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激光烧蚀等离子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飞行时间质谱,瞬态电子,瞬态等离子体鞘层
激光烧蚀等离子体论文文献综述
吴鼎[1](2019)在《纳秒激光烧蚀托卡马克装置高z壁材料等离子体动力学演化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技术目前己应用于EAST托卡马克的第一壁元素原位在线诊断,包括壁的锂化、杂质沉积、等离子体燃料滞留等多种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Plasma Wall Interaction,PWI)过程。目前基于LIBS技术对面向等离子体材料(Plasma Facing Materilas,PFMs)的诊断,尤其是原位在线的诊断仍处于定性分析阶段,LIBS精确定量分析是其目前的主要挑战。实现准确定量分析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对激光烧蚀以及激光等离子体在不同条件下动力学行为的深入理解,从而为建立合适的具有准确物理意义的定量模型提供实验和理论支撑。针对LIBS诊断PWI技术瓶颈,为最终实现准确定量分析奠定实验和理论基础,本文开展开了对纳秒激光烧蚀高Z壁材料等离子体动力学演化基本物理过程的细致研究工作。研究手段包括光谱、快速成像和质谱叁种方法,对等离子体羽辉、等离子体中瞬态电子、原子、一价离子和多电荷态离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动力学演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二章,研究了在高真空条件下等离子体辐射从纳秒到微秒跨越3个量级的时间尺度演化特性。研究发现,在高真空环境下激光烧蚀产生的钨(W)等离子体演化的不同阶段中,多种辐射机制存在:连续背景辐射主导时间段为10-100 ns,离子谱线主导时间段为60-300 ns,原子谱线主导时间段为100-800 ns。测量发现获得最优分立光谱信号的探测门延迟时间应在100 ns。在100 ns时,W等离子体中电子密度可达4×1017 Cm-3,电子温度可达1.3 eV,且随着等离子体膨胀不断降低。发现激光诱导W等离子体产生初期200 ns以内,等离子体电离率在90%以上。第叁章,细致研究了环境气压(真空到大气压)、外加磁场对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发射以及等离子体羽辉膨胀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影响。在3.5×10-5 mbar到大气压的范围内,W等离子体的连续背景辐射、离子谱线、原子谱线强度均在0.1 mbar开始明显增强,并且连续背景辐射强度随着气压升高呈现单调递增的趋势,而离子谱线和原子谱线强度在几十mbar气压下取得最大值。连续背景辐射到达峰值的时刻(约25 ns)几乎不随气压发生明显变化。离子谱线和原子谱线强度对应峰值时刻则随着气压增加而滞后。快速成像实验结果表明在1 mbar左右,等离子体形状最规则,而光谱信号质量也在lmbar最高。随着环境气压增加,环境气体的约束作用导致等离子体尺寸变小,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随着气压升高而增加,等离子体发光时间变长。在环境气体作用下,等离子体羽辉呈现复杂特征,如等离子体羽辉约束,等离子体分裂,冲击波变形等。在高真空及磁场环境下,连续背景辐射几乎不受磁场影响,W离子和原子谱线强度则分别在200 ns、400 ns之后被磁场显着增强,并且发现磁场使得W离子和W原子输运速度分别降为原来1/4和1/2。快速成像表明磁场使等离子体的膨胀速度降为原来的近1/3。与无磁场的情况相比,光谱发射的增强与有磁场时更高的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有关。第四章,研究了激光诱导等离子体中的“瞬态电子”、一价离子和原子在不同气压下的时空动力学演化行为。实验结果发现,随着环境气压升高,从0.1 mbar开始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过程:“快过程”(<50 ns)和“慢过程”(>100 ns)。“快过程”对应激光烧蚀过程中产生的“瞬态电子”对环境气体的碰撞激发和电离的辐射;“慢过程”对应激光烧蚀产生的主等离子体的形成和扩张。在0.1 mbar到大气压范围内,激光诱导W等离子体产生的“瞬态电子”能量可超过20 eV。利用时空分辨光谱和快速成像技术,细致研究了纳秒激光诱导W等离子体中“瞬态电子”、一价离子和原子以及等离子体羽的时空演化动力学过程。研究发现10 mbar下,激光诱导W等离子体过程呈现四个时间尺度:瞬态电子发射、连续辐射、离子辐射和原子辐射,对应时间尺度分别为1-20 ns,10-100 ns,50-1000 ns和100-2000 ns。发现了“瞬态电子”的半球状分布特征以及“瞬态电子”和离子之间的空间分离现象,证明靶材表面烧蚀区域附近“瞬态等离子体鞘层”的存在。第五章,采用光谱和质谱方法对激光诱导高Z材料W和Mo等离子体中原子、一价离子和多电荷态离子开展了详细的诊断研究。重点利用飞行时间质谱研究了激光烧蚀等离子体中多电荷态离子的动力学特性。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激光功率密度下多电荷离子的电荷态分布,时间演化以及多电荷态离子的空间分布,多电荷态离子的速度和能量分布。对多电荷态离子的产生机理,离子加速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纳秒激光烧蚀高Z材料,诱导产生的W和Mo等离子体中不仅存在原子和一价离子,还存在多电荷态离子,价态可高达7价。多电荷态离子的时间演化遵循Shifted-Maxwell Boltzmann(SMB)分布。多电荷态离子在膨胀过程中的速度与电荷态呈正相关,即电荷态越高速度越快。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加,出现的电荷态数目随之增加,离子速度和能量也不断升高,并且每个电荷态离子的出现对应不同的激光功率密度阂值,并发现激光功率密度增加时,离子能量饱和现象。发现多电荷态离子的产生是由于在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等离子体屏蔽和吸收引起的逐步电离过程。多电荷态离子的加速机制归因于激光烧蚀过程中“瞬态等离子体鞘层”的加速作用。基于Saha电离平衡方程,推测在激光功率密度为10GW/Cm2时候等离子体从开始到百纳秒内时间范围,电子密度从约1021 Cm-3迅速下降到1018cm-3,电子温度从约12eV迅速下降到2eV。(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4)
任佳[2](2019)在《飞秒细丝—纳秒激光烧蚀土壤等离子体光谱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居民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亟需解决,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开展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在线检测以及定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飞秒细丝)烧蚀土壤喷射颗粒的时间演化进行了研究,获得了飞秒细丝-纳秒激光诱导土壤等离子体光谱特性,并利用飞秒细丝-纳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Filament-ns DP-LIBS)开展了对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定量分析。本文利用光散射法研究具有“强度锁定机制”的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烧蚀土壤喷射粒子的动力学过程,分析土壤喷溅粒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烧蚀样品获得稳定的低密度土壤粒子源基础上,利用纳秒激光脉冲再烧蚀产生具有高电子温度、低电子密度的等离子体,压缩LIBS谱线宽度并增强谱线强度,从而获得具有高光谱分辨率的LIBS光谱。然后采用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纳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Filament-ns DP-LIBS)定量分析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Pb、Cr的含量。最后结合给定重金属元素Cr的定标曲线,测量不同地理区域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Cr的含量,根据环保部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标准,判断污染元素和污染级别。研究结果表明,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纳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Filament-ns DP-LIBS)用于土壤重金属元素Pb、Cr的检测具有高的准确度、低检测限以及低的检测偏差,从而为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纳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Filament-ns DP-LIBS)对于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在线、原位探测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冉鹏旭[3](2019)在《激光烧蚀等离子体中分子谱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是利用脉冲激光烧蚀样品产生等离子体,通过对等离子体中原子、离子的发射光谱的分析实现对材料的化学成分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相比传统的元素检测方式,LIBS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无需样品预处理、非接触检测、可现场分析等优势,现已用于众多领域进行样品成分分析。激光烧蚀分子同位素光谱技术(Laser Ablation Molecular Isotopic Spectrometry,LAMIS)通过对等离子体辐射中的分子光谱进行分析,可实现对样品同位素成分的检测。相对于原子谱线,分子谱线具有更大的同位素频移,可实现更精确的同位素定量分析。对等离子体中分子谱特征的研究为提高LAMIS定量分析精度的关键。本文针对激光烧蚀等离子体中分子形成机理及辐射演化特征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具体研究分为两部分。(1)针对空气中激光烧蚀金属铝中A10分子形成机制展开研究。发现等离子体演化过程中早期以Al和O原子光谱辐射为主,AlO分子光谱在中后期逐渐出现并且AlO分子主要集中在等离子体周围。从分子光谱的形成机制出发建立了分子光谱辐射模型并在对Δv带系光谱拟合时引入△v+1带高转动能级的光谱参数,提高了分子光谱拟合精度。建立了等离子体自吸收模型,并比较了非校准模型、自吸收校准模型、局部分子谱拟合叁种拟合条件下反演得到的等离子体温度。结果表明:自吸收效应会导致等离子体温度偏高,建立的自吸收模型与局部分子谱拟合得到的温度基本一致,验证了自吸收模型的正确性。(2)研究飞秒激光”光丝”在空气中的荧光衰减动态演化机制。首先研究了飞秒激光”光丝”中N2以及N2+的荧光辐射空间分布,并建立了 N2以及N2+的分子光谱模型,反演飞秒激光“光丝”中等离子体温度的空间分布。采用N2分子谱反演得到温度约为采用N2+分子谱反演得到温度的2倍,主要原因为N2分子谱的衰减比较慢,因此温度代表飞秒激光”光丝”整个衰减过程中的平均温度。而N2+衰减非常快,其温度主要为飞秒激光”光丝”形成早期时间内的温度。采用条纹相机对N2分子的超快荧光衰减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N2荧光具有两个特征衰减过程(τf、τs),衰减常数(1/e)分别约为几十个ps和几百个ps。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衰减机制主要由e-N2、O2-N2碰撞导致。利用荧光衰减模型分别研究了飞秒激光“光丝”横向以及纵向的衰减机制,发现飞秒激光“光丝”边缘区域N2荧光两个衰减时间都小于内部的衰减时间。此外,飞秒激光”光丝”边缘快的衰减过程对应的强度占据荧光辐射强度的百分比非常小,表示在该区域N2的荧光衰减主要是跟O2的碰撞导致。(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期刊2019-04-01)
李超,常浩,洪延姬,曹栋栋[4](2018)在《纳秒激光烧蚀等离子体羽流超快过程实验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产生的等离子体羽流特性研究是一大挑战。本文设计了高精度时空分辨羽流光学观测系统。利用曝光时间为3ns的ICCD相机记录了激光脉宽12ns、波长1064nm下的激光烧蚀等离子体羽流超快演化过程。着重分析了激光脉冲期间的等离子体羽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脉冲激光峰值前羽流呈扁平状,峰值后羽流呈半球形且迅速增大。12ns后的图像表明等离子体核在激光脉冲后脱离靶面,羽流前沿扩展速度减缓。(本文来源于《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期刊2018年05期)
姚爽[5](2018)在《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烧蚀土壤等离子体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现状及危害,本文基于飞秒激光等离子体成丝的非线性和内在物理机制的特性,对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烧蚀土壤等离子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基于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对土壤重金属元素进行了在线检测研究。本文利用荧光法和照相法对飞秒激光等离子丝长度进行了测量,研究了脉冲能量对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长度和成丝起点的影响规律。开展了飞秒激光等离子体烧蚀土壤等离子体特性影响实验研究,得到了形成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脉冲能量对土壤等离子体参数如发射光谱强度、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的时空演化过程影响。基于光散射法,得到了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烧蚀物质向外喷射粒子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在特性研究基础上,开展了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诱导剂穿光谱技术用于土壤重金属元素Pb、Cr元素含量的检测研究,获得了在细丝不同位置处Pb元素的定标曲线及相对标准偏差和检测限。利用“去一交互检验法”计算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诱导击穿诱导光谱技术测量土壤Pb、Cr元素浓度值和相对误差。研究结果表明FIBS技术用于土壤重金属元素检测具有高的准确度、低检测限以及低的检测偏差,从而为FIBS用于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在线原位探测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李青,张国霞,彭晓旭,汪正[6](2017)在《激光烧蚀等离子体质谱应用于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体内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肿瘤成像和载药运输等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因此,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1,2]。纳米材料的生物环境效应、毒性、安全性研究刚刚起步,不仅实验数据有限,而且实验方法也少有,传统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技术已不能满足纳米材料的需求[3]。随着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研究不断深入,许多研究已表明纳米颗粒毒性与其粒径、组成和形貌密切相关。然而目前生物组织内的纳米颗粒表征方法存在耗时、成本高、或是需要复杂的前处理等问题,因此亟需建立一种生物组织内的纳米颗粒成像分析方法。本研究结合LA-ICP-MS和单颗粒-ICP-MS法,研究建立了生物组织中金纳米颗粒(gold nanoparticles, GNPs)的粒径分布成像分析方法。为保证GNPs在烧蚀过程中不解离不团聚,优化了激光烧蚀条件;在最佳条件下,对实验室自制基体匹配标准样品中的60和80 nm GNP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将其应用于小鼠肝组织中GNPs粒径分布成像,结果表明80 nm金颗粒主要富集在肝脏且并未出现明显的团聚。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Rare earth upconversion luminescent nanoparticles, UCNPs)由于其超低的背景信号,显着提高了在体内和体外检测的灵敏度和检出限,已广泛应用在生物检测、载药、DNA转化、淋巴成像、肿瘤成像等众多研究领域。然而,目前对于UCNPs的毒性研究还有限,尤其是在活体水平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本研究一方面针对UCNPs在生物体内分析分析方法的不足和其体内分布研究的缺失,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的聚乙二醇-NaYF4:Yb/Tm/Gd(PEG-UCNPs)作为研究对象,以小鼠为实验模型,借助LA-ICP-MS法对其在脾、肝和肾中PEG-UCNPs和Fe、Cu、Zn等多元素进行成像研究。元素成像结果表明,PEG-UCNPs通过尾静脉注射后迅速扩散到体内,在肝脾中积累,且其并不产生免疫性或产生免疫性很弱;认为PEG-UCNPs主要清除途径为肝;肾脏成像结果表明PEG-UCNPs无肾毒性。另,针对UCNPs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机制尚未清楚,对注射PEG-UCNPs的小鼠肝脾进行基于iTRAQ技术的蛋白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蛋白主要参与急性反应信号通路,LXR/RXR激活通路(LXR/RXR activation),Gα12/13信号传导和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等信号通路。对肝自由基清除通路研究发现,PEG-UCNPs在被肝枯否氏细胞吞噬时产生了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对差异蛋白分析后发现包括SOD、GST、GPx和细胞色素P450参与了该通路。对脾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研究发现,脾中细胞凋亡是PEG-UCNPs暴露引起的细胞凋亡。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时间点(1h、6h和1d)不同剂量PEG-UCNPs (200 mg Gd/kg和4 mg Gd/kg)的脾细胞中都出现了细胞凋亡。蛋白免疫表达检测结果表明,PEG-UCNPs引起了细胞凋亡不是单一的外源性或内源性凋亡,而是两途径的共同作用结果;其中,高剂量对外源性凋亡影响更为明显,低剂量对内源性凋亡影响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期刊2017-12-09)
王福斌,李鑫,武晨,刘洋,陈至坤[7](2017)在《飞秒激光烧蚀硅晶等离子体光斑集成小波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飞秒激光烧蚀硅晶片微结构产生的等离子体光斑图像中的噪声及光斑亮度信号噪声,分别采用多尺度小波阈值方法进行去噪。首先,用CCD相机连续记录烧蚀过程中的等离子体光斑,并转化为序列图像;其次,采用多尺度小波分解对等离子体光斑目标图像进行小波系数提取,去除图像中包含的噪声干扰,再经小波逆变换实现图像的重构;再次,对滤波后的光斑图像进行亮度特征提取,获得光斑序列图像的连续亮度变化曲线;最后,对光斑序列亮度曲线再次进行小波分解、系数提取及信号重构,使不同烧蚀区间的光斑亮度平均信噪比提高了19.74%,获得了平滑的光斑亮度特征变化曲线。(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7年11期)
蔡颂,陈根余,周聪,周枫林,李光[8](2017)在《脉冲激光烧蚀材料等离子体反冲压力物理模型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脉冲激光烧蚀材料等离子体等温膨胀阶段的物理特性,建立了脉冲激光烧蚀材料等离子体压力叁维方程与动力学模型.应用所建模型,数值分析了单脉冲激光烧蚀青铜金刚石砂轮等离子体相关特性,得到等离子体的反冲压力最大值870 Pa出现在约25 ns后,距离砂轮表面距离约0.05 mm处.相关条件下开展脉冲激光烧蚀青铜金刚石砂轮试验,采用高速相机观测烧蚀砂轮过程中的飞溅现象;采用光栅光谱仪测量等离子体空间发射光谱,计算了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电子密度以及反冲压力.实验表明脉冲激光烧蚀青铜金刚石砂轮等离子体反冲压力可以不计,同时也验证了气体方程与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对脉冲光纤激光烧蚀工艺优化具有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3期)
姚黎为[9](2017)在《脉冲CO_2激光烧蚀锡靶等离子体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3.5 nm极紫外辐射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半导体光刻光源,13.5 nm极紫外辐射产生于激光烧蚀锡等离子体,提高激光的转换效率、降低等离子体碎屑是光源的关键技术。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电子密度决定了其辐射特性,离子温度、离子密度决定了碎屑特性,因此研究激光烧蚀锡靶的具体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使用一维辐射流体力学程序MULTI模拟了脉冲激光照射期间,激光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电子密度、离子温度、离子密度、膨胀速度等参数的分布情况,讨论了靶材的种类、密度,激光脉冲的波长、能量、脉宽、拖尾等对等离子体辐射与碎屑特性的影响。首先,介绍了辐射流体力学程序MULTI,随后模拟了脉冲CO_2与Nd:YAG两种激光器烧蚀锡靶的具体过程,比较了两种等离子体的辐射与碎屑特性,发现靶材吸收激光的主要机制为逆韧致吸收,激光能量大部分沉淀在等离子体临界密度点附近,CO_2与Nd:YAG激光器的临界电子密度分别约为10~(19) cm~(-3)和10~(21) cm~(-3),因此Nd:YAG激光器形成了一种高温、高密等离子体,这加剧了极紫外再吸收与电子-离子复合过程,所以脉冲CO_2激光器的转换效率与光谱纯度更高,更有利于极紫外辐射的产生。由于脉冲CO_2激光在激光等离子体极紫外光源应用上的优势,论文主要研究了脉冲CO_2激光等离子体的特性,首先对脉冲CO_2激光烧蚀锡靶与氙靶等离子体进行了模拟,发现氙等离子体电子温度更高,辐射中心波长更短。再次,模拟了脉冲CO_2激光烧蚀不同密度锡靶的过程,发现降低靶材初始密度不会改变激光的吸收机制与等离子体的主要参数,因此不会改变EUV辐射与碎屑特性。最后,研究了CO_2激光的功率密度、脉宽、拖尾等对锡等离子体特性的影响。高功率CO_2激光器能提高电子温度,从而提高极紫外辐射的强度,并且不降低辐射谱纯度;长脉宽CO_2激光器能延长极紫外辐射时间,从而提高紫外辐射的强度,并且不降低转换效率。虽然高功率、长脉宽的CO_2激光器会增加碎屑的产量,但是碎屑可以通过电磁场、缓冲气体、降低靶材尺寸等方法有效除去,因此高功率、长脉宽的CO_2激光器更有利于极紫外辐射,峰值功率的参考值为10~100 W/cm~2,脉宽的参考值为300 ns。(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蔡颂,陈根余,周聪,明兴祖[10](2017)在《单脉冲激光烧蚀青铜砂轮等离子体物理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栅光谱仪测量了单脉冲激光烧蚀青铜金刚石砂轮的等离子体空间分辨发射光谱,计算得到单脉冲激光烧蚀下等离子体电子温度约为5220K,距离砂轮表面0~0.35 mm范围内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值为0.5×10~(16)~1.8×10~(16) cm~(-3)。建立了单脉冲激光烧蚀青铜金刚石砂轮的等离子体浓度空间分布模型以及等温膨胀动力学方程,仿真结果表明,在一个脉冲时间内,等离子体等温膨胀速度最大值出现在25ns左右,等离子体浓度最大值(1.8943×10~(16) cm~(-3))出现在距离砂轮表面0.05mm处,且等离子体屏蔽作用小,实际烧蚀中可以不予考虑。试验结果与数值仿真结果数量级基本一致,验证了等离子体物理模型的正确性。研究结果对优化脉冲激光烧蚀工艺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激光烧蚀等离子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居民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亟需解决,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开展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在线检测以及定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飞秒细丝)烧蚀土壤喷射颗粒的时间演化进行了研究,获得了飞秒细丝-纳秒激光诱导土壤等离子体光谱特性,并利用飞秒细丝-纳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Filament-ns DP-LIBS)开展了对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定量分析。本文利用光散射法研究具有“强度锁定机制”的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烧蚀土壤喷射粒子的动力学过程,分析土壤喷溅粒子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烧蚀样品获得稳定的低密度土壤粒子源基础上,利用纳秒激光脉冲再烧蚀产生具有高电子温度、低电子密度的等离子体,压缩LIBS谱线宽度并增强谱线强度,从而获得具有高光谱分辨率的LIBS光谱。然后采用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纳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Filament-ns DP-LIBS)定量分析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Pb、Cr的含量。最后结合给定重金属元素Cr的定标曲线,测量不同地理区域土壤样品中重金属元素Cr的含量,根据环保部门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标准,判断污染元素和污染级别。研究结果表明,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纳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Filament-ns DP-LIBS)用于土壤重金属元素Pb、Cr的检测具有高的准确度、低检测限以及低的检测偏差,从而为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纳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Filament-ns DP-LIBS)对于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在线、原位探测奠定了实验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光烧蚀等离子体论文参考文献
[1].吴鼎.纳秒激光烧蚀托卡马克装置高z壁材料等离子体动力学演化诊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2].任佳.飞秒细丝—纳秒激光烧蚀土壤等离子体光谱特性[D].长春理工大学.2019
[3].冉鹏旭.激光烧蚀等离子体中分子谱特征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9
[4].李超,常浩,洪延姬,曹栋栋.纳秒激光烧蚀等离子体羽流超快过程实验诊断[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8
[5].姚爽.飞秒激光等离子体丝烧蚀土壤等离子体特性[D].长春理工大学.2018
[6].李青,张国霞,彭晓旭,汪正.激光烧蚀等离子体质谱应用于生物医用纳米材料的体内行为研究[C].第叁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2017
[7].王福斌,李鑫,武晨,刘洋,陈至坤.飞秒激光烧蚀硅晶等离子体光斑集成小波处理[J].激光杂志.2017
[8].蔡颂,陈根余,周聪,周枫林,李光.脉冲激光烧蚀材料等离子体反冲压力物理模型研究与应用[J].物理学报.2017
[9].姚黎为.脉冲CO_2激光烧蚀锡靶等离子体的数值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10].蔡颂,陈根余,周聪,明兴祖.单脉冲激光烧蚀青铜砂轮等离子体物理模型研究[J].光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