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戴维赫伯劳伦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劳伦斯,完整人性,两性关系,自然观
戴维赫伯劳伦斯论文文献综述
崔佃康[1](2015)在《简析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救世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最富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从两性关系的角度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与人类的对立和冲突,充分展现了现代人悲剧性的生存状况,表达了对充满自然精神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本文将细致阐明分析劳伦斯在作品中所提出人的自然属性去对抗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的救世方法。(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36期)
高雪艳[2](2014)在《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诗歌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诗坛上一位具有浓郁现代特色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如同他的小说创作成就一样伟大。返朴归真,摈弃矫揉造作的格律,返回质朴清新的形式和自然率真的语汇是劳伦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他使用日常自然口语的词汇、句法和节奏写诗,诗行却具有日常口语所没有的那种音乐感和抒情性。他以社会批判和心理学探索相结合的方式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和人性以及对人的价值的摧残。探索和研究了D.H.劳伦斯的诗歌创作风格,并通过几首作品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劳伦斯的诗歌艺术具有品质率真、意象鲜明、感悟深邃的特点,该特点确保了劳伦斯诗作在现代诗歌史上的一席之位。(本文来源于《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刘爽[3](2014)在《解读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作品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通常写作D.H.Lawrence)(1885—1930),20世纪英国作家,是20世纪英国最多产、最具有天赋的作家,主要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书信和文学评论等多种形式,数量多达50部,其中尤其以小说最为着名。劳伦斯的小说作品中最着名的包括《儿子与情人》(1913)《虹》(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4年03期)
包欣欣[4](2012)在《情感中游走的歌者——寻访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内心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场历时4年多的战火中,欧洲各国人民遭受了痛苦。战争的磨难和巨大的心灵震荡使人们被迫转向由浮华到实地,由狂热到冷静的思索。此时,一批优秀而深刻的小说家汹涌而出,其中包括劳伦斯、乔伊斯和福斯特等。尤以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对人的精神家园和情感世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描写和探讨,人类如何获得自身情感的解脱以及满足真正的生命需求,在劳伦斯的这些作品中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得以最真实和深刻的体现,因此他是一位真正在情感世界中游走的歌者。(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2年04期)
顾新颖[5](2008)在《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小说中的《圣经》原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是20世纪初叶英国着名的小说家、诗人、戏剧家、散文家和画家。在他短暂而充满争议的一生中,共创作了10部长篇小说,7部中篇小说、约五十篇短篇小说、近千首诗、4部剧本和大量的美术作品。其中,在为劳伦斯赢得盛名的长篇小说中,笔者注意到它们与《圣经》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恰好就是劳伦斯小说成为经典艺术作品的因素之一。基于哲学诠释学中关于理解艺术作品的理论,即艺术作品只有当被表现、被理解和被解释的时候,才具有意义,艺术作品只有在被表现、被理解和被解释时,它的意义才得以实现,本文首先探讨了劳伦斯小说中的《圣经》原型,包括意象、人物、主题和叙述结构等原型,进而揭示出劳伦斯在小说中对《圣经》阐释的缘由、特点、本质及其意义。全文分引言、正文、结语叁部分。引言部分中,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立了本文的选题意义与论文的研究角度。正文由五部分组成,主要从两个大的层面来论述劳伦斯小说与《圣经》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一个层面,从神话与文学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劳伦斯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意象、原型人物、原型主题和叙述模式,说明了其对《圣经》原型基本意义的继承与创新。原型意象中有乐园意象、牧放意象、农业意象、城市意象和人类生活的相关意象,它们体现了人们的向“上”和向“下”两种观念。正面的继承与移植主要服务于表现作家的那种向上的观念:即对大自然、生命力和人类的肉体的颂扬,旨在呼吁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回归,着重表现“善”的含义;负面的变形与讽喻则透露出了向“下”的观念:即在机械化工业社会中人们所表现的那种虚无、颓废之情。劳伦斯正是把原始模型的这种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作品中正、负两方面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原型人物中有些是继承了《圣经》中的基本含义的,如“自然人”亚当、母亲、救世主和亚伦等形象,实质上反映了劳伦斯对尼采提倡的“酒神”精神的追随;有些则是运用反讽表现对传统基督教教义的讽刺,如“犯罪的”亚当等原型,主要表现了作家反对传统基督教压制人性的禁欲主义思想。原型主题中,如堕落与死亡主题,对复活、空虚、虚无与绝望等主题基本含义的引用,意在反映当时虚无、空虚与绝望生活状态的基础上,盛赞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驾驭宇宙的伟大力量。叙述模式几乎完全契合了弗莱提出的“圣经叙事模式”。具体到每部长篇小说的微观层面,和劳伦斯长篇小说整体创作的宏观层面上,都可以看出劳伦斯对《圣经》神话故事模版的移植与重写。这不仅反映了劳伦斯小说模式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西方文学所常具有的特色之一。总之,劳伦斯对《圣经》原型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前者主要采用了引用原文、运用引申义等手法;后者则用反讽、戏拟等方式加以表达。对这些原型与文本意义的剖析,构成了阐释劳伦斯与《圣经》关系的表层形态。第二个层面,从哲学诠释学的高度,探究了劳伦斯在小说中对《圣经》阐释的原因、形式特点与特质。即基督教传统、家庭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构成了劳伦斯阐释的“前见”;随着劳伦斯视域的不断扩大与延展,形成了“视域融合”,它主要体现为阐释中的互文性特点、超文性特点和“异质性”特点;究其阐释《圣经》的实质,是劳伦斯关于人与世界的本质与《圣经》展开的对话。“结语”部分在总结笔者观点的基础上,指明劳伦斯阐释《圣经》的本体论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8-05-01)
李亚白[6](1990)在《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文中研究指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于一八八五年九月十一日生于英国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镇,父亲是矿工,母亲是出身于上流社会的妇女。劳伦斯是他们的第四个孩子。他在诺丁汉高等学校和大学预科接受教育。从十七岁到二十一岁,他在一所设备简陋的矿区小学教矿工的孩子们。一九○九年,他的一些诗(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1990年02期)
索天章[7](1988)在《戴维·赫伯特·劳伦斯——陷入神秘主义的一个好人(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彩虹》之后劳伦斯又写了《恋爱中的妇女》(Women in Love)。大家都知道他原来要写一部名为《姐妹》的长篇,后来改了念头,写了《彩虹》和《恋爱中的妇女》。二者并没有内在联系,只有几个人物相同而已.因此我们当应将后者做为一本独立的作品来评价,同时自然也要看到它在艺术和思想方面与前者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教学研究(外语学报)》期刊1988年01期)
索天章[8](1987)在《戴维·赫伯特·劳伦斯——陷入神秘主义的一个好人(上)》一文中研究指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H.Lawrence)是廿世纪西方文学的一位很有地位的作家,他又是一位引起争论最多的作家。西方评论家们对他的评论一直是毁誉参半,他的一些作品在英美都遭到过禁止。只在最近一二十年里,他的地位逐渐提高,有人甚至认为他的成就应在詹姆士·乔伊斯(J.Joyce)之上。这位作家既有超群绝伦的地方,(本文来源于《教学研究(外语学报)》期刊1987年04期)
戴维赫伯劳伦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诗坛上一位具有浓郁现代特色的杰出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如同他的小说创作成就一样伟大。返朴归真,摈弃矫揉造作的格律,返回质朴清新的形式和自然率真的语汇是劳伦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他使用日常自然口语的词汇、句法和节奏写诗,诗行却具有日常口语所没有的那种音乐感和抒情性。他以社会批判和心理学探索相结合的方式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和人性以及对人的价值的摧残。探索和研究了D.H.劳伦斯的诗歌创作风格,并通过几首作品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劳伦斯的诗歌艺术具有品质率真、意象鲜明、感悟深邃的特点,该特点确保了劳伦斯诗作在现代诗歌史上的一席之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戴维赫伯劳伦斯论文参考文献
[1].崔佃康.简析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救世之道[J].青年文学家.2015
[2].高雪艳.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诗歌艺术[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刘爽.解读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作品中的人本主义思想[J].文艺争鸣.2014
[4].包欣欣.情感中游走的歌者——寻访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内心世界[J].语文学刊.2012
[5].顾新颖.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小说中的《圣经》原型[D].河南大学.2008
[6].李亚白.戴维·赫伯特·劳伦斯[J].语文学刊.1990
[7].索天章.戴维·赫伯特·劳伦斯——陷入神秘主义的一个好人(下)[J].教学研究(外语学报).1988
[8].索天章.戴维·赫伯特·劳伦斯——陷入神秘主义的一个好人(上)[J].教学研究(外语学报).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