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本话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排比句,句子排比,党的政治建设,对偶句
文本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杨秀国,刘洪亮[1](2018)在《十九大报告的文本话语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全文共32329字,13个章节,是20年来篇幅最长的党代会报告。用时3小时26分钟的报告,大家却听不烦、听不累、听不够。何以如此?除了内容博大精深,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格外让人振奋外,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论述、鲜明朴实的文风,也让人如沐春风,入耳入脑入心。具体来说,排比、比喻、对偶、短句等(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32期)
郑鹏[2](2018)在《文本、话语与现实——元代江南“好讼”考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元代文献中,江南地区普遍呈现出"好讼"现象,但相关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主观建构的话语,而非对诉讼状况完全"客观"的记录。在这种话语中,现实司法压力几乎完全转为对民众"好讼"之风的批判,诉讼的合理性以及造成司法压力的根本原因皆被排除在话语之外。这一话语之所以在元代盛行,既根植于元人的"贱讼"观念以及对江南风俗的负面印象,亦是元代国家和江南地方官员应对"滞讼"困境的一种策略。从现实情况来看,元代江南民众的确有以诉讼解决纠纷的倾向和惯习,但诉讼的可能代价又使其不能不有所顾虑。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诉讼通常是两难下的权衡。(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覃冬妮[3](2016)在《幽默文本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幽默文本为研究对象,以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主要讨论幽默的语言表现机制,即幽默的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首先,利用话语分析理论研究幽默话语结构的衔接特征。幽默文本的话语结构通常较为短小,话轮数量不多,衔接前后话轮的手段保证了幽默文本话语焦点集中、明确。文本内对话双方对话语焦点的相反阐释是产生幽默效果的重要原因。其次,“错位”是对话内形成幽默效果的核心。它来自于幽默文本内对话产生的交际“矛盾”。而对话双方在语境认知、逻辑转换方面上的差异都会导致“错位”意义的产生。最后,幽默文本的话轮转换完全符合话语分析理论提出的转换原则。但幽默文本内外对话的话轮转换方式有所不同,决定了两种对话关系存在不同的意义理解路径。文本内对话双方在理解上很难实现共识,而文本外对话双方则尽可能的追求意义理解的一致。从这叁个方面入手讨论幽默的产生和理解,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利用话语分析理论研究幽默问题能够将形式与意义两个方面相结合,做进一步讨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25)
李晓玉,杨道宇[4](2015)在《课程文本话语理解的转化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文本的价值特性或取向决定着课程生命力的核心因素,其话语对课程双主体——学生、教师的价值取向特性各有不同。深入研究新课程理念下课程文本话语理解的应然状态,针对目前我国课程领域对文本话语意味建构的实然性缺陷,试图建构出课程文本话语理解的从实然缺陷向应然目标转化的过程性路径,以此为新课程改革下课程文本的诠释与生成贡献力量。(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15年33期)
刘影,李海峰[5](2014)在《汉英旅游文本话语模态的转换及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上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模态产生出不同的话语模态。了解文化的差异并寻找跨文化交际中话语模态的相通之处是做好旅游文本汉英转换必不可少的要件。旅游文本作为公共宣传品,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吸引游客,诱导他们思考,唤起他们行动,但旅游文本在不同文化的话语模态视角下存在着一些不可译性的因素,因此,话语模态转换策略更有助于实现这样的翻译目的,更有助于指导进行汉英旅游资料翻译时进行正确的取舍。(本文来源于《北京城市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程红鑫[6](2013)在《阅读教学应关注文本话语的文化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的阅读教学,对文本话语的一般意义、突现意义、色彩意义、言外之意关注较多,而对文本话语的文化意义,则因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较为匮乏,能力无法触及,而不能进行准确、深入地解读。语文课理应弥漫着文化的芳香,给学生以文化的传承与滋养。如果把鲜活的文本当作了印证某个应试知识点的"例子",那么优秀作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就荡然无存了。因此,阅读教学应以强调文化的熏陶来组织教学,使每个学生在欢悦的氛围中提升语文素养。一、关注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本文来源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期刊2013年02期)
蒋长兰[7](2012)在《试论梁实秋《雅舍》文本话语的艺术张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雅舍小品》开篇之作的散文《雅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开启了梁实秋先生"雅舍体"散文的创作之路,其独特的文学特质历来为评论者所称道。该文旨在借助接受美学理论、文学张力理论,从读者的期待心理与《雅舍》文本话语及文本话语内部存在的艺术张力的角度探讨《雅舍》的艺术特质。(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期刊2012年04期)
皮家胜[8](2012)在《文本·话语·叙事——哲学教育叁元素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哲学教育,文本、话语和叙事叁个基本元素缺一不可,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本,怎样的话语和如何去叙事。根据哲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我们需要的哲学教育文本不是定于一尊和不容更易的,而是开放性和离散性的,是生产性的或生成性的;我们需要的哲学教育话语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关系的体现或展示,是能够促使人们把哲学的知识转化成为智慧的话语;我们进行的哲学教育叙事则是以人的实践活动或历史事件作为基础或原点展开的叙事。(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王帅[9](2010)在《论语文教材知识性文本话语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主、合作、探究思想指导下,教材文本似乎有一种倾向性认识,认为进行知识探究就是发展学生对于客观性、普遍性知识的理解,重视知识的社会性和公共性,而不重视知识的境域性和默会性。这与国际母语教材编写普遍认同的建构主义知识本质观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0年12期)
何洪[10](2009)在《试论语文教学文本话语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过程中,尽管教材已由"一纲一本"发展为"一纲多本",并给广大教师预设了大量自主创新的空间,但由于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全国(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管理》期刊2009年31期)
文本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元代文献中,江南地区普遍呈现出"好讼"现象,但相关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主观建构的话语,而非对诉讼状况完全"客观"的记录。在这种话语中,现实司法压力几乎完全转为对民众"好讼"之风的批判,诉讼的合理性以及造成司法压力的根本原因皆被排除在话语之外。这一话语之所以在元代盛行,既根植于元人的"贱讼"观念以及对江南风俗的负面印象,亦是元代国家和江南地方官员应对"滞讼"困境的一种策略。从现实情况来看,元代江南民众的确有以诉讼解决纠纷的倾向和惯习,但诉讼的可能代价又使其不能不有所顾虑。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诉讼通常是两难下的权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本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1].杨秀国,刘洪亮.十九大报告的文本话语解读[J].青年.2018
[2].郑鹏.文本、话语与现实——元代江南“好讼”考论[J].中国史研究.2018
[3].覃冬妮.幽默文本话语分析[D].西南大学.2016
[4].李晓玉,杨道宇.课程文本话语理解的转化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5
[5].刘影,李海峰.汉英旅游文本话语模态的转换及策略[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
[6].程红鑫.阅读教学应关注文本话语的文化意义[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
[7].蒋长兰.试论梁实秋《雅舍》文本话语的艺术张力[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
[8].皮家胜.文本·话语·叙事——哲学教育叁元素刍议[J].广东社会科学.2012
[9].王帅.论语文教材知识性文本话语的建构[J].文学教育(下).2010
[10].何洪.试论语文教学文本话语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