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生成论文-张搏

礼貌生成论文-张搏

导读:本文包含了礼貌生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言语幽默,情景剧,《饭店迷情》,合作原则

礼貌生成论文文献综述

张搏[1](2017)在《基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情景剧《饭店迷情》中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幽默,作为一种复杂多元的现象,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并已成为跨越多种学科的研究课题。乖讹论、释放论、优越论这叁大主要的幽默理论从心理层面对于笑的产生进行了全面地阐释。Raskin的语义脚本理论及其与Attardo合作提出的普通言语幽默理论从语义学角度解释幽默的产生。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更准确来说是从语用学的原则的角度来分析言语幽默的生成。传统意义来讲,语用学的原则是用来调节言语交际的。遵守语用学的原则可以保障交流的高效进行。然而,这并非语用学的原则唯一的功能。有时,在交际中如能灵活运用语用学的原则有可能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因此本文选取语用学的原则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则一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作为研究对象。情景喜剧是现今最流行的电视题材之一,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它的语言幽默风趣而又贴近生活,能够为研究言语幽默提供丰富的语料。本文选取《饭店迷情》第一季作为研究素材,从中选取言语幽默的例子进行研究分析。本文采取定量及定性的研究方法,定量分析用于精确的数据统计,定性分析用于对《饭店迷情》的言语幽默进行理论框架下的分类,并具体分析典型实例。(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7-06-01)

罗皓[2](2015)在《语境顺应视角下话语礼貌的生成与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言语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交际策略,礼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对礼貌的正确理解和合理阐释能有助于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礼貌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课题,许多学者也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语言学等学科角度进行研究。语用学对礼貌现象的研究始于Lakoff。她在“清晰”和“礼貌”的规则下提出了叁大准则。Brown和Levinson主张“面子保全”理论,也就是说礼貌意味着交际双方对面子的维护。英国学者Geoffrey Leech则提出了“礼貌原则”一说,并认为这一原则是由六个准则来实现的。尽管近期的学者徐盛桓和王建华等人在对以往礼貌理论进行修正建议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礼貌学说,但大都局限于对礼貌策略的研究,缺乏对交际中礼貌生成、变化与理解系统全面地探讨。本论文以Verschueren顺应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部分为指导框架,采用文献研究、资料收集等方法,从语境顺应中情景、社交、文化以及认知因素探讨礼貌的生成,并借助生活实例对礼貌的变化与理解作详细阐释,以期说明礼貌话语的理解并不是取决于单方面礼貌策略的使用,而是语境中交际双方的动态顺应过程。本文从另一个视角对礼貌话语进行研究,旨在更为深入地探索日常交际中礼貌的相对性、顺应性实质,从而有效提高交流者对礼貌的感知能力与使用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运用礼貌言语协调人际关系,避免语用失误。(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5-04-05)

顾小青[3](2013)在《模糊限制语与礼貌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模糊限制语具有其积极性功能,可以被视为一种表达礼貌的语言策略。本文在模糊限制语与礼貌的理论框架下,结合实例分别探讨了礼貌如何通过模糊限制语体现出来,旨在加强人们对模糊限制语的再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模糊限制语,达到良好的语用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期刊2013年02期)

周家明,和志华[4](2011)在《“礼貌的伦理”之生成及消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礼貌的伦理"是行政活动领域一个特异的现象,是一种不符合公民意愿及社会需求且被异化的行为方式,其产生及表现体现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及提供过程中。美国着名学者库珀对行政伦理进行过详细的阐述,通过对库珀行政伦理的分析,"礼貌的伦理"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权力的困境、角色的困境和利益的困境。而公民权利的良性回归、社会期待的有效回应、政绩考核的科学合理、行政伦理的重塑内化能有效消解这一现象。(本文来源于《行政与法》期刊2011年06期)

周家明,杨艳玲[5](2011)在《“礼貌的伦理”的生成及消解——一个行政伦理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礼貌的伦理"是行政活动领域一个特异的现象,是一种不符合公民意愿及社会需求且被异化的行为方式,其产生及表现体现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及提供过程中。美国着名学者库珀对行政伦理进行过详细的阐述,通过对库珀行政伦理的分析,"礼貌的伦理"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权力的困境、角色的困境和利益的困境,而公民权利的良性回归、社会期待的有效回应、政绩考核的科学合理、行政伦理的重塑内化能有效消解这一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周家明,杨艳玲[6](2011)在《“礼貌伦理”的生成及消解——一个行政伦理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礼貌的伦理"是行政活动领域一个特异的现象,是一种不符合公民意愿及社会需求且被异化的行为方式,其产生及表现体现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及提供过程中。美国着名学者库珀对行政伦理进行过详细的阐述,通过对库珀行政伦理的分析,"礼貌的伦理"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权力的困境、角色的困境和利益的困境,而公民权利的良性回归、社会期待的有效回应、政绩考核的科学合理、行政伦理的重塑内化能有效消解这一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赖瑞卿[7](2009)在《顺应理论与礼貌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顺应理论为指导框架、以交际语境为视角,研究礼貌生成状况。指出话语礼貌、而不是语言礼貌,才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认为礼貌的生成过程其实就是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使语言与交际语境动态地、完美顺应的结果。顺应理论在对礼貌的阐释中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和高度的概括性,不仅很好地解释了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现象,而且为人们的交际,无论是语内语交际还是语际语交际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赖瑞卿[8](2008)在《顺应理论与礼貌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Grice提出“合作原则”以来,礼貌一直是语用学研究的中心之一。语用学者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礼貌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然而,由于视角的局限,这些研究只涉及到影响礼貌的部分因素,未能对礼貌做出全面的探讨,因此,所有这些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本文在前人对礼貌的研究成果上,试图用Jef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来分析言语交际中的礼貌,指出话语礼貌,而不是语言礼貌,才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通过从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意识程度的顺应这四个方面对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的分析,笔者认为礼貌言语的生成过程是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使结构客体中各个语言层次与语境完美地动态顺应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顺应理论在对礼貌的阐释中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和高度的概括性:顺应理论为解释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视角;其丰富的语境内涵使礼貌现象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在交际中字面上礼貌的言语行为其实是不礼貌的,而字面上不礼貌的言语行为却能达到很好的礼貌效果;动态顺应的概念则不仅符合实际交际情况,在理论上也更充分的描述了礼貌言语的生成过程;意识程度的提出不仅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礼貌意识程度强能实现成功的交际,而礼貌的意识程度弱、甚至是毫无礼貌意识也一样能起到礼貌的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为此,顺应理论不仅很好地解释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而且为人们的交际,无论是语内语交际还是语际语交际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了解礼貌的生成过程,有助于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使用合适的语言策略,以避免话语不礼貌、过于礼貌或不够礼貌,使交际顺利进行,实现交际的目的;在外语教学上,也能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减少和避免语用失误,最终促进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8-04-01)

朱秀芝[9](2007)在《文化间性视野中礼貌意识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构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思想意识和文化背景的反映。文化不同的人可能遵循不同的礼貌原则。因此,文章将英汉礼貌言语及文化差异的对比置于文化间视野之中,旨在为跨文化交际的人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07年03期)

袁渊泉[10](2007)在《论认知语境中礼貌话语的生成与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成为语用学中一个重要而研究成果颇丰的领域。学者们普遍认为认知语用学不适用于阐释礼貌现象,所以自认知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一关联理论提出后,学者们对其是否能用于解释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大量的讨论。近年来,有些学者用关联理论解释礼貌现象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从本质上说,关联理论主要是研究听话人如何理解话语,对于话语的生成解释力不够。认知语境作为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具有制约和解释功能,可以用于阐释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且业已被相关研究所证明。本文拟用认知语境来诠释礼貌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以期证明礼貌是认知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礼貌与认知密不可分。这样既扩大了的认知语境的应用范围,同时也为礼貌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我们在文中主要讨论以下两个方面:(1)礼貌话语的生成过程就是说话人估计听话人的认知语境,传达说话人礼貌意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说话人的认知图式对于规约性礼貌话语的产生有重要作用。(2)礼貌话语的理解过程其实就是听话人识别说话人礼貌意图的过程。总结以前的研究,礼貌可分为两种:听话人期待中的礼貌和听话人推导出来的礼貌。前一种礼貌话语的理解是指听话人将外部刺激(说话人的话语)与其认知图式即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体系对应起来,从而明白说话人礼貌意图的过程;后一种礼貌话语的理解过程则更为复杂,听话人要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才能推导出说话人的礼貌意图。听话人首先要识别说话人的话语,然后通过这一显性外部刺激激活其内在的认知图式,被激活的认知图式包含有很多知识命题,因此听话人根据相关性原则来选择与话语有关的知识作为假设形成的基础,在最后一个阶段,听话人从纵观的角度出发,根据对显性刺激的模式识别、图式激活及知识选择,从而做出最后的建构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语境假设,进而识别说话人的礼貌意图。(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7-04-15)

礼貌生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言语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交际策略,礼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对礼貌的正确理解和合理阐释能有助于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礼貌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课题,许多学者也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语言学等学科角度进行研究。语用学对礼貌现象的研究始于Lakoff。她在“清晰”和“礼貌”的规则下提出了叁大准则。Brown和Levinson主张“面子保全”理论,也就是说礼貌意味着交际双方对面子的维护。英国学者Geoffrey Leech则提出了“礼貌原则”一说,并认为这一原则是由六个准则来实现的。尽管近期的学者徐盛桓和王建华等人在对以往礼貌理论进行修正建议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礼貌学说,但大都局限于对礼貌策略的研究,缺乏对交际中礼貌生成、变化与理解系统全面地探讨。本论文以Verschueren顺应论中的语境关系顺应部分为指导框架,采用文献研究、资料收集等方法,从语境顺应中情景、社交、文化以及认知因素探讨礼貌的生成,并借助生活实例对礼貌的变化与理解作详细阐释,以期说明礼貌话语的理解并不是取决于单方面礼貌策略的使用,而是语境中交际双方的动态顺应过程。本文从另一个视角对礼貌话语进行研究,旨在更为深入地探索日常交际中礼貌的相对性、顺应性实质,从而有效提高交流者对礼貌的感知能力与使用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运用礼貌言语协调人际关系,避免语用失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礼貌生成论文参考文献

[1].张搏.基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分析情景剧《饭店迷情》中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D].内蒙古大学.2017

[2].罗皓.语境顺应视角下话语礼貌的生成与理解[D].西南科技大学.2015

[3].顾小青.模糊限制语与礼貌生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

[4].周家明,和志华.“礼貌的伦理”之生成及消解[J].行政与法.2011

[5].周家明,杨艳玲.“礼貌的伦理”的生成及消解——一个行政伦理的视角[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

[6].周家明,杨艳玲.“礼貌伦理”的生成及消解——一个行政伦理的视角[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

[7].赖瑞卿.顺应理论与礼貌生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8].赖瑞卿.顺应理论与礼貌生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9].朱秀芝.文化间性视野中礼貌意识的生成[J].外语学刊.2007

[10].袁渊泉.论认知语境中礼貌话语的生成与理解[D].西南大学.2007

标签:;  ;  ;  ;  

礼貌生成论文-张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