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醇论文-杨静

超临界醇论文-杨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临界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临界水,醇体系,碱木质素,催化液化,生物油

超临界醇论文文献综述

杨静[1](2017)在《超临界醇/水体系中碱木质素的催化液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石能源是一种储备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资源,世界范围内不断增长的人口以及不断加快的经济发展加剧了化石能源的消耗,能源枯竭不可避免;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对全球生态造成威胁。生物质能源因具有储量高、可再生、无二氧化碳排放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化石替代能源。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木质素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丰富的有机物,然而在造纸工业中木质素往往作为副产物被大量浪费,因此,如何将木质素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能源成为了摆在科学家们面前的难题。相比于传统的木质素转化方法(热解和气化),超临界降解是一种木质素转化的有效且快捷的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对木质素进行前处理,液化获得的生物油品质较高,还可得到芳烃和单酚类等高附加值化学品。但目前关于在超临界水/醇体系中降解木质素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提高液态生物油的产率,而对液化获得的主要产物的形成途径、高附加值化学品选择性提升、气态产物分析以及气液产物分布关系鲜有涉及,亟待深入研究。基于以上想法,本论文尝试选取不同的催化剂在不同的超临界体系中催化碱木质素降解,对影响液态产物分布的因素进行探讨。依据获取液态产物的分布,推测主要产物的形成过程,提出碱木质素在超临界体系中的催化降解路径;选择适合于超临界体系的高效催化剂以获取高产率与高选择性的高附加值化学品;通过对液态产物组份随气态产物中氢气选择性和产量的变化趋势的分析,探究液态产物分布与气态产物选择性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超临界异丙醇体系中碱木质素的醇解反应研究。探讨了碱木质素在超临界异丙醇体系中的醇解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270-350℃)、反应时间(1-5 h)、碱木质素与异丙醇的质量比(1-5wt%)对醇解反应过程的影响,得到了获取最高生物油产率及热值的反应条件为350 ℃反应温度、4 h反应时间和1 wt%木质素加入量。在探究反应温度对液态产物分布的影响规律中发现,高温条件有助于生物油中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氧原子的愈创木酚和儿茶酚类化合物转化为含有单个氧原子的烷基酚类化合物,为进一步分析高效催化剂对碱木质素降解的催化活性奠定良好的实验基础。2、超临界异丙醇体系中贵金属催化剂催化碱木质素的醇解反应研究。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考察了反应温度(270-350 ℃)、反应时间(1-5 h)、碱木质素与异丙醇的质量比(1-3wt%)、贵金属催化剂(Pd/C、Pt/C、Ru/C、Rh/C)、催化剂/碱木质素质量比(10-50 wt%)对碱木质素在超临界异丙醇体系中醇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与催化剂的种类是影响生物油产率及热值的最主要因素。在330 ℃和350 ℃两个反应温度条件下对五种催化剂催化碱木质素降解过程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依据催化条件下溶剂异丙醇的稳定性、对含氧链状化合物形成的抑制作用和酚类化合物的加氢脱氧效果判断Rh/C是获得高热值生物油的最优催化剂;通过对比液态生物油与超临界异丙醇热解液态产物组分的区别,推测了含氧链状化合物和环己醇/酮类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提出了碱木质素在超临界异丙醇体系中的催化降解路径。3、超临界醇/水体系中多功能负载型催化剂Rh/La2O3/CeO2-ZrO2催化碱木质素的降解反应研究。采用多功能负载型催化剂Rh/La2O3/CeO2-ZrO2催化碱木质素在超临界乙醇体系中的降解,分析了催化剂对液态产物和气态产物分布的影响,实验获取了高选择性的芳香醇类化合物(57%)和氢气(82%);考察了该催化剂催化降解木质素的循环使用性,对比使用前后的催化剂发现,载体团聚、贵金属的流失和积碳率的升高均有可能导致催化剂的失活。测试了催化剂在超临界水/甲酸、甲醇、异丙醇中的催化性能,研究发现在前两种体系中液态产物无苯环加氢饱和现象出现,而在超临界异丙醇体系中得到的液态产物中苯环发生加氢饱和形成了大量的加氢环状化合物;与超临界乙醇体系获得的氢气选择性相比,超临界水/甲酸和甲醇体系中氢气选择性较低,而超临界异丙醇体系中氢气选择性最高。综合考虑液态产物与气态产物,负载型催化剂在超临界乙醇体系中活性最大。4、超临界醇/水体系中碱木质素催化降解的液态产物分布与气态产物选择性的对应关系研究。选取超临界异丙醇/水作为介质进行碱木质素的液化,通过调节异丙醇与水的体积比来达到调节气态产物选择性与产量的目的,实验发现液态产物分布随氢气选择性(93%-77%)和产量(48.95-0.44mmol)呈现有规律变化。为了进一步扩大氢气选择性的可调变范围,在不同的异丙醇/水体积比的体系中引入甲酸,将氢气选择性范围扩大至35%-90%,而氢气的产量调变范围变化不大(38.63-0.65 mmol)。通过对液态产物分布随气态产物选择性的变化趋势分析,发现气态产物中氢气的选择性与液态产物分布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考察不同温度、溶剂以及催化剂条件下碱木质素降解获得的液态产物与氢气选择性,发现上述对应关系具有良好的普适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郑全喜[2](2017)在《白腐真菌预处理稻秆和麦秆的超临界醇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研究了白腐真菌预处理的稻秆和麦秆在甲醇介质中的超临界醇解过程,并通过考察白腐真菌预处理的微晶纤维素、木聚糖和碱性木质素在甲醇中的超临界醇解给出了白腐真菌预处理可能影响秸秆醇解的机理。本研究探讨了白腐真菌的不同预处理时间对稻秆和麦秆的超临界醇解所得可溶物收率的影响,确定白腐真菌预处理的优化条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ESI FTICRMS)等分析了醇解可溶物的化学组成,采用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热重分析了白腐真菌预处理的秸秆的化学组成等性质。结果表明,白腐真菌预处理的秸秆的超临界醇解优化条件为:稻秆经过白腐真菌预处理10天后,在260oC下反应30分钟,醇解所得可溶物的收率最高;麦秆经过白腐真菌预处理5天后醇解所得可溶物的收率最高,在同样反应条件下,醇解所得可溶物的收率最高。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醇解所得可溶物组分的FTIR和GC/MS分析表明:两种秸秆超临界醇解所得可溶物的化学组分都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酯、酮、酚、和醚类等化合物;不同预处理时间对醇解所得产物的组分分布有一定的影响,预处理时间的延长,可提高酯类化合物的产率并选择性地生成长链烷酸酯,尤其是棕榈酸甲酯,(9Z,12Z)-十八碳-9,12-二烯酸甲酯和(E)-十八碳-11-烯酸甲酯等叁种长链烷酸酯;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醇解所得可溶物组分的ESI FTICRMS分析表明:预处理秸秆醇解所得产物中的含氧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较未处理秸秆醇解所得产物差异显着,化合物种类有一定减少,同时含氧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分别呈现向O4类化合物和N2O4类化合物的定向转化。秸秆的FTIR、SEM、XPS、XRD和热重分析表明:白腐真菌预处理可以有效地破坏秸秆的晶型结构,促进秸秆醇解。分别以微晶纤维素、木聚糖和碱性木质素为原料,进行不同预处理时间生物质组分的超临界醇解研究,考察了其可溶物组分的收率,结果表明:纤维素和木聚糖可以获得较优的醇解产物收率,木质素的醇解产物收率变化不明显。通过GC/MS分析生物质组分醇解可溶组分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预处理后的纤维素和木聚糖的醇解产物组成较未处理的纤维素和木聚糖的醇解产物出现显着差异,酯类化合物的含量显着增加,而木质素的醇解产物未出现明显差异。结合其本身结构和相关文献提出了白腐真菌预处理可能影响秸秆超临界醇解的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04-10)

胡士奇,于凤文,胡敏,雷同,计建炳[3](2016)在《超临界醇类提质生物油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超临界醇类提质生物油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反应条件对超临界醇类提质生物油的影响,通过分析酸、醛、酮、酚4种生物油中不稳定组分所发生的反应,探讨了生物油提质中主要的反应机理,总结了催化剂的种类。最后对超临界醇类提质生物油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6年11期)

葛鹏,刘月娥,马凤云,孙风常,钟梅[4](2016)在《新疆西沟煤超临界醇解及对其液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疆阜康西沟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甲醇(MET)和洗油(WO)混合溶剂下的醇解条件,醇-碱体系下的醇解行为及醇解残渣的液化性能,并与煤样直接液化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θ=320℃,t=60min,m(solvent)∶m(coal)=10∶1,mMET∶mWO=8∶2为适宜的醇解条件,此条件下,醇解率为21.8%.进一步加入NaOH或CaO作为醇解催化剂,当碱煤比=0.8∶1时,醇解率分别为51.3%和27.4%.以洗油为供氢溶剂,对醇解残渣进行直接液化,并与原煤样直接液化的结果进行对比,煤样直接液化的总液体产率为62.3%,而无碱醇解、CaO醇解和NaOH醇解产物的总液体产率依次为71.0%,72.7%,83.2%,分别提高了8.7%,10.4%和20.9%.同时,对醇解产物进行了FTIR,TG-DTG和SEM表征,对催化醇解与煤样直接液化的气体产物进行了GC分析.(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2016年03期)

尹海波[5](2016)在《超临界醇热技术制备全波段光催化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催化技术因可利用太阳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备受青睐。典型催化剂TiO_2,因其毒性低、活性高、价廉量丰、稳定性好等优点而被广为关注。但是宽禁带(只能经由紫外光激发)及低太阳光利用率又限制其大规模实际应用。为此,本文拟从以下叁个方面出发解决上述问题:(1)开发新型制备工艺,对纯TiO_2进行修饰改性,实现可见光响应,提高太阳光利用率;(2)将光催化材料的应用领域拓展至医院高致病细菌环境的净化,以替代传统抗菌药物;(3)设计高效光电催化反应器,高效杀灭细菌,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鉴于以上设想,本论文开展了如下工作:(1)超临界醇热法制备Ag/TiO_2-N以硝酸银为银源,钛酸四丁酯为钛源,采用超临界醇热法合成了Ag/TiO_2-N复合型可见光光催化剂。借助XRD、SEM、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相关表征,结果表明该催化材料具有较高结晶度、较小粒径、较大的比表面积及完好的介孔结构。实现了可见光条件下对甲基橙的高效降解,同时显示了较佳的化学稳定性。(2)Ag/TiO_2-N光催化剂杀灭鲍曼不动杆菌的性能研究将上述方法制备的Ag/TiO_2-N催化剂运用于可见光下光催化杀灭鲍曼不动杆菌。借助SEM,ICP,TOC等表征手段对抗菌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细菌的自溶和自我修复现象。该光催化材料在杀灭鲍曼不动杆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活性,有效避免了使用抗生素对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缺陷。(3)Bi OI-RGO在可见光长波段及红外条件下光催化性能研究虽然Ag/TiO_2-N光催化剂在整个可见光波段具有很好的降解MO以及有效的杀灭鲍曼不动杆菌特性,但其在可见光长波段(450-780nm)条件下基本上没有活性,红外条件下降解杀菌效果更差。而Bi OI-RGO可以很容易解决这个问题。借助XRD、SEM、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相关表征,。同时也考察了其在红外条件下的杀菌性能。(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3-30)

曾常伟,吕建华,郑怀玉,陈学榕,黄彪[6](2016)在《不同醇类对磷钨酸催化超临界醇解液化木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可溶解于醇类的磷钨酸为催化剂,在超临界醇体系下液化木屑,探讨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等不同醇类溶剂对木屑醇解液化的影响,同时采用FT-IR和GC-MS等对液化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反应压力和溶剂的极性大小对木屑的液化效率以及液化产物影响显着。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反应体系的液化率和主要液化产物酯类化合物的含量比率,分别为54.75%和43.759%、90.29%和23.531%、85.90%和41.761%、89.15%和28.619%,特别在甲醇体系中,乙酰丙酸甲酯的含量高达33.374%;在异丙醇体系中酚类化合物可达到24.342%;醛类化合物只出现在甲醇体系中。在正丙醇体系中没有酚类产物,表明极性最小的正丙醇,提供很少的H*,更不容易将木质素降解。(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钟加辉[7](2015)在《超临界醇热技术制备Cu_xO/TiO_2光催化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工业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日益凸显。光催化技术因可利用太阳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备受青睐。典型催化剂Ti O2,因其毒性低、活性高、价廉量丰、稳定性好等优点而被广为关注。但是宽禁带(只能经由紫外激发)及低太阳光利用率又限制其大规模实际应用,包括污染物净化、抗菌抑菌等。为此,本文拟从以下叁个方面出发解决上述问题:(1)开发新型制备工艺,对纯Ti O2进行修饰改性,实现可见光响应,提高太阳光利用率;(2)将光催化材料的应用领域拓展至医院高致病细菌环境的净化,以替代传统抗菌药物;(3)设计高效光电催化反应器,高效杀灭细菌,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鉴于以上设想,本论文开展了如下工作:(1)超临界醇热法制备Cux O/Ti O2复合型可见光催化剂及其污染物降解性能以硝酸铜为铜源,钛酸四丁酯为钛源,采用超临界醇热法合成了Cux O/Ti O2复合型可见光光催化剂。借助XRD、SEM、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相关表征,结果表明该催化材料具有较高结晶度、较小粒径、较大的比表面积及完好的介孔结构。实现了可见光条件下对甲基橙的高效降解,同时显示了较佳的化学稳定性。(2)Cux O/Ti O2光催化剂杀灭鲍曼不动杆菌的性能研究将上述方法制备的Cux O/Ti O2催化剂运用于可见光下光催化杀灭鲍曼不动杆菌。借助SEM,ICP,TOC等表征手段对抗菌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细菌的自溶和自我修复现象。该光催化材料在杀灭鲍曼不动杆菌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活性,有效避免了使用抗生素对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缺陷。(3)铜网为基底的Cux O/Ti O2薄膜对杀灭鲍曼不动杆菌的光电催化性能研究采用超临界醇热法使得Cux O/Ti O2粒子直接负载于铜网表面并形成结合牢固、厚度均匀的薄膜,可有效解决催化剂的分离问题。借助铜网的导电性构建Cux O/Ti O2薄膜的光电催化反应器并应用于杀灭鲍曼不动杆菌。外加微小偏压使得光生电子和空穴更易于分离,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杀灭鲍曼不动杆菌的效率。(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赵丽彩[8](2014)在《碳酸二烷基酯在超临界醇体系中的合成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工业在促进其他工业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绿色化学成为化工业发展的主流。超临界醇作为超临界流体的一种是当今绿色化学研究的最前沿领域之一,超临界醇具有介电常数低、传质性能高、溶解能力强、反应选择性高以及操作条件温和等优势,在反应中既能充当反应介质又能充当反应物,而且醇的沸点较低,产物后续分离方便。论文的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超临界醇独特的物理性质,及与其他超临界流体如超临界水、二氧化碳相比所表现出的优势,系统的归纳总结了超临界醇条件下的有机合成反应如烷基化反应、N-烷基化反应、醇解反应、还原反应和酯交换反应,超临界醇中生物质的资源化如糖类物质的转化、高聚物的降解等以及纳米材料的制备。基于超临界展现出来的优良特性,本论文为进一步拓展超临界醇中的有机化学反应研究,选取酯类化合物碳酸乙烯酯和氨基甲酸乙酯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其在超临界甲醇、超临界乙醇中的醇解反应特性,并展望了超临界醇的工业化应用。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超临界甲醇中碳酸二甲酯的合成反应研究本论文第二部分以碳酸乙烯酯在超临界甲醇中的醇解反应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的反应影响因素如温度、时间、压力、物料比以及反应釜中反应液加入的体积等对产物碳酸二甲酯和乙二醇产率的影响。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碳酸二甲酯在523K、反应时间10min、甲醇/碳酸乙烯酯摩尔比为40:1时产率高达86%,此反应虽然产率较高、时间较短,但是物料比较高,反应液中甲醇过多不仅使产物分离困难,更重要的是会降低反应装置单位体积内的产量。通过向体系中引入少量的ZnO作为催化剂,不仅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反应底物物料比,而且产物产率也有明显升高。另外,我们通过对催化剂进行XRD表征以及对反应液中的锌含量进行ICP测试,证实ZnO在超临界甲醇中催化机制为多相催化,最后初步提出了超临界甲醇中在ZnO催化作用下碳酸二甲酯合成的可能反应路径。2.超临界乙醇中碳酸二乙酯的合成反应研究本论文第叁部分以氨基甲酸乙酯在超临界乙醇中的醇解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的反应温度、时间、压力、物料比以及反应釜中加入反应液的体积等对产物碳酸二乙酯产率的影响,并考察了副反应氨基甲酸乙酯的N-乙基化的发生条件,在温度573K,时间30min,压力13.2MPa,乙醇/氨基甲酸乙酯的摩尔比为10:1的最佳条件下,碳酸二甲酯的的产率最高为22.9%,较传统的酸碱催化法具有操作简单、产率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最后,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反应中间体、过渡态及反应产物进行结构优化,初步提出了超临界乙醇中氨基甲酸乙酯的乙醇解反应“一步法”机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侯志强[9](2014)在《脲、腈和酰胺在超临界醇或醇水混合体系中的醇解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的耗竭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化学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染是当今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开发绿色化工技术已成为化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十年来,超临界流体技术作为绿色化工技术的代表之一得到迅速发展,常见的超临界流体包括超临界水、超临界二氧化碳和超临界醇。与超临界水和二氧化碳相比,超临界醇除了具有超临界流体共有的优异传质性能外,还拥有以下3个特性:1、对于需较高操作温度和压力的工艺,超临界醇的操作条件更温和,对设备的腐蚀能力更低,产物的分离与提纯更为简单、节能;2、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可以溶解木质素、纤维素等生物质资源和高分子材料;3、超临界醇既可以作为反应介质,又可以作为反应物参与烷基化反应,避免使用有毒害的烷基化试剂。因此,超临界醇在有机合成、废弃高分子材料回收、生物质资源化和纳米材料的制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酯类化合物在化工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医药合成的中间体,也可用于香料、香精、化妆品等的制造。采用传统的醇解反应制取酯类化合物时,存在许多问题,如需要加入强酸作为催化剂,腐蚀反应设备,产物不易分离等,且产物产率较低,反应时间过长。鉴于超临界醇的优势,采用超临界醇的方法有望克服传统方法的弊端,实现提高产物产率和缩短反应时间的目标。本论文中我们选取了脲、苯乙腈和己内酰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在超临界醇及醇水混合体系中的醇解制备酯类化合物的反应,并结合实验结果探讨了反应机理。研究内容有望丰富有机反应在超临界醇体系中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脲在超临界甲醇和乙醇体系中的醇解反应研究研究了尿素在超临界甲醇中生成碳酸二甲酯的醇解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甲醇和脲的摩尔比、反应溶液的体积、少量水的添加和反应釜的处理方法对该醇解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538K、2.0h、甲醇/尿素的摩尔比为14、反应溶液体积为285μL和清洗反应釜的溶剂为丙酮的条件下,得到碳酸二甲酯的最佳产率为98%。在最佳条件的基础上讨论了加入少量的水对该反应的影响。并提出尿素在超临界甲醇中的反应机理。同时也对脲在超临界乙醇中的醇解反应作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填充气体和不同金属氧化物等对该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甲醇的反应活性要优于超临界乙醇。依据实验结果探讨了脲在超临界乙醇中的醇解反应机理。2.苯乙腈在超临界甲醇-水、乙醇-水和2-丙醇-水混合体系中的醇解反应研究研究了苯乙腈在超临界甲醇-水、乙醇-水和2-丙醇-水的混合体系中的醇解反应。并对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摩尔比等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苯乙腈在超临界甲醇、乙醇和2-丙醇及水混合体系的醇解反应产物——苯乙酸甲酯、苯乙酸乙酯和苯乙酸异丙酯的最佳产率分别为70%、80%和31%。苯乙腈在甲醇和乙醇中溶解度的差异是导致苯乙酸乙酯的产率比苯乙酸甲酯产率高的根本原因。而2-丙醇在超临界态下的醇盐离子浓度较低,是导致苯乙酸异丙酯产率低的直接原因。依据实验结果探讨了苯乙腈在超临界醇水混合体系中的醇解反应机理。3.己内酰胺在超临界乙醇-水混合体系中的醇解反应研究研究了己内酰胺在超临界乙醇和水混合体系下的醇解反应,产物为6-氨基-己酸乙酯。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起始反应物的摩尔比和助剂等对产物产率的影响。在573K、2.5h、己内酰胺/水/乙醇的摩尔比为1:56:28和加入少量氯化锡作为催化剂的条件下,6-氨基-己酸乙酯的产率为98%。同时,研究了该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得出该反应为二级反应,并根据阿累尼乌斯方程式得出该反应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的活化能Ea分别为85kJ.mol-1和116kJ.mol-1。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己内酰胺在超临界乙醇与水混合体系的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丛兴顺,宗志敏,魏贤勇[10](2014)在《胜利褐煤二硫化碳-丙酮萃取物的超临界醇解物的GC/M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胜利褐煤经CS2-丙酮混合溶剂(V/V=1 1)萃取获得萃取物EM,EM在300℃的甲醇中热溶2 h获得热溶物ET.对EM和ET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在EM中有43种GC/MS可检测组分,而在ET中检测到了132种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32种在EM中未检测到的甲酯类化合物(MAs)和16种酚类化合物.分析了MAs和酚类化合物的形成机理,得出了胜利褐煤CS2-丙酮可溶大分子化合物中可能存在的4种结构单元.本文提供了一种研究煤中可溶大分子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弥补了GC/MS在检测大分子化合物时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超临界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课题研究了白腐真菌预处理的稻秆和麦秆在甲醇介质中的超临界醇解过程,并通过考察白腐真菌预处理的微晶纤维素、木聚糖和碱性木质素在甲醇中的超临界醇解给出了白腐真菌预处理可能影响秸秆醇解的机理。本研究探讨了白腐真菌的不同预处理时间对稻秆和麦秆的超临界醇解所得可溶物收率的影响,确定白腐真菌预处理的优化条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ESI FTICRMS)等分析了醇解可溶物的化学组成,采用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和热重分析了白腐真菌预处理的秸秆的化学组成等性质。结果表明,白腐真菌预处理的秸秆的超临界醇解优化条件为:稻秆经过白腐真菌预处理10天后,在260oC下反应30分钟,醇解所得可溶物的收率最高;麦秆经过白腐真菌预处理5天后醇解所得可溶物的收率最高,在同样反应条件下,醇解所得可溶物的收率最高。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醇解所得可溶物组分的FTIR和GC/MS分析表明:两种秸秆超临界醇解所得可溶物的化学组分都较为复杂,主要包括酯、酮、酚、和醚类等化合物;不同预处理时间对醇解所得产物的组分分布有一定的影响,预处理时间的延长,可提高酯类化合物的产率并选择性地生成长链烷酸酯,尤其是棕榈酸甲酯,(9Z,12Z)-十八碳-9,12-二烯酸甲酯和(E)-十八碳-11-烯酸甲酯等叁种长链烷酸酯;白腐真菌预处理秸秆醇解所得可溶物组分的ESI FTICRMS分析表明:预处理秸秆醇解所得产物中的含氧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较未处理秸秆醇解所得产物差异显着,化合物种类有一定减少,同时含氧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分别呈现向O4类化合物和N2O4类化合物的定向转化。秸秆的FTIR、SEM、XPS、XRD和热重分析表明:白腐真菌预处理可以有效地破坏秸秆的晶型结构,促进秸秆醇解。分别以微晶纤维素、木聚糖和碱性木质素为原料,进行不同预处理时间生物质组分的超临界醇解研究,考察了其可溶物组分的收率,结果表明:纤维素和木聚糖可以获得较优的醇解产物收率,木质素的醇解产物收率变化不明显。通过GC/MS分析生物质组分醇解可溶组分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预处理后的纤维素和木聚糖的醇解产物组成较未处理的纤维素和木聚糖的醇解产物出现显着差异,酯类化合物的含量显着增加,而木质素的醇解产物未出现明显差异。结合其本身结构和相关文献提出了白腐真菌预处理可能影响秸秆超临界醇解的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临界醇论文参考文献

[1].杨静.超临界醇/水体系中碱木质素的催化液化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2].郑全喜.白腐真菌预处理稻秆和麦秆的超临界醇解[D].中国矿业大学.2017

[3].胡士奇,于凤文,胡敏,雷同,计建炳.超临界醇类提质生物油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6

[4].葛鹏,刘月娥,马凤云,孙风常,钟梅.新疆西沟煤超临界醇解及对其液化性能的影响[J].煤炭转化.2016

[5].尹海波.超临界醇热技术制备全波段光催化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6].曾常伟,吕建华,郑怀玉,陈学榕,黄彪.不同醇类对磷钨酸催化超临界醇解液化木屑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6

[7].钟加辉.超临界醇热技术制备Cu_xO/TiO_2光催化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8].赵丽彩.碳酸二烷基酯在超临界醇体系中的合成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9].侯志强.脲、腈和酰胺在超临界醇或醇水混合体系中的醇解反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0].丛兴顺,宗志敏,魏贤勇.胜利褐煤二硫化碳-丙酮萃取物的超临界醇解物的GC/MS分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

标签:;  ;  ;  ;  ;  

超临界醇论文-杨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