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的解读及对高校教改的启示

“学而时习之”的解读及对高校教改的启示

摘要:“学而时习之”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本文通过对孔子及其门生弟子的社会教学实践活动的分析,指出迄今既有的通行解释注解拘泥于“从理论知识到理论知识”的解读,没有真正反映出这句话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自己对其全新的理解,就是:把学会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付诸于现实社会实践,与时俱进,解决矛盾和问题。并且,依据这一新的解读剖析当前转型期的高校教改,获得的启示是要切实做好高校教改的关键就在于,必须要注重学科专业化,突出知识创新化,加强理论实践化和推动社会开放化。

关键词:知识学习社会实践传统文化高校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4-0003-03

“学而时习之”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对于理解这部直接陈述孔子思想的儒家学派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正所谓“第一句话懂了,后面的则迎刃而解了”。而按照迄今通俗流行的解释来说,“学而时习之”这句男女老幼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脱口颂念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名言,翻译成现代文不外就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的意思。在这里,学相当于学习知识,时代表一定的时候或时常,习则是温习。众所周知,《论语》微言大义,惜墨如金,如此直白浅显的“学而时习之”,不仅丝毫没有言简意赅的韵味,更不具有摆放在整部书首当其冲显要位置的价值。

与既有的通行解读注释不同,我们认为“学而时习之”作为这部蕴涵教化育人、经世济民至理的不世杰作的开篇首句,最合理的解读是:“学”指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时”的意思应该是时局、现实社会和不同的状况,“习”则代表实践、行动和操作,这句话完整的理解就是:把学会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付诸于现实社会实践,与时俱进,解决问题和矛盾。

一、关于“学而时习之”的解读不胜枚举。新解旧注虽然各有千秋,自成一体,但基本上都是在钻训诂、抠字眼,没有能够走出“从理论知识到理论知识”的樊篱。

在关于《论语》汗牛充栋般的注释、注解书籍中,最权威的解释无疑应当首推朱熹的《论语集注》。该书据称是他根据自己浸淫儒学40余年的心得,逐字逐句推敲写成的经典之作。朱熹在书中对“学而时习之”是这样注解的,“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同时,他还引用程颐和程门高徒谢良佐的“习,重习也”、“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等等说法,佐证自己的注释。朱熹确信“所谓“学而时习之”的“时习”,不是什么春夏秋冬,也不是什么一天的早中晚,而是时时刻刻、无时不习”。

理学大师的注释一锤定音,几乎成了不可破解的封印,极大地影响甚至限制了后人对“学而时习之”的正确读解。正如钱穆在他的《论语新解》中所做的读解一样,“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尽管语言文字上有些微突破,但就这一句来看,基本上和朱熹的注释同出一辙。

杨伯峻在对论语进行义译的时候,尽管也认为“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但他在注释中分别对时和习进行了不同于前者的说明,他指出时字在周秦时候等于“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了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他还强调说,习——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便是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他提出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

相形之下,李厚泽的“学习而经常实践”在内容上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有所突破。他认为《论语》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道理”、“规则”、主张、思想,“百姓日用而不知”,而且早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因此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中心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

相对于这些大师的注释,学者刘家齐撰文提出了不乏新意的解读。他分析认为“学,是学术成就,指学者在前人基础上取得的个人学术成就。时,指时代、当时,引申为社会,而不是时间性质的时常之意。习,指使用、相因,而不是温习”,这样“学而时习之”全句的意思就是“学者取得了学术成就,受到贵族们的重视,用他为政,使他的学术成就成为当时社会相因而行的准则,造福天下”。

二、作为《论语》的主要内容和对象,孔子及其门生弟子的社会教学活动不单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从理论知识到社会实践”的生动画卷,更为正确解读简洁精炼的内容提供了最贴切的背景说明。

透过《论语》二十篇文章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生动传神的记录,让我们有幸能够窥见这位“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宗师风采。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联系实际特别是自己参与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对门生弟子言传身教,解惑、授业、传道。

孔子十五志于学,“博学好礼”,三十岁前后兴办私学,开设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传授“六艺”,即礼(包括各种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数。由于私学学生不能像官学学生那样可以由官府来安排出路,大都也没有官学学生那样的“世卿世禄”世袭官职可以去接受,能否得到赏识求得一官半职甚至一个饭碗一切得全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学而优则仕”。因此,孔子设坛授徒尽管在内容上依旧承袭了西周官学的传统,但十分重视和强调学以致用,“学而时习之”,必须把学会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付诸于现实社会实践,正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说白了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这里学习后能够谋到饭碗、建立生计、进入仕途。

孔子一生有教无类,办学四十余年“三盈三虚”,其弟子多达三千之众。早起跟随孔子求学的弟子中,秦商仅比孔子小5岁,曾参的父亲曾点和颜回的父亲颜繇分别比孔子小6、7岁,而为孔子赶车被称为“志亢直”的子路以及排位德行之首的冉伯牛也仅比先生小8、9岁,由于史料有限不能查清楚他们之前的求学经历,单从年龄推断,很难想象这些早已经应该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还会坐在教室里摇头晃脑地照本宣科读死书,其之所以师从孔子,就在于要从这位“天之木铎”那里学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真本领、硬功夫。而弟子中年龄相对较小的如颜回、子贡和曾参,他们同样不是懵懂孩童在“牙牙学语”般启蒙,更没有死啃书本,而是孜孜不倦地在探索经世济民的王道。正如《论语?公冶》记述的一样,当孔子要颜回和子路“各言尔志”时,颜回说道“愿无伐善,无施劳”,寥寥数语生动地刻画出了孔门弟子仁人志士胸怀。

公元前497年,55岁的孔子品味着治国的失意同时满怀着对平天下的憧憬,带领一众“二三子”们开始周游列国。异域他乡颠沛流离十四年,孔子虽然最终都没有能够挥洒平生绝学一展宏图,但他“以天地社会为课堂以时政人事为教材”,联系实际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地向弟子们讲述自己“不可为而为之”的仁政理想,培养了一大批知行合一的新型学人,并让自己的学说和思想广播于天下。在诸子百家中,唯有孔门一家进行了如此规模如此彻底如此直接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社会教学实践活动,而这种空前甚至绝后的特色教学让学生们开阔了眼界,更让他们磨练了意志,掌握了孔子绝学的真髓,为儒家学说的确立和最终发展成为不二显学奠定了深厚基础。

推敲《论语》微言大义的字句,穷困潦倒中孔子教导弟子们的敦敦话音依然缭绕不绝:犯不着和人争论谁行谁不行,把学会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付诸于现实社会实践,解决问题,这不就是最好的说法吗?!你们以为我不得志郁郁寡欢吗?非也。有你们这样的志同道合之士集聚到我身边,拥天下英才而教,这不就是最大的乐趣吗?!用不着为天下人的不理解而懊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让历史去证明吧,这不就是真君子所应有的坦荡胸襟吗?!

三、“学而时习之”“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正确解读其含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特别是对于当前转型期的高校教改尤其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举国上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今天,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本和源泉,认真领悟《论语》,正确解读《论语》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论语》开篇明义“学而时习之”,其对于教育,尤其是对于当前转型期的高校教改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在长达近十年的“规模扩张”后,已完全从“精英化阶段”过度到了“大众化阶段”,相当部分地区甚至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毋庸置言,其“量”的大幅度提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然而相对于此,其“质”的发展却越来越让人担忧。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而周知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则更清楚地透视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缺失和沉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提高质量作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一段时间来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各式各样的教改理念和模式陈出不穷,尽管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丰富和推动了高校教改发展,但这些花样翻新的处方大多如昙花一现,切中要害抑或行之有效者屈指可数。正如党中央在《决定》中所强调的一样,“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正本清源,我们认为,《论语》的“学而时习之”直指本心,高屋建瓴,对于当前纷扰徘徊的高校教改具有特别重要的启示作用,从理念上、教学模式上以及办学方向上为高校教改指明了正道航向。

比照“学而时习之”所诠释的“把学会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付诸于现实社会实践,与时俱进,解决矛盾和问题”这一真知灼见,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不难梳理出当前高校教改应遵循的原则和关键之所在:

首先,高校教改必须注重学科专业性。高校是实施专业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青年学生在这里学习有关职业和发展的知识技能,掌握解决问题方法。他们只有学有所专、学有所长,才能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运用学会和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施展自己的才华。

其次,高校教改必须突出知识创新性。学生今天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是为了要解决明天的问题和矛盾。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创新超前。否则当学生离开学校踏上社会时,他们四年寒窗辛勤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很可能会因为社会的前进和知识的更新,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

其三,高校教改必须加强理论实践性。理论源自实践却又高于实践,而“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学校要鼓励学生大胆学习,勇于实践。通过知识学习和实习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能让学生检验是否真正学会和掌握了知识技能,还能够让其通过实际操作校正知识技能与现实的误差,提炼丰富原有的理论知识体系。

其四,高校教改必须推动社会开放性。国家投入学校的巨大教育经费,直接地固然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但拥有丰富学习资源的高校不应该是独立于地域社区的象牙塔,而应该尽可能向社会公众开放,通过与地域社区的交流互动,了解把握现实社会发展的动脉,成为引领地域社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火车头。

作者简介:

张俭(1961—),男,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高教所副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四川成都,610074)。

吴霞,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员(四川成都,610074)。

黎庆芳,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高教所,教育学硕士(四川成都,610074)。

参考文献:

[1]柳金树:《抢救论语?美论美语31:《学而时习之》破译》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631527,AccessedonNov25,2011

[2]庞慧:《论春秋战国诸子学说与西周官学传统》,《史学集刊》2009年06期

[3]阙明坤:《解决就业离不开高校教学改革》,《教育与职业》2009年34期

[4]王占军:《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访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大学》(学术版)2009年第11期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baike.baidu.com/view/2801453.html

[6]曾琦云:《论语》微言大义溯源,www.miaoyin.net

[7]程昌明译注: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

[8]许嘉璐:《论语》“学而时习之”章解读,《文史知识》2009年第07期

[9]钱穆:《论语新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10]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11]朱厚泽:《论语今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2]刘家齐:《“学而时习之”章新解》,《齐鲁学刊》1986年6期

[13]朱熹:《论语集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4]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15]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16]伽达默尔:《赞美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

标签:;  ;  ;  

“学而时习之”的解读及对高校教改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