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网技术论文-王建红

格网技术论文-王建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格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格网,堤防,河道治理,护坡型式

格网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红[1](2018)在《生态格网技术在嫩江干流治理工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嫩江流域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基地,水资源丰富但水旱灾害频发,建设高标准堤防工程,提高嫩江防洪能力,意义重大。选择合适的护坡型式,保护堤防的同时能够就地取材,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安全可靠,并且具有显着的生态效益,将工程与环境融为一体,是河道治理工程中的一大创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8年05期)

张小波,瞿显友,李梦,王慧,景志贤[2](2017)在《基于格网技术的重庆市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差异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国和各地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结束后,将汇总大量的中药资源种类和分布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区域之间中药资源丰富度是客观反映中药资源禀赋的一个有效指标。由于县域面积大小存在较大差异,以县为统计单元进行区域间中药资源丰富度评估,会导致区域间丰富度统计结果的偏差。基于规则栅格或格网的统计方法,可以降低由于统计单元大小不同,引起的中药资源丰富度的差异性。以重庆为例,基于现有调查数据信息,对比分析不同格网尺度条件下中药资源丰富度差异性,结果显示,选取30 km的格网,统计重庆市中药资源丰富度,可以较好的反映区域间中药资源丰富度的客观实际情况。(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7年22期)

卫学文[3](2016)在《生态格网技术在工程防护中的结构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格网结构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堤坡防护,具有生态环保、消浪性能优异以及造价低等优点,是未来水利工程防护的一个重要方向。针对生态格网的结构设计,提出了网箱挡土墙的设计及验算方法,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水利》期刊2016年05期)

李禾[4](2015)在《格网技术让护坡挡墙变“生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日报讯 (李禾)我国水资源缺乏,为减少河水渗透和流失,很多河道用水泥固化河岸河底,被称为“铜墙铁底”。但如此一来,打断了水生态循环系统,加重了河水污染等。日前,无锡金利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生态格网结构技术”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评价,专家一致(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5-11-03)

过国忠,李传根[5](2011)在《生态格网技术成功应用岷江河道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江阴5月5日电(过国忠 通讯员李传根)今天从江阴市金利达堤坡防护工程有限公司召开的“生态格网技术应用推广成果汇报会”上获悉,由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生态格网技术,日前在四川灾后重建的重点工程—茂县城区段岷江河道整治工程上,得到成功应用。(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1-05-06)

过国忠,章涛,李传根[6](2010)在《我自主生态格网技术给力环太湖路大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过国忠 实习生章涛 通讯员李传根)从江阴市金利达堤坡防护工程有限公司12月13日举行的“生态格网结构与技术应用研讨会”上了解到,由该公司通过多年研究开发出的符合世界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的生态格网技术,开始在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环太湖公路及环(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0-12-20)

王耕,吴伟[7](2006)在《基于GIS格网技术的流域生态安全可视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安全具有空间地域性.研究选取辽河流域90个县(市)区,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 IS)格网技术,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讨论了基于G IS的流域生态安全可视化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与辽宁省环保局欧盟环境项目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利用格网单元表达生态安全影响因子的空间差异,比用行政单元的表达方式更接近于实际,可为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部门决策分析提供科学而直观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程丹明[8](2004)在《格网技术支持下的人口再分布模式研究——以浦东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口再分布是指随着时间的改变,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空间分析在人口再分布研究中处于重要的地位,GIS技术又在空间分析上具有突出的优势。本文借助GIS技术,结合空间内插理论和格网技术,对浦东新区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浦东新区人口的空间再分布模式进行研究,探索其影响因素、形成机制,提出人口再分布的宏观调控政策。 人口普查,往往依据行政区划划分普查区域。这可能导致由于行政区划的改变,不同普查年份的人口数据在空间上难以直接对比。因此我们运用格网分析技术和空间内插理论,将研究区域格网化,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格网技术,计算出每个栅格单元相应年份的人口密度,以增强不同普查年份数据的可比性。 通过分析表明,浦东新区1990年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梯带状分布特征,一级阶梯为陆家嘴地区,人口密度最高,在20000人/km~2以上:二级阶梯为金桥-梅园-潍坊-唐桥-上钢一带,人口密度在10000-20000人/km~2:叁级为二级以东广大地区,人口密度在2000人/km~2。2000年基本呈现阶梯分布格局与多核心并存结构。以陆家嘴为中心的沿黄浦江的一级阶梯相比1990年来说已经沿江扩大,基本与1990年的二级阶梯相符合,人口密度在20000人/km~2,陆家嘴地区的突出地位有所降级,由于人口具有对产业分布的跟随性,2000年的浦东人口出现了以高桥—外高桥、金桥、花木—张江为重点的多核心增长区域,出现了多核心增长与梯带东扩并存的格局。 本人利用Visual Basic 6.0结合ESRI公司的MapObjects 2.1,对浦东新区人口空间分布分析系统进行了开发,系统提供了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和空间分析功能,利用该系统还可以分析其他任意区域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并能生成基于格网的各种专题地图。而且分析结果可以方便输出存储,以便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该系统在太仓沿沪地区社会经济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工作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4-05-01)

金江军,潘懋[9](2004)在《格网技术对GIS发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格网技术作为新一代的Web技术,必将深刻影响GIS的发展。格网计算为数据密集型空间分析提供了资源支持。数据格网为海量空间数据分布式存储、管理、传输、分析提供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法。格网技术为VRGIS实时场景渲染和海量场景数据存储以及GIS互操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格网中的智能体组件动态组装应用软件将对GIS应用开发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建立空间信息格网可以实现中国GIS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04年02期)

夏曙东,李琦,承继成[10](2003)在《格网技术对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发展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格网技术作为新一代的 Web技术 ,必将深刻影响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格网计算为数据密集型空间分析提供了计算资源支持。数据格网为海量空间数据分布式存储、管理、传输、分析提供了一体化的解决方法。格网技术为 VRGIS实时场景渲染和海量场景数据存储以及 GIS互操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利用格网中的智能体组件动态组装应用软件将对 GIS应用开发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建立空间信息格网可以实现我国地理信息系统产业跨越式发展(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期刊2003年04期)

格网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全国和各地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结束后,将汇总大量的中药资源种类和分布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区域之间中药资源丰富度是客观反映中药资源禀赋的一个有效指标。由于县域面积大小存在较大差异,以县为统计单元进行区域间中药资源丰富度评估,会导致区域间丰富度统计结果的偏差。基于规则栅格或格网的统计方法,可以降低由于统计单元大小不同,引起的中药资源丰富度的差异性。以重庆为例,基于现有调查数据信息,对比分析不同格网尺度条件下中药资源丰富度差异性,结果显示,选取30 km的格网,统计重庆市中药资源丰富度,可以较好的反映区域间中药资源丰富度的客观实际情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格网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红.生态格网技术在嫩江干流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8

[2].张小波,瞿显友,李梦,王慧,景志贤.基于格网技术的重庆市中药资源种类丰富度差异性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7

[3].卫学文.生态格网技术在工程防护中的结构设计探讨[J].山西水利.2016

[4].李禾.格网技术让护坡挡墙变“生态”[N].科技日报.2015

[5].过国忠,李传根.生态格网技术成功应用岷江河道治理[N].科技日报.2011

[6].过国忠,章涛,李传根.我自主生态格网技术给力环太湖路大堤[N].科技日报.2010

[7].王耕,吴伟.基于GIS格网技术的流域生态安全可视化评价[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

[8].程丹明.格网技术支持下的人口再分布模式研究——以浦东新区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

[9].金江军,潘懋.格网技术对GIS发展的影响[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

[10].夏曙东,李琦,承继成.格网技术对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发展影响的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3

标签:;  ;  ;  ;  

格网技术论文-王建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