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汇总论文-郭索彦,李智广,曹全意

国家级汇总论文-郭索彦,李智广,曹全意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家级汇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数据,审核汇总

国家级汇总论文文献综述

郭索彦,李智广,曹全意[1](2013)在《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国家级数据审核汇总的做法和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国家级数据审核主要是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查机构上报的水土保持措施普查数据成果材料的形式、数据来源、数据合理性、真实性和逻辑性进行技术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查机构依据审核意见进行复核整改上报,国家级再审核。通过后,按照要求汇总,形成普查最终成果。这种审核汇总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值得各业务部门在类似工作中学习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3年10期)

孔祥斌,张青璞,郧文聚,王洪波,谭敏[2](2013)在《基于平衡转换的国家级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省级农用地分等成果转化为国家级成果方法的科学性,该文以西部12省农用地分等汇总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所抽取的13302个调查样点,建立了各省省级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运用平衡转换的方法,完成了各省省级成果向国家级成果的转换,并采用西部区1088块省级标准样地属性数据对转换结果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平衡转换的方法将西部区耕地划分为12个国家级利用等别,等别范围为4~15等;采用标准样地(样点外)对转换模型进行验证,模拟标准粮产量与实际标准粮产量之间相关性较高(R2≥0.64,n≥45);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的平衡转换方法实现了宏观尺度上的省级农用地分等成果向国家级成果的转化;实现了省级和国家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分级使用,有利于农用地质量的分级管理,为深化不同尺度的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16期)

胡争上[3](2012)在《动员部署国家级数据审核汇总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 胡争上) 6月20日,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召开第十六次主任办公会,动员部署国家级数据审核汇总工作。受水利部副部长、国务院水利普查办主任矫勇委托,水利部总规划师、国务院水利普查办副主任周学文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再接再厉,切实把好数据最终质(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报》期刊2012-06-26)

[4](2011)在《2010年度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汇总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安庆科技》期刊2011年01期)

张青璞,孔祥斌,郧文聚,苏强,黄家林[5](2010)在《重庆市国家级农用地分等汇总前后等别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验证全国农用地分等汇总成果与原省级成果分布规律的一致性与继承性,以及汇总成果与区域本底资源匹配程度的差异程度,该文以重庆市为例,采用统计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重庆市农用地等别转换前后的成果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国家级自然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的分布规律与标准耕作制度、土壤和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以省级成果的标准粮产量作为等别的转化纽带,成功实现了省级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向国家级相应等别的成果转化;转化后结果显示,国家相应等别的面积比例分布规律与重庆市等别面积比例一致;转化后的国家农用地等别与区域的标准耕作制度、土壤和海拔的分析表明,在重庆市2个标准耕作制度分区内,水田类的自然等别要高于旱地类的自然等别,2个标准耕作制度间相比,渝西方山丘陵区和渝东南方低、中山区的自然等别要高于渝中平行岭谷低山区和渝东北中山区的自然等别;国家农用地自然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分布与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呈正相关,而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成果继承了原市级成果的等别序列,并且实现了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全国统一可比,国家农用地分等汇总技术方法为实现全国统一可比的农用地分等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吴克宁,焦雪瑾,梁思源,黄勤[6](2008)在《基于标准样地国家级汇总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点构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中部九省为研究区域,以农用地省级汇总成果为主要数据来源,首次将标准样地国家级汇总成果与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相结合,对基于标准样地国家级汇总的耕地质量监测点的选取进行初步探讨,完成中部九省标准样地国家级汇总数据库建设,并分析九省国家级标准样地在不同等别及二级区上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标准样地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点的选取,最后,对标准样地体系提出参考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10期)

饶彩霞,吴克宁,许琳,周琳,王子洋[7](2008)在《农用地分等中省级成果国家级汇总中的转换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主要论述了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过程中省级成果的转换问题。在研究湖南与湖北两省农用地分等省级成果差异产生的原因基础上,以利用等为例提出了省级成果向国家级成果的转换方案。在省级成果向国家级成果转换的过程中,对湖南、湖北两省的标准粮产量与利用等指数进行回归分析,对省级成果进行了整体调整,统一了转换后国家级利用等指数所代表的内涵,并对调整前后两省数据进行了对比检验,为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过程中利用等指数的全国平衡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8年S1期)

饶彩霞[8](2008)在《农用地分等成果国家级汇总中的省级接边问题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土资源部“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建立土地等、级、价格体系”。农用地分等是一项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对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农用地分等汇总与建库工作主要是完成全国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农用地分等数据、文字、图件等成果的汇总及数据库建设,并建立全国统一可比的农用地等别体系。本文以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省为研究对象,应用回归分析法,对省级分等成果进行分析研究。通过统一汇总后国家利用等指数内涵,对研究区域的省级成果进行国家级汇总。其基本思路为:通过对农用地分等省级成果的分析,在肯定省级农用地分等成果科学合理性的基础上,对农用地分等省级成果全国不可比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原因各不相同,例如基准作物、产量比系数和地形地貌等分等因素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法与回归分析法对六省调查样点的利用等指数与实际标准粮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利用等指数与实际标准粮产量的相关性很高,但是回归方程各个省均不一致,即各省利用等指数所代表的实际标准粮产量的内涵不一致。因此在对各省分等成果向国家级转换的过程中,通过统一各省利用等指数所代表的实际标准粮产量的内涵来进行调整,使得农用地分等成果全国可比,从而实现省级成果向国家级成果的转换。调整后,湖北省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明显高于周边省份,因此对湖北省各二级区进行了产量比系数的调整,使之能够与周边省份自然过渡。调整后,山西省农用利用等别分布范围为4至20等、河南省为8到21等、安徽省为8至25等、湖北省为6至29等、湖南省为2至20等、江西省为5到26等。利用2003年与2004年农业部市场信息司分县统计资料计算了当地标准耕作制度下的实际粮食单产,并与调整后各省接边的县级行政单位的平均利用等指数进行比较分析,以验证调整结果的科学与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调整方法能够使汇总后各省农用地分等成果在符合省域范围内农用地质量分布趋势的同时,也能全国可比。通过本文的研究,建议在农用地分等过程中,基准作物、产量比系数、分等因素指标等相关参数应打破省级行政区划,以国家二级区为单位进行选取。(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8-05-01)

焦雪瑾[9](2008)在《基于标准样地国家级汇总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点构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标准样地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是在建立农用地分等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前提下,选取标准样地,使用标准化的监测手段,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对标准样地进行周期性监测。本文以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中部九省为研究试区,以农用地省级汇总成果为主要数据来源,首次将标准样地国家级汇总成果与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相结合,对基于标准样地国家级汇总的耕地质量监测点的选取进行初步探讨,完成对以下内容的研究:1、中部九省标准样地国家级汇总数据库建设在GIS中将图形的直观性、属性的准确性、图像的引导性和亲切感相结合,进行标准样地国家级汇总数据库的建设,完成包括131块国家级标准样地、3388块省级标准样地在内的数据库建设工作;2、分析九省国家级标准样地在不同等别及二级区上的分布情况研究区域涉及30个自然质量等、利用等以及经济等,24个二级区,由于各省均将国家级标准样地设置在本省等别较高的分等单元内,同时,由于个别省份的标准样地的设置出现过于集中的现象,造成国家级标准样地不能在各等别及二级区上均匀分布;3、基于标准样地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点的选取选取自然质量等监测点35个、利用等监测点32个、经济等32个、二级区监测点24个,其中国家级标准样地监测点所占比例分别为80%、75%、88%和63%,对于国家级标准样点不能保证覆盖的地区,选择省级标准样地作为补充;4、对标准样地体系提出参考性建议通过标准样地数据库的建设以及监测点的选取,有助于了解目前我国标准样地的设置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在此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建议在未来标准样地的设置中,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进行样点属性信息的搜集、整理与汇总,并规范化景观与剖面照片的拍摄;将“等别”与“二级区”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保证标准样地在各等级及二级区上均匀分布;在标准样地体系设置过程中体现系统科学性、分布合理性以及成果适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8-05-01)

孟超,张俊梅,许皞,贾旭飞,姬洪飞[10](2008)在《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等别转换方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中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平衡转换的方法,为国家级的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奠定基础。在全国的农用地分等汇总中,用标准粮单产及相应的转换函数,实现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平衡转换。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的标准粮产量分别与省级和国家级的自然质量等指数呈显着相关,可以通过这一衔接手段完成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国家级汇总。(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8年03期)

国家级汇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分析省级农用地分等成果转化为国家级成果方法的科学性,该文以西部12省农用地分等汇总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所抽取的13302个调查样点,建立了各省省级利用等指数与标准粮产量的回归方程,运用平衡转换的方法,完成了各省省级成果向国家级成果的转换,并采用西部区1088块省级标准样地属性数据对转换结果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平衡转换的方法将西部区耕地划分为12个国家级利用等别,等别范围为4~15等;采用标准样地(样点外)对转换模型进行验证,模拟标准粮产量与实际标准粮产量之间相关性较高(R2≥0.64,n≥45);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的平衡转换方法实现了宏观尺度上的省级农用地分等成果向国家级成果的转化;实现了省级和国家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分级使用,有利于农用地质量的分级管理,为深化不同尺度的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家级汇总论文参考文献

[1].郭索彦,李智广,曹全意.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国家级数据审核汇总的做法和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13

[2].孔祥斌,张青璞,郧文聚,王洪波,谭敏.基于平衡转换的国家级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

[3].胡争上.动员部署国家级数据审核汇总工作[N].中国水利报.2012

[4]..2010年度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汇总表[J].安庆科技.2011

[5].张青璞,孔祥斌,郧文聚,苏强,黄家林.重庆市国家级农用地分等汇总前后等别分布规律[J].农业工程学报.2010

[6].吴克宁,焦雪瑾,梁思源,黄勤.基于标准样地国家级汇总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点构架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

[7].饶彩霞,吴克宁,许琳,周琳,王子洋.农用地分等中省级成果国家级汇总中的转换问题[J].农业工程学报.2008

[8].饶彩霞.农用地分等成果国家级汇总中的省级接边问题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9].焦雪瑾.基于标准样地国家级汇总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点构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10].孟超,张俊梅,许皞,贾旭飞,姬洪飞.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等别转换方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08

标签:;  ;  ;  ;  

国家级汇总论文-郭索彦,李智广,曹全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