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拱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下连续墙,泥浆槽壁,土拱效应,泥浆重度
土拱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蔡兵华,李忠超,杨新,孙金山,孙聪[1](2018)在《基于土拱理论的地下连续墙护壁泥浆最小重度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泥浆护壁技术进行地下连续墙施工时,泥浆浓度及槽壁稳定性是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关键影响因素。针对目前地下连续墙泥浆槽壁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存在的问题,认为地下连续墙泥浆槽壁破裂面受土拱效应的控制,分析了泥浆槽壁潜在破裂面的几何形态,建立了泥浆槽壁潜在破裂体的叁维形态模型,并基于极限平衡原理,提出一种地下连续墙护壁泥浆最小重度的计算方法。算例表明:该方法适用于黏性土和非黏性土,利用该方法计算得到的地下连续墙护壁泥浆最小重度的可靠度较高,便于工程应用。(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衡帅[2](2018)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桩承式路堤是一种在软土地区发展起来的新型路堤型式,其主要由路堤填料、桩帽与地基土构成。其受力性状比较复杂,一方面,在上部路堤荷载作用下,桩顶土体的沉降小于桩间土的沉降,从而引起二者的相对位移;另一方面,这种相对运动趋势受到土层间剪应力的限制,增加了作用在桩顶的压力,降低了地基土上的压力,这种荷载传递机制称为“土拱效应”。现有理论计算方法在进行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研究时往往忽略了桩土差异沉降对路堤土拱效应的影响,此外,有些方法虽然考虑了桩土差异沉降的作用,但通常假定土拱形状为标准圆弧或者合理拱轴线,但是并未考虑桩土差异沉降对土拱形状的潜在影响。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针对极限平衡状态下的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考虑桩土差异沉降对路堤中土拱形状的影响,即桩土差异沉降通过改变土拱形状的变化影响路堤桩土应力比。其中,桩土差异沉降假定由两部分沉降组成,一是桩土刚度不同引起的差异沉降,再者是由土拱效应形成引起的桩顶上部的土体回弹量,且拱顶回弹土体的竖向应变在拱厚区域内相等;在假定土拱内拱高不变的基础上,外拱曲线可描述为不定的四次多项式偶函数。其次,引入摩尔—库伦强度极限平衡条件,对极限平衡理论的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进行整体分析,分别计算极限平衡状态发生在拱顶和拱脚的应力微分方程,结合土拱曲率半径的几何关系,推导出考虑了桩土差异沉降的桩土应力比及桩体荷载分担比的计算方法。最后,本文针对极限平衡理论下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叁维应力问题,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平台建立路堤叁维数值模型,通过应力云图和等值面图分析和探讨各项参数对土拱效应的影响,进而得出桩土差异沉降与桩土应力比的关系曲线,并与本文理论计算方法及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工程实例进行了对比,验证本文研究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6)
陈强,梁海安,郭瑞峰,阚霏云,邵伟[3](2018)在《基于土拱效应室内模型试验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拱效应虽然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实践经验远远领先于理论发展。该文通过分析室内模型试验中土拱的受力过程,利用已有研究推导的计算公式和摩尔库伦强度破坏准则计算室内模型中直观土拱的破坏荷载。两者的计算结果在模型的预留孔宽度小于0.3m时较为接近,当模型预留孔宽度大于0.3m时,推导的计算公式值是摩尔库伦理论计算的6倍。研究成果可为后续室内试验或工程设计的理论分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18年03期)
张晨,宋术双,牛强[4](2016)在《悬臂支护桩桩间土拱失稳破坏的突变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坑支护,边坡治理等工程中大量用到了悬臂桩,桩间土拱的形成是非连续结构起到连续支挡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简化,参考已有文献,将桩间土拱拱形确定为叁角拱形,建立了弹性叁铰拱计算模型,利用突变理论中的尖点突变模型为基础,并参考了Euler拱弹性稳定分析,推导出了在单排桩的条件下土拱承载力与拱形变化的关系。文后采用了几个不同的参数做了计算,发现在确定的条件下,拱体的承载力是随着拱形的逐渐平缓而降低的,并与已有结果做了对比,提供了一种研究桩间土拱破坏情况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Ⅰ》期刊2016-06-20)
王羽,赵波[5](2015)在《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分析及计算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滑坡推力在双排桩上的分配及前排桩桩土土抗力确定等问题,从双排桩的多层土拱效应入手,分析了2种类型的土拱(端承拱、摩擦拱)在拱脚处的力学特性,推导出2种类型的土拱所能承载的极限承载力,然后对滑坡推力在前排桩的分配、桩前土抗力、前后排桩间距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当双排桩能够完全抵挡滑坡推力时,桩前土抗力几乎不存在,后排桩承担的滑坡推力大于前排桩承载的滑坡推力;当双排桩不能够完全抵挡滑坡推力,桩前土体存在抗力,前、后排桩承载的滑坡推力相同;且前、后排桩间距不应小于前排桩端承拱的矢高加半个拱厚.最后通过算例对得出的结论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马慧娟[6](2015)在《抗滑桩土拱效应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岩土工程学中,抗滑桩广泛应用于边坡和基坑支护等工程中。这种支护结构具有适应性强、施工周期短、施工工艺简单、可以降低工程造价等优势。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土拱效应理论被提出,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实验模拟和数值计算。抗滑桩桩间滑体,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土体之间相互挤压产生不均匀变形,导致土体主应力偏转形成以抗滑桩为拱脚的虚拟拱,并将滑坡推力沿拱轴传递给抗滑桩。土拱的存在协助抗滑桩工作,影响着抗滑桩支护结构的设计。虽然国内外研究抗滑桩土拱效应的文章很多,也对土拱效应的形成机理、拱形、土拱的受力机制、合理桩间距及抗滑桩截面设计等方面提出很多具有影响力说法,但影响土拱效应发挥的因素较多,因此,对土拱效应形成及其对抗滑桩设计的影响,还没有形成一致认可的理论和规范。本文在总结前人文献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抗滑桩桩间土拱效应,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总结国内外对抗滑桩、抗滑桩间土拱效应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2)分析抗滑桩间土拱效应的形成机理以及拱脚、拱形、拱轴线等,提出自然平衡拱理论,并基于该理论推导出本文的合理拱轴线方程。(3)本文主要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分别对单排桩和双排桩中影响土拱效应的众多因素进行模拟分析,不仅证明了土拱效应的存在和土拱存在空间特性,同时总结了不同工况对土拱效应影响的规律。(4)最后重点推导出了基于自然平衡拱理论的桩间距和挡板土压力的确定方法,并通过与其他桩间距和挡板土压力计算方法比较,证明本文提出的新方法可以用于实际工程中抗滑桩的设计。本文主要在总结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提出桩间距与挡板土压力计算新思路,并通过应用ABAQUS分析软件,对不同工况影响下,土拱效应变化规律的总结,提出应充分利用桩间土拱效应,来进行抗滑桩的优化设计,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5-01)
崔海浩[7](2014)在《悬臂式单排抗滑桩土拱效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坡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地质灾害,既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会对滑坡周围的工程建设造成不利影响。悬臂式抗滑桩是常用的加固边坡的抗滑支护结构,而土拱效应广泛地存在于桩土相互作用中,是抗滑桩抗滑机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双排抗滑桩与桩排间岩土体相互作用机理研究”(N0.41102171)项目,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悬臂式单排抗滑桩桩后土拱效应的微观机理,分析了土拱效应的形成、发展和破坏规律,主要工作和结论为:(1)分析了土体的位移变化规律和土拱的形成机理,指出由于抗滑桩的阻挡作用,土体会出现不均匀位移,土拱效应逐渐形成;越靠近桩身,土体的不均匀位移差越大,但是出现不均匀位移的土体范围越小。(2)根据桩后土中应力的分布特点,定义了土拱拱圈的特征点和特征范围;依据桩后土体中的荷载分布规律和合理拱轴线理论,得到土拱拱轴线的二次和四次抛物线型曲线方程;建立多种工况分析了土拱的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土拱核心区域在荷载作用下有一定程度的后移趋势,桩间距、内摩擦角和粘聚力等因素对土拱后移趋势的影响不尽相同。(3)依据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模拟,指出滑坡推力增大会导致土拱内的轴力和拱脚的支座反力增大,土拱在拱脚部位出现塑性变形,并且在靠近桩的地方土体会出现绕流现象,当塑性变形到达一定程度,在拱脚处出现塑性剪压破坏;土拱拱圈破坏时是由前而后破坏,近似于分层破坏。(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4-05-01)
王杰[8](2014)在《考虑土拱效应的挡墙土压力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方法提供了可靠的土压力合力值,但是并未能够给出准确的土压力作用点。库仑土压力理论根据极限平衡理论求解,未能给出土压力分布,郎肯土压力理论的土压力分布为线性分布。众多研究成果以表明挡土墙土压力分布曲线与挡墙位移模式相关。平移模式是刚性挡土墙最常见的位移模式,库仑土压力理论、郎肯土压力理论都是平移模式下的挡墙土压力计算理论。本文以平移模式下的刚性挡土墙为研究对象,考虑墙后填土的土拱效应,结合水平层分析法求解主动、被动土压力。本文的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通过对墙后填土应力状态的分析,解释了墙后土体在主动及被动状态下的主应力偏转,反映了墙土接触面摩擦力对墙后填土应力状态的影响。本文对悬链线形、圆弧形及抛物线形叁种土拱形状进行对比分析,并建立了本文采用的抛物线形土拱的曲线方程。(2)本文对刚性挡土墙在平移模式下的主动土压力进行计算分析。考虑土拱效应的影响,假设土拱形状为抛物线形,推导得出主动侧土压力系数的表达式,结合水平层分析法建立水平层单元土体的静立平衡方程,求得挡土墙土压力分布、土压力合力及其作用点的计算公式。并将计算结果与Paik解、Coulomb解及模型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本文解的合理性。(3)本文对刚性挡土墙在平移模式下的被动土压力进行计算分析。考虑土拱效应的影响,分别假设土拱形状为抛物线形和圆弧形,并分别推导得出被动侧土压力系数的表达式,结合水平层分析法建立水平层单元土体的静立平衡方程,求得挡土墙土压力分布、土压力合力及其作用点的计算公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参数分析,论证本文解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3-01)
余闯,徐江伟,刘松玉,潘林有,方冬芳[9](2013)在《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的改进多拱理论解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土拱理论是计算桩承式路堤中桩体荷载分担比的主要方法。目前土拱的模型多为均质和单一化的几何模型,缺少对土拱真实形状和内部性状的分析。基于多拱理论模型,将路堤中的土拱视为由无穷多个连续拱组成,通过几何分析,并引入静力平衡条件,得到了桩承式路堤中不同部位土体竖向应力的改进的多拱理论解析解,以及沿深度的应力分布规律。对桩承式路堤中土体应力进行了分析,并和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加强对土拱应力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桩承式路堤的工作性状。(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黄学龙[10](2013)在《基于土拱理论的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受力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坑支护结构中,双排桩支护结构是一种较新的支护形式。这种支护形式以侧向刚度大、施工快捷方便及安全经济性可控被岩土工程设计人员逐渐接受,并应用于土层较差、周边环境复杂、对施工用地红线提出明确限制条件的基坑工程中。国内外学者对悬臂式双排桩支护结构已进行了不少的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计算方法,尽管已经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但对于双排桩的理论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被广泛认同的设计计算理论。本文在对各家理论和计算方法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各种理论进行相互的印证分析,再通过双排桩支护结构在实际工程成功运用的监测资料,对双排桩支护结构进行了力学理论分析和计算公式的推导,进而通过大型岩土工程分析软件对影响双排桩支护性能的各个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有以下工作:1.总结目前双排桩支护结构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的现状及其主要的计算方法,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的创新点。2.在现有双排桩支护计算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推导出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滑裂面和桩后土压力的计算方法,推导出桩间土的计算方法,并建立起桩身挠曲微分方程对双排桩进行受力和变形的分析。通过边界条件推导出微分方程的迭代公式,得到一种双排桩应力应变的计算方法。3.通过工程实例,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TS建立与实际支护相同的双排桩支护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通过实际监测数据与模型计算值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变化桩间土的压缩模量、桩间土的加固深度、桩顶与联系梁的连接情况和桩体的刚度变化等因素对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桩身刚度进行分析,分析排桩间距对桩间土拱效应的影响。本论文得出了桩后主动土压力、桩间土压力和桩身位移和弯矩的计算公式,为双排桩在基坑中的支护理论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于研究双排桩支护的工作机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3-05-01)
土拱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桩承式路堤是一种在软土地区发展起来的新型路堤型式,其主要由路堤填料、桩帽与地基土构成。其受力性状比较复杂,一方面,在上部路堤荷载作用下,桩顶土体的沉降小于桩间土的沉降,从而引起二者的相对位移;另一方面,这种相对运动趋势受到土层间剪应力的限制,增加了作用在桩顶的压力,降低了地基土上的压力,这种荷载传递机制称为“土拱效应”。现有理论计算方法在进行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研究时往往忽略了桩土差异沉降对路堤土拱效应的影响,此外,有些方法虽然考虑了桩土差异沉降的作用,但通常假定土拱形状为标准圆弧或者合理拱轴线,但是并未考虑桩土差异沉降对土拱形状的潜在影响。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针对极限平衡状态下的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考虑桩土差异沉降对路堤中土拱形状的影响,即桩土差异沉降通过改变土拱形状的变化影响路堤桩土应力比。其中,桩土差异沉降假定由两部分沉降组成,一是桩土刚度不同引起的差异沉降,再者是由土拱效应形成引起的桩顶上部的土体回弹量,且拱顶回弹土体的竖向应变在拱厚区域内相等;在假定土拱内拱高不变的基础上,外拱曲线可描述为不定的四次多项式偶函数。其次,引入摩尔—库伦强度极限平衡条件,对极限平衡理论的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进行整体分析,分别计算极限平衡状态发生在拱顶和拱脚的应力微分方程,结合土拱曲率半径的几何关系,推导出考虑了桩土差异沉降的桩土应力比及桩体荷载分担比的计算方法。最后,本文针对极限平衡理论下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的叁维应力问题,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平台建立路堤叁维数值模型,通过应力云图和等值面图分析和探讨各项参数对土拱效应的影响,进而得出桩土差异沉降与桩土应力比的关系曲线,并与本文理论计算方法及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工程实例进行了对比,验证本文研究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拱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蔡兵华,李忠超,杨新,孙金山,孙聪.基于土拱理论的地下连续墙护壁泥浆最小重度计算[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8
[2].衡帅.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桩承式路堤土拱效应分析[D].湖南大学.2018
[3].陈强,梁海安,郭瑞峰,阚霏云,邵伟.基于土拱效应室内模型试验的理论分析[J].重庆建筑.2018
[4].张晨,宋术双,牛强.悬臂支护桩桩间土拱失稳破坏的突变理论分析[C].《工业建筑》2016年增刊Ⅰ.2016
[5].王羽,赵波.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分析及计算理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
[6].马慧娟.抗滑桩土拱效应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5
[7].崔海浩.悬臂式单排抗滑桩土拱效应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4
[8].王杰.考虑土拱效应的挡墙土压力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4
[9].余闯,徐江伟,刘松玉,潘林有,方冬芳.桩承式路堤中土拱效应的改进多拱理论解及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13
[10].黄学龙.基于土拱理论的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受力特征分析[D].广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