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响,石夫,陈家海,《木兰辞》
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论文文献综述
袁凯[1](2016)在《十年砺剑 豫韵芬芳——论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的创作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于2015年12月20日晚在河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的成功上演,无疑是本年度河南音乐创作领域发出的最强音。作品由我国已故作曲家石夫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陈家海教授创作于2006年,历经十载打磨,吸纳了交响乐、合唱、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民族化的音乐语言与西方作曲技法进行创造性地结合,用交响合唱的形式表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动人故事,展现出中华儿女热(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16年04期)
李法桢[2](2016)在《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的符号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创作者与表演者实现职责分离之后,音乐创作严重依赖符号成为既定事实,记谱法的诞生、乐谱的文本化均可充分证明这一点。然而音符的系列运动只是表象,从音乐表演与欣赏的角度看实则是音响运动,从音乐创作的角度看实则是作曲家的思想运动,即作曲家借助于符号实现其关于对象、内容及审(本文来源于《歌唱艺术》期刊2016年03期)
陈文革[3](2016)在《声以形韵致和,乐以融汇得意——论陈家海教授对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的二度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由着名作曲家石夫先生和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陈家海教授共同完成。2007年1月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钢琴伴奏版)在河南省新年音乐会上首演,获得了极大成功。自此,该作品就成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保留曲目,先后在2007年9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2009年4月河南大学艺术学院MFA艺术硕士申报音乐会、2010年10月中国音乐家协会"魅力开封"采风团、2011年10月"第四届全国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教育)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研讨会"、2012年5月河南省音乐家协会"激情五月"合唱音乐(本文来源于《歌唱艺术》期刊2016年03期)
袁凯[4](2011)在《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主题发展手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主题发展手法基于豫剧音乐"特性音调贯穿"的原则,形成了叁种发展模式,作曲家灵活地将豫东调和豫西调的旋律融会贯通,突出了豫剧各种调式音阶、板式变化对渲染环境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该作品(合唱部分)的主题发展手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1年09期)
袁凯[5](2010)在《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创作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由我国着名作曲家石夫先生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陈家海教授共同创作,作品运用交响合唱的形式、采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对中国古代长诗《木兰辞》进行全新的阐释,本文对该作品的创作思想、创作构思、创作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0年08期)
袁凯[6](2008)在《论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的创作特色和指挥演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我国着名作曲家石夫先生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陈家海教授共同创作的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运用交响合唱这种规模宏大的体裁、采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对中国古代长诗《木兰辞》进行全新的阐释,是对我国合唱艺术民族化的一种积极创新与探索。本文以作品的音乐文本为指导,综合运用资料分析法、谱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据已有的豫剧专着、论文资料和作品(钢琴伴奏版)乐谱,对其创作思维的构建、民族化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作品的指挥演释。通过研究,一方面是一次重新学习,重新认识该作品的美及价值所在,从中更好地吸收其民族化的创作技法。另一方面,通过对表情基调、旋律、节奏、和声、速度、力度、唱法、音色等表演风格的研究,对该作品的指挥演释进行阐述。本文拟以叁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的创作思维。“花木兰”题材的旺盛生命力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不会因为沧海桑田的变化而消退,相反它正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一块厚重基石。第二章: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的创作特色。本章将对作品结构中的各个段落进行剖析,探究其创作特色。第叁章: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的指挥演释。本章主要通过对作品的音乐形象与意境的分析与理解,从指挥演释层面对作品的二度创作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8-05-01)
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音乐创作者与表演者实现职责分离之后,音乐创作严重依赖符号成为既定事实,记谱法的诞生、乐谱的文本化均可充分证明这一点。然而音符的系列运动只是表象,从音乐表演与欣赏的角度看实则是音响运动,从音乐创作的角度看实则是作曲家的思想运动,即作曲家借助于符号实现其关于对象、内容及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论文参考文献
[1].袁凯.十年砺剑豫韵芬芳——论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的创作特色[J].人民音乐.2016
[2].李法桢.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的符号学解读[J].歌唱艺术.2016
[3].陈文革.声以形韵致和,乐以融汇得意——论陈家海教授对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的二度诠释[J].歌唱艺术.2016
[4].袁凯.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主题发展手法探析[J].大众文艺.2011
[5].袁凯.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创作刍议[J].大众文艺.2010
[6].袁凯.论民族交响合唱《木兰辞》的创作特色和指挥演释[D].河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