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伟(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831100)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049-01
摘要:目前我院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意志、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原因主要是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就业形势以及家庭和自身的原因。解决对策主要是提高社会的认同度、开设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工作和加强社会实践等方面工作。
关键词:高职学生素质;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学生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和专业素质等五个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发展都是以必要的心理发展为前提的。认识和把握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院高职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对部分学生而言,没有考上名牌大学,无疑是一个种挫折。对于这一挫折,有的学生会自暴自弃,不安心当前学习,也没有更高的追求目标,多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满足于现状,没有远大的理想,缺乏坚定目标。当前,国家虽设有奖助学金,但名额有限,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起不到激励作用。又加上部分学生自身学习的动力不足,他们感到学习既没信心又没目标,有些学生只是消极度日,抱怨悔恨。
(二)社交方面的心理问题。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为人处事、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存在差别,处理不当便会形成矛盾。有部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是无奈选择,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其心理状态消极,表面表现为自尊心、好胜心过强,渴望得到与教师同学的交往,又怕这种需求不被接纳,有的学生过分关注自已的感受,很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必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失调,引起不良心理反应,如不及时疏导调适,会危害心理健康。
(三)情感意志方面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情感方面的心理状态多变,喜悦、忧伤、沮丧、羞愧等,就像五月的天气说变就变。他们不少人对待学业往往不是因为“喜欢”而学习,多数学生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为明天找工作”,学生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使他们的学习信心降低,抗打击程度低,因此烦恼不断。
(四)适应能力方面的心理问题。高职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富裕的家境使他们养成了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就是不富的家庭出来的学生也只是一味地学习,没有尝过艰辛、没有受过挫折、磨难,缺少竞争的意识及与困难抗争的意识。从调查中显示,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为学生休学、乃至轻生的主要原因,心理素质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成才以及稳定的突出因素。
(五)由情感体验引发的困惑不安问题。目前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逐渐成熟,大多已经是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了,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恋爱和性抱有高度的好奇心,却往往不知道合理的处理和解决方式。他们处在既要处理好感情的萌发,处理好恋爱和学业的关系,又要处理好生理的性冲动和性抑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还要承担远离父母带来情感上的思念、孤独和焦虑。为此,“爱情”成了大学校园中的敏感话题,因为单恋、热恋、失恋引发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不在沉默中恋爱,就在沉默中变态”,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学生们的情感困惑。
二、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学校教育的因素。主要是高职课程设置与高中有很大的差别,突出“应用性”,淡化“系统化”,许多人无法适应这一转变。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文凭热的冲击下,社会对报考普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有更多的认同感,而对高职院校比较忽视,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学生意志薄弱,往往缺乏择善而从的识别能力,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变得消极、无朝气,有些变的玩世不恭。
(三)家庭和自身因素。大多数父母都期望子女毕业后找到高工资的工作,而家长的这种高期望值与我院毕业生就业实际收入情况有一定差距,学生普遍感到理想难以实现,会引发自责自怨的心理压力。就高职学生而言,希望掌握一技之长并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并有很高的工作待遇,但现实中要达到这一点又并非易事,因此觉得压力很大。
(四)由前途出路引发的抑郁多疑问题。学生进入大学后,由原来对前途的憧憬转向现实,能够从职业准备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前途。大学生们不容乐观的就是就业的压力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社会苛刻的人才需求,学哥学姐们实际工作的情况,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等等,都会引起他们各个方面的思考和权衡。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引发抑郁、多疑等症状。
三、解决我院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科学分析当代高职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其主要对策有:
(一)进一步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
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对这方面的认识和定位却一点也不应该低于普通高校,应在全社会进行广泛地宣传,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特点及优势,以提高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认同度,高职学生更不应该有自卑感,而应以自己是高职人才的先驱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二)及时开设了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职业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有计划、有措施,常抓不懈,广大教师认清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我院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实行正确导向和严格监控的同时,在心理素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较大,组织辅导员系统学习,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根据教务处安排每学期辅导员针对大一、大二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疏导。同时,组织专人编写高职院校心理素质教育教材、大纲,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培养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纳入整个素质教育目标中去,逐步积累心理素质教育经验。
(三)开设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为学生搭建一条生涯发展的平台,这平台不单单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保持工作,自助助人,更换工作以及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开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引进了针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为在校生提供集职业规划相关领域于一体的平台。包括了解自我、了解职业、职业决策与行动三个模块,基于对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全面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职业规划困惑。
(四)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人在优美环境的熏陶下,会减轻甚至消除压力。通过美化教室,美化宿舍,添置校园人文景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等办法,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可通过个别谈心、举办座谈会,了解学生的想法,也可设立心理辅导热线电话,或利用网络,设立电子咨询信箱,让学生毫无拘束地向辅导老师敞开心扉,让他们有一个倾诉苦闷、发牢骚的地方,鼓励他们给学校多提建设性的意见,教师也一定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加强情感的沟通,随时发现和帮助解决高职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五)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良好心理成因的外部条件。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最关键的还是学生自己,即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军训这样的活动是培养意志品质的较好的形式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院新生入学军训及每学期开学军训,用军事化管理打造出学生钢铁般的意志品质,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时就能勇敢地面对。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样他们就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
(六)开展有成效的心理咨询工作。
对于我院的高职学生,重点是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并有效地利用这一手段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要利用各种形式,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的普及教育,开展心理问题的探讨,对遇到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等的学生,进行长期的个人心理咨询。另外,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不能仅仅局限于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而是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用多种途径去落实教育内容,以切实实现教育目标。
(七)班级配备了心理委员。
首先是心理委员成为了学生的朋友,在同学中起到朋辈咨询员的作用。由于一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将咨询看作是见不得人的事,不愿主动上门求助。一些具有发展性、适应性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轻易不会主动向老师诉说,他们更倾向于与同学沟通。针对这一特点,我院要求心理委员首先要和同学们交朋友,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等方式,充分调动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学生朋辈咨询员的作用。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同学们认为,这是学校真正关爱每个学生心灵的具体表现,有助于激发大家积极向上的心态;当选为心理委员的同学认为,自己学到了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更加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并希望通过自己学到的心理知识去帮助身边的同学。在工作实践中,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每一个人,及时引导有异常心理状况的同学到心理发展中心咨询;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又不愿意去找心理辅导老师咨询的学生,心理委员就及时和老师反映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日常表现,与老师一起共同研究在不引起对方怀疑的情况下,由心理辅导员主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开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促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夏威。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聂振伟。人生五章---研究生心理自助指南[M],人民出版社,2006
[3]黄赐英。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