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问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罗明坚,《宾主问答辞义》,罗马字注音,汉语学习
汉语问答论文文献综述
杨少芳[1](2018)在《西人汉语学习第一篇:《宾主问答辞义》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藏于罗马耶稣会档案馆的《葡汉辞典》稿本,前后有相当数量的散页,是来华耶稣会早期关于语言学、神学和科学的汉语笔记。散页中的《宾主问答辞义》是用"罗明坚注音系统"写成的传教士与中国士人对话录,是西方汉语学习史上第一篇汉语对话教材。本文试从手稿整理、文献描述、罗马字注音系统、语言学习教材等方面,对该文本进行基本的梳理,将其置于明末传教大背景下对其语言学价值进行考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葡汉辞典》提供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国际汉学》期刊2018年02期)
徐菁[2](2018)在《基于RED框架的“什么—”和“怎么—”汉语问答对话构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话句法学”是当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前沿课题之一。不同于传统句法学只关注句子横向层面的语句现象,对话句法学将其拓展到语对的纵向层面,着眼对话中所体现的句法、语义、语用等特征,关注句法是怎样在交际双方的影响下建构起来的。“问答对话”是人们在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句型,也是人类通过对话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之一,一问一答形成“问—答语对构式”。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问句”和“答语”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且这些研究大多仅关注“问句”或“答语”中的一方,从单句层面作静态分析,更未从共振角度深入探索其认知机制。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及对话句法理论(Dialogic Syntax)有机结合起来,构建RED框架,并以其为理论框架分析汉语中包含“什么”或“怎么”疑问代词的问答对话的认知机制。在这类对话中,答话人通过复用或部分复用问句的词语或结构,对问话人作出不同程度的应答,为问话人提供一定的信息,达到不同程度的句法、语义、语用效果,进而实现合作,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笔者从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CC)穷尽性地收集到约79800对包含“什么”或“怎么”疑问代词的问答语对,采用每一百条选一条的方法共获得798对语料,并将其作为封闭语料进行RED分析,在语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RED框架详细分析汉语问答对话构式的各部分特征,并统计频率以揭示汉民族的问答规律(详见第54页表格)。根据数据统计我们得知:从横向角度看,在汉语中包含“什么”或“怎么”疑问代词的问答语对中,句法上大多为零位共振;在语义层面上,局部对应为多数情况;在语用层面上,最大相关的情况最多。从纵向角度看,“怎么”问答语对比“什么”问答语对更不容易产生句法共振、语义对应及语用相关。本文所作的贡献如下:第一,本文尝试基于关联理论(RT),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及对话句法理论(DS)建构RED框架,以揭示含特殊疑问词“什么”或“怎么”的汉语问答语对的认知机制。第二,Grice的合作原则仅从语义层面讨论了“合作”,而对话句法主要是从句法层面来讨论语言的“共振”,传统关联理论主要指意义相关,皆对“问答语对”的诠释不够全面。本文将合作和共振拓展到句法、语义、语用的叁个方面,对汉语问答对话构式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第叁,笔者对“什么”和“怎么”问答语对构式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因此,本文不仅研究了汉语问答语对构式的特征和机制,还揭示了疑问代词对回答策略的影响:回答“怎么”比回答“什么”通常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刘小丽[3](2018)在《基于EDS模型探究汉语“哪—”和“谁—”问答构式的认知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问答构式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信息交流形式,也是人们在日常对话活动中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人们在这一基本交流过程中还构建了人际关系。汉语的“哪-”和“谁-”问答对话构式包含在汉语的特殊疑问问答构式中。在前人的研究中,几乎都将相关研究定位于英语的WH-问答构式上,如以who,what,when,where,how,which,why,whom等为疑问词的问答构式,对于汉语的“哪-”和“谁-”问答构式却没有专门的研究。就以往的研究而言,学者们主要从句法结构、语义和语用功能的视角探究了WH-问句,但这些研究都是横向的,而不是纵向的,也就是说,目前很少有关于对话中的WH-问句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对话句法学(Dialogic Syntax)的出现,一些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视角,并结合前面的叁种方法,将WH-问句置于对话的语境中来进行分析。本文基于“事件域认知模型、对话句法和激活扩散模型”建构了“基于事件域的对话句法和激活扩散模型(“Event Domain-based Dialogic Syntax and 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简称EDS)”,揭示了问答构式背后不同的共振的认知机制。笔者从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CC)穷尽性地收集到约60800对包含“什么”或“怎么”疑问代词的问答语对,采用每一百条选一条的方法共获得798对语料,并将其作为封闭语料进行RED分析,在语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RED框架详细分析汉语问答对话构式的各部分特征,并统计频率以揭示汉民族的问答规律(详见第54页表格)。本文从北语语料库BCC中收集了60800条“哪-”和“谁-”问答语对,采用每一百条中任选一条的方法,最后得到一个含有608条相关语料的封闭语料库。通过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汉语中的“哪-”和“谁-”问答构式的特征,并解释其不同程度的语义、句法和语用共振,数据统计结果详见56-57页。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本文基于过往叁个理论(对话句法,事件域认知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之不足,建构EDS模型,用于分析汉语“哪-”和“谁-”问答构式的生成机制,主要以“哪里”、“谁”和“谁的”为例。第二,一般研究都把重心放在单独的疑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上,但本研究认为应该把问句和答语放在一起研究,把疑问句置于语境中,来研究问答构式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共振,以便更全面地分析汉语“哪”和“谁”问答构式。第叁,通过数据统计,发现汉语“哪-”和“谁-”问答构式在句法和语义层面的显着和活跃共振的比例都远远大于怠惰共振的比例,说明说话人双方对彼此的ECM一般都是比较了解的,因此一般都会被相互激活。(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耿志红[4](2016)在《中文问答系统的现代汉语疑问句类型分析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机科学中的问答系统(Question-Answer System,QAS)的研究以自然语言中的"疑问句"为研究对象,其中关于疑问句的类型分析是研究领域中叁个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从另一方面看,自然语言中的疑问句一直都是语言学家关注的重点,现代汉语问句的类型分析在语言学研究中成果丰富。因此,在现代汉语问句类型分析角度两个领域产生了交叉研究的可能性,并在可行性方面有很大学术探讨空间。(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张瑞鹏[5](2016)在《基于分布式表示的汉语问答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问答系统可以视为信息检索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给定一个文档集合,一个问答系统致力于找到这个使用自然语言形式提出来的问题的答案。问答是一个多学科的课题,它包括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和数据管理和认知科学。从技术的角度来说,问答系统使用了自然的或者统计的语言处理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知识表达和推理技术作为潜在的构建模块。它包括了文本分类,信息抽取和总结技术。一般上讲,问答系统有叁个部分:问题分类,信息抽取,答案抽取,这些成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问答系统中。问题分类扮演者初级的角色在问答系统中,依据问题中实体的类型来分类问题。信息检索技术通过他们智能的问答系统抽取可应用的答案来获得一种识别的上的成功。最后,提出主题从答案抽取模块中,而这些模块通常需要排序操作,并验证候选答案。本课题的研讨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研究了不同粒度语义单位的分布式表达,从词语,短语,句子到段落和篇章。本文介绍了分布式语义表示的概念,比较了不同种类的构造分布式表的方法,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劣。现有的语义分布式表示学习主要侧重于词和短语的表示学习,对于句子和篇章的分布式表示学习方法还处于开始阶段。(2)本文研究基于知识库的问答系统。语义知识库对于构架问答系统来说必不可少,而目前获取语义知识大多数来源于结构化数据,且大部分集中于英语方面,在汉语语义知识如何获取方面还要进一步的探索。由于不同种语言的知识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多语言知识库的融合方法也值得探讨。本文构架了本系统所需要的关于地理方面的汉语知识库,由大量从百科中抽取到叁元组组成。(3)本文将语义分布式表示加入融合到基于知识库的问答系统中,把问题句子和候选答案同时转化成分布式语义表示的向量,训练时通过梯度下降算法使得问题和正确答案在语义空间上相似度更大。进一步的工作致力于使用结构更复杂,学习能力更强的神经网络来提高系统表现。通过实验表明,使用语义分布式表达结合到基于知识库的问答系统中,将问题和候选答案通过神经网络映射到同一个向量空间,来计算空间上的语义相似度,取得了比较不错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王智强,李茹,梁吉业,张旭华,武娟[6](2016)在《基于汉语篇章框架语义分析的阅读理解问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答案句检索和答案抽取是阅读理解中的两个核心技术.针对汉语阅读理解,该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篇章框架语义分析的答案句检索和答案抽取方法.答案句检索是基于框架相似性、框架关系及篇章框架关系来实现.其中,基于框架相似性的方法是通过计算背景材料与问句之间语义场景(框架)的相似度来进行答案句检索;基于框架关系和篇章框架关系的方法可以从语义相关角度获得与问句语义相关的答案句.在答案抽取时,提出基于框架语义相似性、有定零形式线索及框架关系的答案抽取方法.基于框架语义相似性可以从语义相似的答案句中抽取出充当问句疑问角色的框架元素作为答案;有定零形式线索能够在篇章范围定位答案句中充当答案的缺失语义成分;框架关系则能够通过建立框架元素之间的关系,抽取相关度高的框架元素作为答案.针对15个领域的552个阅读理解问题,该方法在答案句检索时相比传统基于相似度的方法能够获得更好的答案句检索结果;相比基于框架相似性的Baseline实验,加入篇章框架关系、框架关系及有定零形式线索的篇章级框架语义特征,能够获得更优的答案句检索与答案抽取结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奥村佳代子[7](2015)在《朝鲜问答记录包含的汉语资料价值——《备边司誊录》海难史料“问”部分的语言》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难史料被视为对以研究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历史关系为主的历史学方面有较大贡献的历史资料。海难史料中的问答部分有可能反映当时的交际手段的一种面貌。尤其是中国和朝鲜之间的海难史料的话,问答部分有可能反映当时中国人和朝鲜人之间的共同语言。本文把朝鲜王朝《备边司誊录》中有关海难史料看作语言资料,探讨它包含的语言资料价值。(本文来源于《国际汉语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奥村佳代子[8](2015)在《朝鲜问答记录包含的汉语资料价值——《备边司誊录》海难史料“问”部分的语言》一文中研究指出海难史料被视为对以研究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历史关系为主的历史学方面有较大贡献的历史资料。海难史料中的问答部分有可能反映当时的交际手段的一种面貌。尤其是中国和朝鲜之间的海难史料的话,问答部分有可能反映当时中国人和朝鲜人之间的共同语言。本文把朝鲜王朝《备边司誊录》中有关海难史料看作语言资料,探讨它包含的语言资料价值。(本文来源于《《国际汉语学报》第6卷第1辑》期刊2015-08-01)
杨旭梦[9](2015)在《浅谈毛里求斯小学汉语教学课堂中问答的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毛里求斯,一个被称为“印度洋的星和钥匙”的小岛,汉语已经成为一门被社会普遍需要的语言,原因在于中国与毛里求斯日益加强的联系。随着毛里求斯在中国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到毛里求斯度假。很多酒店和旅行社都在寻找汉语精通人才。走在毛里求斯的大街上,随处可见中国面孔,并且几乎所有当地民众都能用汉语打招呼。惊讶之余,笔者在了解了毛里求斯语言概况及国家历史之后,更加理解了汉语在毛里求斯普遍存在的意义。为了适应毛里求斯的文化多元化,同时也为了应对汉语需求的变化,毛里求斯从小学就设置汉语选修课。事实上,在毛里求斯,汉语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除了可以选择在学校课堂中学习,还可以选择在社团的周末及假期班学习,此外,华人也开办了多所私人汉语课堂。作为一名志愿者,通过在毛里求斯小学一年的汉语教授,笔者更关心的是,小学汉语课堂教学情况如何?为了了解毛里求斯的小学汉语课堂教学情况,本文从课堂问答有效性的角度,通过课堂观察法、教师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毛里求斯设有汉语选修课程的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毛里求斯小学汉语课堂中提问现状的了解,提出其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以加深对毛里求斯小学汉语教学的思考。本文主干部分由叁个章节构成,第一章节介绍与课堂提问相关的教学理论;第二章节是对调查过程的呈现与分析;第叁章节通过对调查过程的分析,找出在毛里求斯小学汉语课堂提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修正建议,以便提高毛里求斯小学汉语课堂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5-04-01)
王新磊,韩慧健[10](2014)在《基于汉语框架网的中文FAQ问答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问句相似度计算是中文FAQ问答系统的关键部分,其计算精度决定系统的质量。结合问句分类索引提出了基于汉语框架网的问句相似度计算新方法。该方法在问句自动分类匹配基础上,结合概念语义与问句整体语义进行问句相似度计算,与传统基于关键词和单纯语义的问句相似度计算方法相比,汉语框架语义信息的引入使得中文问句相似度计算精度得到明显提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中文问答系统的中问题智能匹配等问题。(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4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Business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ICIBET 2014)》期刊2014-02-27)
汉语问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话句法学”是当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前沿课题之一。不同于传统句法学只关注句子横向层面的语句现象,对话句法学将其拓展到语对的纵向层面,着眼对话中所体现的句法、语义、语用等特征,关注句法是怎样在交际双方的影响下建构起来的。“问答对话”是人们在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句型,也是人类通过对话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之一,一问一答形成“问—答语对构式”。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问句”和“答语”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且这些研究大多仅关注“问句”或“答语”中的一方,从单句层面作静态分析,更未从共振角度深入探索其认知机制。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及对话句法理论(Dialogic Syntax)有机结合起来,构建RED框架,并以其为理论框架分析汉语中包含“什么”或“怎么”疑问代词的问答对话的认知机制。在这类对话中,答话人通过复用或部分复用问句的词语或结构,对问话人作出不同程度的应答,为问话人提供一定的信息,达到不同程度的句法、语义、语用效果,进而实现合作,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笔者从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CC)穷尽性地收集到约79800对包含“什么”或“怎么”疑问代词的问答语对,采用每一百条选一条的方法共获得798对语料,并将其作为封闭语料进行RED分析,在语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RED框架详细分析汉语问答对话构式的各部分特征,并统计频率以揭示汉民族的问答规律(详见第54页表格)。根据数据统计我们得知:从横向角度看,在汉语中包含“什么”或“怎么”疑问代词的问答语对中,句法上大多为零位共振;在语义层面上,局部对应为多数情况;在语用层面上,最大相关的情况最多。从纵向角度看,“怎么”问答语对比“什么”问答语对更不容易产生句法共振、语义对应及语用相关。本文所作的贡献如下:第一,本文尝试基于关联理论(RT),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及对话句法理论(DS)建构RED框架,以揭示含特殊疑问词“什么”或“怎么”的汉语问答语对的认知机制。第二,Grice的合作原则仅从语义层面讨论了“合作”,而对话句法主要是从句法层面来讨论语言的“共振”,传统关联理论主要指意义相关,皆对“问答语对”的诠释不够全面。本文将合作和共振拓展到句法、语义、语用的叁个方面,对汉语问答对话构式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第叁,笔者对“什么”和“怎么”问答语对构式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因此,本文不仅研究了汉语问答语对构式的特征和机制,还揭示了疑问代词对回答策略的影响:回答“怎么”比回答“什么”通常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问答论文参考文献
[1].杨少芳.西人汉语学习第一篇:《宾主问答辞义》初探[J].国际汉学.2018
[2].徐菁.基于RED框架的“什么—”和“怎么—”汉语问答对话构式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3].刘小丽.基于EDS模型探究汉语“哪—”和“谁—”问答构式的认知机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4].耿志红.中文问答系统的现代汉语疑问句类型分析研究概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
[5].张瑞鹏.基于分布式表示的汉语问答系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6].王智强,李茹,梁吉业,张旭华,武娟.基于汉语篇章框架语义分析的阅读理解问答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6
[7].奥村佳代子.朝鲜问答记录包含的汉语资料价值——《备边司誊录》海难史料“问”部分的语言[J].国际汉语学报.2015
[8].奥村佳代子.朝鲜问答记录包含的汉语资料价值——《备边司誊录》海难史料“问”部分的语言[C].《国际汉语学报》第6卷第1辑.2015
[9].杨旭梦.浅谈毛里求斯小学汉语教学课堂中问答的有效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
[10].王新磊,韩慧健.基于汉语框架网的中文FAQ问答系统[C].Proceedingsof20143r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nformation,BusinessandEducationTechnology(ICIBET201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