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信息工程学校山东烟台264000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在着重培养语言运用与理解的基础之上,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以及文化传承。具体些,就是让学生在识文断字的基础上,还能够在语文课上感受到祖国的悠久文化,领略大好的河山,树立起民族自豪感。然而,当下我们很多时候一边抱怨着学生的基础差,一边渐渐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一、政策指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中职的语文老师,我们承担的责任又是不同的。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的能力。
二、自省症结
1.信息化
近年来,信息化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然而我们在努力奔跑中,也在实践教学中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大家慢慢地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现在很多时候,不使用PPT,不使用微课,好像就是证明你落伍了。信息化大赛一等奖的诗歌作品,学生居然还要扫二维码才能进行朗读训练。我不禁思索,信息化的语文课堂到底该是什么样子呢?
2.学情使然
曾经在班级做过一个调查,中职生认为最喜欢、最重要和最没用的学科,其中,都没有语文。语文对于中职生来说,居然是可有可无的科目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中职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差一些;一方面,语文学习兴趣寥寥。慢慢地,我们对学生的语文要求也越来越低,能多认识几个字、知道几个名家和作品就不错了,至于课文的深层挖掘,还是算了吧。很多时候,这就是真实的想法。
3.兴趣提高
现代语文课堂提倡学为主线,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了让学生能说、敢说,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辩论赛,出现了课本剧……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也逐渐出现了“热闹是当时的,脑子里什么也没留下”的情况。江苏信息化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致橡树》居然拿出十几分钟进行中学生早恋辩论,当然课堂氛围很好,但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三、症结突破
1.“好人”定位
开学第一课,我总是给学生一个定位,希望他们将来都能成为一个“好人”。这个定义是希望孩子们不管在品德、技能、人际交往、工作、家庭等各方面,都可以称之为“好”。当然,这个目标有些远大,但是,希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慢慢找到自己“好人”的定位,也让我慢慢找回在语文课堂上人文渗透的使命。比如《一碗清汤荞麦面》中我们看到了母子三人的坚强、努力,还可以引导学生:面馆经营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当然是夫妻二人的热情、善良、知心,而这都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语言、动作描写实现的。我们作为将来的幼教人才,与孩子、与家长该怎么交流呢?学前儿童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这就需要眼明心亮。这样,人文教育不仅是道德上,还有表达沟通上,都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好人”渗透。
2.信息化辅助
作为一名老师,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信息化手段当然要用,但是要恰到好处,真正起到教学辅助功能。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赵洱岽说过,微课存在的意义就是辅助教学,一个信息化大赛一等奖的作品如果没有教辅意义,那么分文不值。
比如古诗文《秋思》的学习,我们可以选择能反映秋天萧瑟、旅人羇旅的图片,再配以低沉悠远的音乐,由图及文,由乐及文,将学生代入诗文情境,更好地理解诗文。
又如《鸿门宴》座次规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环境描写,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微课学习知识点。学生既可以课前观看,又可以课后巩固,进而举一反三,节约了课堂时间,达到了最佳效果。
3.形式合理
语文课堂应该是多样化的,切忌单一的教学形式。比如,同样是小说,《林黛玉进贾府》属于情节类小说,要从人物愿望、行为、情感等方面分析;而《荷花淀》属于诗化小说,要从人物的心理、作品描绘的意境方面解读。另外,像能力拓展《讲解与咨询》,我们就可以从讲解学生每天学习的实训室入手,甚至可以实地教学,学生熟悉环境,就会有话可说。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职业教育就是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我们作为老师,语文课堂就成了我们铸造学生羽翼的舞台,所以回归本心,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