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磁异性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能球磨,球磨介质,羰基铁粉,吸波材料
电磁异性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顾家新[1](2018)在《各向异性球磨介质对吸波材料电磁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能球磨具有控制简单、环保、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不仅是制备微波吸收材料的主要方法,也是在制备过程中进行吸波材料电磁参数调控的重要手段。本课题针对非球形球磨介质在吸波材料制备过程中的作用开展一系列研究,通过采用两种形状的球磨介质(柱形、混合型)制备的吸波材料,研究对比球形、非球形球磨介质对羰基铁吸波材料微观形貌、电磁参量的影响,此外还研究快淬速度对纳米复合永磁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研究中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矢量网络分析仪等手段对样品的物相,微观结构,电磁和微波吸收特性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采用圆柱形和混合型球磨介质,在不同球磨时间下制备羰基铁吸波材料。XRD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只呈现单一的α-Fe相。SEM结果显示,柱磨样品的微观尺寸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先升后降,混合球磨样品的微观尺寸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显着上升。柱磨样品的复介电常数及介电损耗正切值的变化均与微观尺寸正比,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而混合球磨介质制得的样品复介电常数及介电损耗正切值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在涂层厚度为1.5mm时,柱磨12小时后的吸波材料样品在3 GHz出获得最小反射损耗-13.8 dB,样品的反射损耗峰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逐渐向低频移动。混合球磨介质制备的样品球磨12小时后在2.9GHz出获得最小反射损耗-11.7 dB,反射损耗的变化与球磨时间成反比,反射损耗峰向低频移动。(2)研究在不同淬速下获得的低Nd复合NdFeB材料吸波特性。XRD显示不同淬速下获得的样品晶体结构都呈α-Fe体心立方结构,SEM显示样品都具有扁平状的微观结构,但均匀性及钝化程度不同。随着淬速的增加,合金的矫顽力和剩磁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的样品电磁特性基本符合频散特性,淬速为40 m/s样品的磁损耗(μ″)先升后降,表明此样品μ″和晶粒间磁共振有关。基于传输线理论对样品反射损耗(RL)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涂层厚度为1.5 mm,淬速30 m/s样品在8.2 GHz获得的最小反射损耗RL_(min)为-7.69dB,淬速40 m/s样品的在3.1 GHz时RL_(min)为-5.87 dB,当淬速增加到50 m/s时,样品在8.9GHz处获得RL_(min)为-8.8 dB,不同快淬速度对晶体结晶度的改变显着影响其吸波特性。(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吴燕辉[2](2018)在《磁性纳米材料的形状各向异性及微波电磁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性纳米材料在GHz频段电磁性能优异,不仅能满足高频器件的要求,而且还可以解决伴随高频器件的电磁干扰问题。基于应用的考量,对磁性材料提出了高的磁导率和高的截止频率的要求,且二者受微波磁极限关系的制约。为了突破这一制约,调控磁性纳米材料的电磁性能,我们可以从其中的非本征参数——形状各向异性着手。为了调控磁性纳米材料的微波电磁性能,我们必须知晓材料体系的问题与形状各向异性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的磁性软磁金属及合金而言,其磁晶各向异性决定了截止频率难以出现在GHz范围,而且高频下体系的涡流、以及介电常数过高产生的阻抗失配都会给其应用带来阻碍。合理地调节材料的形状各向异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另外,材料的纳米化给体系各向异性带来新的变化,这对高频电磁性能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以片状纳米晶FeCuNbSiB合金为例,研究了不规则片状合金微粉的磁导率和介电常数,并实现对其调控。(1)研究了片状化粉体的形状各向异性分布,提出了基于此分布的磁导率谱表达式并以此解析了磁导率谱的损耗峰宽化问题。(2)基于合金复合材料体系涡流效应的考量,我们分选了不同粒度的合金粉体,研究了其有效磁导率谱的机理并计算了它们的本征磁导率谱,进而以计算体系趋肤深度的方式量化了体系的涡流效应。(3)研究了不同粒度合金粉体介电常数,其弛豫机制包括合金与有机物的界面极化和电导的影响;结合其弛豫机制采用电导修正的Cole-Davidson模型和Lorentz模型分析了介电谱;通过对电导谱的分析,诠释了介电常数与极化和电导之间的关系。(4)基于合金粉体高电导导致的介电常数过高的问题,用高电阻的铁氧体对其进行包覆处理,极大地降低了介电常数值,实现了阻抗匹配,使得体系良好的电磁波吸收特性得以体现。2.制备了一系列高分散度的各向异性的磁性纳米材料,研究了纳米尺度对微波电磁性能的影响。(1)制备了一致性好、高饱和磁化强度的片状多孔Fe粉,同时实现GHz范围内的高磁导率和多共振现象。(2)制备了平均尺寸为17.2 nm×64.3 nm×939.1 nm的Fe_3O_4纳米片。研究其微波电磁性能发现在测试频段内磁谱出现4个共振峰,计算得到峰对应的损耗机制为自然共振和交换共振。其介电常数值很低,体系的损耗更是以磁损耗为主。而且由多共振引起的宽频带磁损耗导致了优秀的吸波性能,其吸收带宽(反射损失RL<-10 dB)高达4 GHz。微米级材料的涡流效应、高介电常数和窄的吸收峰的问题都得以解决。(3)制备了高分散度一致性较好的尺寸为239 nm×239 nm×239 nm的FeCo纳米立方块。其微波介电常数较微米级合金降低了5-6倍,且极大地降低了涡流效应,微波磁谱同样实现极宽的损耗,体系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和吸收带宽。我们以微磁学的方法研究了体系的磁矩分布和磁导率谱的损耗机制。由于纳米小尺寸的原因,磁矩分布的表面态所占比例和体态可以比拟,表面态的影响不能忽略。xyz叁个方向的磁导率呈现出各向异性,在测试频段范围内,多共振主要来源于自然共振、畴壁共振和表面效应带来的畴壁磁矩的非一致进动造成的交换共振。3.以恒压电沉积的方法制备了非晶FeP纳米线阵列,研究了热处理对体系磁各向异性、磁化过程和交换作用的调控性以及它们与矫顽力和矩形比的关系。最后以微磁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长径比的纳米线阵列的微波磁导率的频率响应特性,特别是磁导率虚部的共振机制。(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4)
葛超群,汪刘应,刘顾[3](2018)在《碳纳米管/平面各向异性羰基铁复合材料的液相共混法制备及其电磁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了平面各向异性羰基铁(Planar Anisotropic Carbonyl Iron,PACI),然后通过液相共混法制备了碳纳米管(CNTs)/PACI复合材料。采用同轴法测定CNTs/PACI复合材料在2~18GHz频段内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研究了CNTs掺杂量对复合材料电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NTs/PACI复合材料相对于PACI具有更高的复介电常数和衰减常数,随着CNTs质量分数的提高,复合材料的复介电常数和衰减常数逐渐增大,特征阻抗则逐渐减小。CNTs掺杂能够有效提高CNTs/PACI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通过调整厚度和CNTs掺杂量可以对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进行有效调控。厚度为1.2 mm、CNTs质量分数为2wt%和厚度为1.6mm、CNTs质量分数为0.5wt%的CNTs/PACI复合材料在Ku波段(12~18GHz)的反射率均小于-10dB;厚度为2.0mm、CNTs质量分数为0.5wt%和1wt%的复合材料反射率小于-10dB的频带宽分别为5.28GHz(8.24~13.52GHz)和5.04GHz(7.52~12.56GHz),覆盖整个X波段(8~12GHz)。(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张长庚[4](2016)在《电工软磁材料叁维磁特性测量及耦合磁滞和各向异性的电磁有限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机和电力变压器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电力设备,其中电机耗电占全国电力消耗的64%;对于电力变压器,即使在空载状态下,铁心损耗也较大。电力设备的电能利用率尚有提高空间,节能潜力巨大。制约铁心磁路优化设计和效率计算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是电工钢片铁心材料精细模拟技术。本文在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电工磁性材料的叁维磁特性检测技术和张量磁滞模型的研究”的支持下,针对电工钢片损耗测量和精细模拟的问题,对电工钢片叁维磁特性测试和模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磁测量励磁结构、传感系统的优化设计、磁反馈技术和硅钢片的精细建模。主要涵盖了动态磁滞模型、矢量磁滞模型和各向异性模型的数学建模、模型参数辨识、模型的验证、工程问题的模拟等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案,研究的重点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叁维磁特性励磁磁路和测磁传感结构的仿真研究,设计多硅钢迭片多涡流区域的仿真算法,比较了叁维田字型和叁维C型的磁特性装置的励磁结构,前者缺陷是在迭片铁心搭接处存在磁通穿过硅钢片法向平面,易形成硅钢迭片局部过热,后者克服了这一缺陷实现了叁个励磁方向磁路的对称。另一方面,优化设计了磁密和磁场强度传感线圈的尺寸和位置。(2)建立叁维磁特性测量系统的动态模型,实验辨识了模型参数,从而提出了基于频域的叁维磁特性反馈控制算法,实现了系统中各个励磁轴的解耦,提高了磁特性测量实验的可重复性。由于软磁材料的磁滞和磁饱和现象,叁维测量系统受到谐波干扰,通过反馈方法注入特定频率的谐波,补偿并削弱测量系统的谐波含量,提高损耗测量的精度。(3)建立了一种电工软磁材料的动态逆Preisach磁滞模型,准确描述了电工钢片的宽频(20Hz~1kHz)磁滞回线族。其优点是易于与基于磁矢位的电磁场有限元方法耦合。建立了旋转瞬态损耗模型,实现任意轨迹下磁滞损耗的预测,该模型能够描述当旋转磁密接近于饱和时损耗下降的物理现象。磁滞模型与电磁场有限元的耦合,直接应用于电磁装置的仿真设计和分析,为新型电磁装置的设计提供精确的工具。(4)提出了一种基于磁能的磁各向异性模型,该模型优点是描述取向电工钢片最难磁化轴即与轧制方向55°夹角方向。该模型由有限元数值实现,并与多种磁各向异性模型比较。为了对该模型进行系统验证实验,建立了标准化叁柱铁心模型。实验结果与多种仿真模型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以电机和电力变压器装备的节能降耗为研究背景,在实验技术上,建立了新型的叁维磁特性测试系统,提出了叁维磁特性测量的频域反馈控制方法,实现了电工钢片叁维空间旋转损耗的综合自动化测试。论文对叁维磁特性测量的研究,为磁性材料精细建模奠定实验基础,为新型电工软磁材料的研发和产品质量控制提供新的损耗评价体系。在理论上,建立了动态逆Preisach模型和基于磁能的磁各向异性模型,实现了动态磁滞损耗、矢量旋转磁损耗和磁各向异性磁化轨迹更精确的预测等。论文对叁维磁特性测量和建模的研究为高效电机和电力电压器等电磁装置的设计提供更精确的有限元模拟工具。(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12-01)
李晓锋,李星华,刘涛,于中振[5](2016)在《各项异性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电磁屏蔽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导电复合材料具有质轻、耐腐蚀等优异的性能,可用于电磁屏蔽材料[1]。通过二维石墨烯自组装形成叁维网络结构,可提供高效的导电通路,在低填充量下显着提高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2]。我们通过定向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了具有高度取向结构的石墨烯气凝胶,该气凝胶具有优异的压缩回弹性能,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对石墨烯气凝胶进行压缩50%,均可回复到原高度的95%左右。通过高温处理,石墨烯可保持各项异性结构,导电性能(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1)
林雨微[6](2016)在《基于变换光学和各向异性人工电磁材料的新型电磁器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人工电磁材料具备许多有别于传统材料的新奇特性,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电磁器件的性能改良与新型电磁器件的设计中。同时,变换光学理论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实现对电磁波的任意控制的理论方法。将变换光学方法与人工电磁材料结合,能够打破一些传统理论的桎梏,设计出具有独特功能的新型电磁器件,如隐身衣,幻觉光学器件等等。本文对变换光学理论和各向异性人工电磁材料进行了研究,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了几种新型的电磁器件。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自聚焦透镜成像的衍射极限,设计出了基于变换光学的超自聚焦透镜,它可以实现超越原自聚焦透镜衍射极限的成像,提高原透镜的分辨率。这一设计是通过实施纵向压缩坐标变换实现的,同时,我们还研究并对比了实施不同压缩变换后的效果。2.设计了带有隐身区域的麦克斯韦鱼眼透镜,此透镜可以在有障碍物时实现对任意方向入射波束的耦合,我们通过全波仿真分析验证了设计结果,并且将这一结构应用于表面等离子激元(SPPs)波束的耦合。3.对极端各向异性材料进行了研究,说明了其具有抑制波束发散,支持亚波长波束无衍射地传播的理论机制。通过对极端各向异性材料的组合、旋转和变换,设计了叁种亚波长波束调控器件,包括:亚波长波分束器、亚波长波束压缩器、亚波长定向辐射波束发生器。基于等效媒质理论,我们通过两种自然材料交替的多层媒质结构实现了这些基于极端各向异性材料的器件。4.研究了金属-介质表面传播的SPPs波束在遇到缝隙、障碍物、粗糙表面时的传播情况,SPPs波束在这些情形下会产生严重发散,无法继续传播。极端各向异性材料与各向异性近零材料均具有抑制波束沿某一方向发散的特性,我们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全波仿真分析验证,实现了 SPPs波束沿缝隙传播的耦合及在粗糙表面的传播等,拓展了 SPPs波束的应用场景。(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24)
张清河,陈海涛,朱国强[7](2015)在《FDTD结合支持向量机反演各向异性材料电磁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各向异性材料的散射问题的正演算法(FDTD)作为基础,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支持向量机对各向异性材料电磁参数进行了反演研究。以各向异性介质球的雷达散射截面(RCS)作为训练样本信息,经过支持向量机适当的训练,实时重构了各向异性介质球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与此同时,还给出了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反演的结果,显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微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姚菁晶[8](2013)在《各向异性材料涂覆目标电磁散射高频算法与散射特性仿真的软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各向异性介质涂覆电大尺寸复杂目标的散射预估因其在电子对抗、隐身技术等军事领域广泛的应用背景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将各向异性介质涂覆于目标表面,不仅仅能够吸收雷达的入射波,还能通过控制各向异性介质的光轴将散射波能量集中于雷达的非观察方向,从而降低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本文研究了各向异性介质涂覆电大尺寸复杂目标电磁散射高频算法,并软件实现了其散射特性仿真。文中分别提出了各向异性介质涂覆无限大理想导电体(PEC)平板散射场的多模射线(MMR)解和谱域法(SDM)解,并用以推导复杂目标表面离散面元的表面等效电磁流,从而得到了各向异性介质涂覆电大尺寸复杂目标散射场的物理光学(PO)解。其中离散面元表面等效电磁流的求解是本文研究的难点,同时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各向异性介质涂覆无限大PEC平板反射场的多模射线解。该解用光学射线场来模拟电磁波在空气和各向异性介质层中的传播,并追踪不同模式反射场的射线路径,将总反射场写成无穷项几何级数之和,且每项几何级数均由涂覆层顶层和底层边界的边界条件进行约束。2)单轴或双轴电各向异性介质涂覆无限大PEC平板散射场的谱域法渐近解。首先本文从单轴或双轴电各向异性介质的Maxwell方程出发,推导了在其中传播电磁波的平面波谱形式,并用以表征空气和各向异性介质层中的电磁场。引入顶层和底层边界的谱域边界条件进行约束,进而求解了涂覆平板的谱域散射场。文中研究了该散射场谱域积分中鞍点的贡献。根据鞍点的物理意义,该贡献即涂覆平板的镜面反射场。3)各向异性介质涂覆电大尺寸复杂目标电磁散射特性仿真的软件实现。本文采用平面叁角面元去离散化复杂目标表面,并使用OpenGL技术的Z-Buffer法去选捡出位于入射波照亮区的面元。基于本文提出的MMR解和SDM解,推导了被照亮面元的表面等效电磁流,进而得到各向异性介质涂覆复杂目标散射场的PO解。文中对该高频预估方法进行了验证,给出了各向异性介质涂覆电大尺寸典型和复杂目标的RCS,并分析和解释了这些涂覆目标的散射特性。4)各向异性材料涂覆复杂目标的RCS缩减优化设计。该设计方法将复杂目标表面划分成若干区域,并将不同区域的表面阻抗设定为优化参数。数值优化算法采用遗传算法(GA),并以各向异性阻抗目标高频算法为正向算法。对于优化所得的表面阻抗,基于反射矩阵,本文实现了涂覆层介质的各向异性电磁参数提取。(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3-09-01)
汤兴刚,张卫红,邱克鹏[9](2013)在《各向异性蜂窝夹芯材料的电磁传输性能分析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蜂窝夹芯结构作为天线罩最常用的透波材料,其电各向异性特征对电磁传输性能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本文基于各向异性蜂窝夹芯材料对电磁波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分量的有效介电常数,建立了多层蜂窝夹芯材料的等效传输线网络传输方程,并给出了其传输系数的计算公式.该计算公式由于考虑了材料的叁维各向异性特征,不仅理论上可以计算多层各向异性介质板对任意方向入射电磁波的传输系数,而且能够揭示出材料方向角对传输性能的影响规律.同时,通过传输线网络等效,其计算效率远高于有限元等方法.数值算例表明,本方法能够有效地揭示蜂窝夹芯材料的各向异性对其传输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在入射角为0°—80°时与有限元法符合很好.(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汪洋,张清河[10](2011)在《时域有限差分结合BP神经网络反演各向异性材料电磁参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数值模拟了各向异性材料的散射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BP神经网络对各向异性材料电磁参数进行了反演研究.以各向异性介质球的雷达散射截面(RCS)作为训练样本信息,经过适当的训练,实时重构了各向异性介质球的相对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反演结果显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电磁异性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磁性纳米材料在GHz频段电磁性能优异,不仅能满足高频器件的要求,而且还可以解决伴随高频器件的电磁干扰问题。基于应用的考量,对磁性材料提出了高的磁导率和高的截止频率的要求,且二者受微波磁极限关系的制约。为了突破这一制约,调控磁性纳米材料的电磁性能,我们可以从其中的非本征参数——形状各向异性着手。为了调控磁性纳米材料的微波电磁性能,我们必须知晓材料体系的问题与形状各向异性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的磁性软磁金属及合金而言,其磁晶各向异性决定了截止频率难以出现在GHz范围,而且高频下体系的涡流、以及介电常数过高产生的阻抗失配都会给其应用带来阻碍。合理地调节材料的形状各向异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另外,材料的纳米化给体系各向异性带来新的变化,这对高频电磁性能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以片状纳米晶FeCuNbSiB合金为例,研究了不规则片状合金微粉的磁导率和介电常数,并实现对其调控。(1)研究了片状化粉体的形状各向异性分布,提出了基于此分布的磁导率谱表达式并以此解析了磁导率谱的损耗峰宽化问题。(2)基于合金复合材料体系涡流效应的考量,我们分选了不同粒度的合金粉体,研究了其有效磁导率谱的机理并计算了它们的本征磁导率谱,进而以计算体系趋肤深度的方式量化了体系的涡流效应。(3)研究了不同粒度合金粉体介电常数,其弛豫机制包括合金与有机物的界面极化和电导的影响;结合其弛豫机制采用电导修正的Cole-Davidson模型和Lorentz模型分析了介电谱;通过对电导谱的分析,诠释了介电常数与极化和电导之间的关系。(4)基于合金粉体高电导导致的介电常数过高的问题,用高电阻的铁氧体对其进行包覆处理,极大地降低了介电常数值,实现了阻抗匹配,使得体系良好的电磁波吸收特性得以体现。2.制备了一系列高分散度的各向异性的磁性纳米材料,研究了纳米尺度对微波电磁性能的影响。(1)制备了一致性好、高饱和磁化强度的片状多孔Fe粉,同时实现GHz范围内的高磁导率和多共振现象。(2)制备了平均尺寸为17.2 nm×64.3 nm×939.1 nm的Fe_3O_4纳米片。研究其微波电磁性能发现在测试频段内磁谱出现4个共振峰,计算得到峰对应的损耗机制为自然共振和交换共振。其介电常数值很低,体系的损耗更是以磁损耗为主。而且由多共振引起的宽频带磁损耗导致了优秀的吸波性能,其吸收带宽(反射损失RL<-10 dB)高达4 GHz。微米级材料的涡流效应、高介电常数和窄的吸收峰的问题都得以解决。(3)制备了高分散度一致性较好的尺寸为239 nm×239 nm×239 nm的FeCo纳米立方块。其微波介电常数较微米级合金降低了5-6倍,且极大地降低了涡流效应,微波磁谱同样实现极宽的损耗,体系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和吸收带宽。我们以微磁学的方法研究了体系的磁矩分布和磁导率谱的损耗机制。由于纳米小尺寸的原因,磁矩分布的表面态所占比例和体态可以比拟,表面态的影响不能忽略。xyz叁个方向的磁导率呈现出各向异性,在测试频段范围内,多共振主要来源于自然共振、畴壁共振和表面效应带来的畴壁磁矩的非一致进动造成的交换共振。3.以恒压电沉积的方法制备了非晶FeP纳米线阵列,研究了热处理对体系磁各向异性、磁化过程和交换作用的调控性以及它们与矫顽力和矩形比的关系。最后以微磁学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长径比的纳米线阵列的微波磁导率的频率响应特性,特别是磁导率虚部的共振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磁异性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顾家新.各向异性球磨介质对吸波材料电磁特性的影响[D].南京邮电大学.2018
[2].吴燕辉.磁性纳米材料的形状各向异性及微波电磁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3].葛超群,汪刘应,刘顾.碳纳米管/平面各向异性羰基铁复合材料的液相共混法制备及其电磁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18
[4].张长庚.电工软磁材料叁维磁特性测量及耦合磁滞和各向异性的电磁有限元模拟[D].河北工业大学.2016
[5].李晓锋,李星华,刘涛,于中振.各项异性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及其电磁屏蔽性能[C].201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6
[6].林雨微.基于变换光学和各向异性人工电磁材料的新型电磁器件设计[D].南京大学.2016
[7].张清河,陈海涛,朱国强.FDTD结合支持向量机反演各向异性材料电磁参数[J].微波学报.2015
[8].姚菁晶.各向异性材料涂覆目标电磁散射高频算法与散射特性仿真的软件实现[D].武汉大学.2013
[9].汤兴刚,张卫红,邱克鹏.各向异性蜂窝夹芯材料的电磁传输性能分析算法研究[J].物理学报.2013
[10].汪洋,张清河.时域有限差分结合BP神经网络反演各向异性材料电磁参数[J].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