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学巧
摘要:在我国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景象背后,仍存在许多误区。如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错误的认识和错误的做法在影响和干扰着语文教学的健康推进。所以本文特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即教学内容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探究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积极探索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关键词: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对话三个纬度生成的动态系统,语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从书本、教师到学生的传承;语文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过程对语文教学具有重大作用。笔者通过对现阶段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调研,发现教学中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现就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存在的几个问题略加阐述,以期求教与大方之家。
一、存在的问题
1.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之偏差现象
(1)偏重生字词教学,忽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在现阶段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后,首先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这位学生的朗读往往很投入也很有感情,其他学生都不由自主地进入到课文的情景中。其实这个时候最好的是师生一起来分享这种感觉,但教师却转身点击电脑,在大屏幕上投射一些字词。教师要求学生读准加点字的音,并依次请学生逐个读。对于读不准的字,教师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校正发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在辨认字词上。听读课文时充盈在学生心中的情感还有多少留存,我们不得而知。
学习新课时,先讲生字词,帮助学生读准字词,掌握词语含义,这也许是语文课的教学惯例。当我们与教师讨论这个问题时,他们的第一反映是惊讶。接着,给出了及其相似的理由:其一,各种考试都要考查生字词;其二,学生如果过了字词关,理解和掌握课文时就会少一些障碍。
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当生字词脱离了课文后,它们对于学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很容易看到“整体感知”、“品读课文”之类的词语,这说明语文教师已经在说一些反映新课程理念的话语,但教师的“信奉理论”与“使用理论”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在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已经熟悉一些新话语,但还没有真正领会到这些话语的真正内涵,以致教学中出现“老瓶装新酒”的现象。
当字词从文章的整体中抽离出来时,语言的整体就被粉碎和切割了。德国哲学家弗雷格在《算术基础》一书的导言中提出了三条语言学习原则,其中的“语境原则”也被称作“上下文原则”,这本书这样写道:“决不孤立地而是在一个命题的上下文中询问词的意义。语言的意义在于使用,只有在使用时语言的意义才会显现。如果脱离文章所描写的具体情景,语词对于学生而言就只是一个个孤立的、干瘪的概念,没有任何意义”。当教师把充满情感的文字作为生词从文章中抽离出来时,就割裂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学生本应在课文情景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就被淡化了。
(2)偏重知识性导读,忽视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在现阶段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在大屏幕上投射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教师可能不满足于学生无目标地读课文,力求突出对知识性内容的指导,于是精心设计思考题。那么学生们都在一边读书,一边看屏幕上的问题,还一边用笔在书上做标记,以便回答教师的提问。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学生在读书时如此忙碌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还能感受到作者写作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吗?还能用心体会问题的意境吗?
课文的内涵远不是教师所给定的几个问题所能概括的。教师的这种硬性带有很强技术性色彩的教学设计妨碍了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3)偏重文体知识教学,忽视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品味
在现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偏重于文体知识教学,从而忽视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品味。例如对于科学小品文的讲解。我们都知道科学小品文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文学情趣,这也正是科学小品文不同于一般说明文之处。于是,我们期待着在课堂上看到师生一起品味语言的魅力。但是,课堂上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揣摩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尽管“揣摩语言”的话语出现在教师的教案中,但实际的教学情形是:教师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介绍这种文体的特点,还引导学生将之与以前学过的说明文相比教,以明确“科学小品文”的概念。
而我们的问题是:如果学生没有品味出语言所蕴涵的清新怡人的诗意,只记得科学小品文的抽象概念和定义,能真正地理解这篇课文吗?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第一个写科学小品文的人,他的头脑中存在文体的概念吗?我们认为:教师可以介绍科学小品文的概念和特征,但应结合具体的语言使用情境。如果概念与课文情境相分离,学生就无法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二、解决方法
(1)把握文本内容,让学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意义
如果用存在论的视角来关注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作品的“在场”即知识性教学上,而应关注作品的“不在场”即作品的深层内蕴,引领学生寻觅并理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多层意义。
(2)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面对作为课文的文学作品,教师的任务不仅是知识性的解读,而且要唤醒学生对作品的情感和体验,引导他们走进作品所开启的生活世界。作者在作品中所描述的事物不是一个自然物,而是一个情感物。如果语文教学能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世界,去感动、去欣赏、去体验并为之倾倒、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用语言表达和交流就会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3)回到文本本身,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的性质
任何一篇课文都讲述了特定情景下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回到文本本身,要求教师把握文本的内容、情感、相关的知识和哲理,把握好语文教学的边界,在课堂教学中凸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解决教学环节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学生进行真正的交流与对话。只有这样,语文教学过程才能行云流水,浑然一体,语文教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弗雷格.算术基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岚皋中学
邮政编码:7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