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盐业论文-李陶红

井盐业论文-李陶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井盐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云南白盐井,盐业生产,林业生态,危机调适

井盐业论文文献综述

李陶红[1](2019)在《危机的调适:清末云南白盐井盐业生产与林业生态互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对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多关注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具有破坏性这一维度,而缺少对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多角度的互动关系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云南的白盐井盐业生产与林业生态间呈现出良好的平衡状态,二者的良性互动得益于不同利益群体对柴山的经营管理、盐业生产技术的革新与扎根于地方的传统生态知识。清末云南白盐井盐业生态的维护实践,呈现出了环境脆弱性与社会弹韧性互为影响的持续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6期)

左薇[2](2018)在《井盐业与四川的社会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地区从事井盐生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盐文化。民国时期是四川井盐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也是井盐生产方式由传统手工生产向近代化机器大生产转变的关键时期,井盐的迅速发展给民国时期的四川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8年02期)

李陶红[3](2016)在《云南白盐井盐业社会的传说、信仰与仪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白盐井"有盐在先"、"皆以盐故",因盐形成"以卤代耕"的盐业社会。在白盐井盐业社会中,盐经历从自然之物到意义建构,到地方文化符号生成的过程。盐的传说、信仰与仪式,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白盐井民众观念意识的表现形态。当地盐业社会传说、仪式与信仰对盐这一地方文化符号生成与演变的过程,也正是盐作为地方文化符号深深嵌入到地方社会中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民族论坛》期刊2016年02期)

张崇荣[4](2014)在《清代白盐井盐业与市镇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盐井,古地名,是汉代以来滇中高原地区着名的井盐生产重地。及至清代,其盐业的繁荣带动和促进了白盐井市镇和文化发展,一度达到鼎盛,成为清代滇中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被赞誉为“盐都”。本文以个案研究的范式,以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为主,引入多元的视角,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分叁章考察清代白盐井盐业与市镇文化问题,探讨清代边疆地区资源开发与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内在与外延关系。第一章:首先,考察白盐井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环境条件;其次,在较为广阔的时空内分析清代白盐井的盐井分布沿革、食盐产量和运销空间结构变迁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井盐产销与地方人口变迁的关系;然后,考察白盐井独具特色的盐业生产技术;最后,考查井盐业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间盐业生产组织惯制和官方盐务管理体系。第二章:先就清代以前白盐井地区史地沿革及其盐业开发史做论述,进而探究清代边疆云南社会经济开发与盐业资源开采的时空演变关系;并在前述背景下,探讨资源开发带来的行业聚集效应与白盐井市镇形成的关系;同时,关注市镇中的商业贸易与对外交往问题;基于以上论述,最后考察白盐井是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区位优势,成为滇中地区次级行政中心与经济命脉重镇。第叁章:第一部分对盐井志书中记载的市镇空间文化、空间结构形态和布局作深入细致的考察;第二部分,首先论述清代白盐井的庙学、书院、井学、义学、社学等文化教育承载元素,然后,探讨清末白盐井近现代教育的建立与发展问题,最后关注官方、民间慈善与地方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第叁部分,对充当着行业神和保护神的圣母和卤龙王,土主信仰、外来释道等信仰文化及其文化景观作深入考察;第四部分,探究历史时期白盐井区域环境变迁与井盐业、市镇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白盐井地区历史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井盐资源的开发奠定了白盐井市镇文化的外延,盐业经济的繁荣孕育了其丰富的内涵,给市镇注入了变现自我的文化基因,塑造了一种典型的盐域文化,这种文化因盐而兴,因盐而败,历经千年的沉淀,彰显出具有明显地域、资源、行业性特征独特的文化内涵与魅力。(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田阡[5](2013)在《咸的记忆:自贡岩口簿档案文献遗产研究——兼论中国早期井盐业的创造与发明》一文中研究指出岩口簿主要记录了盐井的地质情况及凿井时发生的井下事故和处理方法两大方面,是极其珍贵的记载自贡盐业生产技术运用和发展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本身便具有非常珍贵的档案文献价值,且具有重要的地质学、科技史价值。从自贡井盐科技发展的视角,通过系统整理和研究梳理,挖掘岩口簿所记载的丰富信息,运用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综合分析的视野,结合田野调查的手段,有助于认识自贡盐井和井盐的社会生命史,扩展对自贡井(本文来源于《“盐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13-05-25)

黄明浩[6](2010)在《清代工匠角色转换及其法律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中国法律史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各个阶段王朝成文制定法、成文律典,尤其是刑事法律制度方面的研究,忽视了对民商事等法律部门的关注,这大都源于受到了长期以来的关于中国古代法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观念束缚。这些年以来,中国法律史学界对张晋藩先生提出的“诸法并存、民刑有分”达成共识,从而使得法律史的研究范畴逐渐重视并深入研究了民法史、行政法史、经济法史等领域,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民商习惯契约法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果。但是,经过总结得知,针对明清时期的民商法律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时江南地区或着说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契约、民事审判与纺织工商业习惯规则方面,对内陆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的民商事经济法律史研究甚少;对商人商业法律研究较深入,但却是忽视了作为生产者劳动者的雇工工匠的法律问题研究。因此,本文选题就以清代工商业的直接劳动者工匠为研究主体,以乾嘉至咸同时期川南地区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中的盐工为视角来论证清代工匠角色转换及其法律调整,从盐工工匠的角色转换的过程及其角色转换完成所体现出来的包括国家律、令、格、式与例这些成文制定法对盐工工匠角色转换的外在强制性规制,盐工工匠角色转换过程中所形成的盐工工匠与盐商之间相互的契约性、习惯法规调整,以及盐工工匠内部的行帮行规自发性内在调整,官府在对待盐工工匠的行规与商人商业规则这两种习惯法之间的平衡性自由性司法裁决调整。全文共包括六部分。绪论部分是本文论证问题的提出及其原因,以及选题的研究意义,通过对目前有关本文研究对象的相关成果的回顾与了解,再对需要先界定明确的几个问题作出本文研究范围内的说明,进而来引出本文研究的主题。第一章主要从清代国家制定法的外在性工匠角色转换。先从明至清初期工匠管理制度的法制变革进行阐述,再以工匠角色转换的含义所体现出来的雇佣法律关系,进而论述清代工匠实现角色的成功转换后所体现出来的法律效果。第二章进入到清代法律调整下的工匠角色转换的论证视角——清乾嘉到咸同时期川南地区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中盐工角色转换的法律分析。以川南地区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的法律原因来引出其资本主义萌芽表现状况,主要通过清初四川灶户来源与角色转换及其契约法体现来证明盐业雇工的角色转换构成及其各自法律权利义务。再深入到论证法律视角中的盐工角色转换对于川南地区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决定性作用。第叁章通过从合伙契约法律关系、买卖契约法律关系——以“杜卖”为中心、承首人在盐业契约法律关系中的特殊作用、雇佣契约法律关系,来细致深入论述清代川南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中盐工角色转换所形成的协调性的契约法律关系,力求以这四个方面的契约性习惯法律关系阐明盐工工匠角色转换的自发性法律调整。第四章注重的是对盐工角色冲突后对盐工法律权益的保障以及由此引发的司法纠纷的论证。论证的内容包括了盐工法律权益的内部保障——行帮行规的自身协调功能及其性质,盐工在与商人雇主、官府此种外部角色冲突的司法纠纷中维护自身法律权益,盐工与井灶主商人间司法纠纷的协调之积极法律实效——官府据情与法的调节与裁判,这些方面的阐述证明出了从盐工工匠行帮的自发性行规调整,盐工与商人之间的行规与商业自治规则这两种习惯法之间的相互调整,以及官府的平衡性协调作用。结论部分从传统宗法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崇本抑末”或是“本末皆重”,倒退之井灶户保甲法,盐法苛政与私盐四个方面来证明清乾嘉至咸丰时期川南地区井盐业资本主义萌芽畸形发展道路的法律缘由;以及清代专制法制对于井盐业工匠角色转换的影响的一些感想、思考的表达。(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期刊2010-03-18)

李杰[7](2009)在《北宋夔州路地区的井盐业》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时期,巴蜀地区井盐业的发展尤为兴盛,这也就使得当时夔州路的井盐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为北宋夔州路地区属今重庆地区管辖,因此研究北宋夔州路的井盐业的分布、产量、价格、销售渠道及其在巴蜀井盐业中的地位,可以比较全面地探究重庆古代盐业史的历史演进轨迹。(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李杰[8](2009)在《北宋夔州路井盐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不可一日或缺,有着和粮食一样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盐是一种重要的专卖商品,是一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商品,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一种商品难以与之相提并论的,盐业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历代政府对于食盐的生产和销售都非常重视。盐利也成为历代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盐业史不仅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井盐,凿井取之,是食盐的一种开产方式之一,井盐业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历史悠久。井盐生产的延续时间很长,生产工艺也很独特,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井盐业最早始于先秦,世代相承,盛衰不常。唐代颇为兴盛,至宋代,已经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已经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井盐业主要分布于今重庆、四川地区。宋代是井盐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仁宗庆历年间,人们在前代凿井工艺的基础之上,创造了新的凿井工艺,在今重庆、四川出现了“卓筒井”,这标志着钻井技术从大口井向小口深井的过渡,在掘井工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卓筒井的钻井技术比西方、比美国早800多年,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一样对人类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因此,被誉为“世界近代石油钻探之父”①,“开创了机械钻井的先河”②,“中国第五大发明”③。卓筒井无论在钻井、取屑、汲卤诸工艺上都有非常卓越的成就。卓筒井技术的发明,使井盐生产更是上了一个阶梯,降低了井盐开采的成本,增加了井盐生产的产量。北宋时期,夔州路的井盐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今重庆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夔州路。因此,研究宋代夔州路地区的井盐业的发展,可以窥见宋代重庆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古代区域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北宋夔州路井盐的分布问题。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北宋重庆地区主要的井盐生产地:夔州奉节县、涪州涪陵县、涪州武龙县、万州南浦县、开州清水县、忠州临江县、黔州彭水县、云安军云安县、大宁监大昌县。根据北宋夔州路井盐生产地的分布,进而得出北宋夔州路地区的井盐生产地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北宋夔州路的井盐生产问题。本部分通过表一到表四四个表格,直观地了解到:北宋各时期,川峡各路的井盐生产产量和盐井数量,以及川峡各路井盐产量占川峡四路井盐总产量的比例和川峡各路盐井数量占川峡四路总盐井数量的比例。通过表五我们了解到北宋夔州路地区井盐产量的分布情况,介绍了夔州路地区的一些盐井。第叁部分,主要研究北宋夔州路井盐的价格及销售。本部分主要通过比较法分析了夔州路地区和成都府路地区的井盐的价格差异及其原因;论述了北宋时期私盐泛滥的情况;总结了北宋夔州路地区的井盐销售多样化的渠道,及其对周边和夔州路本路的影响。第四部分,主要研究井盐在北宋夔州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本部分论述了井盐业的发展对夔州路行政区划的影响,井盐业的发展对夔州路地区的经济、政治等的影响。通过这四个部分的研究,可以比较全面地探究重庆宋代盐业史的历史演进轨迹,及进一步丰富了古代重庆经济史研究和叁峡区域经济研究内容,对巴渝文化的建设也有所助益。(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09-03-01)

任桂园[9](2008)在《为盐而战的廪君、盘瓠后裔与叁峡井盐业》一文中研究指出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中有关"廪君部五姓巴人"的史事曾被广大学人引用。笔者亦曾从叁峡盐资源的角度切入,论及"故出巫诞"的廪君部巴人,在远古时期创建巴国前后,曾与叁峡地区巨厚丰富的盐资源结下不解之缘。为达到将叁峡地区食盐生产与盐业贩运完全控制在手中的目的,自廪君始,一直崇尚武力,他们逐盐而居,以盐立国,为盐而战,可以说,一部无法形成完整体系的巴国史基本上是一部巴国战争史。但(本文来源于《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叁辑)》期刊2008-12-01)

吴佩林,邓勇[10](2008)在《清代四川南部县井盐业概论——以《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南部县是清代四川重要的产盐区之一。本文首次利用《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并结合《四川南阆盐务图说》等史料对南部县盐业生产的恢复、盐井数量及生产关系、盐业管理、盐税征收、盐业运输与销售及其衰败进行了初步考察。(本文来源于《盐业史研究》期刊2008年01期)

井盐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川地区从事井盐生产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盐文化。民国时期是四川井盐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也是井盐生产方式由传统手工生产向近代化机器大生产转变的关键时期,井盐的迅速发展给民国时期的四川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井盐业论文参考文献

[1].李陶红.危机的调适:清末云南白盐井盐业生产与林业生态互动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2].左薇.井盐业与四川的社会文化[J].西部皮革.2018

[3].李陶红.云南白盐井盐业社会的传说、信仰与仪式[J].民族论坛.2016

[4].张崇荣.清代白盐井盐业与市镇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田阡.咸的记忆:自贡岩口簿档案文献遗产研究——兼论中国早期井盐业的创造与发明[C].“盐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2013

[6].黄明浩.清代工匠角色转换及其法律调整[D].西南政法大学.2010

[7].李杰.北宋夔州路地区的井盐业[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09

[8].李杰.北宋夔州路井盐业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9].任桂园.为盐而战的廪君、盘瓠后裔与叁峡井盐业[C].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叁辑).2008

[10].吴佩林,邓勇.清代四川南部县井盐业概论——以《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为中心的考察[J].盐业史研究.2008

标签:;  ;  ;  ;  

井盐业论文-李陶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