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湖北襄樊441021)
【中图分类号】R7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8-0007-02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误诊的原因,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肺炎性假瘤医学影像误诊l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医学影像诊断肺炎性假瘤26例中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误诊,误诊率为57.7%。误诊疾病:肺癌8例,肺结核5例,错构瘤l例,球型肺炎l例。结论本病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临床医师和影像医师加强沟通,提高对肺炎性假瘤的认识,降低误诊率。
【主题词】炎性假瘤诊断误诊
肺炎性假瘤临床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本文收集我院2005-01/2009-12经医学影像诊断肺炎性假瘤26例,其中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误诊,误诊率为57.7%,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23-64(平均48.5)岁,大于40岁12例(80.0%)。临床表现:咳嗽咳痰12例;咯血4例,痰中带血3例;胸痛7例,发热7例,有刺激性干咳无痰1例;无自觉症状,体检发现6例。
1.2影像检查本组病例均摄有胸正侧位片,并进行了CT扫描。病变部位均为单发病灶,右肺10例,左肺5例,以直径3~5cm最多。8例病灶密度均匀,7例不均匀,1例病灶中有小点状钙化,1例有小液平面。结节型7例,浸润型5例,不规则形态3例。4例边缘模糊,4例边缘清楚光整,3例边缘毛糙不规则,8例周边有毛刺,4例呈分叶状,3例见到“桃尖征”,1例内下缘呈“扫帚征”(有的边缘同时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
2结果
本组误诊时间14d~2年。手术前分别误诊为肺癌8例,肺结核5例,错构瘤l例,球型肺炎l例。均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治愈出院。
3讨论
肺炎性假瘤以往认为是肺内的良性肿块,是由肺内慢性炎症产生的肉芽肿,并不断机化,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相关的继发病变形成,而非真性肿瘤。最近,WHO软组织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专家组已把炎性假瘤重新命名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IMT),认为是一种中间性肿瘤,为低度恶性肿瘤[1]。由于其抗炎治疗效果差,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常需要手术切除作为最佳治疗手段,故综合分析误诊原因,提高术前确诊率显得尤为重要。
3.1误诊原因
3.1.1临床医师对疾病缺乏全面分析肺炎性假瘤的临床症状以咳嗽为主、可有胸痛、咳痰、低热等,与肺癌、肺结核等其它呼吸系统疾病相似,是肺炎性假瘤与其它肺部疾病难以鉴别的原因之一。临床医生对病史了解不仔细及查体不细致,对本病缺乏认识和重视,是误诊的主要原因。本组资料显示,大部分患者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全身状况良好,长时间抗炎无效(治疗3个月到1年不等)。再次复查,反复询问病史、会诊、讨论,4例通过复查确诊为肺炎性假瘤。
3.1.2本病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本病典型X线表现为肺内孤立性球形病灶,病变多位于肺的周边,多为单发,密度均匀一致、边界清楚[2]。近年来肺癌、肺结核发病上升,对阴影较大、密度不均匀,有粘连征或肿块侵及支气管造成支气管变形,鉴别上发生困难。本组有分叶征4例、细长毛刺8例,钙化1例,与肺癌、肺结核等疾病不易鉴别。
3.1.3影像医师对本病影像学特征缺乏认识肺炎性假瘤在正侧位片上形态不一致,而周围型肺癌则基本一致。肺炎性假瘤对邻近胸膜常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限性胸膜增厚粘连。“桃尖征”可能是一种良性肿块所特有的征象,炎性假瘤的增长特点是不均匀性宽径增长大于长径,而肺癌浸润呈进行性增长。作为影像医师应注意在诊断时不能拘泥于以上征象,习惯性思维极易造成误诊。
3.1.4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肺炎性假瘤由于通常不累及支气管树,纤维支气管检查仅能作为和中央型肺癌的鉴别诊断方法,而PET等技术普及困难,故术前确诊困难[3]。
3.2误诊预防
3.2.1全面综合分析病情,重视并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作为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对病人的一般状况正确评估,全面考虑病史、影像资料和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对确定诊断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体检患者浅表淋巴结肿大情况和有无恶病质的发生对鉴别诊断也有较好的帮助。
3.2.2影像医师加强学习、仔细阅片,将影像资料与临床表现紧密联系起来,与临床医生加强沟通,结合病史,共同讨论、分析,提高影像诊断的正确率。
3.2.3辅助检查纤支镜及痰液检查,可作鉴别诊断;必要时行CT引导下经皮肺肿块穿刺活检,有望提高本病诊断的正确率,降低误诊率,从而为及早确定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提供依据,使病人早期得到正确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纪小龙,马亚敏.炎性假瘤的病理学进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4):239-241.
[2]冯广梅.肺炎性假瘤误诊2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299-300.
[3]曹芹.肺炎性假瘤误诊3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8):4392-4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