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老龄化居住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龄化,居住模式,老年居住社区
老龄化居住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傅燕[1](2018)在《基于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居住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居住问题受到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促使老年人思维方式发生变化,导致老人居住模式发生改变。独居已成为老年居住主要发展模式,为此,部分住宅在设计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其更适合老年人居住。本文研究了当前年居住模式及老人的住宅模式设计。(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8年31期)
吴华[2](2018)在《旅养经济悄然升温》一文中研究指出狗年春节刚过,70岁的王老太太就和家人商量,今年冬天想去海南疗养。王老太太说,她已经和两个老同学约好了,想一起到海南省海口市一家疗养院度假加休养。据已经去过的老朋友介绍,这家疗养院是专门针对老年人开的,配有保健医师,饭菜也适应老年人,连吃带住,一个月才2(本文来源于《大同日报》期刊2018-03-22)
熊惠,沈山,秦晴[3](2017)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现代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分析老年人养老居住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养老模式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国情的具体分析,将多种养老居住模式进行比较,从"积极老龄化"视角出发,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居家养老+社区照料"的社区养老居住模式,以及完善新型社区养老模式的基本策略。(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17年05期)
王磊[4](2013)在《人口老龄化社会中的代际居住模式——来自2007年和2010年江苏调查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7年、2010年江苏省群众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调查数据,分析了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代际间居住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子女婚后与父母的居住模式以同住为主流,仅有30%的子女婚后独住,其中城市子女更多独住(接近40%)而农村子女更多与父母同住(超过75%);代际交换需求显着增加代际间同住的可能性,其中,子女的抚幼需求比父母的照料需求更有效;代际间居住模式的改变更多地受到子女抚幼状况的影响,父母的照料需求的影响相对不明显。代际关系重心向下偏移,代际间居住模式的变化没有明显表现出对于父母照料需求的及时反应,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进程中的居家养老面临着挑战。(本文来源于《人口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曹梅娟,陈凌玉[5](2011)在《老龄化背景下引入合作居住养老模式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正面临着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不足的困境。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保护老年人独立养老能力和利用社区的养老资源,成为当前应对养老问题,并进一步减轻家庭、政府和社会养老负(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1年17期)
朱珠[6](2008)在《上海城市老龄化居住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人口老化的背景下,我国早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作为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他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养老问题的首要问题,就是老年居住问题,如何使老年人拥有适宜的住房,安心养老,同时探索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老龄化居住模式,成为摆在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述了我国的老龄化特征和发展趋势,重点分析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型城市养老现状,收集和分析了国内外较为成功和先进的老龄化居住模式,试图从“城市——社区——个体环境”叁个层面研究分析如何建立适合我国的老龄化居住模式。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进行了城市区域的老龄化视角研究;同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研老人和中青年两类人群对老龄化居住相关的各种问题的立场和看法,继而进行社区和个体环境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客观分析和研究城市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及生活行为模式,结合前述区域性研究及个体抽样调查提出老龄化居住模式的“区域模型”和“单元模型”,并进一步从微观的实施层面入手结合先进实例探寻有效的策略和理念。本着“以老年人为本”的原则,文章通过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的老龄化居住问题及策略,并提出建立适合我国的老龄化居住模式体系。以规划及建筑的视角试,对解决老龄化问题带来各种社会问题以及对改善城市老年人的生存环境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8-03-01)
陈明立,杨风[7](2007)在《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居住模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指出:切不可认为住房和环境仅仅是容身之地,物质部分外,心理和社会意义也应予以重视.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人居议程》,要求“应当特别注意满足老年人不断变化的住房和行动需要”.(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亚洲大洋洲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中文论坛讲演暨优秀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0-01)
陈明立,杨风[8](2007)在《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居住模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国老龄办于2006年2月23日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联合国《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指出:“老年人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应予以充分肯(本文来源于《中国住宅设施》期刊2007年07期)
陈明立,杨风[9](2006)在《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居住模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指出:切不可认为住房和环境仅仅是容身之地,物质部分外,心理和社会意义也应予以重视。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人居议程》,要求“应当特别注意满足老年人不断变化的住房和行动需要”。我国老年人口居住模式主要呈现以下四(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期刊2006-10-01)
宗娟,黄欣[10](2006)在《探讨适合中国的老龄化居住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中国老年养老模式转化的社会现象,提出了住居体系结构转型的层次化、体系化概念和建立新居住环境空间结构框架的设想,并阐述了寻求能带动各层次老年住居体系的产业化发展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大众科技》期刊2006年04期)
老龄化居住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狗年春节刚过,70岁的王老太太就和家人商量,今年冬天想去海南疗养。王老太太说,她已经和两个老同学约好了,想一起到海南省海口市一家疗养院度假加休养。据已经去过的老朋友介绍,这家疗养院是专门针对老年人开的,配有保健医师,饭菜也适应老年人,连吃带住,一个月才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老龄化居住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傅燕.基于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居住模式探讨[J].居舍.2018
[2].吴华.旅养经济悄然升温[N].大同日报.2018
[3].熊惠,沈山,秦晴.“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现代城市养老居住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7
[4].王磊.人口老龄化社会中的代际居住模式——来自2007年和2010年江苏调查的发现[J].人口研究.2013
[5].曹梅娟,陈凌玉.老龄化背景下引入合作居住养老模式的思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
[6].朱珠.上海城市老龄化居住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8
[7].陈明立,杨风.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居住模式探析[C].第八届亚洲大洋洲地区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大会中文论坛讲演暨优秀论文摘要集.2007
[8].陈明立,杨风.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居住模式探析[J].中国住宅设施.2007
[9].陈明立,杨风.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居住模式探析[C].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2006
[10].宗娟,黄欣.探讨适合中国的老龄化居住模式[J].大众科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