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健脾降逆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食管炎,反流性,脾虚,健脾降逆
健脾降逆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红梅,杨小茜,刘晶,张立平[1](2019)在《健脾降逆法治疗脾虚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健脾降逆法治疗脾虚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按7∶5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以健脾降逆为法予四君子汤、四逆散、二陈汤、左金丸合方随症加减治疗,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对照组以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口服,2次/d。2组均连续治疗8周。按照GerdQ量表疗效评价标准、中医症状及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安全性评价标准于治疗8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GerdQ疗效有效率观察组为94.29%,对照组为90.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rdQ量表阳性积分及GerdQ量表生活质量影响积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心、反酸/吐清水、脘胁胀痛、嗳气等症状的临床控制度及总有效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便溏不爽、食少等症状的临床控制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愈显率观察组为87.14%,对照组为6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14%,对照组为92.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降逆法治疗脾虚型反流性食管炎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西部中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张琳[2](2011)在《李乾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降逆法辨治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气逆证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李乾构教授是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是补土学派的临床家,从医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脾胃病。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全面系统地挖掘和继承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该研究的目的;并重点学习李乾构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研究方法和内容]通过跟随李乾构教授出门诊;整理李乾构教授医案;收集治疗验方、分析其用方思路;收集讲课资料、个人笔记、专题访谈、论文及着作;独立临床实践,进一步学习应用李乾构教授用药、用方和辨证的经验;通过中医古籍的检索以及对导师影响较大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分析,完成李乾构教授学术渊源概述、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两部分研究工作。在门诊随机选取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采用“健脾降逆方”加减与雷贝拉唑对照研究,比较临床疗效,检验跟师成果,完成临床研究部分工作。[研究结果]该研究分为叁部分。包括李乾构教授学术渊源、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以及李乾构健脾降逆法辨治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气逆证的研究。第一部分李乾构教授学术渊源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渊源主要来源于2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着作;另一方面来源于《脾胃论》的补土学说和关幼波的气血理论。最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脾胃、重气血的学术思想。具体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倡《黄帝内经》整体观,指出治病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坚持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论;②“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发病观;③“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内伤理论;④“四季脾旺不受邪”的保胃气思想;⑤重视营卫气血,贯彻治疗脾胃病全过程的活血化痰治疗观。第二部分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一)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李乾构教授重要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补脾胃、调气血”两个方面。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气血旺,营卫通,脏腑、四肢、百骸、九窍等全身器官组织得到濡养,“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功能失调视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脾胃失键,元气虚弱则是内伤外感疾病的主要成因。在临床实践中重视脾胃功能,治疗疾病抓住健运脾胃,调畅气机这一中心环节,临证内伤外感常用补益脾胃大法调治五脏。因此,李乾构教授临床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在疾病发病原因中强调审证必求因,当在气血寻。辨证过程中,强调先辨病后辨证,抓主症与主证,重视体质辨证,重视舌诊。治疗过程中,立足脾胃,调畅中焦气机,健脾理气法贯穿脾胃病治疗始终;顾护中气,慎用寒凉药物等。(二)疾病诊疗经验1胃食管反流病:冠名胸痞,见解独到。认为该病病机为脾升胃降、肝升肺降的功能失调。胃气上逆、酸水泛溢而发病。治宜通过健脾疏肝,和顺胃气,来达到降逆制酸的目的。但临证要辨虚实寒热,随证用药有益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但健脾疏肝、降逆制酸的治法、要贯穿治疗的始终。基本方用健脾降逆汤。2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据中医“四季脾旺不受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外邪致病因素,它多在脾胃虚弱,正气不足的情况下才可以附着定植于胃黏膜,导致炎症反应,引起胃炎等疾病的发生。故从健脾清化立论,创健脾清化方。3慢性胃痛:主张从虚论治、从气血论治和从肝脾论治慢性胃痛。4功能性消化不良: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指脾胃虚弱,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郁滞中焦,气机不通。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且贯穿于本病的始终,临床以脾虚气滞证最为多见。治宜标本同治,以健脾理气法为基本治法,治疗要抓住健脾土,助中运;疏肝气,调气机;和胃气,理中焦叁个要点,在健脾理气的基础上,随症(证)加减施治。5功能性便秘: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而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治便秘离不开辨证,并要随症(证)加减,因临床上少见冷秘、热秘、气秘,多数便秘患者为虚实夹杂证,虚以脾虚,大肠津液不足最多,实以气滞血瘀、热结肠燥常见,故治疗常健脾滋阴为主,辅以调理气血、润燥通便,应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便秘。6慢性萎缩性胃炎:该病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本病初起在气,久病则由气及血,渐致气虚血瘀,胃络痹阻。李乾构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虽杂,总不离“虚”和“瘀”二字。慢性萎缩性胃炎当从气虚血瘀论治。7口腔溃疡从“火”论治:认为临证要紧紧抓住一个“火”字。分清虚火与实火。实火多见心脾火盛,药用大黄泻心汤合泻黄散加减:虚火多为心肾阴虚,虚火上炎。药用知柏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8善于从脾论治久咳:李乾构教授善于从脾论治久咳。肺与脾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如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所以补益脾气是治疗久咳肺虚的重要法则。第叁部分李乾构健脾降逆法辨治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气逆证的研究目的:观察健脾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气逆证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雷贝拉唑西药组,分别采用随证加减的健脾降逆方及雷贝拉唑治疗。疗程4周,随访1个月。重点观察患者症状频率变化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前后症状发作频率积分统计结果提示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组间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停药1月后中药组较西药组疗效稳定。治疗4周结束后,两种治疗均能改善生活质量积分,但中药组在改善活力,总体健康方面优于西药组,且疗效可持续至停药1个月。结论:应用健脾降逆法随证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能够较持久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目的:观察健脾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气逆证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雷贝拉唑西药组,分别采用随证加减的健脾降逆方及雷贝拉唑治疗。疗程4周,随访1个月。重点观察患者症状频率变化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前后症状发作频率积分统计结果提示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组间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停药1月后中药组较西药组疗效稳定。治疗4周结束后,两种治疗均能改善生活质量积分,但中药组在改善活力,总体健康方面优于西药组,且疗效可持续至停药1个月。结论:应用健脾降逆法随证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能够较持久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11-01)
王莉萍[3](2008)在《疏肝健脾降逆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一文中研究指出胆汁反流性胃炎系幽门功能不全,或胃切除术后,也可无上述病因,胆汁反流入胃,胆酸破坏了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发生炎症、糜烂和溃疡的一种胃炎。近年来,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增多趋势,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痞胀或有灼热感、泛酸、口苦、嗳气、呕吐、纳呆(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08年25期)
赵全华[4](2008)在《健脾降逆法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健脾降逆法在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运用。方法:对健脾降逆法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部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辨证为脾虚肝郁、胃气上逆证,其中脾虚不运是本,肝郁横犯、胃气上逆是标。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表现为脾虚肝郁、胃气上逆证者,以健脾降逆为法,重用白术合五磨饮子加减组方,通过口服和/或灌肠,治疗有效。(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4-01)
健脾降逆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李乾构教授是第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是补土学派的临床家,从医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脾胃病。李乾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全面系统地挖掘和继承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该研究的目的;并重点学习李乾构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研究方法和内容]通过跟随李乾构教授出门诊;整理李乾构教授医案;收集治疗验方、分析其用方思路;收集讲课资料、个人笔记、专题访谈、论文及着作;独立临床实践,进一步学习应用李乾构教授用药、用方和辨证的经验;通过中医古籍的检索以及对导师影响较大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分析,完成李乾构教授学术渊源概述、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两部分研究工作。在门诊随机选取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采用“健脾降逆方”加减与雷贝拉唑对照研究,比较临床疗效,检验跟师成果,完成临床研究部分工作。[研究结果]该研究分为叁部分。包括李乾构教授学术渊源、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以及李乾构健脾降逆法辨治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气逆证的研究。第一部分李乾构教授学术渊源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渊源主要来源于2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着作;另一方面来源于《脾胃论》的补土学说和关幼波的气血理论。最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重脾胃、重气血的学术思想。具体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提倡《黄帝内经》整体观,指出治病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坚持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论;②“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发病观;③“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内伤理论;④“四季脾旺不受邪”的保胃气思想;⑤重视营卫气血,贯彻治疗脾胃病全过程的活血化痰治疗观。第二部分李乾构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总结(一)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李乾构教授重要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补脾胃、调气血”两个方面。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气血旺,营卫通,脏腑、四肢、百骸、九窍等全身器官组织得到濡养,“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功能失调视为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脾胃失键,元气虚弱则是内伤外感疾病的主要成因。在临床实践中重视脾胃功能,治疗疾病抓住健运脾胃,调畅气机这一中心环节,临证内伤外感常用补益脾胃大法调治五脏。因此,李乾构教授临床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在疾病发病原因中强调审证必求因,当在气血寻。辨证过程中,强调先辨病后辨证,抓主症与主证,重视体质辨证,重视舌诊。治疗过程中,立足脾胃,调畅中焦气机,健脾理气法贯穿脾胃病治疗始终;顾护中气,慎用寒凉药物等。(二)疾病诊疗经验1胃食管反流病:冠名胸痞,见解独到。认为该病病机为脾升胃降、肝升肺降的功能失调。胃气上逆、酸水泛溢而发病。治宜通过健脾疏肝,和顺胃气,来达到降逆制酸的目的。但临证要辨虚实寒热,随证用药有益于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复发,但健脾疏肝、降逆制酸的治法、要贯穿治疗的始终。基本方用健脾降逆汤。2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据中医“四季脾旺不受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外邪致病因素,它多在脾胃虚弱,正气不足的情况下才可以附着定植于胃黏膜,导致炎症反应,引起胃炎等疾病的发生。故从健脾清化立论,创健脾清化方。3慢性胃痛:主张从虚论治、从气血论治和从肝脾论治慢性胃痛。4功能性消化不良: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指脾胃虚弱,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郁滞中焦,气机不通。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且贯穿于本病的始终,临床以脾虚气滞证最为多见。治宜标本同治,以健脾理气法为基本治法,治疗要抓住健脾土,助中运;疏肝气,调气机;和胃气,理中焦叁个要点,在健脾理气的基础上,随症(证)加减施治。5功能性便秘: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而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治便秘离不开辨证,并要随症(证)加减,因临床上少见冷秘、热秘、气秘,多数便秘患者为虚实夹杂证,虚以脾虚,大肠津液不足最多,实以气滞血瘀、热结肠燥常见,故治疗常健脾滋阴为主,辅以调理气血、润燥通便,应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便秘。6慢性萎缩性胃炎:该病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本病初起在气,久病则由气及血,渐致气虚血瘀,胃络痹阻。李乾构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虽杂,总不离“虚”和“瘀”二字。慢性萎缩性胃炎当从气虚血瘀论治。7口腔溃疡从“火”论治:认为临证要紧紧抓住一个“火”字。分清虚火与实火。实火多见心脾火盛,药用大黄泻心汤合泻黄散加减:虚火多为心肾阴虚,虚火上炎。药用知柏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8善于从脾论治久咳:李乾构教授善于从脾论治久咳。肺与脾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如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生痰成饮,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所以补益脾气是治疗久咳肺虚的重要法则。第叁部分李乾构健脾降逆法辨治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气逆证的研究目的:观察健脾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气逆证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雷贝拉唑西药组,分别采用随证加减的健脾降逆方及雷贝拉唑治疗。疗程4周,随访1个月。重点观察患者症状频率变化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前后症状发作频率积分统计结果提示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组间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停药1月后中药组较西药组疗效稳定。治疗4周结束后,两种治疗均能改善生活质量积分,但中药组在改善活力,总体健康方面优于西药组,且疗效可持续至停药1个月。结论:应用健脾降逆法随证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能够较持久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目的:观察健脾降逆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气逆证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雷贝拉唑西药组,分别采用随证加减的健脾降逆方及雷贝拉唑治疗。疗程4周,随访1个月。重点观察患者症状频率变化及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治疗前后症状发作频率积分统计结果提示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组间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停药1月后中药组较西药组疗效稳定。治疗4周结束后,两种治疗均能改善生活质量积分,但中药组在改善活力,总体健康方面优于西药组,且疗效可持续至停药1个月。结论:应用健脾降逆法随证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能够较持久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健脾降逆法论文参考文献
[1].王红梅,杨小茜,刘晶,张立平.健脾降逆法治疗脾虚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9
[2].张琳.李乾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降逆法辨治胃食管反流病脾虚气逆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3].王莉萍.疏肝健脾降逆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4].赵全华.健脾降逆法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