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封闭社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门禁社区,开放社区,新型城镇化
封闭社区论文文献综述
陈思羽[1](2019)在《封闭Vs开放:城市空间结构变迁中的中国式门禁社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体现为物质、社会、价值叁个子系统两两联结下的螺旋上升过程,并从这叁个层次实现社区塑造。中国式门禁社区是中国城市价值空间结构观念历史延续、社会空间结构环境约束与物质空间结构客观限定的共同产物,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流行具有一定必然性。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城市价值空间结构逐渐实现从生产向生活、生态的功能转移,社会空间结构面临公私空间的冲撞和多元共享新理念的倡导,物质空间结构迎来城市存量微更新和空间可识别性重塑的挑战。这使社区的开放化趋势愈加显着。为更好地适应和有效引导这一变化,理顺城市空间结构内部的系统性矛盾成为首要任务,回归人的尺度、追求人的发展成为核心目标与根本原则。(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吴小双[2](2019)在《长沙市封闭社区空间识别及影响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我国住房体制改革以来,城市住区建设方兴未艾。经过几十年实践与发展,封闭社区逐渐成为城市居住形态主要形式之一。但关于如何从城市众多居住社区中识别和界定封闭社区,以及封闭社区究竟会对城市空间产生怎么影响效应一直都没有定论并存在较大争议。基于此,本文选取城市住房体系较为成熟的长沙市作为案例,通过建立居住社区空间识别体系对城市内封闭社区进行识别,并在识别基础上从路网可达性、功能多样性和服务便捷性叁个方面探究封闭社区对城市空间产生的影响效应,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本文研究结论主要有:(1)关于封闭社区空间识别,从城市意象角度论述城市尺度下可识别性,分析构成可识别性的基本要素,并以此概括城市居住社区层面的可识别性现状与封闭社区空间特征,认为可以通过路径(路网肌理)、节点(设施布置)、空间边界(围墙分布)和区域(尺度规模)以及区位分布五个方面来甄别和筛选出符合封闭社区特性的居住地块,以此达到对封闭社区空间识别的综合判断;(2)从交通联系、业态功能和空间结构角度定性讨论封闭社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情况,然后根据封闭社区自身属性构建指标定量分析封闭社区在路网可达性、功能多样性和服务便捷性叁个方面的影响效应。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可知,规模尺度大、围墙密度高以及分布在城市外围区位的封闭社区与道路可达性、设施多样性和服务便捷性存在显着的影响效应(负向关系),说明形态上单一大规模化,尤其是大尺度性封闭,且布局在城市近郊的封闭社区极易对城市路网通达度、公共服务便捷性和设施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极易造成城市路网密度下降、连通性减弱、设施私有化和服务易获得性降低的现象,使得封闭社区日益成为城市可持续的症结所在。最后针对上述分析,强调因地制宜的从规模、功能、空间等方面对封闭社区进行控制、引导和提升。以期为今后封闭社区进一步规划提供参考,并创造出理想的住区空间秩序。(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黄平[3](2019)在《上海某社区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观察对儿童第一恒磨牙实施窝沟封闭术后的防龋效果。方法 :将上海新场社区的2所小学二年级学生分为封闭组(205人)和对照组(209人),对封闭组符合适应症的第一恒磨牙实行窝沟封闭,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3年后随访检查封闭剂保留情况和患龋情况。结果 :共检查2组儿童第一恒磨牙1 639颗,对封闭组儿童344颗符合适应症的第一恒磨牙进行窝沟封闭。3年后,窝沟封闭剂保留率为52.90%;封闭组患龋率为6.25%,对照组患龋率为1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6,P <0.01)。结论:对第一恒磨牙实施窝沟封闭,可有效降低龋齿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上海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方璞[4](2019)在《从封闭小区到街区制: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转型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街区制是开放型城市社区物业关系的基本格局、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城市建设要求的必然趋势。街区制推行的背后,涉及城市规划、社区治理、物业关系博弈等多方面内容。相较现行封闭小区,街区制有其先进性,也面临着实行过程中的多方考验。针对街区制及社区治理的研究很多,但是聚焦于街区制推广之后带来的物业关系转型要求及其对策的研究为数不多。本文从街区制下开放型城市社区物业关系的应然状态入手,首先对街区制的基本格局、演变动力等进行分析,得出影响街区制发展的相关因素,从而确定了街区制下城市社区物业关系“守望相助”的主旋律和构建街区制物业关系“合作共治”的基本路径。对比当下封闭小区城市物业关系现状,可以发现受经济体制与社会发展影响,社区治理模式与城市社区物业关系也在不断演化。目前封闭小区己经不能满足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放式街区是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转型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分析发现,街区制有优有劣,但在理论依据、社会环境、制度保障等方面己经具备了可实施的现实条件并且在个别区域有了一定的实践和发展。通过回顾总结我国街区制发展的历史渊源与多地取消封闭小区的基层实践,分析出在发展街区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明确城市社区物业关系中各主体角色定位与合作关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街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街区制下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转型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第一,要加强政策沟通,从思想观念的层面转变民众对于街区制及城市社区物业关系的认识。第二,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从长远角度关注街区尺度与公共服务配套,满足日渐增长的民众生活需求。第叁,从国家角度要完善立法和税收制度,保证财政来源。一方面弥补街区制开放后私权对公权的让渡、明确各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另外一方面也保障分权制下地方财政对公共社区建设治理的合理化投入。第四,发挥对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倡导信息公开透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平台和多元沟通的协调机制。从物业企业转型的角度,首先要重新做好行业角色定位、提升人员素质与服务质量,走良性发展的道路,其次要推进安防等硬件设备的改造升级,与政府合力做好社区安全防范,第叁,要创新服务模式与内容以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从业主自治发展的角度,一方面要落实信息公开、发挥业主委员会自治参与和内外部监督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方式与完善的监督体系,促进新街区治理模式下各权力主体的多元参与和互利共赢、合力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虽然本文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部分对策,但在研究的体系性和深度上还有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入和完善。(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3-26)
孙洁,朱喜钢,刘风豹,余思奇[5](2019)在《从“打传”事件透视城郊新建封闭社区的社会脆弱性——基于合肥市一小区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打传"事件对合肥市一小区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城郊新建封闭社区的社会脆弱性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这类社区在建成初期存在房屋空置军高、防卫性低、住户流动性高和异质性的特征,容易被传销分子侵入,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由于邻里网络松散、管理非自主及共同体意识淡薄,住户、物业公司以及"打传办"应对传销分子的响应能力较低,甚至因传销犯罪干扰而脆弱性加剧。增强封闭社区防范犯罪的社会韧性一方面需要强化住房租赁管理,提高物业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需要促进居民自主管理与邻里互动。(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丁鼎,薛小杰,刘瑞强[6](2019)在《从“封闭”到“开放”——西安封闭社区对城市步行系统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背景下封闭住宅小区的社区建设,对城市交通空间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共识。本文梳理出我国封闭社区发展的五个阶段,并选取西安市大兴新区部分城市区域作为研究样片,采用图解分析法,分别从路权与步行环境、城市步行道体系、步行直达性、步行可达范围四个层次,对西安近18年间的封闭社区对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与定性研究。目的是分析封闭社区的建设对城市交通空间特别是步行空间的具体影响程度,探讨影响城市步行交通空间其他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8年间,西安市城市公共街巷消失、步行系统的便利性降低、步行直达距离普遍变长、步行可达范围普遍减少。(本文来源于《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于立晗,刘键[7](2019)在《从“社区封闭工厂”到“开放式街区”——以深圳“福海思库”城市更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产业升级迫使周边工业企业外迁,遗留了大量空置的"封闭工厂",如何实现这些厂区功能及空间的转型,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分析了"开放式街区"的城市设计理念,从城市环境空间、经济社会交流及环境安全方面探讨该理念在工业用地更新中的可行性,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开放式街区"的实践方法,充分表明"开放式街区"是我国当代城市工业用地更新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胡贵仁[8](2018)在《空间重构语境下城市封闭社区的治理:生成机制、属性分析与转型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受城市化进程和市场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深远影响,我国城市封闭社区的数量及规模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在此时代背景下,加大对封闭社区生成机制、空间属性以及改革进路等方面的研究探讨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城市封闭社区的兴起与发展不仅对物质空间层面进行了转型重构,精神空间以及社会空间领域也受到其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为消弭城市封闭社区所产生的多重负面效应,优化对该类社区的规划导引,政府部门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在培育多元主体互动协作的过程中,依托相关制度体系的建设完善,来构建包容性的城市空间,同时也应以社会治理的转型优化为契机,实现对街区制模式的推广。(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8年12期)
陈越鹏,王蒲生,李雪石[9](2018)在《封闭社区与街区制:一个边界理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域外对封闭社区的研究主要沿着恐惧文化与消费者俱乐部两种进路,后者对我国封闭社区的勃兴更具解释力。我国封闭社区在历史因素形塑下展现出不同特点,而在社会转型背景下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改革开放后重塑的法秩序中,封闭社区为公民社会发展带来契机。应当重视封闭社区背后的"边界"问题,将围墙放于社会整体关系中去剖析深层关系,分析有形墙体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才能真正理解封闭与开放间的意涵。(本文来源于《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谢晓霜,曹培培[10](2018)在《新政策下中国封闭社区发展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讨论了中国封闭社区的社会效应问题,并以国家新策为指导,提出大开放、小封闭的主要发展策略。建议通过增强居住功能划分、创造丰富公共空间、合理布设商业设施、均衡配置公共设施等措施改善其负面社会效应。(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8年19期)
封闭社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上世纪我国住房体制改革以来,城市住区建设方兴未艾。经过几十年实践与发展,封闭社区逐渐成为城市居住形态主要形式之一。但关于如何从城市众多居住社区中识别和界定封闭社区,以及封闭社区究竟会对城市空间产生怎么影响效应一直都没有定论并存在较大争议。基于此,本文选取城市住房体系较为成熟的长沙市作为案例,通过建立居住社区空间识别体系对城市内封闭社区进行识别,并在识别基础上从路网可达性、功能多样性和服务便捷性叁个方面探究封闭社区对城市空间产生的影响效应,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本文研究结论主要有:(1)关于封闭社区空间识别,从城市意象角度论述城市尺度下可识别性,分析构成可识别性的基本要素,并以此概括城市居住社区层面的可识别性现状与封闭社区空间特征,认为可以通过路径(路网肌理)、节点(设施布置)、空间边界(围墙分布)和区域(尺度规模)以及区位分布五个方面来甄别和筛选出符合封闭社区特性的居住地块,以此达到对封闭社区空间识别的综合判断;(2)从交通联系、业态功能和空间结构角度定性讨论封闭社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情况,然后根据封闭社区自身属性构建指标定量分析封闭社区在路网可达性、功能多样性和服务便捷性叁个方面的影响效应。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可知,规模尺度大、围墙密度高以及分布在城市外围区位的封闭社区与道路可达性、设施多样性和服务便捷性存在显着的影响效应(负向关系),说明形态上单一大规模化,尤其是大尺度性封闭,且布局在城市近郊的封闭社区极易对城市路网通达度、公共服务便捷性和设施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极易造成城市路网密度下降、连通性减弱、设施私有化和服务易获得性降低的现象,使得封闭社区日益成为城市可持续的症结所在。最后针对上述分析,强调因地制宜的从规模、功能、空间等方面对封闭社区进行控制、引导和提升。以期为今后封闭社区进一步规划提供参考,并创造出理想的住区空间秩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封闭社区论文参考文献
[1].陈思羽.封闭Vs开放:城市空间结构变迁中的中国式门禁社区[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吴小双.长沙市封闭社区空间识别及影响效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黄平.上海某社区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临床效果观察[J].上海医药.2019
[4].方璞.从封闭小区到街区制:我国城市社区物业关系转型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9
[5].孙洁,朱喜钢,刘风豹,余思奇.从“打传”事件透视城郊新建封闭社区的社会脆弱性——基于合肥市一小区的实证[J].现代城市研究.2019
[6].丁鼎,薛小杰,刘瑞强.从“封闭”到“开放”——西安封闭社区对城市步行系统影响研究[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9
[7].于立晗,刘键.从“社区封闭工厂”到“开放式街区”——以深圳“福海思库”城市更新为例[J].艺术教育.2019
[8].胡贵仁.空间重构语境下城市封闭社区的治理:生成机制、属性分析与转型进路[J].理论导刊.2018
[9].陈越鹏,王蒲生,李雪石.封闭社区与街区制:一个边界理论的视角[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8
[10].谢晓霜,曹培培.新政策下中国封闭社区发展策略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