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论文-刘彦,余新晓,岳永杰,甘敬,王小平

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论文-刘彦,余新晓,岳永杰,甘敬,王小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刺槐人工林,空间结构,混交度,大小比数

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彦,余新晓,岳永杰,甘敬,王小平[1](2009)在《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刺槐人工林空间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在北京市五座楼林场选择以刺槐为优势树种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3种结构参数,结合树种组成,分析了刺槐人工林林分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刺槐人工林的树种混交度以零度混交(Mi=0)和弱度混交(Mi=0.25)为主,树种的平均混交度为0.158,说明刺槐林的树种空间配置简单,林分中树种混交程度较低;林木大小比数分布存在波动性变化,林分中优势、亚优势和中庸状态分布的个体比例相差不大,乔木层树种稳定性大;在角尺度研究中,相对空间结构单元而言,个别等级林木分布频度变化幅度较大,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何明月[2](2009)在《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近自然分析与经营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源保护林经营直接关系着国家和地区的水土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然而,国内对水源保护林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研究整体上还很薄弱,且已有研究多为单项研究,难以全面指导水源保护林的经营实践。当前实践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营理论指导和经营技术,水源保护林经营通常很粗放,其功能在萎缩、退化。本研究以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典型水源保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水源保护林立地条件,林分类型及其近自然度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林分类型的近自然度。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对不同近自然程度的林分类型提出了不同的近自然经营模式,并构建了本区的目标林相模式图,以期模拟自然林的最优结构和功能,实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获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在对潮关西沟的地形、土壤、植被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立地类型划分的原则和依据,确定了海拔、坡向、地形部位、土层厚度、土壤质地为立地类型划分的主导因子。并以此为依据将潮关西沟的立地类型划分为3个立地类型小区,5个立地类型组,14个立地类型。同时分析了现有主要林分类型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郁闭度、胸径级、实生幼树、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群落顶极适应值为特征参数对不同林分的近自然度进行分析。根据近自然度值计算,森林近自然度从树种看是,栎树林>椴树林>山杨林>油松林>侧柏林>刺槐林;从起源梯度看是,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即处于演替阶段天然次生林的近自然度值明显要高于人工纯林。从分析结果看,总体上反映了研究区森林近自然度的实际情况,说明森林近自然度指标选取是恰当的。采用定性表述与定量表达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森林近自然度的划分标准。通过对森林近自然度的划分,结合不同的演替阶段,提出了四种经营技术模式,对研究区森林经营区划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建议。该水源保护林经营模式,通过经营复层异龄混交水源保护林,实现其可持续经营,达到水源保护林的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协调统一的经营目标。通过立地分类、植被分布特征及近自然度的研究,尽量选用乡土树种建立起潮关西沟的目标林相,提出一套系统的林相改造模式,为森林经营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研究结果看,不仅实现了森林近自然经营与水源保护林的结合的研究,而且在近自然度指标选取、近自然森林经营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其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该成果将为水源保护林的经营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依据,也对生态经济防护林等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9-05-01)

王棒,吴建安,朱国平,齐实[3](2009)在《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密云水库作为北京市的主要水源地,其水质的保护和水库安全对北京市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密云水库上游的水土流失情况对于首都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根据研究区的土壤侵蚀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土地利用、坡度、土壤类型和人口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研究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该地区的水源保护和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刘彦,余新晓,岳永杰,牛丽丽,王小平[4](2008)在《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刺槐种群生活史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在对密云地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刺槐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刺槐的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亏损率曲线、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积累死亡函数曲线和危险率函数曲线,分析种群生命过程,研究了北京密云地区刺槐人工林刺槐种群动态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刺槐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Ⅰ型,并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刺槐种群动态,在刺槐种群更新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刺槐种群在群落中占优势地位。(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S2期)

包昱峰[5](2008)在《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荆条灌丛结构特征与近自然经营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典型荆条灌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荆条灌丛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结构与格局的研究,结合“近自然林业理论”和荆条的经济开发潜能,对仿拟自然的高效、稳定生态经济型荆条灌丛结构模式与经营模式进行理论探讨,以期充分发挥荆条灌丛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的问题。研究表明,荆条在沟谷、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均为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80.88、56.40、49.59和32.41,说明在水热条件较差的低山地区,荆条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荆条在沟谷、阳坡、半阳坡、半阴坡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大,说明荆条在这些地区的适应能力较强,表现出很强的资源利用能力。从封禁的天然次生灌丛来看,荆条种群呈增长型,群体中幼龄个体多,老龄个体少,只要对现存的天然次生灌丛实行严格的保护和科学的抚育,荆条种群即可以自然恢复。对群落中的荆条种群(总和)及荆条占优势生境的荆条种群进行分布格局检验,表明荆条种群为集群分布,通过检验样地中荆条种群达到显着水平。影响荆条种群生长和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水分因子和光照因子。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荆条灌丛近自然经营应该坚持生态性、经济性、可行性和景观性的原则,在荆条近自然经营中要坚持充分利用荆条灌丛的生态功能,发挥其护土保水、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荆条灌丛结构调整的目标是达到结构合理、植物多样性强和生态学稳定的要求。在水平结构上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增加植物种类,提高植物的多样性和均匀性;在垂直结构上,建立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引种一些北京山区习见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灌木树种和草本等措施提高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群落稳定性和旅游吸引力,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08-05-01)

贺然,王棒,朱国平,齐实[6](2007)在《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土壤侵蚀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为研究对象,在USLE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国内相关的研究结果,利用GIS和RS建立了密云水库土壤侵蚀模型的数据库,对侵蚀因子进行计算并赋值添加到数据库中;利用ARC/INFO数据库的计算功能进行土壤侵蚀模数的预测,并根据水利部的土壤侵蚀强度标准进行了分级。结果显示,研究区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 073.10 km2,侵蚀强度以轻、中度为主,其中轻度侵蚀面积为791.19 km2,中度侵蚀为202.80 km2。(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7年S2期)

包昱峰,高甲荣,高阳[7](2007)在《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典型植被土壤入渗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入渗特征的研究表明,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林地土壤的初渗速率在13~20 mm/min之间,改变微地形后,土壤的渗透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土壤渗透性和持水功能最好的是侧柏林,最差为荒草坡和农田。对3种渗透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考斯加柯夫公式和菲利普公式对该地区土壤入渗前期拟合较好,而随着时间推移,霍顿公式的拟合结果更接近于实测值。(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刘世海,白明洲[8](2007)在《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油松水源保护林主要养分元素积累与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油松水源保护林主要养分元素积累与分配的研究结果表明:29年生油松林的生物量为92 627 kg/hm2。油松林不同器官中各养分元素的含量差异较大,在叶、枝和干中各养分元素的含量顺序分别为N(K)>K(N、Ca)>Ca(K)>Mg(P)>P(Mg)。根系中的养分元素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加呈各养分元素的含量降低。油松林生态系统5种养分元素的贮存量为695.17 kg/hm2。若以各养分元素在油松林生态系统中的贮存量来计,则N的贮存量最大,P的最小,不同养分元素贮存量的顺序N>Ca>K>Mg>P。油松林生态系统对N元素的富集能力最强,不同器官中各养分元素的富集系数排序均为N>P>K>Ca>Mg。油松林每积累1 t干物质需N、P、K、Ca和Mg等5种养分元素共计7.51 kg。(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7年03期)

谢春华,王秀珍[9](2006)在《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森林景观生态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遥感影像和地形图件为基础,结合二类调查资料和GPS实地布点,借助于ARC View和Fragstats软件,从不同尺度将集水区森林景观进行了分类归并,包括2个森林景观类、3个森林景观系、6个森林景观组、5个森林景观型和9个森林景观亚型。其中,生态型森林景观系是研究区域内的森林景观主体,森林景观多为幼龄林和疏林,针阔混交林的比重相对较低。各种森林景观类型景观斑块面积较破碎、形状较规则,受人类活动干扰普遍较为严重,宜以培育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功能为主要目标,加强森林抚育,发展多种模式的混交造林。(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06年04期)

刘凤芹,吴伟,鲁绍伟,倪志云,王玉华[10](2006)在《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景观生态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生态分类是研究景观健康的基础,它不仅要强调景观空间结构的分异,还应该突出景观功能与过程的关联统一。以遥感影像和地形图件为基础,结合二类资源清查资料和GPS实地布点,借助于ARC View和Frag-stats软件,对集水区森林景观进行了结构分类,并结合生态经济分区,按照分类经营和森林景观健康评价需要,将集水区森林景观归并为生态型、经济型和生态经济型叁种功能类型。集水区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为2.163 6,均匀度指数为0.688 3,优势度指数为0.682 6,斑块密度为0.114 6,分形维数为1.047 6,各种森林景观类型受人类活动干扰普遍较为严重,景观斑块面积较破碎、形状较规则。分类结果为诊断和维护森林景观健康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6年04期)

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水源保护林经营直接关系着国家和地区的水土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然而,国内对水源保护林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研究整体上还很薄弱,且已有研究多为单项研究,难以全面指导水源保护林的经营实践。当前实践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营理论指导和经营技术,水源保护林经营通常很粗放,其功能在萎缩、退化。本研究以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典型水源保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水源保护林立地条件,林分类型及其近自然度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林分类型的近自然度。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对不同近自然程度的林分类型提出了不同的近自然经营模式,并构建了本区的目标林相模式图,以期模拟自然林的最优结构和功能,实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获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在对潮关西沟的地形、土壤、植被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立地类型划分的原则和依据,确定了海拔、坡向、地形部位、土层厚度、土壤质地为立地类型划分的主导因子。并以此为依据将潮关西沟的立地类型划分为3个立地类型小区,5个立地类型组,14个立地类型。同时分析了现有主要林分类型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郁闭度、胸径级、实生幼树、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群落顶极适应值为特征参数对不同林分的近自然度进行分析。根据近自然度值计算,森林近自然度从树种看是,栎树林>椴树林>山杨林>油松林>侧柏林>刺槐林;从起源梯度看是,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即处于演替阶段天然次生林的近自然度值明显要高于人工纯林。从分析结果看,总体上反映了研究区森林近自然度的实际情况,说明森林近自然度指标选取是恰当的。采用定性表述与定量表达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森林近自然度的划分标准。通过对森林近自然度的划分,结合不同的演替阶段,提出了四种经营技术模式,对研究区森林经营区划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建议。该水源保护林经营模式,通过经营复层异龄混交水源保护林,实现其可持续经营,达到水源保护林的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协调统一的经营目标。通过立地分类、植被分布特征及近自然度的研究,尽量选用乡土树种建立起潮关西沟的目标林相,提出一套系统的林相改造模式,为森林经营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研究结果看,不仅实现了森林近自然经营与水源保护林的结合的研究,而且在近自然度指标选取、近自然森林经营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其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该成果将为水源保护林的经营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依据,也对生态经济防护林等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彦,余新晓,岳永杰,甘敬,王小平.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刺槐人工林空间结构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

[2].何明月.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近自然分析与经营模式[D].北京林业大学.2009

[3].王棒,吴建安,朱国平,齐实.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

[4].刘彦,余新晓,岳永杰,牛丽丽,王小平.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刺槐种群生活史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

[5].包昱峰.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荆条灌丛结构特征与近自然经营模式[D].北京林业大学.2008

[6].贺然,王棒,朱国平,齐实.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土壤侵蚀预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

[7].包昱峰,高甲荣,高阳.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典型植被土壤入渗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

[8].刘世海,白明洲.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油松水源保护林主要养分元素积累与分配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

[9].谢春华,王秀珍.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森林景观生态分类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06

[10].刘凤芹,吴伟,鲁绍伟,倪志云,王玉华.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景观生态分类[J].水土保持研究.2006

标签:;  ;  ;  ;  

密云水库北京集水区论文-刘彦,余新晓,岳永杰,甘敬,王小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