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表温度分布论文-乔庆玲,卢玫

体表温度分布论文-乔庆玲,卢玫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表温度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腺,血管树,皮肤表面,温度分布

体表温度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乔庆玲,卢玫[1](2015)在《基于红外乳腺检测的体表温度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影响体表温度分布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患有肿瘤的乳房叁维数值模型,模型中用血管树代替了均匀的血液灌注热源项。研究发现血液流动对于乳腺内的组织热状态有着显着影响。由于血管树的存在,乳房表面温度呈现不规律的分布。随着血液流速增加,乳房表面温度升高且逐渐趋于稳定,肿瘤对体表温度分布的影响面积增大,然而由肿瘤参数变化引起的温差与忽略血管树时相比却有所减小。乳腺体表温度分布与乳腺肿瘤关系的研究为红外热像检测乳腺肿瘤提供了基础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董宝强,赵宗仙,宋杰,韩煜,张志星[2](2014)在《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病灶点体表温度分布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寻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病灶点体表温度分布规律。方法:临床随机筛选1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167个膝关节,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采用触诊法,结合经筋病灶点的解剖特点,统计经筋病灶点出现的部位和频次;选100名同年龄段正常人的200膝做对照,通过红外热成像图比较两组经筋病灶点处温度和经筋循行部位的体表温度。结果:患者的足阳明经筋足叁里次、胫骨结节次、解溪次、鹤顶次、髌内上,足太阴经筋的阴陵上、血海次,足太阳经筋的委阳次等经筋病灶点区域体表温度高于正常人(P<0.05);患者足阳明经筋和足太阴经筋循行部位温度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结论:足阳明经筋和足太阴经筋与膝骨性关节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王跃龙,王宝恩[3](2013)在《正常成人肝区体表温度分布的红外热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红外热成像系统对健康成年人进行肝脏体表对应区体表温度及其对侧对比区体表温度测量,分析相关部位体表温度分布特征,从而获得正常成人肝脏体表对应区体表温度的正常范围。方法利用国产红外热成像仪(TMT2型)对151名健康成年男女进行检测,分别采取面向探测仪正位、左侧45°位、左侧90°位、右侧45°位及右侧90°位5种体位。采集肝脏体表对应区和对侧对比区的红外热分布图,利用仪器自带热图像分析处理软件分析结果。计算正常成人肝脏体表对应区平均温度,比较男女肝脏体表对应区温度及肝脏体表对应区温度与其对侧躯体对比区体表温度间有无差异。结果①正常成人肝脏体表对应区温度范围:正常成人肝脏体表对应区平均温度在36.40~37.30℃之间,以左侧45°位显示的探测区平均温度最高。②男性肝脏体表对应区温度为36.90~37.48℃,女性肝脏体表对应区温度为36.80~37.40℃,男女肝脏体表对应区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正常成人肝脏体表对应区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及平均温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7.86℃、37.15℃和36.33℃。对侧躯体对比区体表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及平均温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7.41℃、36.86℃和36.27℃。肝脏体表对应区温度与其对侧躯体对比区体表温度相比,其体表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及平均温度)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正常成人肝脏体表对应区的温度高于其身体对侧的对应区域的体表温度。②肝脏体表对应区温度男女间不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王瑜华,叶真,包中涛,杨洪钦,谢树森[4](2012)在《健康女性乳腺体表温度分布红外热成像与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红外热像仪对60例健康女性进行乳腺红外热扫描,获得乳腺体表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健康女性左右乳腺的体表温度基本呈对称分布,且具有高度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9.左乳的平均温度略高于右乳,两侧温差在0.40℃以内.乳头区的温度与周围乳腺组织相比明显较低.乳腺体表平均温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本实验初步建立了健康女性乳腺体表温度分布特征的参考标准,实验结果为女性乳腺的健康评估和疾病诊断提供了数据参考,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5期)

张飞[5](2011)在《长期规律性运动对人体体表温度分布与变化调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通过实验研究,观察长期规律性运动对不同环境温度、安静状态下人体体表温度分布特征和运动过程中体表温度变化调节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65名大学生志愿者,分为四组(运动型男性组、运动型女性组、非运动型男性组、非运动型女性组),利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受试者不同环境温度、安静状态下体表各部位温度的分布,同时选取运动型男性和非运动型男性两组受试对象,进行中小强度运动负荷的运动(50W、100W),观察运动过程中体表温度的变化。另外测量了受试者基础代谢率和体成分等相关指标,为本文的机制探讨提供依据。结果:(1)不同环境温度下受试者体表温度分布特征均大致表现为额面部、腋窝、颈前和项部最高,其次为躯干部,到四肢逐渐下降,手掌和手背最低。男女体表温度的比较研究中发现,除腋窝、颈前和额面部叁个部位男女之间无显着差异外,其他各部位均差异较大,其中手掌和手背女性显着高于男性(P<0.01),剩余部位均为男性显着高于女性(P<0.01);(2)人体各部位体表温度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常温下额面、颈前、项部和腋窝四个部位的体表温度值显着低于低温(P<0.01),胸前、胸背和腹前叁个部位无显着性差异,剩余各部位均为常温高于低温(P<0.01);(3)由于长期规律性运动,运动型人群在不同环境温度、安静状态下四肢体表温度显着高于非运动型人群(P<0.01),颈前区、项部、腋窝、膝前、胭窝和躯干部位两种人群无显着性差异,而非运动型人群手部和额面部体表温度显着高于运动型人群(P<0.01);(4)常温下受试对象体表温度的变化均表现为:准备活动过程中,腋窝部位体表温度显着上升,其他部位均显着下降(P<0.01);正式运动过程中,上肢、下肢、躯干叁个部位体表温度均持续下降,腋窝部持续上升,额部温度运动开始时逐步下降,之后开始上升,直至运动结束。且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各部位体表温度变化也越快;运动结束后,各部位体表温度均逐渐恢复至安静水平;(5)由于长期规律性运动,两组受试对象体表温度变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准备活动时,运动型男性体表温度变化幅度显着小于非运动型男性(P<0.01);运动开始时,运动型男性体表温度反应程度弱(P<0.0 1);恢复过程中,运动型男性体表温度恢复速度显着快于非运动型男性(P<0.01)。结论:长期规律性运动会引起人体体表温度分布和变化调节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不同环境温度、安静状态下,运动型人群四肢体表温度显着高于非运动型人群,手部和额部温度显着低于非运动型人群,其他部位无较大差异;运动过程中,运动型人群相比非运动型人群具有较强的维持体表温度恒定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1-06-08)

黄硕[6](2011)在《人体体表温度分布图谱的低成本测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温度检测是临床中用以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获取温度的手段包括膨胀式体温计和远红外成像仪,这两种方式要么获得的只是单点温度要么价格昂贵,限制了疾病热诊断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在家庭和社区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趋势下,廉价地获取人体体表温度分布图谱的测温方式成为推动热诊断学在健康评估中应用的重要途径。本论文主要目的是旨在完成对温度分布图谱的低成本测量方法的研究和实现,包括了非接触测温方法中的机械扫描式远红外测温仪器的实现和接触式测温方法中的基于手机的热色液晶热成像方法研究。传统的远红外热成像仪器价格昂贵,单点远红外测温仪器价格便宜但无法提供温度的二维分布情况,机械扫描式远红外测温仪器采用单点远红外测温的方式,利用机械扫描定位装置完成对目标表面温度场的扫描,获得温度分布的图谱,同时还可以对小区域内的温度变化进行准确动态的测量。本文中实现了对仪器的硬件设计、机械定位装置的搭建和上位机控制数据处理软件的编写,完成了一个初步的原理性仪器装备。在低成本接触测温的方法研究中,本文以手机作为接触热成像系统的核心,基于医学成像系统的新模式:信号采集、数据处理和结果显示在物理上分离而逻辑上连通,将热色液晶热成像技术与手机医疗相结合,使用了手机上集成的高清摄像头获取热色液晶的可见光图像,根据热色液晶温度标定实验中获取的温度-色度值标定曲线,重建出定量化的人体体表温度分布的二维图谱。通过将热色液晶接触热成像方法用于人手部的热动力学检测,证实该方法适合在家庭和社区中进行廉价有效的健康评估和疾病诊断。(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1-05-01)

炉庆洪,杨洪钦,陈丽,李晖,谢树森[7](2007)在《正常青年体表温度分布的红外热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TTM红外热成像系统对208例正常青年男女进行体表温度测量。根据人体解剖学分区,获得人体体表21个部位的温度分布特征,并分析了人体左右两侧温度的对称性。结果表明正常青年体表的温度对称性很好,两侧温差不超过0.2℃。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青年男女体表温度参考值范围的数据库,其结果可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用于疾病诊断和健康评估提供一种参考标准。(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炉庆洪,杨洪钦,谢树森,李晖[8](2006)在《健康青年体表温度分布的测定和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表温度和人体代谢、局部血流量及体内器官有密切的联系,它是计算人体能量损失、分析人体体温调节等生理活动的一个重要参数。因此,了解人体体表的温度分布状态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状态及了解全身的机体功能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快速扫描体表的温度分布,在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作为疾病诊断参考标准的健康人体热像图的标准参数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利用红外热扫描成像系统(Thermal Texture Maps,TTM)开展了健康青年体表温度分布对称性的研究。对象为120(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9-01)

炉庆洪[9](2006)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健康青年体表温度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发展,热像法在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作为疾病诊断参考标准的健康人体体表温度分布也成为突出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红外热成像的工作原理及其发展,综述了热成像在医学中的应用与最新发展。其次,通过分析人体的各种产热和不同的散热方式,探讨了人体热平衡的物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体皮肤温度的调节机制。再次,利用Thermal Texture Maps(TTM)红外成像新技术首次测量了208例大陆健康青年男女体表21个部位的平均温度。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医学统计分析,获得人体体表21个部位的温度分布特征,并分析了人体左右两侧温度的对称性。结果表明健康青年体表的温度对称性很好,两侧温差不超过0.2℃,各部位均温在32.6~35.9℃之间。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青年男女体表温度参考值范围的数据库,其结果可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用于疾病诊断和健康评估提供一种参考标准。(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庞诚,常绍勇,孙洪元[10](1985)在《躯干及肢体部位体表温度分布的医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红外技术研究躯干及肢体部位体表温度分布的特点,以及环境气温改变对体表温度分布影响的规律。躯干皮肤温度在26℃气温下正面高于背面,气温降低后两者间的差异消失,但它们均高于肢体,后者的温度分布呈纵向梯度特点。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讨论了体表温度分布差异的原因。实验所得结果为液调服、通风服等特种服装设计管道分布、流量走向提供了医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1985年04期)

体表温度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寻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病灶点体表温度分布规律。方法:临床随机筛选10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167个膝关节,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采用触诊法,结合经筋病灶点的解剖特点,统计经筋病灶点出现的部位和频次;选100名同年龄段正常人的200膝做对照,通过红外热成像图比较两组经筋病灶点处温度和经筋循行部位的体表温度。结果:患者的足阳明经筋足叁里次、胫骨结节次、解溪次、鹤顶次、髌内上,足太阴经筋的阴陵上、血海次,足太阳经筋的委阳次等经筋病灶点区域体表温度高于正常人(P<0.05);患者足阳明经筋和足太阴经筋循行部位温度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结论:足阳明经筋和足太阴经筋与膝骨性关节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表温度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乔庆玲,卢玫.基于红外乳腺检测的体表温度分布[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5

[2].董宝强,赵宗仙,宋杰,韩煜,张志星.膝骨性关节炎经筋病灶点体表温度分布规律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

[3].王跃龙,王宝恩.正常成人肝区体表温度分布的红外热像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

[4].王瑜华,叶真,包中涛,杨洪钦,谢树森.健康女性乳腺体表温度分布红外热成像与特征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5].张飞.长期规律性运动对人体体表温度分布与变化调节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1

[6].黄硕.人体体表温度分布图谱的低成本测量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1

[7].炉庆洪,杨洪钦,陈丽,李晖,谢树森.正常青年体表温度分布的红外热像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7

[8].炉庆洪,杨洪钦,谢树森,李晖.健康青年体表温度分布的测定和统计分析[C].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6

[9].炉庆洪.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健康青年体表温度分布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6

[10].庞诚,常绍勇,孙洪元.躯干及肢体部位体表温度分布的医学研究[J].宇航学报.1985

标签:;  ;  ;  ;  

体表温度分布论文-乔庆玲,卢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