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论文-魏雪莹,张红,贺建武

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论文-魏雪莹,张红,贺建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林生态系统,纤维素资源,生物多样性,真菌

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魏雪莹,张红,贺建武[1](2018)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纤维素降解真菌资源多样性——基于CNKI数据库文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林生态系统中纤维素资源极为丰富,但目前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大多采取焚烧、填埋等粗放型方式进行管理,造成了极大的纤维素资源浪费,由此还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收集整理了CNKI数据库现有文献报道的农林生态系统中可降解纤维素资源的真菌,分析了这些真菌降解纤维素资源的类型、真菌的分类地位和多样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杜江涛[2](2017)在《毛乌素沙地可持续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配置模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陕西境内风沙草原生态区的地域性代表神木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方法,对神木县农林牧复合系统配置模式进行初步探索;主要从土地利用现状、景观格局分析及农林牧业发展现状来研究农林牧配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后续神木县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神木县总耕地面积呈稳定上升趋势,农业产值持续增加,由2009年占该年农林牧副渔总产值的13.69%增加到2015年29.23%;林业生态建设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之后,耕地绿化工程的实施,林地面积持续增加,以“六位一体”的人工固沙植被快速恢复技术为代表等多项旱地造林技术得以推广;农业有效灌溉和旱涝保收面积基本呈现增加并保持稳定,有利于建设有效地农田-防护林配置模式。(2)通过两期遥感数据计算得出景观格局指数表明,研究区斑块形状简单、破碎化程度高、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均匀性增加,第二产业对当地的景观格局配置有重大的影响。(3)神木县畜牧养殖业数量呈增加趋势,逐步形成并推广以“示范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以推动当地畜牧业奶牛、生猪、绒羊、肉羊4大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的农民收入提供有力的保障。农民人均收支比由2009年的0.95提高到2015年的1.03,说明当前的农林牧配置模式可以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也得到显着改善。(4)研究区在植被恢复和生态体系建设中,已采取大多数的措施活动适应气候变化,有助于提高当地农林牧复合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配置模式。(5)以神木为典型代表的毛乌素沙地可持续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配置模式,重点抓好以高效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生态农业模式、以饲料加工为纽带的种植型模式、以政府政策导向加大对农林牧业的保护和扶持模式、构建生态经济型林草植被恢复模式,把生态和植被恢复与农林牧经济效益紧密结合。(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于娇[3](2016)在《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由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可人为调控系统,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多物种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的网络结构。本文以生态学的理论知识为前提和系统分析的方法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学思维研究系统各组分之间的能量流动情况,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信息理论以及能值理论,对整个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进行分析,以此来提高生态系统的总体功效。本文通过对物质流动的研究,建立起整个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框图,即物质能流模型,把整个生态系统分为九个分室,根据组分间能量流动与否作出系统的邻接矩阵,通过布尔代数方法考虑系统的可达性,进而对系统参数进行研究并建立起线性微分方程模型,运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在大系统理论范畴内考虑系统的关联稳定性,利用信息理论中的聚合度和冗余度理论,考察聚合度和冗余度对参数的灵敏度,以此来判断系统的功能稳定性;选取系统中部分分室建立环模型,利用环分析理论判断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利用能值理论对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能量投入和产出情况进行分析,建立能值评价指标体系,作出图表观测整个系统的能流循环指数以及可持续发展指数,对集贤县该地区的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分析发现集贤县高科技物资投入量比较少,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但对环境造成的承载压力较小,环境资源未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农业发展水平不高,需提高整个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产效率,加大该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加速农业生态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于娇,顾凤岐[4](2016)在《基于布尔代数理论的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可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黑龙江省集贤县的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建立结构模型,细分系统的九个分室,作出系统结构的有向图,并给出有向图的邻接矩阵,进而由布尔代数的相关理论求出系统的可达矩阵,由可达矩阵考虑系统的可达性,可达性反映出系统的稳定性,这对于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张敏,周鹏,季永华[5](2015)在《苦楝-小麦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18S r DNA PCR-DGGE技术研究苦楝-小麦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根际及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以期揭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伴生树种对作物根际真菌群落的影响,为农林复合经营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提取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真菌DNA,采用通用引物GC-FR1和FF390扩增18S r DNA基因目的片段,扩增片段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不同处理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采用非加权组算术平均法分析比较;以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3个指标评价各样品真菌多样性;最后将DGGE图谱中的优势条带割胶测序并建立系统发育树。【结果】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远比非根际土壤复杂,且根际土壤样品DGGE电泳图谱中优势条带数也比非根际土壤样品多。进一步采用非加权组算术平均法对不同处理间真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发现每个处理组3次重复间的相似度除苦楝根际土壤外均大于70%;在聚类分析图中所有处理明显分为3个组,相似度为51%;小麦根际真菌菌群与苦楝-小麦农林复合系统中的小麦根际真菌相似性最高,相似度为72%,表明苦楝对小麦根际真菌群落的影响不大;苦楝根际真菌菌群与其他各组间差异较大,相似度仅为51%。主成分分析结果也表明所有处理明显分为3个群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组根际真菌之间以及非根际真菌间丰富度差异均不明显,而苦楝-小麦农林复合系统中的小麦及苦楝根际真菌丰富度显着高于非根际真菌;根际真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存在显着差异,非根际真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着;根际真菌及非根际真菌各组间均匀度指数差异不大,而小麦-苦楝农林复合系统中的小麦以及苦楝根际真菌与非根际真菌均匀度指数存在明显差异。此外,DGGE图谱中的11条优势条带克隆测序结果表明,3条条带为不能培养的真菌,其余8条条带对应的同源性最高的序列分别属于球囊菌门、担子菌门、子囊菌门和半知菌亚门。【结论】小麦-苦楝农林复合系统中的小麦根际真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比单纯小麦根际真菌高,表明此复合系统中伴生的苦楝可增加小麦根际真菌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5年10期)

高超[6](2015)在《湘北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及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模式,以能较好的解决农林用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而为人们所重视。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是探讨土壤重金属时空变异规律的有效方法,对保障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农产品生产安全和农村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汩罗市桃林林场湿地松—水稻(松—稻)复合生态系统和湿地松、樟树混交林—水稻(混—稻)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以及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0-20cm层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异特征、来源、短期变化趋势和变化原因,并以同期小平原稻田生态系统土壤重金属含量值为对照,从土壤重金属角度分析其环境效应,为降低低山丘陵区的水稻重金属污染风险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叁种系统中土壤Cd元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累积,土壤Cd元素平均含量值以混—稻复合生态系统最大,分别超出湖南省和中国土壤背景值3.33和4.33倍,叁种系统土壤Cd的平均含量值均已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限值。土壤Cd和Cu在短期内呈现出持续累积趋势。松—稻复合生态系统和小平原稻田生态系统中土壤Pb元素也出现一定程度累积,但远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限值,其他重金属元素均未超出背景值,累积趋势亦不明显。(2)两种复合生态系统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服从或经对数转换后服从正态分布。水稻移栽前期,松—稻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Cu和Cd的半方差函数可用高斯模型拟合,Pb可用球状模型拟合,Zn和Mn可用指数模型拟合;混—稻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Cu和Pb的半方差函数可用高斯模型拟合,Cd、Zn和Mn可用指数模型拟合。水稻分蘖盛期,松—稻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Cu和Cd的半方差函数可用球状模型拟合,Pb和Zn可用高斯模型拟合,Mn可用指数模型拟合;混—稻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Cu的半方差函数可用球状模型拟合,Cd、Pb和Zn可用高斯模型拟合,Mn可用指数模型拟合。水稻成熟期,松—稻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Cu和Pb的半方差函数可用高斯模型拟合,Cd可用球状模型拟合,Zn和Mn可用指数模型拟合;混—稻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Cu、Pb、Cd和Zn的半方差函数可用高斯模型拟合,Mn可用指数模型拟合。土壤Mn元素的空间自相关尺度最大,其次为Zn,再次为Pb,Cu和Cd的空间自相关尺度最小。叁个时期松—稻和混—稻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Mn的块基比((C0/(Co+C))均小于25%,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Cu、Cd、Pb和Zn的块基比基本在25%-75%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但在水稻分蘖盛期,受系统内林地施肥的影响,松—稻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Cd以及混—稻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Cu的块基比分别升高到79.2%和78.2%,空间相关性减弱。(3)采用普通Kriging插值,在松—稻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Cu元素呈现出斑块状分布格局,Cd呈现条带与斑块相结合的分布格局,两者的含量值均有山谷大于山脊的分布特征。混—稻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Cu和Cd元素呈现条带状分布格局,且含量值均在东南部最高。两种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Pb和Zn的含量值呈现出周边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混—稻复合生态系统土壤Pb和Zn的空间分布格局比松—稻复合生态系统稳定。土壤Mn的含量值在空间上呈现条带与斑块相结合的分布格局,空间分布状态的稳定度最高。(4)经Pearson相关系数法和地统计分析法得出,两种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中的Cu和Cd主要来源于肥料施用,Pb和Zn主要来源于金属开采和冶炼、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Mn来源于土壤母质。土壤Pb的含量值与高程呈显着负相关,松—稻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Cu和Cd的含量值与高程呈极显着负相关,混—稻复合生态系统中土壤Cu和Cd的含量值与高程呈显着负相关,土壤中的Cu、Pb和Cd均有向低洼地势迁移富集的趋势。(5)松—稻和混—稻复合生态系统中稻田土壤Cd、Pb、Zn和Mn的平均含量均低于同期小平原稻田生态系统,可见这两种农林复合模式能对其中的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控制,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综合分析表明,对林地的经营管理以及土壤中Cu、Cd和Pb向低洼处迁移富集的特性可能会增加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稻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风险,通过分析两种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来源和分布迁移规律,提出了以下叁点防控措施:①合理施肥以减少重金属的外源输入;②通过调整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状况来减少地表径流产流量,以控制系统中林地土壤重金属向稻田区域的迁移;③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稻田与林地的交界处开挖山塘或竹节沟,对随地表径流迁移而来的重金属进行拦截和沉淀。(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罗天啸[7](2015)在《湿地松、针阔混交林—稻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水土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口、资源、环境与自然之间已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人口剧增、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对农林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长,对环境与自然的破坏越来越大。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超过叁分之一的人口将其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在中国,水稻是第一大、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生长环境的好坏对关乎着中国国民的食品安全。本论文以汩罗市桃林林场湿地松-稻田(松-稻)、针阔混交林-稻田(混-稻)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及汩罗市郊小洲湖稻田(对照)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地表水有机污染物、氮、磷污染物和重金属Pb、Cd等指标,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对稻田的环境效应,结果将为中南地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环境效应分析提供基础数据和方法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类复合生态系统对COD有消减作用,不同类型复合生态系统消减作用有差异。松-稻、混-稻和对照样地水体中COD平均含量分别为23.05mg/L、 11.01mg/L、18.00mg/L。混-稻在移栽前期和分蘖盛期COD分别比对照降低41%和33%,松-稻在移栽前期和分蘖盛期比对照高出1.9倍,在分蘖盛期比对照降低了11%;混-稻在移栽前期和分蘖盛期分别比松稻降低80%和25%,针阔混交林对水体COD的消减作用优于湿地松林。(2)松-稻、混-稻和对照样地水体中水溶性碳平均含量分别为1.17mg/L、12.82mg/L、10.14mg/L。混-稻在移栽前期和分蘖盛期分别比对照高出10%和51%,松-稻在移栽前期和分蘖盛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161%和88%,由此可见湿地松林对稻田水体可溶性有机碳有明显的消减作用,而混交林则增加了稻田水体可溶性碳。(3)松-稻、混-稻和对照样地水体中总氮平均含量分别为2.24mg/L、 2.98mg/L、7.91mg/L。混-稻在移栽前期和分蘖盛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87%和7%,松-稻在移栽前期和分蘖盛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84%和43%。松-稻、混-稻和对照水体中总磷平均含量分别为0.22mg/L、0.46mg/L、0.18mg/L。混-稻在分蘖盛期比对照高出22%,松-稻在分蘖盛期比对照高出156%,因此,2类复合生态系统对总氮有消减作用,对总磷有富集作用。(4)松-稻、混-稻和对照样地土壤中重金属总Pb平均含量分别为25.64mg/kg、18.83mg/kg和23.05mg/kg,混-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32%、13%和12%,松-稻在移栽前期比对照高出60%,在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2%和20%;松-稻、混-稻和对照土壤中重金属总Cd平均含量分别为3.93mg/kg、3.31mg/kg和4.56mg/kg,混-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16%、20%和5%,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40%、26%和17%。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混-稻分别降低了28%、8%和13%,2类复合生态系统对土壤重金属总Pb、总Cd有消减作用,混交林对土壤重金属Pb的消减作用优于湿地松林,而湿地松林对土壤重金总Cd的消减作用优于混交林。(5)松-稻、混-稻和对照样地土壤中重金属有效Pb平均含量分别为4.27mg/kg、3.56mg/kg和10.47mg/kg,混-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62%、71%和65%,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54%、63%和61%。混-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松-稻分别降低了17%、22%和11%,松-稻、混-稻和对照样地土壤中重金属有效Cd平均含量分别为0.14mg/kg、0.14mg/kg和0.15mg/kg,混-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4%、10%和6%,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8%、16%和12%,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混稻分别降低了5%、7%和6%,2类复合生态系统对土壤重金属有效Pb、有效Cd有消减作用,水稻分蘖盛期消减作用更明显,混交林对有效.Pb的消减作用优于湿地松林,而湿地松林对有效Cd的消减作用优于混交林。(6)松-稻、混-稻和对照水稻植株体内重金属总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98mg/kg、4.76mg/kg和5.74mg/kg,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59%、9%和27%,混-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39%、2%和11%。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混稻分别降低了32%、7%和18%,松-稻、混-稻和对照水稻植株体内重金属总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9mg/kg、1.22mg/kg和1.32mg/kg,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12%、7%和11%,混-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对照分别降低了10%、5%和6%,松-稻在移栽前期、分蘖盛期和成熟期比混稻分别降低了1.7%、1.5%和5%,由此可见,2类森林对水体和土壤有明显净化作用,减低了Pb、Cd在水稻中的富集,湿地松林消减作用优于混交林。(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5-06-01)

罗天啸,闫文德,高超,陈建国[8](2015)在《中南丘陵区两类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对农药残留物的净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中南地区湖南省汩罗市桃林林场典型丘陵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为例,研究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对农药污染物的消除效应及机制。研究表明,对于七种常用的农药,丘陵农林复合系统稻田土壤农药残留量比对照平原稻田系统平均降低29.8%,其中降幅较高者如百菌清、叁唑酮分别降低42.4%、35.8%,降幅较低者如草甘膦也降达13.8%。农林复合系统稻田土壤农药污染物的消除通过以下方式来促成的。第一,农林复合系统中稻田土壤芳香度较低的有机质含量较高,这使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处于较高水平,从而进入稻田土壤的有机农药容易降解,减少土壤农药的残留量。第二,农林复合系统周围被森林屏蔽,阻隔了农业病虫通过气流进入复合系统内,从而减少农药施用量,降低了农药残留污染的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何园球,樊剑波,陈晏,陈长青[9](2015)在《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红壤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现状、结构功能与结构演替规律;提出了红壤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五级分类系统;初步建立了红壤地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对典型县域复合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优化调控措施以及资源持续利用对策,并对该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后继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5年02期)

武文[10](2014)在《基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过去人迹罕至的血吸虫疫区如今许多已成为城市滨水空间,而我国血吸虫治理现状并不容乐观,虽然血吸虫病流行区域不断减少,但新波及的区域还在不断增加,在未达到控制标准的区域中也只有极少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过去血吸虫的治理手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往往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并且只重视眼前效果,缺乏长效、持续的治理机制。文章以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其生态特征去抑制血吸虫唯一中间寄主钉螺的滋生,从而起到阻隔血吸虫传播的目的。并且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同时也能成为城市园林空间的构成元素,通过特定的景观改造,可以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满足城市美化需求。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和设计实践法,在综合国内外通过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防治血吸虫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优秀景观案例,依据基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原则,以株洲云龙两型社会示范区为例,开展基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总结出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现阶段防治手法的弊端,综合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防治机理,即通过改变系统内温度、光照和土壤条件,通过系统内翻耕间种,通过植物的他感作用,通过水淹、鱼食等多种生态方式结合抑制钉螺生长。(2)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引入景观整治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概况和与景观的共融性,提出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改造的叁个步骤,即先进行改造评估,再提出改造原则,最后提出具体的改造方法。(3)在对血吸虫疫区做具体的景观整治规划之前,先提出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原则及策略,即从生态、景观和经济叁个方面着手,这叁个原则和策略能为株洲市云龙示两型社会示范区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实践提供规划思路和规划指导。(4)结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设立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云龙示范区作为“两型社会”重点建设的五大示范区之一的政策背景,云龙示范区有条件成为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的试验田,走在全国的前列。文章分析了云龙示范区的项目概况、规划背景、水系统、血吸虫现状,提出了云龙示范区景观整治规划总体布局以及生态血防驳岸规划。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能科学、长效地治理血吸虫,并且可将其通过合理的景观改造引入城市园林空间。这是一种新的声音,代表着园林景观多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为综合治理性景观和原生态景观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毛乌素沙地陕西境内风沙草原生态区的地域性代表神木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方法,对神木县农林牧复合系统配置模式进行初步探索;主要从土地利用现状、景观格局分析及农林牧业发展现状来研究农林牧配置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后续神木县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神木县总耕地面积呈稳定上升趋势,农业产值持续增加,由2009年占该年农林牧副渔总产值的13.69%增加到2015年29.23%;林业生态建设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之后,耕地绿化工程的实施,林地面积持续增加,以“六位一体”的人工固沙植被快速恢复技术为代表等多项旱地造林技术得以推广;农业有效灌溉和旱涝保收面积基本呈现增加并保持稳定,有利于建设有效地农田-防护林配置模式。(2)通过两期遥感数据计算得出景观格局指数表明,研究区斑块形状简单、破碎化程度高、景观异质性增强,景观均匀性增加,第二产业对当地的景观格局配置有重大的影响。(3)神木县畜牧养殖业数量呈增加趋势,逐步形成并推广以“示范户+家庭牧场+养殖小区+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以推动当地畜牧业奶牛、生猪、绒羊、肉羊4大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的农民收入提供有力的保障。农民人均收支比由2009年的0.95提高到2015年的1.03,说明当前的农林牧配置模式可以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也得到显着改善。(4)研究区在植被恢复和生态体系建设中,已采取大多数的措施活动适应气候变化,有助于提高当地农林牧复合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配置模式。(5)以神木为典型代表的毛乌素沙地可持续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配置模式,重点抓好以高效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生态农业模式、以饲料加工为纽带的种植型模式、以政府政策导向加大对农林牧业的保护和扶持模式、构建生态经济型林草植被恢复模式,把生态和植被恢复与农林牧经济效益紧密结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魏雪莹,张红,贺建武.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纤维素降解真菌资源多样性——基于CNKI数据库文献的分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8

[2].杜江涛.毛乌素沙地可持续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配置模式探索[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3].于娇.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D].东北林业大学.2016

[4].于娇,顾凤岐.基于布尔代数理论的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可达性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6

[5].张敏,周鹏,季永华.苦楝-小麦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J].林业科学.2015

[6].高超.湘北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及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7].罗天啸.湿地松、针阔混交林—稻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水土环境效应[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8].罗天啸,闫文德,高超,陈建国.中南丘陵区两类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对农药残留物的净化作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

[9].何园球,樊剑波,陈晏,陈长青.红壤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与展望[J].土壤.2015

[10].武文.基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血吸虫疫区景观整治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标签:;  ;  ;  ;  

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论文-魏雪莹,张红,贺建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