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颈椎前路融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颈椎,神经根型颈椎病,脊柱融合术,钩椎关节切除
颈椎前路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郭伟,丁州,皇静文,胡峰,黄德山[1](2019)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联合钩椎关节部分切除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联合钩椎关节部分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7年7月我科收治并进行手术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76例,平均年龄为47.2岁;其中男43例,女33例。行ACDF联合钩椎关节部分切除者49例,纳入联合组;行单纯ACDF手术者27例,纳入单纯ACDF组。对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前后C2~C7Cobb角、颈部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植骨融合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8个月。联合组1例病人出现C5神经根麻痹,余均无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伤口内血肿,予以再次手术清除血肿。联合组手术时间为(123.74±10.19)min,术中出血量为(343.93±72.29)ml;单纯ACDF组手术时间为(108.00±10.50)min,术中出血量为(299.40±49.31)ml。所有病人术后Cobb角较术前明显增大,末次随访时Cobb角未见明显丢失;所有病人术后、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联合组术后的VAS评分优于单纯ACDF组;而联合组术后NDI较单纯ACDF组改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病人末次随访时均植骨融合。结论 ACDF联合钩椎关节部分切除术治疗伴有钩椎关节增生、神经根管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与单纯ACDF相比,可以更快地缓解病人疼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来源于《骨科》期刊2019年06期)
周铮,罗勇骏,戎玉罗,刘蔚,凡进[2](2019)在《钛板-融合器系统和插片式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固定融合术中的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钛板-融合器固定系统与插片式融合器对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共招募195例成年颈椎病患者,其中98例采用钛板-融合器系统(P组),97例采用插片式融合器(S组)。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评估。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并通过X线片进行比较,包括C2-C7 Cobb角、颈椎弓深与邻近椎间隙高度(头端与尾端),评估邻近节段骨化(adjacent level ossification development,ALOD)与吞咽困难等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C2-C7 Cobb角与颈椎弓深值均大于术前(P <0.05)。P组患者的尾端椎间隙高度小于术前(P <0.05)。S组中有吞咽困难或ALOD的患者比例比P组低(P <0.01)。两组患者的JOA评分与NDI均有所改善,但恢复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组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均令人满意,两种内固定对颈椎矢状序列均有改善,但两组间变化程度并无差异。钛板-融合器系统更易使手术节段头端邻近节段出现骨化,插片式融合器的优势在于可以降低吞咽困难和ALOD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徐进,程建华,郑璟,严力军[3](2019)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应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5年11月—2018年11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8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前路组43例与后路组43例。前路组男性28例,女性15例,年龄19~65岁,平均(45.23±7.37)岁,采用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19~67岁,平均(45.31±7.40)岁,行后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各项手术指标、治疗前后骨折脱位复位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植骨融合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前路组手术时间(76.02±10.74)min、伤口长度(32.15±7.05)mm、住院时间(34.87±4.52)d相比后路组[(122.75±27.34)min、(36.82±7.80)mm、(46.19±4.98)d]较短,术中失血量相比后路组较少[(171.85±16.83)mL vs.(342.72±107.53)mL](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治疗后Cobb角、水平移位均小于治疗前,而前路组治疗后水平移位小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植骨融合时间短于后路组(P<0.05)。结论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应用于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以及颈椎解剖结构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蔡明,刘肃,张鑫,张春林,马朋朋[4](2019)在《颈椎前路手术中零切迹融合器与钛板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简称零切迹)与钛板系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C3-C7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接受零切迹治疗的患者10例,钛板系统1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JOA、VAS及NDI评分变化及吞咽困难发生率、病椎融合率、沉降比例,颈椎Cobb角术后改变及邻椎异位骨化情况。结果零切迹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2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升高,VAS及NDI评分均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零切迹组术后无吞咽困难发生,钛板组有4例(30.77%)(P<0.05)。末次随访中2组病椎融合率及沉降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零切迹组颈椎Cobb角明显改善(P<0.05),且邻椎异位骨化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零切迹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效果与钛板系统相似,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颈椎曲度改善明显、吞咽困难及邻椎异位骨化发生率低等优势,可考虑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闫廷飞,王元,孙晨曦,孙璟川,贾连顺[5](2019)在《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ACAF)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9月采用ACAF治疗的10例颈椎椎管狭窄症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手术前后临床表现、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MRI影像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术后未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感染等并发症;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显着,四肢肌力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未发生植骨块松动和内固定失败现象。所有患者术后复查MRI,提示减压充分,T2加权像示脑脊液充盈良好,硬膜囊压迹基本消失,但高信号区仍存在。结论 ACAF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效果确切,可显着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贾素霞[6](2019)在《100例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两个对比小组分别由我院2017年全年接诊的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患者和2018年接收的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患者中选取,每个小组都由50例患者组成。2017年的5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2018年的50例患者组成本次研究的观察组,术前、术后以及并发症针对性护理给予该组患者。将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状况和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34.0%和16.0%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P<0.05;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数据显示观察组更加理想,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期间,给予患者术前、术后以及并发症护理可在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生发生率的同时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20期)
杨嘉飞,尚显文[7](2019)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中影响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7例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的患者。其中男23例,女24例;年龄30~81岁,平均49岁。其中行单一节段手术的患者33例,行双节段手术的患者14例。手术时间<180 min的患者29例,≥180 min的患者18例。术前存在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的患者14例,无基础疾病的患者33例。术中失血量通过吸引瓶和纱布上的血液量总和进行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统计入院和术后第2天或者第3天血常规结果运用Gross公式进行计算。结果患者术中显性失血量为(191±169) ml,隐性失血量为(375±139) m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单节段融合手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为(345±127) ml,小于双节段融合手术患者的(444±14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180 min患者的隐性失血量为(343±161) ml,小于手术时间≥180 min患者的(426±7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BMI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对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隐性失血是颈椎前路手术失血的主要原因,造成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有手术节段的多少及手术时间。临床治疗中,将单纯显性失血量作为输血的依据并不准确,要充分考虑隐性失血的存在,应尽早干预,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郭建鹏[8](2019)在《Zero-P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应用于颈椎前路术后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颈椎病为临床常见疾病,根据发病原因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及混合型颈椎病。常见原因多是由于椎间盘蜕变、突入椎管引起神经压迫或者周围组织增生引起神经、血管的刺激引起。其中神经根型和脊髓性颈椎病者常常是通过手术治疗,经颈前路髓核摘除为颈椎病治疗的经典术式。现把我院自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以来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疗效总结,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文来源于《山西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安忠诚,王国强,朱宇尘,魏浩,董黎强[9](2019)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患者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4.00±5.64)岁;病变位于C_(4~5)7例,C_(5~6)12例,C_(6~7)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所致的中枢性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轻度刺激即可出现灼烧感、刀切感或针刺感,部分患者无外部刺激也可出现疼痛。观察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量表评价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简化版的McGill疼痛问卷表(short-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评价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90.50±20.30)min,术中出血量(143.80±20.40)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中位数14个月。25例患者手术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术前(6.15±0.89)分、术后1个月(10.69±1.49)分、术后6个月(11.85±1.99)分、末次随访时(17.69±2.25)分;NDI评分,术前(20.62±2.10)分、术后1个月(9.69±1.70)分、术后6个月(6.00±0.82)分、末次随访时(3.08±0.76)分;SF-MPQ疼痛评定指数感觉项评分,术前(25.77±4.14)分、术后1个月(12.85±1.57)分、术后6个月(9.92±2.25)分、末次随访时(2.00±1.22)分;SF-MPQ疼痛评定指数情感项评分,术前(10.46±1.12)分、术后1个月(6.08.±1.19)分、术后6个月(3.62±1.04)分、末次随访时(2.46±0.97)分;SF-MPQ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前(77.08±4.39)分、术后1个月(45.54±8.00)分、术后6个月(35.69±11.06)分、末次随访时(12.69±2.96)分;SF-MPQ现时疼痛强度评分,术前(4.15±0.69)分、术后1个月(2.38±0.51)分、术后6个月(1.31±0.48)分、末次随访时(0.85±0.80)分。2例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于术后2个月自行缓解;均未发生神经根麻痹、声音嘶哑及呛咳等并发症。结论: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颈椎功能和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9年08期)
周英杰[10](2019)在《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合理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一旦确诊,经规范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应尽早手术治疗,但在具体术式选择方面尚存争议。传统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tomy and fusion,ACDF)是治疗CSM的金标准;但融合术后手术节段运动功能丧失,致其相邻节段应力增加,存在加速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可能。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可维持病变节段活动度,理论上可减少ASD的发生。对于CSM前路手术中的融合与非融合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以利于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本文分别对ACDF、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DR和前路"杂交式"减压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本文来源于《中医正骨》期刊2019年08期)
颈椎前路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钛板-融合器固定系统与插片式融合器对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方法:共招募195例成年颈椎病患者,其中98例采用钛板-融合器系统(P组),97例采用插片式融合器(S组)。对患者术前、术后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评估。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并通过X线片进行比较,包括C2-C7 Cobb角、颈椎弓深与邻近椎间隙高度(头端与尾端),评估邻近节段骨化(adjacent level ossification development,ALOD)与吞咽困难等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C2-C7 Cobb角与颈椎弓深值均大于术前(P <0.05)。P组患者的尾端椎间隙高度小于术前(P <0.05)。S组中有吞咽困难或ALOD的患者比例比P组低(P <0.01)。两组患者的JOA评分与NDI均有所改善,但恢复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组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均令人满意,两种内固定对颈椎矢状序列均有改善,但两组间变化程度并无差异。钛板-融合器系统更易使手术节段头端邻近节段出现骨化,插片式融合器的优势在于可以降低吞咽困难和ALOD的发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颈椎前路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1].郭伟,丁州,皇静文,胡峰,黄德山.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联合钩椎关节部分切除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J].骨科.2019
[2].周铮,罗勇骏,戎玉罗,刘蔚,凡进.钛板-融合器系统和插片式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固定融合术中的应用比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徐进,程建华,郑璟,严力军.前路减压复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9
[4].蔡明,刘肃,张鑫,张春林,马朋朋.颈椎前路手术中零切迹融合器与钛板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疗效比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闫廷飞,王元,孙晨曦,孙璟川,贾连顺.前路椎体骨化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治疗颈椎椎管狭窄症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J].脊柱外科杂志.2019
[6].贾素霞.100例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人人健康.2019
[7].杨嘉飞,尚显文.颈椎前路融合手术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9
[8].郭建鹏.Zero-P椎间融合固定系统应用于颈椎前路术后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9
[9].安忠诚,王国强,朱宇尘,魏浩,董黎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合并脊髓损伤所致中枢性疼痛[J].中医正骨.2019
[10].周英杰.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手术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合理选择[J].中医正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