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荒漠地区论文-杨利云

半荒漠地区论文-杨利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半荒漠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生物结皮,具鞘微鞘藻,土壤理化性质,种子萌发

半荒漠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利云[1](2017)在《甘肃民勤半荒漠地区人工藻结皮的固沙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藻类作为一类在生物进化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生物类群,在荒漠化综合治理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荒漠藻结皮具有防风固沙、防止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质量和物种拓殖等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因此在荒漠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利用荒漠藻类结皮来改良土壤,防风固沙,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人工荒漠藻结皮技术是指人为的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荒漠藻类在流沙表面快速形成一层生物结皮的过程,从而达到使用微生物藻类进行快速治沙的目的。本研究以具鞘微鞘藻为实验材料,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从人工藻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人工藻结皮对四种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人工藻结皮对抗地表风蚀作用的影响以及野外原位结皮对荒漠化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四个方面出发,初步研究了人工藻结皮技术在运用过程中对甘肃民勤半荒漠地区的固沙效果,为荒漠化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数据。实验结果表明:(1)人工藻结皮的形成,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显着的影响。人工藻结皮覆盖土壤后,与CK(未接种的流沙)组相比,土壤容重和p H值均有明显的降低,而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有机质、全N、全P含量以及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含量却均有显着的提高。且在初始藻接种量为10ug·cm-2时结皮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作用最大,不同立地条件中,背风坡土壤基质中结皮对土壤养分的改善最显着。(2)不同的人工藻结皮的形成对四种沙生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种而异,人工藻结皮对沙米、籽蒿和红砂叁种植物种子萌发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对花棒种子的萌发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坡顶、迎风坡和背风坡土壤上结皮,沙米、籽蒿和红砂叁种植物种子均在初始接种量为10ug·cm-2时表现为结皮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程度最大,而在丘间地土壤的结皮上,此叁种植物种子均在以5ug·cm-2的初始接种量结皮时结皮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程度最大;花棒种子在人工藻结皮上的萌发率均显着低于在流沙上的萌发率,且表现为随着初始藻接种量的增大而减小。(3)人工藻结皮的形成可以有效提高土壤颗粒的起动风速,降低土壤的风蚀强度;在较大风速时,荒漠藻结皮可明显提高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和摩阻风速,并且结皮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和摩阻风速与结皮的破损率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不同藻结皮的风速廓线均呈对数分布,且结皮对风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150mm的高度以内;当结皮破损率为50%时,结皮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摩阻风速和风速廓线变化最为明显。(4)原位人工藻结皮的形成,对土壤的养分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并且这种养分富集作用随着结皮发育年限的增长而增大;同时实验结果还表明,在野外人工藻结皮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应当以初始接种量为10μg·cm-2接种为最佳,并且人工管护阶段应以初始浇水量为1000 m L·m-2,浇水方式为W(晚上浇水)为宜。(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8)

韩磊,展秀丽,赵锦序[2](2015)在《半干旱半荒漠地区县一级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科学管理畜牧业、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研究并建立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实现半干旱半荒漠地区畜牧业高效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从防治草原荒漠化的角度出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3S"技术提出了半干旱半荒漠地区县一级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着重对县一级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初步设计。目前"3S"技术支持下的草地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畜牧业管理上的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至今还没有产生一套完善的系统可以推广使用,本研究对该系统的最终建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惠萍,李晓娟[3](2014)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甘草苗深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小苗晾晒的时间、埋植后的灌水时间、苗根直径、苗木埋植深度作为4因素,分别设置3个水平开展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深埋苗根是荒漠和半荒漠地区栽培甘草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幼苗抗风沙、耐干旱,并能极大提高甘草质量;埋植深度在35 cm以下,不影响出苗率;影响出苗率的因素是苗的大小、埋植后的灌水和苗根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4年06期)

黄文福[4](2014)在《甘肃民勤半荒漠地区荒漠藻生长条件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荒漠藻结皮作为生物土壤结皮的初级形式,在增强荒漠地表的抗侵蚀能力、改善荒漠土壤养分、保持荒漠土壤水分以及促进沙生植物的拓殖和恢复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荒漠藻人工结皮技术,就是运用荒漠藻类生态、生理学原理和生物土壤结皮理论,分离、纯化和选育出自然荒漠藻结皮中的优势藻种,经人工批量扩繁培养后接入流沙表面,快速形成和发育成初级规模的荒漠藻结皮,用以治理荒漠化的一项技术。本研究就是将这一技术引入甘肃省民勤县半荒漠地区现有的荒漠化治理技术体系中,为荒漠藻人工结皮技术的应用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性工作。本研究通过对民勤县不同治沙区域的荒漠藻结皮进行野外考察,分别采集5个不同区域的25个样点(0-2cm)土样,并对其4个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根据4个指标综合排位,柴草方格土样排在首位,粘土方格土样排在末位。就单项指标来说,5个样区土样中柴草方格土样的机械组成、pH值和碳酸钙含量均是最高值,只有它的含水量指标处于第四位。在实验室内对3个因素(初始接种量、土样含水量和土样类型)影响荒漠藻结皮形成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荒漠藻结皮形成的最优生态条件是初始接种量(以叶绿素a含量计)为10μg·cm-2,土样含水量为10%,土样类型为柴草方格土样。在藻种种质保藏的基础上,开展了荒漠藻藻种大量保藏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液浸没保藏只适合短期保藏,而常温阴干保藏只适合长期保藏,冷冻-20℃保藏既可以作为藻种的短期保藏方法,又可以作为藻种的长期保藏方法。结合上述研究工作,选定代表性土样类型,在野外原位实施荒漠藻结皮形成试验,本研究获得的可行性技术方案是选择柴草方格沙障区表面沙丘,初始接种量(以叶绿素a含量计)为10μg·cm-2,浇水方式为w(晚上),浇水量为1000mL·m-2,BG11营养液量为1500mL·m-1。(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4-04-19)

赵建友,孟晓岚[5](2013)在《豚尾猴在半荒漠地区饲养繁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豚尾猴(Macaca nemestrina)的尾巴很短,尾巴上的毛也很稀疏,尾的基部较粗,尾梢较细,但末端有一簇长毛,在行动的时候常呈"S"形弯曲如弓,状似猪尾,得名"豚尾猴"。豚尾猴的冠毛短而黑,头顶上有放射状的毛旋,但前额却辐射排列为平顶的帽状,像是留着"板寸"发型,所以也被叫做平顶猴。豚尾猴分布于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老挝、马(本文来源于《甘肃畜牧兽医》期刊2013年09期)

赵磊,张丹蓉,黄金廷,金晓媚,杜璇璇[6](2012)在《半干旱半荒漠地区沙柳周边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与植被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中两个相互依存和影响的重要因素。土壤水分是影响沙地植被稳定性的决定因素之一。通过对半干旱半荒漠地区主要植被沙柳根系发育区域内土壤水分的测定,分析了植被周围土壤含水量在水平、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以及土壤含水量与日照、降雨、沙坡位置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雨引起沙地表层土壤含水量增加;65 cm深度土壤含水量偏小;根系的分布使得植株下方土壤含水量减少;土壤水分和植物根系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程中秋[7](2012)在《半荒漠地区人工封育草场植被恢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盐池县位于半荒漠地区,是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本文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植物特征值、数量波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等角度出发,分析人工封育区的植被组成以及封育措施对该区植被恢复的效果,同时比较不同降雨条件和封育模式上的植物生长状况,得到如下结论:1)柳杨堡人工封育区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水分生态型为旱生和中生,同时又以完全封育区植被旱生化程度为最高。植物多数适口性较差,半封育区植物适口性相对较好。植被盖度和生物量以半封育区为最高,对照区次之,完全封育区最低。波动强度显示2007年、2010年和2011年植被生长状况良好,为正向波动,其中以2007年为最好。2008年和2009年,植被生长状况不佳,波动强度均小于0,以2008年为最差。完全封育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均是旱生和强旱生植物,半封育区和对照区优势种为中生植物,长时间无干扰的围栏会导致旱生和强旱生植物逐渐成为该区的优势种,不利于半荒漠地区的草场建设。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迭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半封育区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迭度整体水平不高,说明物种之间对资源的争夺较为平和,有限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2)3-5月的降雨量是影响半荒漠区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植被盖度、生物量和波动强度与3-5月降雨量总体上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完全封育区、半封育区和对照区的植被恢复比较发现,有效的适度干扰有利于植被恢复,符合中度干扰假说,长期的围栏封育是对草场资源的一种浪费。3)建议当地政府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加强植被保护,大力推行封育特别是季节性封育和退耕还草政策,为生态恢复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当地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2-06-18)

雷云[8](2011)在《半荒漠地区放牧羊群的生产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饲草产量低且分布不均匀,羊群对半荒漠地区天然草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游走放牧的形式得以实现。游走放牧是一种近乎原始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难以组织试验,且试验数据的重复性也低,不易形成理论总结,故相关文献不但数量极少,认识也较肤浅,不能为实际生产提供有效指导。游走放牧具有(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1年07期)

梁月,温秀凤,M.,Sizemskaya,M.,Sapanov,I.,Oloviannikova[9](2008)在《俄罗斯里海北外围平原半荒漠地区沙棘的生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生长在俄罗斯里海北外围平原半荒漠地区两种不同生境下的沙棘适应性进行了研究。此项研究在俄罗斯科学院的森林科学研究所Dzhanybek实验研究站进行。该实验站位于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里海低地(290万hm2)的粘土半沙漠区,自然条件具有代表性。里海(本文来源于《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期刊2008年04期)

李红雁[10](2008)在《提高半荒漠地区豆科牧草越冬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退耕还草、退牧还草或者围栏封育等措施作为一种保护性手段达到保护草原生态、有效制止天然草场退化的目的,但在保护草地资源的同时必须要用发展的观念,以发展促保护,保护为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良性的“保护一发展”新型生态模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合理地利用草地资源,引种栽培优质、高产的牧草品种,大力发展人工草地,提高草地生物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草地资源的潜力。选择、引种高产、质优、生长期长的豆科牧草是保证人工草地建植的成功所在。在半荒漠地区种植豆科牧草,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引种、保苗有一定的困难。豆科牧草的越冬能力是引种驯化牧草试验中首要考察的重要生物学性状,只有越冬能力好、适应性强的牧草才能推广应用,特别是第一年的越冬率高低,会直接影响其以后的产草量等生产性能。为了使优质牧草能能够适应冬季严寒少雪、春季干旱多风的半荒漠地区生长环境,引种牧草的越冬能力以及采取合理有效的御寒处理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2006-2008年,研究在永昌县尖山地区,以4种豆科牧草品种为材料,开展了叁个播期、五种处理方式和3个刈割时间的研究实验,翌年挖根,采用目测估计法判断成活率,评价四种豆科牧草在不同播期和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越冬率,以期为该地区引种豆科牧草,提高其生产性能提供一些理论参考。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适时早播、选择抗寒性能强的品种是豆科牧草安全越冬、提高越冬率的重要条件。对同一种牧草,越冬前采取临冬灌溉、刈割留茬上覆土、覆盖羊粪、羊粪和土的混合物以及开播不耱等措施,均能提高豆科牧草的越冬率。覆盖羊粪和羊粪与土的混合物这两种处理措施,牧草的越冬率最高;临冬灌溉次之,次年牧草返青最早,但限于自然条件因素,大面积灌溉难度大,处理的可行性差;开播不耱和刈割留茬上覆土这两种处理措施虽然较前叁种处理越冬率较低。但开播不耱省工、省时,而且雨季时节浅沟可截引地表径流,在半荒漠地区建植草场、保护牧草安全越冬非常实用,值得推广运用。2、四种豆科牧草中,沙打旺越冬率最高,红豆草次之,和田苜蓿及陇东苜蓿越冬率基本一致。次年,陇东苜蓿返青最早,和田苜蓿、红豆草次之,沙打旺最后返青。但红豆草在引种地,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生育期第叁年产草量显着降低,对当地环境条件表现出显着不适应性,失去种植价值。3、该地区选择沙打旺作为引种牧草效果最好,产草量高,且生长年限长;和田苜蓿和陇东苜蓿次之,红豆草不适宜在该地区引种。4、开播不耱处理简单易行且省工、省时,是保护牧草安全越冬的一种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8-12-01)

半荒漠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科学管理畜牧业、合理利用草场资源,研究并建立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实现半干旱半荒漠地区畜牧业高效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从防治草原荒漠化的角度出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3S"技术提出了半干旱半荒漠地区县一级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着重对县一级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初步设计。目前"3S"技术支持下的草地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畜牧业管理上的应用还处于研究阶段,至今还没有产生一套完善的系统可以推广使用,本研究对该系统的最终建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半荒漠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利云.甘肃民勤半荒漠地区人工藻结皮的固沙效果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7

[2].韩磊,展秀丽,赵锦序.半干旱半荒漠地区县一级畜牧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农学学报.2015

[3].王惠萍,李晓娟.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甘草苗深栽试验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4

[4].黄文福.甘肃民勤半荒漠地区荒漠藻生长条件优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

[5].赵建友,孟晓岚.豚尾猴在半荒漠地区饲养繁育研究[J].甘肃畜牧兽医.2013

[6].赵磊,张丹蓉,黄金廷,金晓媚,杜璇璇.半干旱半荒漠地区沙柳周边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2

[7].程中秋.半荒漠地区人工封育草场植被恢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8].雷云.半荒漠地区放牧羊群的生产管理[J].畜牧与兽医.2011

[9].梁月,温秀凤,M.,Sizemskaya,M.,Sapanov,I.,Oloviannikova.俄罗斯里海北外围平原半荒漠地区沙棘的生态特征[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8

[10].李红雁.提高半荒漠地区豆科牧草越冬率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

标签:;  ;  ;  ;  

半荒漠地区论文-杨利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