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激素互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植物激素,抗病反应,调控机制
激素互作论文文献综述
旷永洁,柳浪,严芳,任斌,闫大琦[1](2018)在《水稻与病原物互作中植物激素功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国民经济和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水稻的周年生产中,病虫害的控制最为关键。因此,了解水稻与病虫害的互作机理,对水稻的育种和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植物激素是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必不可少,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衰老等主要生理过程的一类有机分子。近年来,大量实验证据表明,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过程中,植物内源激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水稻抗病和感病的机理解析越来越多,有关植物激素所扮演的重要功能角色也愈发清晰。其中,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研究最为广泛,它们之间的相互拮抗或协同效应决定了植物对病原物的防御反应强度。其它激素如:油菜素内酯、赤霉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等,单独或者通过调控水杨酸、茉莉酸和乙烯信号分子转导网络也参与植物与病原物互作过程。本研究综述了各大植物激素在水稻抗病或感病中作用,并对其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便为水稻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刚[2](2018)在《中科院植物激素互作机制研究获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和生长素(auxin)相互协同或拮抗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应对环境胁迫的过程,以及深入解析两种激素的交叉作用机制,对于农业生产中定向编辑基因、培育优良性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鉴定多个既能响应脱落酸也能响应生长素的基因,但对其交叉作用机制理解甚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研究组以拟南芥根的发育为(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8年03期)
朱生安,冯雪瑶,范艳华[3](2017)在《昆虫蜕皮激素在杀虫真菌与宿主互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杀虫真菌是控制自然界中昆虫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已被开发成真菌杀虫剂,应用于农林害虫及城市卫生害虫的防治。但在杀虫真菌侵染宿主的过程中,受到环境条件及宿主防御系统的阻碍,造成防效不佳或不稳定,影响真菌杀虫剂的使用及推广。针对不同的限速因素,利用遗传改良手段可获得杀虫效果显着提高的菌株,但目前对杀虫真菌与宿主相互作用认识的不足限制了遗传改良的进一步开展。为探索杀虫真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我们以球孢白僵菌与大蜡螟为模式系统,分析了真菌侵染过程中昆虫激素的变化。结果显示,在球孢白僵菌侵染大蜡螟后,蜕皮激素滴度逐步上升,在侵染后4d较对照升高了33%。RT-PCR分析发现,大蜡螟中可能参与蜕皮激素合成的基因Spook、Phantom、Disembodied、Shadow、Shade等在真菌侵染过程中表达显着提高。蜕皮激素滴度的上升,导致了免疫相关基因,如病原微生物特异性识别蛋白PGRP、抗菌肽Gallerimycin、Cecropin、Gloverin基因及体液免疫相关的Ferritin、GST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为进一步分析降低20E水平是否会增强菌株毒力,将LdMNPV的蜕皮激素失活基因egt与组成性启动子PgpdA组合,转入野生型球孢白僵菌,获得高表达转化菌株Bb::EGT-1。该转基因菌株能抑制宿主血淋巴20E浓度的上调,抑制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及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化,真菌在血淋巴中的繁殖加快,大蜡螟幼虫死亡率提高。研究还发现Bb::EGT-1菌株侵染大蜡螟幼虫后,体内的细菌数量急剧攀升,并且在种类、丰度上也发生了变化。在未接种处理的大蜡螟试虫体内,细菌主要以肠杆菌(Enterobacter)和肠球菌(Enterococcus)为主。野生型菌株处理的试虫中,肠杆菌和肠球菌的含量均显着下降,分别只达到总数的16.5%和4.6%。但在接种Bb::EGT-1后,肠杆菌的含量进一步下降,只到总数的0.2%;而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的含量则上升至44%-67.7%,一跃成为菌群中最主要的菌属。上述结果表明,1)昆虫蜕皮激素20E除参与昆虫的生长发育外,还在抵御真菌、细菌等微生物侵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杀虫真菌的侵染致病过程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与宿主及宿主微生物发生了紧密的相互作用,弄清相应的分子机制或信号通路,将有利于菌株的遗传改良。(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8-11)
王林,朱金峰,许自成[4](2016)在《烤烟打顶后喷施外源激素对中部烟叶品质的互作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外源激素对烤烟中部烟叶品质的影响,在打顶后的烟株表面喷施生长素(IAA)与赤霉素(GA_3)2种生物制剂,分析不同浓度的赤霉素和生长素及其互作对烤烟理化性质、游离态和糖苷结合态香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生长素水平下增施赤霉素及在同一赤霉素水平下增施生长素均可改善烤后烟叶理化性质,增加游离态和糖苷结合态香味物质总量,且浓度越高效果越优。生长素和赤霉素互作对烟叶质重、抗张力、烟碱、总糖、糖碱比有极显着效应;相对较高水平的生长素和赤霉素互作配施可显着提高烟叶香味品质效果,其中20 mg·L~(- 1)IAA+20 mg·L~(- 1)GA_3处理在烟株生长及品质提升方面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优质烤烟生长及其调控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范琳芳,何文婧,苏智仁,朱家明,罗威[5](2016)在《斜纹夜蛾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及其在蜕皮激素受体互作蛋白筛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蜕皮激素在昆虫变态发育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蜕皮激素活化为20-羟基蜕皮酮(20-hydroxyecdysone,20E)后与蜕皮激素受体二聚体〔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EcR)和超气门蛋白(ultraspiracle protein,USP)〕结合,启动20E诱导的级联反应。本研究旨在从互作蛋白角度探究EcR/USP自身调控的分子机理。【方法】以重要农业害虫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酵母双杂交筛选系统分别筛选了与EcR和USP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文库转化效率达到3.0×106cfu/μg,文库滴度达到1.3×108cfu/m L,文库插入片段大小在500~2 000 bp之间。4种诱饵质粒(EcRA/p GBKT7,EcRB1/p GBKT7,USP1/p GBKT7和USP2/p GBKT7)对酵母细胞无毒性,并且无自激活性,说明构建的酵母双杂交文库质量可靠。用以上4种诱饵质粒筛选酵母双杂交文库,共得到110个互作蛋白,其中与EcRB1,USP1和USP2互作的蛋白分别有26,52和32个,未筛选到与EcRA互作的蛋白。随后,从中挑选了Dna J-5(Hsp40 homolog 5,一种热激蛋白分子伴侣),MBF2(mediator of Bm FTZ-F1 type 2,一种转录共激活子),polyubiquitin(多聚泛素类蛋白),esr16(ecdysteroid regulated 16k Da protein,一种蜕皮激素调控蛋白)和NEDD8-like(neural precursor cell expressed,developmentally down-regulated protein 8,一种泛素调节相关蛋白)5种蛋白,利用酵母双杂交和Far-Western印迹法进一步验证了蛋白间的互作关系。【结论】分子伴侣和泛素化修饰等在蜕皮激素受体调控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深入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李昱[6](2016)在《激素在水稻与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机制探索及抗病相关基因OsDR10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病害一直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传统施用农药对抗病害的方法已经日渐不能满足我国水稻生产的需求。因此,不断寻找和开发新的水稻抗病种质资源、培育更多优良的水稻抗病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从参与植物抗病反应的重要调控因子——激素入手,旨在更全面地了解水稻与病原菌互作的生理生化过程,以期得到更好的抗病思路和发现更优秀的抗病资源。另外本研究也对负调控水稻抗病反应的抗病相关基因OsDR10进行功能分析鉴定,以期能更全面地了解该基因,为合理有效地利用该基因资源打下基础。我们利用外源激素去处理水稻,检测早期对生长素响应的OsGH3基因家族成员表达量的具体变化,了解这些基因对激素的响应情况。另外我们还检测了水稻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中该家族部分基因在接种白叶枯病菌后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OsGH3.4和OsGH3.5可能参与正向调控水稻对白叶枯病菌的抗性。将OsGH3家族其中一个基因OsGH3.9构建超量和抑制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导入中度感病的粳稻材料中花11。通过对转基因植株的OsGH3.9表达量进行检测,证实我们确实得到了超量表达和抑制表达的植株。但我们对这些转基因植株进行白叶枯病菌接种后发现,与野生型中花11相比,转基因植株的接种白叶枯病菌后的表型与OsGH3.9的表达量并没有直接相关的共分离关系。我们使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抽提处于稳定期的培养液上清中的激素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这些病原菌均能够向胞外分泌生长素、茉莉酸、脱落酸等激素。在培养基中加入L-色氨酸,能够提高白叶枯病菌菌株PXO99培养液上清中的生长素含量,说明该菌株具有依赖色氨酸的生长素合成途径。通过转化启动子连接β-葡萄糖苷酸酶报告基因的植株、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我们对OsDR10的表达模式有了一个更直观的认识。OsDR10是一个在种子发育、萌发和愈伤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的基因,实验表明,抑制其表达的转基因植株种子跟野生型相比更难以打破休眠、正常萌发。通过筛选明恢63成株期接种白叶枯病菌PXO61的cDNA酵母双杂交文库,发现OsDR10可能通过与水稻白叶枯病主效抗病基因xa5的等位基因互作来参与水稻的防卫反应。(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6-07-01)
王道军[7](2015)在《Smad核互作蛋白在克氏原鳌虾蜕皮激素信号通路中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蜕皮激素在虾蟹类动物的性别分化、生长发育和繁殖中具有关键的调控作用,然而其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确。开展蜕皮激素信号途径的研究,对于阐明甲壳类动物的蜕皮机制,促进虾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SNIP1(Smad nuclear interacting protein)是一个与Smad相互作用并含有多个锌指结构的蛋白,具有特异性的DNA结合活性,参与了多个信号通路的调控。克氏原螯虾,也称小龙虾,因肉味鲜美广受人们欢迎,近年来已经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本研究旨在探讨SNIP1在克氏原螯虾蜕皮激素信号通路中的功能,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实验根据已有部分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了克氏原螯虾Smad核互作蛋白1(SNIP1)基因的开放式阅读框序列(ORF,open reading frame),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NIP1基因的开放式阅读框序列全长为867bp,编码的蛋白质含有288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的成熟蛋白理论分子量分子量为34.9KDa,其等电点为6.18。其蛋白质C末端具有高度保守的FHA结构域,而其N端具有一段核定位序列,进化树分析表明克氏原螯虾SNIP1基因与无脊椎动物SNIP1基因亲缘关系最近。2、通过双酶切法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Pc-SNIP1,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采用IPTG诱导表达。转化至E.coli Rosetta(DE3),用不同浓度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的检测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SNIP1融合蛋白能够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重组蛋白分子量大小为35KDa左右。通过Ni柱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使用纯化的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获得的抗体的效价为1:9000。3、提取克氏原螯虾肝胰腺、肠、肌肉、鳃、心脏、胃6个不同组织的总蛋白和总RNA,通过免疫印迹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分析克氏原螯虾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情况。结果表克氏原螯虾SNIP1基因在心脏中的表达量最高。4、注射蜕皮激素后克氏原螯虾肝胰腺中SNIP1基因的表达量显着增高。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ing结果表明,通过siRNA干扰抑制SNIP1基因表达能够显着影响蜕皮响应基因在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综上所述,SNIP1基因是一个蜕皮响应基因,参与克氏原螯虾蜕皮激素调节的生理过程。(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张利环,李玲香,张春善,张瑜,卢海强[8](2014)在《铜与维生素A及其互作效应对肉仔鸡钙磷代谢及激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选用448只1日龄艾维因肉仔鸡,将其随机分为8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4只(公、母各半),采用4×2(铜×维生素A)完全随机设计,日粮添加不同铜水平(0、8、150、225 mg/kg)和维生素A(1 500、5 000 IU/kg)对肉仔鸡不同生长阶段(0~4周龄和5~7周龄)的钙磷代谢及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不同铜水平对前期血清钙含量影响显着(P<0.05),高铜组(225 mg/kg)则对血清钙磷的含量及胫骨钙磷的沉积有抑制作用,并且降低了胰岛素浓度;日粮中添加维生素A对前期血清钙磷的含量影响显着(P<0.05),维生素A(5 000 IU/kg)组对胫骨钙磷的沉积有促进作用,并且显着降低了胰岛素浓度(P<0.05);铜与维生素A互作效应对全期血清磷含量影响显着(P<0.05),对前期血清胰岛素浓度影响极显着(P<0.01)。结果显示,铜和维生素A间存在互作效应,且对肉仔鸡钙磷代谢、生长激素及胰岛素浓度有影响。推荐日粮中铜的适宜添加量前期为8 mg/kg、后期为0~8 mg/kg,全期维生素A的适宜添加量为5 000 IU/kg。(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4年21期)
贾昆鹏[9](2014)在《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和茉莉酸信号与光信号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幼苗形态建成包括下胚轴伸长、子叶扩展,花色素苷和叶绿素的积累对植物完成正常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的作用。光信号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子,主要通过各种光受体调控植物形态建成发育。植物激素做为内源信号在调控植物幼苗形态建成的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独脚金内酯是一种新的调控植物分枝的激素,最近被报道参与了对拟南芥幼苗下胚轴伸长的调控;茉莉酸是一种重要的调控植物抗性的激素,之前也被发现参与植物幼苗的花色素苷合成。但光信号和这两种植物激素信号在调控植物幼苗形态建成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互作,以及互作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对象,运用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着重研究了光信号和植物激素信号的互作的机制。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了光信号与独脚金内酯信号互作调控下胚轴伸长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独脚金内酯人工合成类似物GR24(≤10μM)对拟南芥下胚轴伸长的抑制作用依赖于光和光受体信号转导通路。在单色蓝光、红光和远红光条件下,相应的光受体突变体cry1cry2、phyB和phyA对GR24的敏感性减弱;而在黑暗条件下,光形态建成抑制因子突变体cop1-4和pif1pif3pif4pif5四突变体(pifq)对GR24的敏感性增强。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黑暗下cop1-4对GR24的敏感性依赖于MAX2和HY5,而pifq对GR24的敏感性很可能独立于HY5。进一步的研究证明GR24组成型在光暗条件下促进HY5的表达,但GR24对HY5蛋白水平积累的促进却依赖于光和蓝光受体隐花素(cryptochrome)和红光/远红光受体光敏素(phytochrome)。本研究揭示了独脚金内酯信号通路调控拟南芥幼苗下胚轴生长光依赖性的机制,即GR24促进HY5蛋白水平的积累依赖于光以及PIF所调控的元件对光的依赖性。论文的第二部分研究了光信号与茉莉酸信号互作调控花色素苷积累的分子机制。已有研究表明,茉莉酸信号通过调控MYB75等R2R3MYB类转录因子的转录活性来影响花色素苷合成,光信号则主要通过光受体来抑制COP1对下游转录因子比如HY5、HFR1等转录因子的降解来调控花色素苷合成基因的表达。本研究揭示了茉莉酸信号通路促进花色素苷积累依赖于光和光受体信号转导通路。通过对茉莉酸信号通路调控花色素苷合成关键转录因子MYBs与COP1的遗传关系分析,发现MYBs位于COP1的下游调控花色素苷合成。hy5突变体背景下过表达MYB75可以回复hy5的花色素苷积累减少的表型,暗示MYB75遗传上位于HY5来调控花色素苷的积累。通过对35S::FLAG-MYB75转基因植株MYB75蛋白积累规律的分析,发现MYB75的蛋白积累受到白光以及各种单色光促进,而在黑暗下MYB75蛋白发生依赖于26S蛋白酶体途径的蛋白降解,而且这种降解依赖于COP1。酵母双杂交系统和蛋白共定位实验进一步揭示COP1与MYB75和MYB90存在直接的蛋白互作。这些结果暗示了光信号通路通过解除COP1对MYB75调节的泛素化降解来介导了与茉莉酸信号通路对花色素苷合成的调控过程。这两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光信号分别在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上参与独脚金内酯信号以及茉莉酸信号通路对于拟南芥下胚轴伸长和花色素苷合成的调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4-01-01)
周杰[10](2013)在《活性氧、激素互作、自噬和转录因子在番茄和拟南芥逆境胁迫响应中的作用机理和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蔬菜生产经常受到低温、高温、盐害、干旱以及多种病害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在温室效应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极端气候现象发生更为频繁,我国各地冬春季节的冷害、夏秋季节的热害以及北方和西南地区的旱灾也日趋严重,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蔬菜的生产和供应。因此,剖析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机制,运用分子遗传学、生理生化学和环境调控等手段增强蔬菜作物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抗性,对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以及建立可持续农业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文先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Mill.)为材料,研究了H2O2信号在低温驯化调控番茄抗冷性中的作用;并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GS)进一步探讨了活性氧(ROS)在交叉驯化调控非生物胁迫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运用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手段研究了BR和ABA诱导的H202在调控番茄抗性中的动态关系。又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材料,研究了NBR1介导的选择性植物自噬体在逆境胁迫中响应机制;并通过遗传学手段功能分析了E3泛素连接酶CHIP在植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最后,通过比较拟南芥、番茄等植物WRKY33同源基因的进化和功能,研究了WRKY33转录因子在拟南芥和番茄胁迫响应中的调控机理。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H202信号在低温驯化调控番茄抗冷性中的作用。低温驯化(12/10℃)可以温和提高番茄叶片H202水平,RBOH1基因表达和NADPH氧化酶活性,并诱导了抗氧化酶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在未经过低温驯化的植株中,冷胁迫(7/4℃)造成H2O2含量、膜质过氧化水平(MDA)和氧化态谷胱甘肽含量的持续提高,同时,CO2同化速率(Asat)和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着下降。而在低温驯化植株中,冷胁迫产生的光抑制、膜质过氧化和CO2同化速率下降等症状得到了显着的缓解。此外,在植株进行低温驯化前预处理NADPH氧化酶的抑制剂(DPI)和H202的清除剂(DMTU)破坏了低温驯化在光合作用和抗氧化代谢中的积极作用,导致低温驯化诱导的冷害抗性消失。这些结果充分表明,NADPH氧化酶在植物细胞细胞膜上产生的H202在低温驯化诱导的冷害抗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研究RBOH1产生的H2O2及随后激活的MPK1/2在驯化诱导番茄交互抗性中的关键作用。低温驯化、百草枯驯化和干旱驯化均可以增强番茄对冷害、无氧化胁迫和极端干旱的抗性。驯化诱导诱导了RBOH1基因和胁迫和防御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上调,并提高了植物质外体中H2O2的积累,增强了NADPH氧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提高了还原态谷胱甘肽含量和MPK1/2的活性。病毒诱导的RBOH1、MPK1、 MPK2和MPK1/2基因沉默均破坏了驯化诱导的交叉抗性和对胁迫产生的抗性。总之,这些结果强烈显示驯化诱导的交叉抗性主要依赖于在细胞膜上由RBOHl产生的H2O2,以及随后由H2O2激活的MPK1/2来诱导胁迫响应。3.研究BR和ABA诱导的H2O2在调控番茄抗性中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番茄BR和ABA合成缺失突变体和NADPH氧化酶RBOH1基因的沉默植株对高温和光氧化胁迫均表现出敏感性。其中,在ABA合成缺失突变体中,外源处理BR只能短暂诱导其RBOH1基因表达,H2O2积累和抗逆性,而ABA能够有效且持续提高BR合成缺失突变体的这些效果。BR合成缺失突变体内源ABA含量低于野生型植株,但通过外源处理BR后提高了其内源ABA水平。RBOH1基因沉默抑制了BR诱导的H2O2产生、ABA积累和胁迫响应。然而,ABA诱导的胁迫响应在RBOH1沉默植株中仍然是正常的。研究表明,BR诱导的抗逆性涉及一个正反馈机制,其中,BR诱导由NADPH氧化酶快速而短暂地产生H2O2来首先触发ABA合成,再由ABA进一步诱导H2O2产生,从而持续提高抗逆性。研究也表明,ABA诱导的H2O2产生同时来源于质外体和叶绿体。4.研究自噬体的介导蛋白NBR1在选择性植物自噬体逆境胁迫中响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两个独立的nbr1缺失突变体均表现出部分而非全部自噬体缺失突变体atg5和atg7的表现型。与ATG5和ATG7相似,NBR1在植物对高温、氧化胁迫、盐和干旱胁迫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且,NBR1在植物应对这些非生物胁迫抗性中的作用依赖于与ATG8蛋白的互作。然而与ATG5和ATG7不同,NBR1在年龄和黑暗导致的衰老和对腐殖营养型病原体的抗性中并非必要。NBR1在植物对一些特殊的非生物胁迫的选择性响应显示植物的自噬体在不同生物学过程中运行着不同的介导和识别系统。atg5、atg7和nbr1突变体的热敏感性伴随着不可溶蛋白积累的增加,并且这些蛋白在热胁迫下是高度泛素化的。NBR1蛋白包含了一个泛素结合域,在热胁迫下,其不可溶性蛋白在自噬突变体中的聚集也大量提高。这些结果显示,NBR1介导的自噬体可能将胁迫条件下产生的变性或其它损坏的外来蛋白泛素化,并形成蛋白聚集体吞噬。5.研究E3泛素连接酶CHIP和NBRl介导的选择性自噬体在植物胁迫响应中对蛋白毒性的迭加保护。结果表明,两个独立的chip缺失突变体在高温、氧化胁迫和盐胁迫中均表现与nbrl相同的敏感性,并在高温胁迫下增加了不可溶蛋白的聚集。为了确定CHIP和NBRl之间的功能异同,我们产生了chip nbrl双突变体并发现其进一步增加了对胁迫的敏感性,减弱了对胁迫诱导的蛋白聚集体的清除,这显示CHIP和NBR1的作用具有迭加性。此外,在chip突变体中胁迫诱导的蛋白聚集体仍然是被泛素化的。基于这些结果,提出CHIP和NBR1调节两个独立但互补抗蛋白毒性途径,其中CHIP对错误折迭蛋白进行泛素化修饰并通过26S蛋白酶体进行降解,同时另一个未知的E3泛素化连接酶对胁迫诱导产生的蛋白聚集体进行泛素化修饰并通过NBR1介导的选择性自噬体进行降解。通过对chip和nbrl单突变体和双突变体热胁迫产生蛋白聚集体的蛋白组学分析,我们发现短期热胁迫后,在nbrl突变体中Rubisco活化酶、过氧化氢酶等蛋白优先发生聚集;而在chip突变体中,光捕蛋白复合蛋白积累较高。随着热胁迫时间的延长,细胞内大量的蛋白在chip和nbrl单突变体积累都增加,并且chip和nbrl双突变体沉淀蛋白种类和数量更多。综上可以看出,CHIP和NBR1介导了两个独立但互补的抗击蛋白毒性的途径,并且胁迫下蛋白聚集倾向性是蛋白途径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6.研究WRKY33同源基因在植物胁迫响应中的进化和功能。结果表明,与同源基因AtWRKY25相比,AtWRKY33有一个延长的C末端结构域(CTD)。CaMV35S强启动子驱动的AtWRKY25和AtWRKY33ACTD (CTD缺失突变体)均能恢复wrky33突变体植株对腐殖营养型真菌灰霉菌和热胁迫的敏感性。相反的,由AtWRKY33基因启动子驱动的AtWRKY25和AtWRKY33ACTD,或AtWRKY25基因启动子驱动的AtWRKY33不能恢复wrky33突变体植株对灰霉菌和热胁迫的敏感性。因此,特殊CTD的蛋白结构和基因启动子驱动模式对AtWRKY33在植物逆境响应中的生物学功能起着关键的作用。基因聚类分析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得到了AtWRKY33的同源序列,其中番茄中有两个同源序列(S1WRKY33A和S1WRKY33B).与AtWRKY33相同,SIWRKY33A和SIWRKY33B基因能被灰霉菌和热胁迫强烈诱导。病毒诱导的SlWRKY33A和SlWRKY33B基因沉默使得番茄植株对灰霉菌和热胁迫表现出敏感性。由AtWRKY33启动子驱动的SlWRKY33A和SIWRKY33B能完全恢复拟南芥atwrky33对灰霉菌和热胁迫的敏感性。这些结果表明,WRKY33蛋白作为进化保守的转录因子在植物响应生物非生物逆境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10-01)
激素互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了解植物激素脱落酸(ABA)和生长素(auxin)相互协同或拮抗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应对环境胁迫的过程,以及深入解析两种激素的交叉作用机制,对于农业生产中定向编辑基因、培育优良性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鉴定多个既能响应脱落酸也能响应生长素的基因,但对其交叉作用机制理解甚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谢旗研究组以拟南芥根的发育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素互作论文参考文献
[1].旷永洁,柳浪,严芳,任斌,闫大琦.水稻与病原物互作中植物激素功能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8
[2].刘刚.中科院植物激素互作机制研究获进展[J].农药市场信息.2018
[3].朱生安,冯雪瑶,范艳华.昆虫蜕皮激素在杀虫真菌与宿主互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C].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4].王林,朱金峰,许自成.烤烟打顶后喷施外源激素对中部烟叶品质的互作效应[J].核农学报.2016
[5].范琳芳,何文婧,苏智仁,朱家明,罗威.斜纹夜蛾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及其在蜕皮激素受体互作蛋白筛选中的应用[J].昆虫学报.2016
[6].李昱.激素在水稻与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机制探索及抗病相关基因OsDR10的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6
[7].王道军.Smad核互作蛋白在克氏原鳌虾蜕皮激素信号通路中的功能[D].安徽农业大学.2015
[8].张利环,李玲香,张春善,张瑜,卢海强.铜与维生素A及其互作效应对肉仔鸡钙磷代谢及激素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14
[9].贾昆鹏.植物激素独脚金内酯和茉莉酸信号与光信号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10].周杰.活性氧、激素互作、自噬和转录因子在番茄和拟南芥逆境胁迫响应中的作用机理和调控[D].浙江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