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菊花品种论文-寇亚琴,韩益

传统菊花品种论文-寇亚琴,韩益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统菊花品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菊花,案头菊,观赏性状,生产栽培技术,盆栽,变异来源,分类研究,陈俊愉,想要,研究项目组

传统菊花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寇亚琴,韩益[1](2017)在《戴思兰:传统菊花品种保育意义深远》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戴思兰师从陈俊愉院士,与菊花结缘30年。在本次论坛上,戴思兰着重分享了她对于中国传统菊花的保育和开发工作。她说,中国传统菊花不仅姿态优美,还是人文精神的承载体,代表着丰收、富裕、团圆、健康和长寿,对它们进行保育,既有传承历史文化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报》期刊2017-11-14)

张辕[2](2014)在《基于叁种标记的中国传统菊花品种鉴定及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是育种研究的必要前提,品种鉴定是品种分类的重要基础。将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鉴定与品种分类相结合进行研究,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种质的利用潜力,并为观赏植物的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菊花(Chrysanthemum X morifolium Ramat.)是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中国传统菊花品种数量繁多、变异丰富,是极为宝贵的栽培植物种质资源,对菊花品种进行鉴定和分类研究对于开发其优异的遗传潜力并应用于产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前人在菊花品种鉴定和分类的研究中,缺乏对鉴定指标和分类标准的准确定义,遗漏了很多明显具有鉴定和分类价值的指标,对各指标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缺乏客观的评价;另外,品种分类的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综合性不强,已建立的品种分类体系均强调实用性,缺乏科学依据。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使用形态学标记、分子标记和细胞学标记3种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菊花品种进行了综合鉴定和分类,最终通过对各项研究结果的拟合构建了菊花品种分类新体系,以期为菊花的品种培育、品种保护、品种登录和国际交流奠定基础。本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以735个中国传统菊花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20个花部形态性状和18个叶部形态性状连续5年的形态学测试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筛选出了品种内一致性强、品种间差异显着并具有较大权重值的10个花部形态性状和10个叶部形态性状作为最具品种鉴定价值的形态性状,并将花部形态性状、花色和叶部形态性状分别作为菊花品种鉴定的一级、二级和叁级标准,对所选735个中国传统菊花品种进行了逐级鉴定,综合分辨率达到79.18%,这一结果表明分级标准的划分是合理的;通过对花部形态性状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菊花的瓣型和花型是品种分类的重要要素,通过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将所选品种分为4类瓣型和18类花型。2.通过微卫星磁珠富集法成功构建了一个富含AC和GT基序的微卫星文库,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了35个菊花特异性SSR标记,经检测其中26个位点具有多态性。使用其中20个特异性SSR位点对形态学标记已鉴定的327个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利用理想解法筛选出了5个具有较高多态性和鉴别力的位点作为核心位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所选品种的SSR指纹图谱和19位的十进制分子身份证,并在形态学标记无法鉴别的153个品种中进行了验证,鉴别率达到100%。3.在对易混淆品种进行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利用204个多态性位点对480个菊花品种进行了Q聚类分析,将所选品种划分为10个类群,其中区分明显的品种群分别为:具有管瓣、桂瓣和畸瓣等3类瓣型的品种,具有飞舞型、龙爪型和毛刺型等3类花型的品种以及具有红色、橙色、粉色、棕色和墨色等5类花色的品种,但这些品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均较低;之后将聚类结果与群体遗传结构和主成分分析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类结果基本吻合;形态学标记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共有37个多态性位点与16个表型性状相关联,并且发现一些位点同时与多个性状相关联。4.将形态学标记和分子标记的分类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发现,瓣型和花型分类结果的整体拟合率分别为74.84%和66.58%;综合形态学和分子标记研究的分类结果,将瓣型和花型分别作为菊花品种分类的一级和二级标准,进一步验证了4类18型的菊花品种分类体系。5.将常规压片法和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的关键步骤相结合,获得了较为清晰、分散的根尖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在此基础上,使用多种分析软件和统计学方法对70个品种的核型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筛选出了6个最具分类价值的核型参数。核型参数的聚类结果能够将平匙瓣类、管瓣类和桂瓣类品种明显区分开,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4类18型的菊花品种分类体系的准确性。本研究通过拟合形态学标记、SSR分子标记和细胞学标记的研究结果,建立了菊花品种的分级鉴定体系和“4类18型”的菊花品种分类体系,为菊花品种的合理利用和国际交流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姜宁宁,付建新,戴思兰[3](2012)在《中国传统菊花品种‘小林静’再生及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传统菊花品种‘小林静’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小林静’较好的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小林静’叶盘最适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MS+2.0 mg/L 6-BA+1.5 mg/LNAA,不定芽分化率为92.76%,平均再生不定芽数为2.376 7个;试管苗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生根率达100%。移栽采用灭菌的蛭石,再生苗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采用根癌农杆菌C58C1介导的叶盘转化法进行‘小林静’的遗传转化试验,农杆菌OD600=0.5-0.6,侵染10 min后,将叶片外植体接种到MS+2.0 mg/L 6-BA+1.5mg/L NAA的培养基中黑暗共培养2 d,之后转接到附加10 mg/L硫酸卡那霉素和400 mg/L羧苄青霉素的分化筛选培养基中进行转化细胞的筛选,待长出抗性芽后转接至生根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最终建立了菊花品种‘小林静’的遗传转化体系。(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2年04期)

张亚琼,张伟,戴思兰,季玉山,何晶[4](2011)在《基于AHP的中国传统盆栽菊花产业化品种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中国传统菊花品种综合评价体系,为筛选和利用适宜产业化生产的品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田间盆栽试验对32个大花型秋菊品种的19个观赏性和适应性指标进行观测统计,应用层次分析法,从观赏性状、抗逆性、栽培流程3个方面出发,构建传统菊花品种综合评价体系。【结果】确定了19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其中花色、苗期生长势、株高、脚芽萌发力、自然花期时间、苗期抗旱性的权重分别为0.1469、0.1206、0.0959、0.0815、0.0815、0.0679,所占比重较大;依据品种综合评价得分,将试验品种划分为优良品种、较优种、较差种、差种4个等级,其中优良品种整体性状符合选择目标,可直接进行产业化生产。【结论】筛选出7个既有中国传统特色,又适于规模化生产的盆栽菊花品种,为进一步开发中国传统菊花品种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21期)

张亚琼,戴思兰[5](2011)在《中国传统菊花品种主要观赏性状稳定性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作者以27个典型的中国传统菊花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同一栽植期不同品种间10个主要观赏性状的差异,以及各主要性状在不同栽植期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同一栽植期,这10个观赏性状在不同品种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株高、节间长、叶片数、花梗长、头状花序高度在品种间差异足够大,对中国传统菊花品种的观赏价值影响较大,可以作为品种鉴定和分类的依据。对主要观赏性状不同栽植期的联合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品种间头状花序高度和叶片形态差异显着,相同品种头状花序高度和叶片长度的差异不显着。因此,头状花序高度和叶片长度是比较稳定的性状。(本文来源于《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期刊2011-08-18)

裴红美,张德平,戴思兰[6](2010)在《3个中国传统菊花品种扦插繁殖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菊花品种色、型、姿具佳,但是由于繁殖困难,其在现代花卉产业化生产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以‘桃花尖’、粉红托桂’和‘夏小菊’为主要试验材料,通过分析不同栽培基质、不同生根剂种类及其浓度处理对菊花品种插穗的生根时间、根数、根长、生根率及株高等生长指标的影响,探讨适宜的扦插繁殖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多数菊花品种在泥炭和珍珠岩(1:1)的混合基质中生根效果良好,生根率最高,可以达到100%;1000mg/L的IBA处理,有助于菊花插穗生根,3个品种9d内生根率均达到90%以上,后期植株生长也表现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0年11期)

宁惠娟,邵锋,戴思兰[7](2007)在《40个传统菊花品种的切花选择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是世界四大鲜切花之一,目前国际市场上流行的切花菊品种主要为国外培育。为利用我国丰富的菊花资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切花菊品种,笔者进行了传统菊花品种的切花选择育种。根据切花菊问卷调查结果,并结合菊花收集与资源保存的实际情况, 从众多传统菊花品种中初选了40个大花型秋菊品种。将40个初选品种与2个对照品种按切花菊的生产要求进行栽培试验,在栽培过程中观察各品种的抗性、长势等表现,并根据切花菊评价标准和菊花 DUS 测试技术确定出27个测试性状,每个品种随机挑选10株进行27个切花性状测试。最后建立切花菊品种综合评价模型,通过赋予各性状一定的权重,综合打分, 最终从40个传统菊花品种中选出了‘东篱陶黄’、‘唐山6-48’、‘黄托桂’、‘麒麟阁’、‘桃花尖’5 个适合做切花菊的品种。(本文来源于《2007中国(中山小榄)国际菊花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11-01)

传统菊花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类是育种研究的必要前提,品种鉴定是品种分类的重要基础。将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鉴定与品种分类相结合进行研究,将会最大限度地发挥种质的利用潜力,并为观赏植物的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菊花(Chrysanthemum X morifolium Ramat.)是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中国传统菊花品种数量繁多、变异丰富,是极为宝贵的栽培植物种质资源,对菊花品种进行鉴定和分类研究对于开发其优异的遗传潜力并应用于产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前人在菊花品种鉴定和分类的研究中,缺乏对鉴定指标和分类标准的准确定义,遗漏了很多明显具有鉴定和分类价值的指标,对各指标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缺乏客观的评价;另外,品种分类的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综合性不强,已建立的品种分类体系均强调实用性,缺乏科学依据。基于这些问题,本研究使用形态学标记、分子标记和细胞学标记3种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菊花品种进行了综合鉴定和分类,最终通过对各项研究结果的拟合构建了菊花品种分类新体系,以期为菊花的品种培育、品种保护、品种登录和国际交流奠定基础。本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以735个中国传统菊花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20个花部形态性状和18个叶部形态性状连续5年的形态学测试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筛选出了品种内一致性强、品种间差异显着并具有较大权重值的10个花部形态性状和10个叶部形态性状作为最具品种鉴定价值的形态性状,并将花部形态性状、花色和叶部形态性状分别作为菊花品种鉴定的一级、二级和叁级标准,对所选735个中国传统菊花品种进行了逐级鉴定,综合分辨率达到79.18%,这一结果表明分级标准的划分是合理的;通过对花部形态性状的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菊花的瓣型和花型是品种分类的重要要素,通过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将所选品种分为4类瓣型和18类花型。2.通过微卫星磁珠富集法成功构建了一个富含AC和GT基序的微卫星文库,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了35个菊花特异性SSR标记,经检测其中26个位点具有多态性。使用其中20个特异性SSR位点对形态学标记已鉴定的327个品种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利用理想解法筛选出了5个具有较高多态性和鉴别力的位点作为核心位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所选品种的SSR指纹图谱和19位的十进制分子身份证,并在形态学标记无法鉴别的153个品种中进行了验证,鉴别率达到100%。3.在对易混淆品种进行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利用204个多态性位点对480个菊花品种进行了Q聚类分析,将所选品种划分为10个类群,其中区分明显的品种群分别为:具有管瓣、桂瓣和畸瓣等3类瓣型的品种,具有飞舞型、龙爪型和毛刺型等3类花型的品种以及具有红色、橙色、粉色、棕色和墨色等5类花色的品种,但这些品种群的基因多样性均较低;之后将聚类结果与群体遗传结构和主成分分析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类结果基本吻合;形态学标记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共有37个多态性位点与16个表型性状相关联,并且发现一些位点同时与多个性状相关联。4.将形态学标记和分子标记的分类结果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发现,瓣型和花型分类结果的整体拟合率分别为74.84%和66.58%;综合形态学和分子标记研究的分类结果,将瓣型和花型分别作为菊花品种分类的一级和二级标准,进一步验证了4类18型的菊花品种分类体系。5.将常规压片法和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的关键步骤相结合,获得了较为清晰、分散的根尖细胞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在此基础上,使用多种分析软件和统计学方法对70个品种的核型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筛选出了6个最具分类价值的核型参数。核型参数的聚类结果能够将平匙瓣类、管瓣类和桂瓣类品种明显区分开,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4类18型的菊花品种分类体系的准确性。本研究通过拟合形态学标记、SSR分子标记和细胞学标记的研究结果,建立了菊花品种的分级鉴定体系和“4类18型”的菊花品种分类体系,为菊花品种的合理利用和国际交流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统菊花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1].寇亚琴,韩益.戴思兰:传统菊花品种保育意义深远[N].中国花卉报.2017

[2].张辕.基于叁种标记的中国传统菊花品种鉴定及分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3].姜宁宁,付建新,戴思兰.中国传统菊花品种‘小林静’再生及转化体系的建立[J].生物技术通报.2012

[4].张亚琼,张伟,戴思兰,季玉山,何晶.基于AHP的中国传统盆栽菊花产业化品种筛选[J].中国农业科学.2011

[5].张亚琼,戴思兰.中国传统菊花品种主要观赏性状稳定性的分析[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2011

[6].裴红美,张德平,戴思兰.3个中国传统菊花品种扦插繁殖试验[J].中国园艺文摘.2010

[7].宁惠娟,邵锋,戴思兰.40个传统菊花品种的切花选择育种[C].2007中国(中山小榄)国际菊花研讨会论文集.2007

标签:;  ;  ;  ;  ;  ;  ;  ;  ;  ;  

传统菊花品种论文-寇亚琴,韩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