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通俗文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好莱坞电影,足球世界杯,电子竞技,媒介形态,道德恐慌,传播路径,中国经验,文化经验,中国故事,热点事件
通俗文艺论文文献综述
孙佳山[1](2019)在《鼓励通俗文艺摸索合适的赛道》一文中研究指出时至年末,文化领域发生了两件有趣的事。一件是来自中国大陆赛区的FPX战队战胜来自欧洲赛区的G2战队,再次获得《英雄联盟》S9世界冠军。S9、TI9等代表性电子竞技赛事在收视率和经济效益上已经开始超过足球世界杯等传统体育头部赛事。另一件事是由DC漫(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9-12-13)
胡海,杨玉婵[2](2019)在《刘勰谐隐论与通俗文艺的美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心雕龙·谐隐》篇所论谐辞隐语不仅是文字形态,还是口头形态或综艺表演形态,对应于今天的通俗文艺。该篇提出了一个可以发挥、应该发挥、以及如何发挥通俗文艺美育价值的课题。刘勰秉承儒家诗教与礼教结合、德育与美育相辅的宗旨,以宗经六义看待一切文体,指出谐隐之主流由经典开启,是有趣、有益、有用的通俗文艺;作者和受众的低俗趣味则使通俗文艺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不合雅正标准,故其末流是迎合人们低俗趣味的游戏文字。刘勰看到通俗文艺的广泛影响,故强调谐隐结合,寓教于乐,让讽谏教化主旨及各种思想道理以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开来,让培育健全人格和文明新风同时成为作家和批评家的使命。(本文来源于《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霖[3](2019)在《赵树理与建国初期的北京通俗文艺改造——以《说说唱唱》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说说唱唱》是建国初创刊的最重要的通俗文艺刊物。赵树理是该杂志的创刊者和重要作者。他以《说说唱唱》为阵地,大力推动通俗文艺改造活动。勾勒《说说唱唱》的兴衰,可以认识通俗文艺曾经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能展现不同文艺派别之间的互动、合作与竞争。(本文来源于《东吴学术》期刊2019年03期)
巫洪亮[4](2019)在《《群众诗画》与20世纪50年代通俗文艺报刊的沉浮》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众诗画》是1958年创办的一份国家级通俗性群众诗画报。该报主办者坚持走全面依靠工农兵业余作者的办报路线,倾力发现和扶持文艺新人,推崇剪纸、连环画和木刻等传统艺术形式,构建图像为主、文字为辅、图文并茂、互文见义的诗画文本,引导读者"由图入诗"再"以诗观图",开掘革命通俗文艺在知识普及、文化动员等方面的潜能。1959年,国家开始整顿报刊,相较于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其他期刊,《群众诗画》存在优势不突出、迷信"新生力量"、质量下滑等问题,最终毫无征兆地停刊。其沉浮不但呈现了当代文艺报刊通俗化潮流卷起和消歇的动态过程,而且显影了当代文学生态构建中不同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纪德君[5](2018)在《通俗文艺应该怎样写——老舍通俗文艺创作理论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50年代,老舍发表了数十篇有关通俗文艺创作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从语言文字的运用、故事情节的编创与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对趣味性的追求等方面较为系统、全面地阐释了通俗文艺的创作经验,并揭示了通俗文艺创作与新文艺创作的差异与联系。老舍有关通俗文艺创作的理论观点,来源于他对传统通俗文艺作品的深切体认,是立足于通俗文艺创作实践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因此对于今人研究传统的通俗文艺以及怎样更好地创作出为民众喜爱的通俗文艺作品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赵毓龙,胡胜[6](2018)在《论古代通俗文艺伦理叙事中角色的“道德困境”——以“江流儿”故事中的殷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困境"指一种道德选择上的两难境地,它经常被"再现"于通俗叙事文艺作品中,有时会带来叙述诉求与伦理诉求的冲突,对角色的接受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江流儿"故事中的殷氏就是典型一例。小说文本系统对该问题的处理,形态稳定而失于简单,戏曲、说唱文本系统则对该角色表达出更多的理解与同情,并为消解其"道德困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付出更多努力。在具体方式上,戏曲以"渲染事件"为主,说唱以"增饰事件"为主,这与两种文艺形式的表现成规,及其系统内部的艺术经验传统密切相关。戏曲、说唱文本中的这些处理方式,又与民间信仰和审美相适应,体现出叙事者的逻辑与智慧。(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刘起林[7](2018)在《十七年文学的特殊雅俗形态与“革命通俗文艺”论的观念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革命通俗文艺"论是对十七年文学的一种全局性审美文化定性判断。这一论断将认同"新型国家意识形态"、采用传统小说或民间艺术形式与"通俗文学"、"大众文艺"联系起来,缺乏逻辑的必然性;十七年文学的大量作品也并非国家意识形态与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结合体。"再解读"群体表现出以"文化雅俗"反对"政治雅俗"的思想立场,遮蔽了十七年文学因个体精神与集体话语有效"同化"而形成的审美创造特征。后来的研究者以"对历史的叙述"为基础修正了"革命通俗文艺"观念,但其指认为"革命通俗小说"的抗日战争题材作品,意蕴建构中同样隐含着"世界的大故事",叙事形态表现出传奇性与纪实性相融合的倾向,"英雄的说部"只是局部、片断性的特征,因而也不能归入"通俗文艺"的范畴。十七年时期的"大众文艺"创作,从体裁到范围均在"革命通俗文艺"论者的关注视野之外,民间通俗文艺文体的写作、"基层写作"和"群众文艺创作"才是其特殊的实践形态。(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8年02期)
布莉莉[8](2017)在《《新民晚报》“晚会”副刊与通俗文艺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民晚报·晚会》副刊空间中刊载的文艺作品呈现出新旧杂糅的面貌:它一方面延续了民族集体无意识中亘古流传的、具有超越性审美形态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另一方面,充满传奇色彩的古典章回说部始终在市民文学消费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们与"人民文艺"一起,共同构造"十七年"时期市民的阅读和消费版图。在通俗文艺创作中,革命叙事在文本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旧的写作经验常常漫溢出主流话语的疆界,形成别具一格的"逸笔"。(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7年05期)
闫峰,王兆辉[9](2017)在《抗战时期的一朵通俗文艺之花——穆木天《抗战大鼓词》略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如果说,穆木天为"文学史上的失踪者";那么,穆木天的《抗战大鼓词》则可谓"抗战民俗唱词的失传本"。从抗战时期文艺创作发展进程而言,《抗战大鼓词》是穆木天通俗文艺创作实践的代表作,是抗战时期的"一朵通俗文艺之花",也是抗战时期"诗歌大众化"、"文艺通俗化"运动的结晶。(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期刊2017年03期)
徐仲佳,文丽敏[10](2017)在《论老舍对通俗文艺的两次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初期和1949年回国之初,老舍先后两次选择了通俗文艺。这两次选择都是文学场塑造的结果,其中的差异还是明显的。在抗战初期,老舍自觉地选择以笔为枪,重视通俗文艺的宣传效果,从事通俗文艺实践。但在1941年,老舍对通俗文艺实践做出了清醒的反思,明确宣示不再从事通俗文艺的写作。这一反思是老舍习性的自然外化。1949年老舍回国之后,很快接受了新中国文学场的安排,重新从事通俗文艺的写作与组织工作。他的这一次选择与当时新中国文学场正在建立的一体化权力结构密切相关,显示出他在高度规范化的文学场域中的现实策略。(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7年05期)
通俗文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心雕龙·谐隐》篇所论谐辞隐语不仅是文字形态,还是口头形态或综艺表演形态,对应于今天的通俗文艺。该篇提出了一个可以发挥、应该发挥、以及如何发挥通俗文艺美育价值的课题。刘勰秉承儒家诗教与礼教结合、德育与美育相辅的宗旨,以宗经六义看待一切文体,指出谐隐之主流由经典开启,是有趣、有益、有用的通俗文艺;作者和受众的低俗趣味则使通俗文艺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不合雅正标准,故其末流是迎合人们低俗趣味的游戏文字。刘勰看到通俗文艺的广泛影响,故强调谐隐结合,寓教于乐,让讽谏教化主旨及各种思想道理以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开来,让培育健全人格和文明新风同时成为作家和批评家的使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俗文艺论文参考文献
[1].孙佳山.鼓励通俗文艺摸索合适的赛道[N].环球时报.2019
[2].胡海,杨玉婵.刘勰谐隐论与通俗文艺的美育意义[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张霖.赵树理与建国初期的北京通俗文艺改造——以《说说唱唱》为中心[J].东吴学术.2019
[4].巫洪亮.《群众诗画》与20世纪50年代通俗文艺报刊的沉浮[J].文艺研究.2019
[5].纪德君.通俗文艺应该怎样写——老舍通俗文艺创作理论述评[J].学术研究.2018
[6].赵毓龙,胡胜.论古代通俗文艺伦理叙事中角色的“道德困境”——以“江流儿”故事中的殷氏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7].刘起林.十七年文学的特殊雅俗形态与“革命通俗文艺”论的观念局限[J].江汉论坛.2018
[8].布莉莉.《新民晚报》“晚会”副刊与通俗文艺传统[J].当代文坛.2017
[9].闫峰,王兆辉.抗战时期的一朵通俗文艺之花——穆木天《抗战大鼓词》略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7
[10].徐仲佳,文丽敏.论老舍对通俗文艺的两次选择[J].东岳论丛.2017
标签:好莱坞电影; 足球世界杯; 电子竞技; 媒介形态; 道德恐慌; 传播路径; 中国经验; 文化经验; 中国故事; 热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