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犯罪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犯罪学,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环境设计预防犯罪
环境犯罪学论文文献综述
冯承才[1](2019)在《环境犯罪学视角下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改变空间环境中的犯罪要素可以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但目前学界尚缺乏物质环境因素与街角青年罪错行为关系的研究。以环境犯罪学为视角,提出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概念,对街角青年罪错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空间物质要素通过影响街角青年罪错动机直接作用于其罪错行为的发生,空间非物质要素通过影响街角青年心理状态间接作用于其罪错行为的发生。基于此,根据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框架提出对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可操作化的治理策略。(本文来源于《青年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李雨聪,刘硕,王方明[2](2018)在《基于环境犯罪学的犯罪预测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面对当今社会犯罪率不断上升的趋势,犯罪预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客观并准确地预测犯罪成为警方情报部门工作、研究的重点。在以往的警务模式中警方常处于被动状态,而犯罪预测可以通过以往积累的犯罪数据来确定一类犯罪模式,并据此预测未来此类犯罪发生的可能性。[方法/过程]与环境犯罪学等相关理论相结合,可以建立以环境犯罪学为基础的犯罪预测模型,综合评价在罪犯、犯罪目标、犯罪环境叁个因素相互作用下犯罪发生的可能性。[结果/结论]从新的角度建立犯罪预测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统犯罪预测中主观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干扰,能够进一步达到犯罪预测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情报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徐嘉祥,陈鹏,陈建国[3](2018)在《基于环境犯罪学理论的入室盗窃时空分布研究——以北京市主城区案件的分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关于犯罪时空特征的研究较多的侧重于对犯罪时空分布现象的描述分析以及从人文地理视角下的环境影响性分析,但缺少从环境要素与犯罪主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下的犯罪时空特征研究。本文通过开展北京市入室盗窃案件的时空热点实证分析,总结和归纳了案件热点环境的时空要素类型,并基于环境犯罪学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基于犯罪主体与环境影响要素相互作用的犯罪时空分布机制,其中,环境对犯罪主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四类要素,即目标、交通、防范和作案时机。这些研究可以为下一步开展犯罪模拟以及犯罪预防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人文地理》期刊2018年01期)
王瑶琳[4](2014)在《犯罪学与环境心理学的交叉——以城市环境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末,城市的高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可以说,寰球跨进入了"城市时代"。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大大促进论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与此同时,一些损害文明建设的消极因素也随之而来,滋生犯罪的土壤和条件也相应增多。当今城市犯罪数量增加,性质恶化,手段毒辣,损失巨大,这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环境心理学理论对于犯罪成因研究及防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中旬刊)》期刊2014年07期)
周东平[5](2014)在《西方环境犯罪学:理论、实践及借鉴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兴的犯罪预防理论,环境犯罪学是西方发达国家犯罪预防的主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犯罪的发生与行为环境——场所、时间等机会存在密切关系,主张改善微观环境以预防犯罪。环境犯罪学所依据的理论虽多,但其基础则在于理性(合理)选择理论。而与理性选择基础理论密切相关的的核心问题,则是机会减少论与人性论。环境犯罪学在欧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其在预防和减少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犯罪学研究与犯罪预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徐雏[6](2013)在《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构建看与犯罪学的交叉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由曾经的边缘化逐步进入研究学者的视野范围。由于其与众多学科的交叉性和对人类社会的问题的殷切关注,环境心理学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其理论和研究内容可以解释一些犯罪现象,并对犯罪学的发展和创新具有不容小觑的推动作用。我们真正所希望的,是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接触的研究,来最终寻求到更好的解决方法,使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尊严的去享受幸福生活,享受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成就,以真正切实保障活之为人的权利与自由,而这,我想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人权所孜孜不懈的追求。(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中旬刊)》期刊2013年03期)
李瑞生[7](2011)在《空间、失序与犯罪——西方环境犯罪学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环境犯罪学研究可以追溯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在芝加哥社会学派内部进行的重要的犯罪学研究。威克斯卓姆对斯德哥尔摩警察记录犯罪进行了研究,很好地说明了犯罪在大城市的位置分布方式。费尔森、克拉克、科恩等发展了机会理论与日常活动理论来解释犯罪与环境的关系。西方学者亦研究了犯罪人对空间的看法与使用、不文明与犯罪的关系以及"破窗户假说",得出了有益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新疆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刘晔[8](2009)在《城市居住区犯罪防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大幅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人口密集、生存资源分配不均等社会问题导致城市居住区内侵财、性侵犯等类型的犯罪发生机率逐年上升,成为城市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环境犯罪学角度观察,城市居住区的时空环境形态与治安、犯罪问题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犯罪的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影响,可以通过优化、改善整体空间环境进行城市居住区犯罪防控。立足于环境犯罪学,通过环境设计进行城市居住区犯罪防控的研究重点是通过硬件设施的设计改造,增强居住区物质空间环境阻碍犯罪发生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同时,促使居民自觉地对周围居住环境进行非正式监视与控制,提高居住区犯罪防控软环境的支持力度,以求通过城市居住区整体空间环境的实质改变,提高居民互助意识,增强心理安全感,降低犯罪率。环境犯罪学涉及犯罪学、环境心理学、行为地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经过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共同努力,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体系。目前,这种先进的犯罪预防控制理念已经开始运用到现代城市居住区犯罪防控与新型城市居住区的建设实践中去。整体居住区环境的有效设计、组织和安排不但能够鼓励居民互相接触和交往,融洽住区气氛,减少居民对潜在犯罪的恐惧心理,而且可以有效防范和遏制犯罪活动,切实提高居住区的安全质量。本文试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述。在绪论中,介绍了从环境犯罪学角度分析城市居住区犯罪防控的研究背景、必要性及研究方法。论述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明确界定城市居住区犯罪、犯罪防控、环境犯罪学等相关概念;第二章从犯罪类型、犯罪主体、犯罪时间、犯罪地点、居住区类别等方面分析论述城市居住区犯罪的可预测性特征;第叁章为全文重点,结合样本案例和国内外相关实践成果,分析论述环境犯罪学中关于城市居住区犯罪防控的理论及实践评价,包括可防卫空间理论、破窗理论、防卫环境设计理论等重要内容,着重从理论特色及现实可行性评价等方面论述,同时,辩证分析了环境犯罪学防控手段的局限性;第四章以前面的理论分析为基础,针对城市居住区犯罪的可预测性特征,从城市居住区硬质环境建设和软环境支持相结合的角度,从犯罪的可防控对象、居住区犯罪防控组成、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不同功能分区要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力求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研究体系。(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9-04-01)
丁湘[9](2007)在《环境犯罪学与社区警务》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犯罪学研究产生犯罪的环境原因。其主要理论包括:防卫空间理论、破窗理论和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借鉴这些理论与实践措施,对我国社区警务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丁湘[10](2006)在《环境犯罪学与社区警务》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犯罪学研究产生犯罪的环境原因。其主要理论包括:防卫空间理论、破窗理论和防卫环境设计理论。借鉴这些理论与实践措施,对我国社区警务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环境犯罪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意义]面对当今社会犯罪率不断上升的趋势,犯罪预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客观并准确地预测犯罪成为警方情报部门工作、研究的重点。在以往的警务模式中警方常处于被动状态,而犯罪预测可以通过以往积累的犯罪数据来确定一类犯罪模式,并据此预测未来此类犯罪发生的可能性。[方法/过程]与环境犯罪学等相关理论相结合,可以建立以环境犯罪学为基础的犯罪预测模型,综合评价在罪犯、犯罪目标、犯罪环境叁个因素相互作用下犯罪发生的可能性。[结果/结论]从新的角度建立犯罪预测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传统犯罪预测中主观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干扰,能够进一步达到犯罪预测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犯罪学论文参考文献
[1].冯承才.环境犯罪学视角下街角青年易罪错空间研究[J].青年研究.2019
[2].李雨聪,刘硕,王方明.基于环境犯罪学的犯罪预测模型的建立[J].情报杂志.2018
[3].徐嘉祥,陈鹏,陈建国.基于环境犯罪学理论的入室盗窃时空分布研究——以北京市主城区案件的分析为例[J].人文地理.2018
[4].王瑶琳.犯罪学与环境心理学的交叉——以城市环境为视角[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
[5].周东平.西方环境犯罪学:理论、实践及借鉴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6].徐雏.从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构建看与犯罪学的交叉和影响[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
[7].李瑞生.空间、失序与犯罪——西方环境犯罪学研究综述[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1
[8].刘晔.城市居住区犯罪防控初探[D].兰州大学.2009
[9].丁湘.环境犯罪学与社区警务[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10].丁湘.环境犯罪学与社区警务[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