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和解论文-王高阳

中日和解论文-王高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日和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和解,德法关系,中日关系,命运共同体

中日和解论文文献综述

王高阳[1](2019)在《民族和解的德法模式及其对中日和解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和解是敌对民族之间结束冲突、实现稳定和平的根本。二战时期,中日民族与德法民族都曾发生过战争,但今天二者却面临完全不同的命运。德法民族已经实现了彻底的和解,重新塑造了欧洲地缘秩序。民族和解的德法模式包含叁个特征:加害民族积极承担战争责任,并实现对国内社会的系统改造;实力强大的"第叁者"积极推动,为民族和解提供有利的国际环境;加害民族与受害民族相向而行,推动民族和解的动力从共同利益转向共同认同。与德法和解形成明显对照,目前中日和解正面临着"烂尾化"的风险,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明显的单边和解倾向、共同认同的缺失、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二元分离等等。当前,中国正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借鉴民族和解德法模式的积极经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竺珂星,韩雪[2](2018)在《“东亚命运共同体”与中日韩社会和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命运共同体与中日韩社会和解国际研讨会"(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in East Asia: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n Search for Social Reconciliation)于2017年11月4日在浙江大学顺利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办,邀请来自中、日、韩、蒙古等国的学者共话"东亚命运共同体",旨在探讨"东亚命运共同体"的含义和理念,以及东亚命运共同体建立的可能性、实践与挑战。会议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余逊达教授(本文来源于《国际学术动态》期刊2018年05期)

王高阳[3](2018)在《战后韩日和解的历史与现实——兼与中日和解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与朝鲜半岛的交往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日本在朝鲜半岛扮演的角色却并不光彩,从"朝贡体系"挑战者到近代半岛殖民者,长期以来,日本的侵略和征服政策在韩国民众心中埋下了巨大的仇恨。二战结束以后,半岛走向分裂,韩国与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始了艰难的和解进程。目前,韩日之间的深层和解仍然未能实现,韩日关系进入了结构性变动期。从战后韩日和解与中日和解的历史和现实可以发现,二者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从和解的动力来看,二者都是利益驱动型的;从和解的方式来看,韩日和解与中日和解的开启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此外,与中日和解一样,韩日和解过程中的道歉、赔偿等要素并没有得到完整体现。这些都使得中日和解、韩日和解与德法和解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命运。(本文来源于《东疆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王高阳[4](2018)在《二战后日本-东南亚和解与中日和解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结束以后,在美国的主导下,日本以经济赔偿为切入口重返东南亚。对东南亚国家的和解外交,不仅使日本获得了广阔的市场,而且也成为日本回归国际社会的重要契机。以福田主义的提出为突破口,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和解开始不断得以巩固和深化,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重新定位。这与中日和解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日本在东南亚的和解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景象?由于中日和解在权力对比状况、认同结构以及和解要素的完备程度等方面与日本-东南亚和解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才造成了今天中日和解与日本-东南亚和解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宋丽君[5](2018)在《中日民事诉讼和解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民事诉讼和解制度从司法行为的性质上认定的话,存在着对正义的损耗,从诉讼行为的性质上认定的话,常以过往的判例为参考,推动和解谈判结果的做出。对当事人心理活动进行研究或能做出较为平衡的规范,制衡当事人和法院的权利。(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8年01期)

王高阳[6](2017)在《从利益到认同的艰难转变:解构中日和解的“结构性缺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关系是中国所面临的重要双边关系之一,也是中国当前致力于建设和谐周边与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然而,中日关系却始终存在着和解难题,对此,学术界出现了权力结构说、文化模式说以及国内结构说等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模式,但国家之间和解的过程性和复杂性限制了上述解释模式的效力。为此,文章在回顾战后中日和解过程的基础上,将其划分为初始和解、和解的巩固及和解的倒退和逆转叁个阶段,提出中日和解已经陷入了长期的困顿状态,未能实现从利益到认同的彻底转变。文章指出,导致两国长期未能实现真正和解的根源在于其中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即过分注重利益结构,忽视了认同结构的塑造;单边和解的倾向明显;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存在着二元分离,至少是二者没有形成合力;缺乏要素支撑的形式追求等。在中国政府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后,中日和解再一次面临转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将中日之间真正和彻底的和解视为21世纪中日外交关系史上的一场革命,它不仅将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而且有利于东亚地区秩序的和平转型。(本文来源于《当代亚太》期刊2017年06期)

胡令远,王高阳[7](2016)在《中日和解的缺失:一种地区安全结构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是中国崛起的舞台,也是中国影响世界的前沿阵地,但东亚却面临着"巴尔干化"的危险。长期以来,东亚地区安全结构存在的问题之一,在于轮辐式双边主义的过剩,而积极合理的多边主义却相对匮乏。这就使得中日之间缺乏有利的安全环境,从而也使两国长期为历史问题所困,从未实现真正和彻底的和解。而来自欧洲国际关系史的经验,验证了多边主义的安全框架对实现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和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东亚,无论是轮辐式双边主义,还是多边主义,相较于欧洲,都呈复杂形态。因此,在厘清它们的分际之后,我国应积极参与和推动东亚地区积极合理的多边主义,从而为中日两国早日实现真正的和解,提供一种所需的路径选择。(本文来源于《东北亚论坛》期刊2016年06期)

杨伯江[8](2016)在《东北亚地区如何实现与历史的“共生”——从“大历史”维度思考中日韩和解合作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亚国家间关系渊源已久,丰富而复杂,历史基因对现实政治的影响重大而直接。冷战后,本地区开始以非意识形态方式尝试融合,在走出相互隔绝、经济人员往来增多的同时,尚未完全消化的敌对与矛盾也日渐细碎化、具象化于现实,原有认知分析框架失灵,形势错综复杂,准确把握、妥善处理难度加大。东北亚要实现与历史的"共生",既要有仰望星空般的远大目标,又要有务实高效的政策举措,通过各领域合作成果的持续积累与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化,最终走向建构主义所说的相互认知与身份认同的重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日韩叁国肩负重大使命。(本文来源于《东北亚论坛》期刊2016年04期)

蒯娣[9](2016)在《法德和解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以后,法德这对宿命冤家走向和解,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征战与仇恨的历史,法德和解对于整个欧洲的联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法德和解是在欧洲衰落和冷战开始的背景下开始,一方面根源于法德自身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文化包容与战争创伤修复的结果。虽然法德和解的过程充满摩擦与分歧,但法德两国始终密切合作,成为欧洲一体化强有力的保障。这给中日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确立合作的理念、发挥核心国家的轴心作用、选择合适的利益契合点、并通过制度的建立加以约束。(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6年02期)

黄自进[10](2015)在《迈向民间和解之路:中日战争历史遗产的再省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有鉴于中日两民族对历史认知的差异,已成为影响今后东亚国际社会稳定与否的关键议题,故本研究冀望藉由对中日战争史的再思考,为近代中日关系史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在为叁地史学界培养共识之际,也能让民族间的和解,得以搭建起沟通的平台,为东亚国际社会自此能拥有一安定和平发展空间缔造良基。(本文来源于《北京论坛(201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责任: 缔造和平之路的历史责任与多元记忆专场论文及摘要集》期刊2015-11-06)

中日和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亚命运共同体与中日韩社会和解国际研讨会"(Construct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in East Asia: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n Search for Social Reconciliation)于2017年11月4日在浙江大学顺利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办,邀请来自中、日、韩、蒙古等国的学者共话"东亚命运共同体",旨在探讨"东亚命运共同体"的含义和理念,以及东亚命运共同体建立的可能性、实践与挑战。会议由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余逊达教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日和解论文参考文献

[1].王高阳.民族和解的德法模式及其对中日和解的启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竺珂星,韩雪.“东亚命运共同体”与中日韩社会和解[J].国际学术动态.2018

[3].王高阳.战后韩日和解的历史与现实——兼与中日和解的比较[J].东疆学刊.2018

[4].王高阳.二战后日本-东南亚和解与中日和解的比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宋丽君.中日民事诉讼和解的对比[J].智富时代.2018

[6].王高阳.从利益到认同的艰难转变:解构中日和解的“结构性缺陷”[J].当代亚太.2017

[7].胡令远,王高阳.中日和解的缺失:一种地区安全结构的解释[J].东北亚论坛.2016

[8].杨伯江.东北亚地区如何实现与历史的“共生”——从“大历史”维度思考中日韩和解合作之道[J].东北亚论坛.2016

[9].蒯娣.法德和解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启示[J].法制博览.2016

[10].黄自进.迈向民间和解之路:中日战争历史遗产的再省思[C].北京论坛(201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责任:缔造和平之路的历史责任与多元记忆专场论文及摘要集.2015

标签:;  ;  ;  ;  

中日和解论文-王高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