准既可以对远距离飘尘影响区进行科学的定量评价,又与现有标准保持较好的一致性,并可作为预测预报的依据。检验表明效果较好,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以修正人工观测漏记或错记情况。
李兵,王青川,王发科,郭晓宁,石秀云[9](2009)在《灾害性天气实时预报警报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应用Visual Foxpro建立资料数据库、程序总体框架设计、实时预报警报流程设计、定时器控件代码的编写等方面,探讨了建立灾害性天气实时预报警报系统中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
马桢干,陈奕山,伍骏骞[10](2008)在《沙尘暴与各项气象指标的关系分析》文中提出沙尘暴的产生主要是受三大因子支配:强风因子,热力动力不稳定因子和沙尘源因子。先将强风因子与月均大风天数、月均风速相联系;将热力因子与月均温,月相对湿度相联系。另外,考虑到沙尘暴形成与土地植被、土地结构状况相关,将土壤状况与月降水量、月蒸发量、月相对湿度相联系。
二、北京,沙尘暴警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沙尘暴警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研究 ——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现状 |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研究意义 |
2.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四)概念界定 |
1.问题式地理实验 |
2.地理实验方案 |
3.地理实践力 |
一、理论基础 |
(一)具身认知理论 |
1.具身认知理论主要观点 |
2.具身认知理论对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的指导 |
(二)地理学理论 |
1.问题式地理实验关注问题的时空分布差异及其成因 |
2.问题式地理实验关注问题背后的各要素关系 |
(三)地理教学理论 |
1.从地理实践力出发,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以问题为线索”设计问题式地理实验 |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内容分析 |
(一)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类型分析 |
1.地理实验类型分析 |
2.问题式地理实验类型分析 |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分析 |
1.地理实验项目统计分析 |
2.中图版教材中可开展的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分析 |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
(一)案例分析 |
1.案例筛选与分析目的 |
2.案例分析内容与方法 |
3.案例分析呈现 |
(二)案例分析启示 |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 |
(一)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依据 |
1.依据课标、教材 |
2.依据相关理论与案例分析 |
3.依据问题式地理实验特点 |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组成 |
(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 |
1.设计示例 |
2.设计分析 |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策略 |
1.以地理实践力培养为导向,结合地理实验内容设计问题链 |
2.从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视角,对问题式地理实验所揭示的地理问题进行分析 |
3.依据地理原理、实验变量和客观条件选择实验器材 |
4.运用对比、转换的方法设计问题式地理实验装置 |
5.以地理问题为线索引领实验实施、转换空间尺度促进认知发展 |
6.依据问题式地理实验活动目标,设计实验评价量表 |
五、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实施 |
(一)案例实施过程 |
1.准备过程 |
2.实施过程 |
(二)实施反思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地理实验项目统计 |
附录2 问题式地理实验项目统计 |
附录3 问题式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
附录4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 |
附录5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实施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2)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指导下气象环境类文本翻译实践 ——以《追寻黄沙之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要旨 |
摘要 |
1.はじめに |
1.1 研究背景と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目的 |
1.2 翻訳プロジェクトについて |
2.ディスコースの一贯性と结束性理论について |
2.1 ディスコースの一贯性と结束性とは |
2.2 理论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 |
2.3 ディスコースの一贯性と结束性理论を使う可能性についての分析 |
2.4 翻訳に対するディスコースの一贯性と结束性理论の作用 |
3.実例分析 |
3.1 文法的な繋がり |
3.1.1 照応(reference) |
3.1.2 替え(substitution) |
3.1.3 省略(ellipsis) |
3.1.4 接続(conjunction) |
3.2 レキシカルの繋がり |
3.2.1 重复(reiteration) |
3.2.2 同义语(synonymy) |
3.2.3 分类関系(hyponymy) |
3.2.4 组み合わせ(collocation) |
4.まとめ |
4.1 啓発と感想 |
4.2 问题と不足点 |
参考文献 |
付録 |
附1 原文及译文 |
附2 术语表 |
附3 导师核准意见书 |
附4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气象灾害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气象灾害预警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
1.1.2 灾害天气预警手段相关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资料分析与算法 |
2.1 数据资料说明 |
2.1.1 实时资料 |
2.1.2 历史资料 |
2.2 资料处理分析算法 |
2.2.1 AWX卫星云图分析 |
2.2.2 矩形网格等值线分析显示 |
2.2.3 矩形网格等值区彩色填充分析显示 |
第三章 气象灾害信息显示和预警技术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系统设计 |
3.2.1 功能模块设计 |
3.2.2 系统结构设计 |
3.2.3 数据存储设计 |
3.3 技术方法 |
3.3.1 实时气象灾害监视报警 |
3.3.2 天气实况监测显示 |
3.3.3 卫星云图监测显示 |
3.3.4 天气雷达监视显示 |
3.3.5 数值预报诊断分析产品显示 |
3.3.6 气象灾害预警预报 |
3.4 研究成果 |
3.4.1 实时气象灾害监视报警 |
3.4.2 天气实况监测显示 |
3.4.3 卫星云图监测显示 |
3.4.4 天气雷达监视显示 |
3.4.5 数值预报诊断分析产品显示 |
3.4.6 气象灾害预警警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研究 |
4.1 研究内容 |
4.1.1 A指数 |
4.1.2 K指数及修正的K指数 |
4.1.3 I指数 |
4.1.4 对流有效位能、最佳对流有效位能 |
4.1.5 对流抑制能量 |
4.1.6 风暴强度指数(SSI指数) |
4.1.7 大风指数 |
4.1.8 Z-螺旋度 |
4.1.9 位涡、湿位涡 |
4.1.10 雷暴区 |
4.1.11 能见度 |
4.1.12 低空风切变 |
4.1.13 积冰条件 |
4.1.14 反射率、组合反射率 |
4.1.15 涡度、散度 |
4.1.16 假相当位温 |
4.1.17 温度平流、涡度平流 |
4.1.18 水汽通量 |
4.1.19 大气可降水量 |
4.1.20 低、中、高、总云量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气象灾害统计查询及评估分系统 |
5.1 研究目的 |
5.2 技术方法 |
5.2.1 实时资料处理模块 |
5.2.2 质量控制模块 |
5.2.3 数据库统计查询模块 |
5.2.4 数据库管理模块 |
5.2.5 气象要素极值库和全球气象灾害信息库采用资料 |
5.2.6 气象要素极值库和全球气象灾害信息库统计方法 |
5.2.7 气象要素极值库统计项目 |
5.2.8 气象灾害时空序列特征统计 |
5.2.9 气象灾害信息整编标准 |
5.2.10 可视化显示模块 |
5.3 研究成果 |
5.3.1 实时资料处理模块 |
5.3.2 质量控制模块 |
5.3.3 数据库统计查询模块 |
5.3.4 数据库管理模块 |
5.3.5 气象要素极值库和气象灾害信息库 |
5.3.6 气象灾害时空分布及特征信息库 |
5.3.7 历史灾情评估信息库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主要创新性工作 |
6.3 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火星救援(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日志:SOL6[1] |
第二章 |
日志:SOL7 |
日志:SOL10 |
日志:SOL11 |
日志:SOL14 |
日志:SOL15 |
日志:SOL16 |
日志:SOL22 |
第三章 |
日志:SOL25 |
日志:SOL26 |
日志:SOL29 |
日志:SOL30 |
第四章 |
日志:SOL32 |
日志:SOL33 |
日志:SOL33( 2) |
日志:SOL34 |
日志:SOL37 |
第五章 |
日志:SOL38 |
日志:SOL38(2) |
日志:SOL39 |
日志:SOL40 |
日志:SOL41 |
日志:SOL42 |
第六章 |
日志:SOL61 |
第七章 |
日志:SOL63 |
日志:SOL64 |
日志:SOL65 |
日志:SOL66 |
日志:SOL67 |
日志:SOL68 |
日志:SOL69 |
日志:SOL70 |
日志:SOL71 |
第八章 |
第九章 |
日志:SOL79 |
日志:SOL80 |
日志:SOL81 |
日志:SOL82 |
日志:SOL83 |
第十章 |
日志:SOL90 |
日志:SOL92 |
日志:SOL93 |
日志:SOL95 |
日志:SOL96 |
第十一章 |
日志:SOL97 |
日志:SOL97(2) |
日志:SOL98 |
日志:SOL98(2)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日志:SOL114 |
日志:SOL115 |
日志:SOL116 |
日志:SOL117 |
日志:SOL118 |
日志:SOL119 |
第十四章 |
语音日志:SOL119 |
语音日志:SOL119(2) |
语音日志:SOL119(3) |
语音日志:SOL119(4) |
语音日志:SOL119(5) |
语音日志:SOL119(6) |
语音日志:SOL119(7) |
语音日志:SOL119(8) |
语音日志:SOL120 |
日志:SOL120 |
日志:SOL121 |
日志:SOL122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日志:SOL192 |
日志:SOL193 |
日志:SOL194 |
日志:SOL195 |
日志:SOL196 |
第十八章 |
日志:SOL197 |
日志:SOL198 |
日志:SOL199 |
日志:SOL200 |
日志:SOL201 |
日志:SOL207 |
日志:SOL208 |
日志:SOL209 |
日志:SOL211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日志:SOL376 |
日志:SOL380 |
日志:SOL381 |
日志:SOL383 |
日志:SOL385 |
日志:SOL387 |
日志:SOL388 |
日志:SOL389 |
日志:SOL390 |
第二十一章 |
日志:SOL431 |
日志:SOL434 |
日志:SOL435 |
日志:SOL436 |
日志:SOL439 |
日志:SOL444 |
日志:SOL449 |
第二十二章 |
日志:SOL458 |
日志:SOL462 |
日志:SOL466 |
日志:SOL468 |
日志:SOL473 |
日志:SOL474 |
日志:SOL475 |
第二十三章 |
日志:SOL476 |
日志:SOL477 |
日志:SOL478 |
日志:SOL479 |
日志:SOL480 |
日志:SOL482 |
日志:SOL484 |
日志:SOL487 |
日志:SOL492 |
日志:SOL497 |
第二十四章 |
日志:SOL498 |
日志:SOL498(2) |
日志:SOL499 |
日志:SOL500 |
日志:SOL501 |
日志:SOL502 |
日志:SOL503 |
日志:SOL504 |
第二十五章 |
日志:SOL505 |
日志:SOL526 |
日志:SOL529 |
日志:SOL543 |
日志:SOL549 |
第二十六章 |
日志:任务日687 |
(7)阿拉善盟沙尘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0.4 论文组织方式 |
第一章 沙尘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分析 |
1.1 沙尘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概述 |
1.1.1 沙尘暴概念 |
1.1.2 国内外沙尘暴研究进展 |
1.2 沙尘暴监测预报业务流程 |
1.2.1 沙尘暴数据来源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系统功能 |
1.3 系统检验评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预报因子的选取 |
2.1 影响沙尘暴因子 |
2.1.1 相关分析 |
2.1.2 预报因子的选取 |
2.2 数据采集 |
2.3 数据库的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沙尘暴预报规则的确立 |
3.1 短期预报模块(1)北部及东部预报方程 |
3.1.1 北部沙尘暴08时预报方程 |
3.1.2 东部沙尘暴08时预报方程 |
3.1.3 北部沙尘暴20时预报方程 |
3.1.4 东部沙尘暴20时预报方程 |
3.2 短期预报模块(2)-全盟预报方程 |
3.2.1 使用资料和沙尘暴出现标准 |
3.2.2 阿拉善盟沙尘暴预报指标1 |
3.2.3 阿拉善沙尘暴预报指标2 |
3.3 短时预警规则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沙尘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建立 |
4.1 预报集成模块 |
4.1.1 短期预报 |
4.1.2 短时警报 |
4.2 实时监测 |
4.3 历史实况资料统计 |
4.4 典型个例库 |
4.5 其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分析 |
5.1 系统运行环境 |
5.2 预报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大连浮尘天气特征与浮尘观测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颗粒物浓度的国内外沙尘天气分级标准 |
1.1 韩国的沙尘天气分级和背景 |
1.2 我国环保部门执行标准 |
2 基于颗粒物浓度的大连浮尘天气研究 |
2.1 资料 |
2.2 PM10变化特征 |
2.3 浮尘天气PM10变化特征 |
2.4 浮尘天气气象要素特征 |
2.4.1 湿度、能见度特征 |
2.4.2 风向、风速特征 |
3 制定浮尘天气观测标准的建议 |
3.1 基于PM10的观测标准 |
3.2 应用检验 |
3.2.1 25个浮尘天气检验 |
3.2.2 2005\_2008年逐日检验 |
4 结论与建议 |
四、北京,沙尘暴警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问题式地理实验方案设计研究 ——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D]. 勾书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指导下气象环境类文本翻译实践 ——以《追寻黄沙之谜》为例[D]. 金杨梦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4)
- [3]气象灾害综合分析和预警预报技术研究[D]. 刘洋.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4]北方之鹰——记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J]. 高金业. 时代文学, 2016(02)
- [5]火星救援[J]. 安迪·威尔,陈灼. 译林, 2016(01)
- [6]大连沙尘天气特征与浮尘观测标准研究[A]. 宋煜. 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 2011
- [7]阿拉善盟沙尘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D]. 杨宗英. 内蒙古大学, 2011(10)
- [8]大连浮尘天气特征与浮尘观测标准研究[J]. 宋煜,胡文东,黄艇,王晶. 中国沙漠, 2010(05)
- [9]灾害性天气实时预报警报系统设计[J]. 李兵,王青川,王发科,郭晓宁,石秀云. 青海科技, 2009(05)
- [10]沙尘暴与各项气象指标的关系分析[J]. 马桢干,陈奕山,伍骏骞. 经济研究导刊, 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