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复合生态系统论文-薛正杰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论文-薛正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稻鸭复合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稻鸭复合生态系统,水稻纹枯病,泥巴层,鸭分泌物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薛正杰[1](2009)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稻纹枯病控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稻田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生态环境方面研究,分别探讨了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稻基部叶鞘泥巴覆盖层、鸭子分泌物、鸭子携带微生物对该系统中水稻纹枯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对筛选出的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菌株A-168进行了鉴定,同时初步研究了其抑病机理。旨在阐明稻鸭复合生态种养模式提高水稻对纹枯病抗性的机理与调控因素,同时为协调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理想的新型防治技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基础。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基部叶鞘覆盖泥巴层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通过模拟稻田养鸭物理生态环境,在稻基部叶鞘覆盖泥巴来,研究水稻基部叶鞘泥巴覆盖层对水稻纹枯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稻基部叶鞘泥巴层的覆盖,能显着遏制水稻纹枯病发生发展。封泥区平均病株率为17.22%,较空白处理44.50%低27.28%,比施药处理15.67%高出1.55%;其中,发病高峰期封泥处理病株率较空白处理低30%。成熟期封泥处理的病情指数平均为18.12,显着低于空白处理60.65,较施药处理病情指数仅高36%。从而证实了水稻基部叶鞘上泥巴的覆盖是影响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稻纹枯病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2.鸭子分泌物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室内平板抑菌活性测定及气质联用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各分泌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鸭粪80.0mg/mL浓度的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24h菌丝抑制率达74.28%,其L_2流份经初步鉴定是酚酸类似物和含硫醇有机物,在80.0mg/mL的供试浓度下在24h时菌丝抑制率达到88.13%,表现出较高活性,确定了鸭粪中存在对水稻纹枯病菌有抑菌活性物质的假设。3鸭子携带微生物生物活性分析采用平板对峙生长法从鸭粪中分离到A-168、B-137、B-137Y叁株活性良好的拮抗细菌菌株,各菌株24h抑菌圈半径分别可达16mm、11mm、13mm;田间小区防治效果以A-168菌株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喷药后10d和20d的防效分别是94.1%,46.7%,而井岗霉素喷药后10d和20d的防效分别为95.9%,65.8%。因此作者认为鸭粪中拮抗细菌的存在是导致稻鸭生态系统中纹枯病得到控制的原因之一。4菌株A-168的鉴定及抑病机理的研究。采用传统及16S rDNA分子鉴定方法,通过生理生化特征比对,系统发育树的建立,拮抗菌A-168与蜡状芽孢杆菌的模式菌株Bacillus cereus.NA10(FJ462699.1)的序列同源性为99%,鉴定为芽孢杆菌属蜡状芽单胞杆菌。抑病机理研究表明:菌株A-168同时存在拮抗、促生、定殖和诱导抗性四种抑病作用。与对照相比,菌液处理组水稻幼苗株高、根长、地上鲜重和地下鲜重分别增长15.25%、16.27%、19.90%和13.06%,表现出显着促生作用。测定中菌株A-168表现出较强定殖能力,能够通过某种途径迁移至植株地上部,占据病原菌的繁殖位点发挥防病作用。菌株A-168诱导后水稻叶片中各种抗病相关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处理。所有抗病相关酶活性变化均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上升达到较高值,随后呈下降趋势,PAL、PO、PPO分别在接种后24、64和24h达到最高峰。(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甄若宏,王强盛,周建涛,郑建初,何加骏[2](2009)在《稻鸭萍共作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能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物能流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在稻田生态位添加鸭子和绿萍,使原来的稻田食物链结构趋向复杂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最高,比稻鸭共作生态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分别提高18.52%和23.08%;能流循环指数为0.096,显着高于稻鸭共作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此外,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氮磷钾各养分循环通量也表现为最高,显示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农田养分循环强度较高,对施肥的依赖程度较低,对环境压力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展茗,曹凑贵,汪金平,代光照[3](2008)在《稻鸭、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由于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市场对绿色安全稻米的需求,稻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模式多种多样,在我国南方地区主要以稻田养鸭、养鱼、养虾为主。同时对稻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的机理及其效应也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相关研究表明:稻鸭共生(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宁理功[4](2007)在《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壤理化性状及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小区试验进行了湿地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及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实行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种养,同对照相比,其土壤物理性状有了较好的改善,容重降低0.024 g/cm3,>0.25mm团聚体的数量增加了3.37个百分点。同时,土壤化学性状也有了较好的改善,土壤养分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速效钾增加明显,增加了19.01 mg/kg。因稻—鸭—泥鳅互促互利的关系,有效地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07年06期)

刘小燕,杨治平,黄璜,戴振炎,胡立冬[5](2005)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二化螟发生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4~10月,在湖南桃江县的稻鸭共栖田中,对二化螟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放养体重200~400g鸭子300~450只,能使二化螟幼虫的高峰发生期向后推迟9~14d.中稻放鸭区与空白区对照,第二代二化螟幼虫的发生数量减少53.2%~76.8%:放鸭区二化螟为害株率比空白区降低13.4%~47.1%.晚稻第叁代二化螟幼虫发生数量放鸭区比空白区减少61.8%,二化螟为害株率降低62.2%.(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杨治平[6](2004)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稻主要伴生种种群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口数量的快速增加,人们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土地有更高的生产率,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为了增加稻谷产量,每年均有大量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被用于农田生态系统中,这不仅杀伤了稻田有益生物,污染了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还增加了稻谷中化学农药的残留量,严重地制约着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对环保型农业发展的要求日益强烈,如何使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新路子,生产更多的“绿色食品”,满足人们的需要,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努力探索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论文综述了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指导,深入调查研究了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稻的各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统计出了大量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出稻田养鸭对水稻病虫害防治的生态学原因,找出了相应的数学分析方法,得出如下的研究结果。 (1) 利用田间的统计数据建立改进的生命表模型。通计算得出的结果,在放鸭区,稻飞虱的存活率随日期的增加而减少;分析得出鸭子的活动主要是影响稻飞虱的存活率,并且影响稻飞虱各个时期的出生率,因此鸭子对稻飞虱有较为明显的防效。通过建立回归模型,找出稻飞虱的总数量与温度的关系,可以根据当年的温度情况而近似的用来作定性判断稻飞虱的发生情况:通过计算得出湖南省危害较严重的两种飞虱的比例关系,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比例和以前的几段时间的最高平均温度、最低平均温度、平均光照时数、平均湿度和平均降雨量的定量关系,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用来近似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比例;并且计算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总量和占水稻飞虱总量的百分比与以前的几段时间的最高平均温度、平均光照时数、平均湿度和平均降雨量呈线性关系,利用此结论可以近似地来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数量和占水稻飞虱总量的百分比。再利用水稻飞虱总量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总量、褐飞虱与白背飞虱的比例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到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相关数量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指导的防治工作。 (2) 通过建立的模型,由统计结果计算表明,鸭子对二化螟新生幼虫的影响较大,防治效果较好;而对成长了一段时间以后的二化螟的影响较小,防治效果较差。同时,鸭子对二化螟代际高峰的到来,起到了延缓的作用。对于空白对照区和放鸭区,利用PM=N和P′M′=N′,分别求出P和P′矩阵,P和P′矩阵之差,表示鸭子作为二化螟幼虫量的一影响因素所产生作用的大小,此矩阵中各项呈递减趋势排列,说明随着二化螟幼虫的长大,鸭子影响逐渐减小。其原因是二化螟是钻蛀到水稻茎杆里危害的害虫,随着二化螟龄期的加大,而向茎杆里转移迁居,进入水稻茎杆后,鸭子就无法啄食;前期幼虫(一、二龄)主要在禾鞘里危害,易被啄食。所以形成了矩阵中各项呈递减的趋势。 (3)由统计数据建立的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看出,两个成活率系数矩阵结果比较,后期数据差异不大,这反映放鸭区在后期时鸭子对纵卷叶螟的影响不显着。下表是不同时期放鸭区与空白对照区纵卷叶螟存活率对比: P 1 PZ P3 P4 PS P6 P7放鸭区0.394空白对照区0.4310 .2410 .6900 .1 84 0.1570 .0125 0.7810 .579 0.360 0.4090 .614 0.392 0.425 放鸭区与施药区相比对纵卷叶螟的影响并不显着,原因是由于纵卷叶螟幼虫的分布位置与鸭子的啄食范围的差异,纵卷叶螟幼虫分布在禾苗上部叶片,鸭子无法扑食到。 (4)通过建立相应的水稻纹枯病传播模型,由在空白对照区和放鸭区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放鸭区对纹枯病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鸭子活动造成纹枯病传播流行中的接触系数。的降低,即造成每个病株或菌核菌丝向无病株传染率降低; 在空白对照区得出对纹枯病病株率方程为: 5 1.厂s、I=l一—+—In}—} 100 13.634又99)口=13.634在放鸭区得出纹枯病病株率方程为: 、1.(、、I二1一—+—Inl—} 100 1.95又99/口=1 .95 可知放鸭区的。值明显小于空白对照区的。值。这是由于在纹枯病的发病期间,主要是通过田间菌核的萌发,菌丝的接触入侵进行侵染而使水稻发病;而在稻田中放入鸭子后,则由于鸭子的啄食和鸭子的跑动,造成大部分菌丝受到创伤,即a值的降低,从而使感染率下降,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5)由得到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鸭子的食量变化与蜘蛛数量变化无明显关系。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鸭子对天敌蜘蛛也有一定的吞食作用,但蜘蛛不是鸭子的主食,天敌蜘蛛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同样起到防治害虫的作用,通过天敌蜘蛛和鸭子的共同作用,来使害虫的为害程度降低。 (6)通过对中稻和晚稻二大类型田的小区试验及大面积的示范考察表明,鸭子在稻鸭复合系统中对农田杂草的防治效果极为显着,防效可达98.5%一99.3%,比化学除草措施效果还高5.8%一16.1%。能有效解决化学除草带来的杂草群落演八_替的恶性循环局面。一些多年生难治的顽固性杂(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4-12-29)

邓晓,廖晓兰,黄璜[7](2004)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产甲烷细菌数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厌氧培养箱技术 ,用最大或然数计数法 (MPN法 )和滚管法同时测定稻 -鸭复合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早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中的产甲烷细菌数量。结果表明 :(1)两系统产甲烷菌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水稻返青期前 ,两系统的产甲烷菌数量相差不大 ,随着水稻生育期的推进 ,两处理的产甲烷菌数量逐渐增加 ,均在分蘖盛期明显增高 ,孕穗期达到最高 ,乳熟期又显着减少 ,生长后期又有所回升。(2 )稻田围栏养鸭能减少稻田中的产甲烷菌数量 ,特别是减少了稻田甲烷排放高峰期的产甲烷菌数量。在水稻分蘖盛期和孕穗期 ,MPN计数法中 ,稻 -鸭复合生态系统低于常规稻作系统 2 0 .0 %~ 96 .9% ;滚管法计数中 ,前者比后者降低 33.3%~ 98.1% ,两系统的产甲烷菌数量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 (3)产甲烷细菌对甲醇、异丙醇、CO2 / H2 、乙酸钠有嗜好表现 ,对甲胺、甲酸、甲胺 +甲醇 +甲酸 +异丙醇 +乙酸钠 (混合基质 1)、甲酸 +甲醇 +异丙醇 +乙酸钠 (混合基质2 )、甲醇 +异丙醇 +乙酸钠 (混合基质 3)有不适应的表现(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4年08期)

杨志辉,黄璜,王华[8](2004)在《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稻田土壤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对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的稻田土壤质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稻田相比,实行稻-鸭生态复合种养,其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都有所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11.3~29.3%、3.0~15.1%、5.9~9.6%、3.8~9.7%、23.4~27.3%;土壤物理性状也得到一定程度地改善,土壤容重降低0.01gcm-3,>0 25mm团聚体增加2.65~3.12%,土壤结构系数增加2.56~6.63%;同时,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而且由于土壤肥力的提高以及土壤通气状况的改善,也促进了水稻对N、P、K养分的吸收。(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4年02期)

王华,黄璜,杨志辉,廖晓兰[9](2003)在《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年3月至2001年10月在湖南长沙进行了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的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实行稻-鸭生态种养显着降低稻田甲烷排放量,与常规稻田相比,甲烷排放总量在早稻田与晚稻田分别降低44.2%和40.7%。各处理晚稻田甲烷排放总量高于早稻田甲烷排放总量。养鸭稻田与常规稻田相比,土壤肥力都有所增加,土壤容重降低,>0.25mm团聚体增加2.65~3.12百分点,土壤结构系数增加2.56~6.63百分点。同时,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直接的经济效益也远高于常规稻田。(本文来源于《农村生态环境》期刊2003年04期)

宁理功[10](2003)在《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及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小区试验进行了湿地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及效益的研究,旨在为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稻田种养生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和探索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并为二十一世纪稻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本研究内容包括:1、稻田养鸭养泥鳅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2、稻田养鸭养泥鳅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3、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物理性状的研究 结果表明,比较对照,土壤容重,降低了0.024g/cm~3,差异达显着水平,F-5.15;>0.25mm团聚体的数量,增加了3.37%,差异达显着水平,F=10.97;<0.001mm微团聚体数量,则降低了0.27%,。同时,结构系数增加了2.53%,分散系数减少了2.53%。说明泥鳅和鸭子的扰动,特别是泥鳅的“钻泥”作用,使土壤物理性状改善。 2.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土壤化学性状的研究 研究表明,比较对照,有机质增加0.12g/kg,F=5.83,差异达显着水平;全N增加0.06g/kg,F=6.27,差异达显着水平;碱解N增加5.29mg/kg,F=5.19,差异达显着水平;速效P增加1.08mg/kg;速效K增加19.01mg/kg,F=11.92,差异达显着水平;增幅分别达0.35%、3.30%、5.10%、4.23%、16.72%。相对而言,速效K的增加比碱解N和速效P明显。 3.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效益研究 比较水稻单作,纯收入增加19567.50元/h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鸭鳅的活动,不但减少了杂草、病害虫的发生,同时,由于不使用农药、除草剂,减轻了环境的压力,生态效益显着。产出的无公害稻谷、生态鸭、生态蛋、生态鳅,满足了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社会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稻一鸭一泥鳅复合生态系统改善了稻田的土坡理化性状,提高了稻田系统的整体效益,是对传统稻田养殖技术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它极大地发挥了稻田的生产功能、养殖功能、生态功能,既是水稻生产的全新变革,也是水禽生产的全新变革。它使现代水稻生产从主要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等,转变为依靠生态技术,发挥综合生态功能,因此,是一种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着的稻田综合利用模式。(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3-11-01)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物能流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在稻田生态位添加鸭子和绿萍,使原来的稻田食物链结构趋向复杂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最高,比稻鸭共作生态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分别提高18.52%和23.08%;能流循环指数为0.096,显着高于稻鸭共作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此外,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氮磷钾各养分循环通量也表现为最高,显示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农田养分循环强度较高,对施肥的依赖程度较低,对环境压力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薛正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稻纹枯病控制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2].甄若宏,王强盛,周建涛,郑建初,何加骏.稻鸭萍共作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能特征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

[3].展茗,曹凑贵,汪金平,代光照.稻鸭、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分析[J].土壤学报.2008

[4].宁理功.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土壤理化性状及效益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

[5].刘小燕,杨治平,黄璜,戴振炎,胡立冬.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二化螟发生规律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

[6].杨治平.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中水稻主要伴生种种群动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

[7].邓晓,廖晓兰,黄璜.稻-鸭复合生态系统产甲烷细菌数量[J].生态学报.2004

[8].杨志辉,黄璜,王华.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稻田土壤质量研究[J].土壤通报.2004

[9].王华,黄璜,杨志辉,廖晓兰.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3

[10].宁理功.稻—鸭—泥鳅复合生态系统土壤理化性状及效益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

标签:;  ;  ;  ;  

稻鸭复合生态系统论文-薛正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