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悬浮轨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定子绕组电缆,磁悬浮列车,结构设计
悬浮轨道论文文献综述
陈涛,陈兴武,盛金伟,王东元,谢志滨[1](2019)在《磁悬浮轨道交通用特种软电缆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悬浮列车的电力供应主要依靠磁悬浮轨道交通用特种软电缆(MTLEF电缆)。介绍了MTLEF电缆的设计要求,根据电缆的使用和敷设环境,从电缆结构和护套材料上进行了设计。电缆导体采用T型结构设计,可有效降低电缆弯曲力矩、很好地控制导体外径以及降低生产难度。为提高电缆的柔软度,采用挤包可剥离半导电屏蔽材料代替绕包半导电包带+挤包半导电材料结构,以及取消了金属屏蔽,采用半导电护套进行接地。电缆护套外涂覆石墨,便于电缆的安装。最终生产出结构合理、性能优异的MTLEF电缆。(本文来源于《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江东,赵彦超,王德玉[2](2019)在《双磁悬浮振子结构地铁轨道监测小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地铁机车的振动测量设计了双磁悬浮振子结构地铁机车振动测量系统。通过实测和最小二乘函数拟合方法获得振子所受磁斥力与位移的函数关系。分别推导了两个磁悬浮振子的振动方程,建立了双磁悬浮振动测量系统仿真模型。分析表明双磁悬浮振子的灵敏度高于单磁悬浮振子。实测了地铁在匀速运行无振动、匀速运行有振动的波形,并在地铁站台测量了机车进站对站台造成的振动。采用多尺度一维小波分解函数对振动信号进行了分析,得到不同情况下的振动特征,最后对振动波形进行了重构。实测表明,设计的双磁悬浮振子结构地铁机车振动测量系统的可实现机车振动测量,对于地铁轨道故障检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安里鹏,刘特,周永礼[3](2019)在《磁悬浮轨道交通上部U型梁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已实际应用U型梁所存在的问题,创新U型梁截面形式,提出一种新型优化U箱梁结构。采用有限元软件对优化后的U梁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U型梁结构受力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并具有较优的力学性能,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所得结论可为U型梁在磁悬浮轨道交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水泥》期刊2019年07期)
高涛[4](2019)在《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的悬浮系统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建设向着绿色化、智能化以及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而磁悬浮技术具有性能优越、适应范围广、智能化程度高等优势,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新兴研究热点,也是实现未来城镇高效化交通网的重要技术手段,被视为是下一代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首选方案。为此,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虹轨”。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其一,针对悬浮系统的原理性研究。本文通过Ansoft Maxwell仿真平台搭建叁维磁场模型,对列车悬浮结构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以及永磁阵列的静态磁场分布,并与实际试验车采样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永磁悬浮阵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物理建模等手段验证了静态磁场下悬浮结构的临界稳定特性。其二,针对永磁悬浮结构固有的不稳定特性。本文在车辆悬浮架中引入电磁阻尼结构,构成永磁电磁混合悬浮控制系统。通过理论分析混合悬浮模型,证明了混合悬浮系统具备可控可观性;而后进一步设计了线性化状态反馈控制策略,电磁悬浮球的良好控制效果也证实了电磁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其叁,对于列车多点悬浮体系的控制策略。本文依据固高磁悬浮球研究平台,设计了基于单点悬浮球系统的模糊PID悬浮控制策略,并拓展到四点悬浮控制体系中,并引入悬浮位置偏差补偿器,建立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提高悬浮架整体稳定控制能力,仿真实验表明:不同干扰信号下,各子系统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悬浮架具备均衡、稳定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5)
张拥军,陈勇,陈夏平,李婷[5](2019)在《磁悬浮轨道几何参数测量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国内磁悬浮轨道几何参数测量技术发展滞后、第一代磁悬浮轨检设备量值溯源困难等问题,该文建立一套直接影响磁悬浮列车运行稳定和安全的几何参数评价体系,提出基于激光跟踪仪的磁悬浮轨道几何参数静态标定方法和磁悬浮轨检设备的比对办法。在唐山国家中低速磁浮交通试验基地的现场测量和比对实验表明,激光跟踪仪现场测量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50 mm,基于激光跟踪仪的现场实验比对可以有效地揭示磁悬浮轨检设备的系统误差,为新出现的磁悬浮轨检设备进行整体量值溯源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9年03期)
徐飞,罗世辉,邓自刚[6](2019)在《磁悬浮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及全速度域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从磁悬浮列车的角度提出全速度域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5个等级,简要分析了社会发展与地面交通速度的关系,认为今后采用磁悬浮轨道交通方式填补高速铁路与航空客运间的速度空白是发展的趋势。随后,通过与传统轮轨列车对比的方式,进一步从黏着与非黏着运行,车载与非车载动力,轮轨集中载荷和悬浮分布载荷等方面,分别研究了采用3种不同原理的高速磁悬浮轨道交通的基本特点、关键技术。研究认为,电磁悬浮方式与高温超导悬浮方式的轨道交通具有在全速度域均可运用的潜力,前者的技术关键是有效抑制车轨耦合振动,后者的技术关键是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目前将电动悬浮用于高速域没有重大的技术障碍,但由于磁阻力很大,不适用于中速及以下速度域。(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林亨,项贻强,陈政阳,杨赢[7](2019)在《轨道不平顺激励下悬浮隧道车隧耦合振动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浮隧道是悬浮在水下一定深度的新型封闭式交通结构物。为分析轨道不平顺激励下水中悬浮隧道车隧耦合振动特性,将行驶车辆和悬浮隧道分别抽象为弹簧-质量车和离散弹性支撑梁,并结合Morison方程考虑流体附加惯性效应和阻尼效应,建立悬浮隧道车隧耦合振动微分控制方程。基于MATLAB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求解悬浮隧道在轨道不平顺激励下的车隧耦合振动响应。计算结果表明:悬浮隧道车隧耦合振动同时受到轨道不平顺和流体作用效应的影响。基于数值计算结果,考虑流体作用效应的结构位移响应有3%左右的增加;而在轨道不平顺激励下,考虑耦合振动的结构位移响应平均有5%~10%的增加。其次,锚索刚度对在轨道不平顺激励下结构位移响应具有抑制作用。具有较大锚索刚度的悬浮隧道对轨道不平顺更敏感,局部振动更剧烈。再者,快速行驶车辆在高干扰轨道激励下使耦合系统发生更强烈的振动,可通过控制车辆行驶轨道的平顺度以降低高速通行要求下产生的车隧耦合振动影响。(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01期)
姜早龙,李园,张志军,冯晓哲[8](2018)在《BIM技术在跨越磁悬浮轨道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长沙市黄花机场大道跨磁悬浮轨道桥段的实际应用分析,搭建BIM可视化模型,进行深化设计。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模拟顶推、落梁、吊装等施工过程,展开质量安全与进度可视化管理。通过资料共享、劳务人员信息调控、二维码编制等环节完成BIM技术的协同管理,同时结合无人机、AR等新技术,不断完善BIM的应用。最后总结BIM应用存在单一性、局限性、表面性的问题,需结合其他工具,考虑多方因素,不断加大研究与应用力度。(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8年24期)
罗茹丹,吴峻,李中秀[9](2019)在《轨道涡流对磁浮车辆头部悬浮间隙传感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处于中低速磁浮车辆头部的悬浮电磁铁运行时,在轨道上会感应出明显的涡流,这种随着速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涡流,不仅影响头部悬浮电磁铁的悬浮吸力大小,同时也会影响基于电涡流原理的悬浮间隙传感器的检测输出信号。针对涡流对车辆头部悬浮间隙传感器的影响,利用电磁仿真软件Maxwell 3D对单电磁铁模块模型进行了瞬态磁场仿真,分析了电磁铁模块运动致使F轨产生的涡流与传感器线圈激励致使F轨产生的涡流之间的重迭现象,得出了该涡流影响容易导致传感器测量值偏大的结论,试验结果也验证了上述结论。(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9年01期)
王忠平[10](2018)在《磁悬浮列车工程轨道梁的制作、安装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磁悬浮快速列车示范运营线运行时速高达430 km,因此,其轨道梁的机加工、总装精度决定了列车运行的平稳及舒适性。作为合作方,德方对长达24 m、质量为178 t的钢-混凝土复合结构轨道梁机加工及总装提出了很高的精度标准。在深入研究轨道梁梁型和各项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施工单位解决并掌握了下列关键技术:超长、超重轨道梁的运输、升降、校正;大型轨道梁的机加工;超长轨道梁机加工、总装的质量检测以及轨道梁的安装和精调,为磁悬浮列车的商业运行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建筑施工》期刊2018年06期)
悬浮轨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实现地铁机车的振动测量设计了双磁悬浮振子结构地铁机车振动测量系统。通过实测和最小二乘函数拟合方法获得振子所受磁斥力与位移的函数关系。分别推导了两个磁悬浮振子的振动方程,建立了双磁悬浮振动测量系统仿真模型。分析表明双磁悬浮振子的灵敏度高于单磁悬浮振子。实测了地铁在匀速运行无振动、匀速运行有振动的波形,并在地铁站台测量了机车进站对站台造成的振动。采用多尺度一维小波分解函数对振动信号进行了分析,得到不同情况下的振动特征,最后对振动波形进行了重构。实测表明,设计的双磁悬浮振子结构地铁机车振动测量系统的可实现机车振动测量,对于地铁轨道故障检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悬浮轨道论文参考文献
[1].陈涛,陈兴武,盛金伟,王东元,谢志滨.磁悬浮轨道交通用特种软电缆的设计[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19
[2].江东,赵彦超,王德玉.双磁悬浮振子结构地铁轨道监测小波分析[J].传感技术学报.2019
[3].安里鹏,刘特,周永礼.磁悬浮轨道交通上部U型梁优化设计[J].四川水泥.2019
[4].高涛.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的悬浮系统研究与设计[D].江西理工大学.2019
[5].张拥军,陈勇,陈夏平,李婷.磁悬浮轨道几何参数测量方法研究[J].中国测试.2019
[6].徐飞,罗世辉,邓自刚.磁悬浮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及全速度域应用研究[J].铁道学报.2019
[7].林亨,项贻强,陈政阳,杨赢.轨道不平顺激励下悬浮隧道车隧耦合振动响应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9
[8].姜早龙,李园,张志军,冯晓哲.BIM技术在跨越磁悬浮轨道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8
[9].罗茹丹,吴峻,李中秀.轨道涡流对磁浮车辆头部悬浮间隙传感器的影响[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9
[10].王忠平.磁悬浮列车工程轨道梁的制作、安装技术[J].建筑施工.2018