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北地区小城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居民生计,脆弱性,障碍度模型,小城镇居民
西北地区小城镇论文文献综述
梁爽,吴文恒,强彦红,鲁大铭[1](2019)在《西北地区小城镇居民生计脆弱性及其影响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脆弱性研究框架,通过对西北地区典型城镇居民生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提升城镇居民生计水平,促进城镇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西北地区6个小城镇中708户居民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和脆弱性评估框架,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和障碍度模型,对2016年西北地区城镇居民生计脆弱性指数进行评估,并对影响居民生计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小城镇居民的生计脆弱性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纯农型居民最高,农业主导型居民次之,继而为非农主导型居民,非农型居民最低。整体上,生计脆弱性越高的居民类型,其暴露—敏感性就会越高而应对能力相对较低。[结论]人均收入对居民生计脆弱性影响程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每667m~2平均经济产值是限制纯农型和农业主导型居民生计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因素,人均收入和非农就业比重对非农型和非农主导型居民生计脆弱性有较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07期)
翟寅初[2](2019)在《浅谈山区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中的城市风格塑造——以福建省闽西北地区松溪县、明溪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省闽西北地区小城镇生态本底优良,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逐渐陷入了"千城一面"的尴尬境地。特色的丧失、风貌的混乱降低了城市的识别度,也弱化了居民对城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本文聚焦福建省闽西北地区山区小城镇城市风格,对其进行了梳理、保护、整治和重塑,以期塑造城市的特色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推进县域城镇的发展、转型与变革。(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7期)
强彦红,吴文恒,梁爽[3](2019)在《西北地区小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契合了城镇化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文中选取西北地区6个小城镇为研究样点,以709份调查问卷为基础,应用Spearman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究西北地区小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引入收入多样性指数着重分析收入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西北地区小城镇居民对当前生活状态持积极态度;2)收入是影响西北地区小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提高居民收入多样性指数,增强收入稳定性是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关键点和突破点;3)就业机会和自然生态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力次之;4)居民精神层面、生存生活环境、个体和家庭主观行为是影响西北地区小城镇居民生活满意程度的内在原因。(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8期)
梁爽[4](2019)在《西北地区小城镇居民生计脆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脆弱性研究是未来地理科学的十大科学研究命题之一,生计脆弱性已成为研究人地关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甘肃、宁夏6个小城镇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气象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和脆弱性评估框架,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地理探测器和障碍度模型,评估了2016年西北地区小城镇镇区居民生计脆弱性,进而识别居民生计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包括:(1)在不同类型城镇暴露-敏感性研究中,以首阳镇为代表的特色种植型小镇和以镇北堡镇为代表的旅游特色型小镇的暴露-敏感性指数分别为0.308与0.327,处于较低水平;以土桥镇为代表的地方综合型小镇的暴露-敏感性指数为0.405,处于中等水平;以什川镇为代表的城郊休闲型小镇、以丁塘镇为代表的民族聚居型小镇和以皂郊镇为代表的传统农业型小镇的暴露-敏感性指数分别为0.642、0.648和0.780,处于较高水平。据此,西北地区各样本小城镇的暴露-敏感性适中,总体呈现出中度暴露-敏感性状态。(2)西北地区小城镇不同类型居民的生计资本、生计脆弱性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非农型居民生计资本总指数最高,非农主导型居民次之,继而为农业主导型居民,纯农型居民最低;纯农型与农业主导型居民金融资本匮乏,非农主导型居民与非农型居民自然资本缺乏,非农型居民社会资本极度匮乏。整体上,城镇的暴露-敏感性越高,居民的生计适应能力越低,居民的生计脆弱性就会越高。小城镇不同类型居民的生计脆弱性从高到低依次为:纯农型居民、农业主导型、非农主导型居民以及非农型居民。(3)在不同类型城镇的居民生计研究中,不同类型城镇居民的生计适应能力及脆弱性具有较大差异。以镇北堡镇为代表的旅游特色型小镇与以首阳镇为代表的特色种植型小镇的居民生计适应能力指数处于较高水平;以土桥镇为代表的地方综合型小镇与以什川镇为代表的城郊休闲型小镇的居民生计适应能力指数处于中等水平;以丁塘镇为代表的民族聚居型小镇和以皂郊镇为代表的传统农业型小镇的居民生计适应能力指数处于较低水平。总体而言,首阳镇、镇北堡镇以及土桥镇的居民生计脆弱性指数处于较低水平;什川镇、丁塘镇以及皂郊镇的居民生计脆弱性指数处于较高水平。(4)小城镇地理环境的暴露-敏感性是影响小城镇居民生计脆弱性高低的主要外部因素。地面坡度、到主要干道距离、到县城中心距离对小城镇暴露-敏感性的影响较为显着。(5)小城镇居民自身部分必要生计资本的缺乏是居民生计脆弱的深层原因。人均收入对各类居民生计脆弱性影响程度较高,而亩均经济产值是限制纯农型、农业主导型居民生计脆弱性降低的主要因素,人均收入和非农就业比重对非农型、非农主导型居民生计脆弱性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5-01)
曾昭君,麦贤敏[5](2018)在《川西北地区小城镇空间演变特征分析——以道孚鲜水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部大开发及新型城镇化政策为川西北少数民族小城镇带来发展机遇,同时城镇空间的地域特色面临现代化冲击,研究小城镇的空间演变规律,对城镇空间的文脉传承有重要意义。以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典型的小城镇鲜水镇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田野调查、定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重建了城镇100年的演变进程。研究表明:鲜水镇在时间上可分为茶马互市(1662年之前)、宗教带动(1662—1910年)、立县更名时期(1911—1949年)、和平解放(1950—1980年)、震后重建(1981至今)五个时期;空间上,呈现出城镇功能结构沿过境公路扩展、街巷自然生长、城镇风貌汉藏融合的特征。影响鲜水镇城镇聚落演变的主要因素中,"茶马互市"和宗教传播、过境交通、地震、多民族融合是城镇空间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张文成,邢子博,余璇[6](2018)在《西北地区资源型小城镇风貌保护与整治——以青海省茫崖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形成了数量众多的资源型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大多具有特殊的城市风貌特色,在其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格外注重其特色风貌的保护和整治。本文以青海省茫崖地区为例,概括了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工风貌特征,并总结了其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貌保护与整治规划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8年07期)
屈英豪[7](2018)在《西北地区典型小城镇发展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城镇作为“城之尾,村之首”,是农村地区的中心,亦是城乡发展的桥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提升小城镇的发展质量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准确认识和把握西北地区小城镇的发展质量,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西北地区什川镇、首阳镇、土桥镇、皂郊镇、丁塘镇和镇北堡镇等6个典型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政府人员座谈、企业访谈等方式获取小城镇的相关数据,并对调查对象的人口构成与居民生活、经济与产业发展、城镇空间与功能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别从城镇建设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两个视角对小城镇发展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模型得分与小城镇的现状结合分析得出评价结果,总结典型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探讨小城镇正向发展的机理。(1)西北地区典型小城镇发展质量落后。(1)人口特征呈现出人口总量少、农业人口多和老龄化问题(20%)突出等特点;(2)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9462元,恩格尔系数为36%、消费水平属于生存型消费。小城镇居民出行目的和出行方式较为单一,以步行和电动自行车在镇域范围购物、务农和邻里亲戚串门为主,属于传统生活型出行需求;(3)小城镇经济规模小、总量低,但经济增长相对平稳,主要是服务农业、提供初级原料加工和生产的相关产业,与东部地区小城镇差异显着;(4)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亟待完善和提高。排污、垃圾处理等相对隐性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文体休闲等显性的公共服务基本有保障或较为完备。小城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内外部动力不足、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欠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弱。(2)小城镇建设质量差距较大。小城镇建设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取人口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城镇建设指标、居民生活质量指标和人居环境指标等5个二级指标和20个叁级指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镇北堡镇的城镇建设质量因子综合得分(F)大于等于1,即F≥1,在研究区域处于高水平,首阳镇、土桥镇和什川镇因子综合得分(F)介于-1和1之间,即-1<F<1,处于中等水平,丁塘镇和皂郊镇因子综合得分(F)小于等于-1,即F≤-1,处于低水平。镇北堡镇依托于较为发达的旅游业和特色农业,在城镇发展的各方面均有较大优势,其综合建设质量最高。(3)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较高,与城镇建设质量有较高契合度。构建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城镇建设配套设施、人居环境等3个准则层和9个次准则层的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计算指标权重、模糊综合计算综合得分,结果显示,典型小城镇满意度综合得分为3.5382分,且在“较满意”这一评语上隶属度最高,各分镇得分从高到底依次为首阳镇(3.8524分)、镇北堡镇(3.7273分)、土桥镇(3.5531分)、丁塘镇(3.4046分)、皂郊镇(3.1720分)和什川镇(2.9719分),且各镇满意度得分差距较小,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得分与城镇建设质量综合得分有着较高的契合度,说明小城镇建设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居民生活水平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受居民的地方依恋、乡土情结和主观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城镇建设质量低,但居民满意度高于预期。(4)小城镇良性发展是多种因素和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结典型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将其划分为文化旅游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牵引型、城市辐射带动型、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型、现代工业带动型和其他类型小城镇,各类模式的成功经验对西北地区其他小城镇的发展具有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区位、资源、人口、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良性循环,是小城镇发展质量正向发展的机理,其对于促进西北地区小城镇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陶臻,彭志坚[8](2017)在《西北地区文化小城镇城市设计“叁步走”策略方法——以吐鲁番东巴扎乡棚户区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面开展城市设计,提高城市设计水平"。新型城镇化进程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发展,西北地区文化小城镇与东部城镇存在发展阶段不同、文化差异显着、地理气候不同,所采用的城市设计策略更具综合性和复杂性。本文结合鄯善县东巴扎乡棚改项目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与需求,提出针对性的"叁步走"城市设计策略与具体方法。应对西北地区普遍"缺水"的敏感生态环境提出第一步"平衡与度":从发展的有效性和大生态的协调,整体上对小镇发展进行开发与强度控制;应对西北小镇普遍"缺乏人气与活力",提出第二步"活化与实",依托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和现代旅游需求为小镇植入业态,从内核上培育发展动力;应对西北小镇文化浓郁而风貌缺失,提出第叁步"溯源与显",结合传统生活方式、民族文化根源和现代产业功能,以地域化和落地化的建筑景观风貌设计彰显文化小镇的特色风貌。"叁步走"的城市设计策略,从理念上更强调综合统筹平衡、功能项目活化以及地域化风貌塑造。(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期刊2017-11-18)
屈英豪,吴文恒,李同升,徐凯颖[9](2017)在《西北地区城郊旅游型小城镇发展质量评价——以甘肃省什川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认识小城镇发展质量,对于更好地建设小城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有重要意义。在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区小城镇调查的基础上,以甘肃省什川镇为例,从人口特征、居民生活、产业经济、空间特征和设施水平五方面综合评价西北地区大城市周郊旅游型小城镇的发展质量,探究其运转机理。结果表明,什川镇近邻兰州市,拥有古梨园、黄河等特色旅游资源,受区位空间、自然人文环境、资源品位制约,城镇经济欠缺活力,人口流出多于流入,居民生活水平偏低,城镇规划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升,综合发展质量一般。区域经济环境不佳,优势资源与城镇产业不力,更多地扮演传统的中心地角色是西北地区该类小城镇的共性所在。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小城镇发展,未来应充分利用特色自然人文资源,改善对外交通区位条件,通过人口、企业或项目集聚,政策、投资、资本和信息技术设施等迭加效应和路径依赖强化西北地区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之路。(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17年11期)
燕宁娜[10](2017)在《西北地区小城镇风貌协同优化研究基础与构想——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城镇化飞速推进的过程中,不但没有做到循序渐进的更新与传承,反而加速了小城镇人居环境破坏的速度,加重了破坏的程度,导致地区小城镇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区域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宁夏西海固地区小城镇建筑风貌协同优化研究不但有助于缓解宁夏地区人居环境矛盾,而且对于我国西北普遍存在的小城镇建设具有借鉴意义。论文从叁个方面建构了小城镇风貌协同优化的研究框架,试图建立小城镇建筑风貌优化适宜建设模式,并通过建立建筑风貌控制导则予以推广。(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7年03期)
西北地区小城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福建省闽西北地区小城镇生态本底优良,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城镇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逐渐陷入了"千城一面"的尴尬境地。特色的丧失、风貌的混乱降低了城市的识别度,也弱化了居民对城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本文聚焦福建省闽西北地区山区小城镇城市风格,对其进行了梳理、保护、整治和重塑,以期塑造城市的特色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推进县域城镇的发展、转型与变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北地区小城镇论文参考文献
[1].梁爽,吴文恒,强彦红,鲁大铭.西北地区小城镇居民生计脆弱性及其影响因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2].翟寅初.浅谈山区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中的城市风格塑造——以福建省闽西北地区松溪县、明溪县为例[J].城市建筑.2019
[3].强彦红,吴文恒,梁爽.西北地区小城镇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4].梁爽.西北地区小城镇居民生计脆弱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9
[5].曾昭君,麦贤敏.川西北地区小城镇空间演变特征分析——以道孚鲜水镇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
[6].张文成,邢子博,余璇.西北地区资源型小城镇风貌保护与整治——以青海省茫崖地区为例[J].中外建筑.2018
[7].屈英豪.西北地区典型小城镇发展质量研究[D].西北大学.2018
[8].陶臻,彭志坚.西北地区文化小城镇城市设计“叁步走”策略方法——以吐鲁番东巴扎乡棚户区改造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2017
[9].屈英豪,吴文恒,李同升,徐凯颖.西北地区城郊旅游型小城镇发展质量评价——以甘肃省什川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7
[10].燕宁娜.西北地区小城镇风貌协同优化研究基础与构想——以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